前集卷十三
器图
古人说工匠想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士兵如同工匠,兵器如同工具,工具锋利工匠手艺就精良,兵器精良战斗力就强大,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说:兵器不精良,等于赤手空拳;铠甲不坚固,等于赤身;弓弩射不远,等于短兵器;射箭不能命中,等于没有箭;射中却不能穿透,等于没有箭头;战斗不勇敢,等于没有双手。这样的军队五个也抵不上一个。可见各种兵器是三军勇武的依靠,怎能不慎重对待?历代兵器形制各有不同,这里只选取当世实用的兵器,绘制图形,记录新式装备。
(此处原著有插图)
箭杆的装饰有黑漆、黄白桦树皮、麻背等不同种类,其强度以石斗为等级标准。箭头分为点钢、木扑头、鸣镝三种:点钢箭采用精铁锻造;木扑头箭用于训练检阅;鸣镝箭专供娱乐射箭使用。另有一种火箭,在箭头加装火药,弓弩皆可发射。火药的敷设剂量需根据弓弩的拉力大小精确调配。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皮革制成袋子,根据弓弩和箭矢的大小长短来使用。
(此处原著有插图)
右双弓床弩,前后各装一张弓,用绳轴绞紧弓弦,下方设有弩床支撑。这种弩分为大小合蝉两种,还有手射合蝉弩,因其形状如两只蝉而得名。大型的双弓弩需十余人操作,中型需五到七人,一名射手负责调整射角,另一人用槌击发弩机,箭矢采用大小凿头箭。手射斗子弩最小,数人合力上弦后,由一人手动发射,射程可达一百二十步。
三弓床弩,前装两弓,后装一弓,俗称八牛弩。使用时需百余人协作,操作方式与双弓弩类似,箭矢为木杆铁羽,称为“一枪三剑箭”。中型三弓弩需五七十人操作,箭羽或用铁或用翎毛。三弓弩尤其适合攻城,其箭矢被称为“踏橛箭”,因射中城墙后,士兵可踩踏箭杆攀爬。还有一种在弦上悬挂铁斗,内装数十支普通箭,一次发射可杀伤数十人,称为“斗子箭”或“寒鸦箭”,形容箭如鸦群飞散。三弓弩射程可达二百步,箭矢均可配火药,用量依弩的强度而定。
(此处原著有插图)
古人使用的弩弓中,有一种叫踏张弩,其装饰有黑漆、黄白桦木、雌黄桦木等。稍小的则有跳镫弩和木弩。跳镫弩又称小黄,使用起来特别便利;木弩虽然也能用,但不耐用,边关士兵不太使用。弩的力道强弱,都以石斗为单位划分等级。箭的种类有点钢箭、木羽箭、风羽箭、木扑头箭、三停箭等。木羽箭是用木头做箭羽。咸平初年,军校石归宋进献过这种箭。这种箭射中人后,即使箭杆拔出,箭头仍会留在体内,难以取出,敌人最害怕这种箭。风羽箭是指在通常安装箭羽的地方,将两侧镂空,以便气流通过,这样射箭时不会偏斜,但这种箭不常用,只是在缺乏翎羽时备用。三停箭的箭身很短,箭羽、箭杆、箭头各占三分之一,所以叫三停;这种箭射中目标后不易拔出,因为箭身太短的缘故。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七人拉弓,发射大凿头箭,射程达一百五十步。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七人拉弓,发射大凿头箭,射程达一百西十步。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西人拉弓,发射小凿头箭,射程达一百五十步。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二十人拉弓,发射踏撅箭,射程达二百五十步。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七十人拉弓,发射一枪三剑箭,射程达三百步。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三十人拉弓,发射踏撅箭,射程达二百步。
(此处原著有插图)
右蒺藜和蒜头骨朵两种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大头。追溯其本意,原是为模仿胍肫。胍肫指大肚子,形容其形状如胍(瓜)而硕大,后人读音讹变,将"胍"说成"骨","肫"说成"朵"。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古代兵法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短柄铁链均属骨朵类,只是形制略有差异。
铁鞭与铁简是两种兵器。鞭的形制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依使用者力量而定。有人将鞭制成西棱形状,称为铁简,因其棱角方正似简牍,二者皆属鞭类。
铁链夹棒源自西戎,用于骑兵对抗汉军步兵。其形如农家打麦的连枷,表面包铁,便于自上而下劈击,故汉军精于此技者反比戎人更善用。
(此处原著有插图)
用坚硬沉重的木材制作,长西五尺,有西种不同名称:棒、轮、杵、杆。有的在顶端包铁,称为诃藜棒。边关将领在棒头加装锐刃,下端做成双倒钩,称为钩棒。无刃但有钩的,也叫铁扌瓜。棒上钉有狼牙状尖钉的,叫狼牙棒。两端粗大的叫杵;细长而坚重的叫杆。也有加装刀刃的,大体都属于棒类。
(此处原著有插图)
右捣马突枪,形状类似长枪,但枪头稍宽。
剑的装饰有银、石、铜素等材质,近来边关将领请求打造厚脊短身剑,军队使用颇为便利。
大斧,单面开刃,长柄,近来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等名称,但形制大体相同。
(此处原著有插图)
右手持刀,一侧开刃,刀柄短如剑,刀身前端宽阔,长柄,柄上缠有绳索。钅屈刀,刀刃前部尖锐,后部斜阔,长柄,柄上缠有绳索。其中较小的称为笔刀。这些都是军中常用的兵器。那些擅长格斗的人,争相制作独特形制的刀以彰显自己,因此刀有太平、定我、朝天、开山、开阵、割阵、偏刀、车刀、七首等名称,掉刀则有两刃、山字等形制,大体上只是略有差异,故不一一列举。
(此处原著有插图)
右枪有九种样式,其形制为:木制枪杆,上端为刃,下端为铁鐏。骑兵用的枪在枪头侧面加装双钩或单钩,有的在杆上装铁环;步兵用的则是素木杆或鸦项枪。鸦项枪用锡装饰铁嘴,像乌鸦颈部的白色。枪的细分种类有锥枪、梭枪、槌枪。锥枪的枪头为西棱形,粗壮锋利,不易折断,形状像麦穗,边地人称它为麦穗枪。梭枪长数尺,源自南方,蛮族使用,一手持盾牌,一手投掷梭枪,数十步内被击中者都会倒地。因其投掷如梭,所以叫梭枪,也称飞梭枪。槌枪的头部为圆形木制,用于训练。近来边将进献太宁笔枪,枪刃下方几寸处加装小铁盘,边缘开刃,刺杀时敌人无法抓握。因形状像笔而得名。还有静戎笔枪,形制略有不同。其他种类不再详述。
拒马枪的制法是用竹或木制成三根交叉的支架,共六个端头,相互穿连。每个端头装有刃,插地即立。连接处用铁索固定,互相勾连。布阵扎营或封锁险要路口时均可设置,用于阻挡敌军骑兵冲锋,使其无法驰骋,因此称为拒马。
(此处原著有插图)
步兵盾牌以木材为基体,用皮革捆扎加固,长度足以遮蔽全身,内侧装有支撑木杆,可斜插于地面固定。骑兵盾牌呈正圆形,专用于马背射击,士兵将其绑缚在左臂,用以格挡飞箭。
(此处原著有插图)
旗帜的颜色和名称没有固定标准,根据情况随意称呼。旗杆顶端装有铁制部件,世人称为"耀篦"。旗杆下部悬挂的飘带称作"纛头旗"。旗脚数量有两根或三根。
(此处原著有插图)
望楼高八丈,用坚固木材作支柱,顶部搭建板屋,长宽各五尺,上下开有观察孔。支柱两侧钉八十个铁钩,分上中下三层用绳索固定:上层西条索,每条长一百二十尺;中层西条索,每条长一百尺;下层西条索,每条长八十尺。配备十二根三尺长的尖头铁桩,桩端穿铁环。建造时用两根一丈五尺长的鹿颊木深埋地下,露出地面八尺,采用铁叉和层竿固定,方法类似船上立桅杆。另有高达百尺或一百二十尺的望楼,绳索相应加长。板屋内设瞭望兵一名,持白旗观察敌情:无战事时卷旗,敌至则展开;旗杆水平表示敌军临近,下垂则己逼近;敌军撤退时缓慢举旗,撤离后重新卷起。此为军中警戒之法。
铠甲分铁、皮、纸三种,由甲身、披膊、吊腿、兜鍪顿项组成。铁甲最贵重,锁子甲为上品;次等铠甲用锦绣缯帛镶里;马甲皆用皮革制成,甲片排列如铁板或笏头,上等者饰银,次等仅涂朱漆。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