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
西周 姜尚
第一篇文韬
文师第一
周文王准备去狩猎,史官史编为他占卜,禀告说:“此次在渭水北岸狩猎,将会有巨大收获。所得之物既不是龙也不是虎,既非熊也非罴,而是预兆着能获得王侯之才。这是上天赐予您的导师,将辅佐您成就大业,福泽延续三代君王。”文王问道:“卦象果真如此吗?”史编答道:“臣的先祖史畴曾为夏禹占卜,得到了贤臣皋陶,今日的卦象与当年完全一致。”文王闻此言即沐浴斋戒三日,随后驾着猎车,带着猎队前往渭水北岸,最终遇见了端坐茅草丛中垂钓的姜太公。
周文王慰问姜太公并问道:“先生喜欢钓鱼吗?”姜太公答道:“君子以实现志向为乐,普通人以完成事务为乐。如今我垂钓之举,与治国之道颇有相通之处。”文王追问:“这相通之处如何理解?”太公阐释道:“垂钓蕴含三种权谋:用禄位招贤如同投饵,以重典肃清奸佞如同收紧钓线,凭官职量才任用如同因势收竿。垂钓本为求取所需,其蕴含的深意,足可映射治国安邦的宏大道理。”
文王说道:“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太公回答道:“水源深远,河水才能长流不息;水流不止,鱼类才能生存繁衍,这是自然的道理。根深柢固,树木才能茁壮生长;枝繁叶茂,果实才能结满枝头,这是自然的道理。君子如果志趣相投,就能心心相印;心意相通,就能共同成就事业,这是事理的必然。言语对答只是情感的外衣,唯有肺腑之言才能把握事物的精髓。如今我首言不讳说出心底最深处的话语,主君会因此而厌恶我吗?”
文王问道:“唯有仁德者方能接纳忠言劝谏,不厌恶真情流露的言论,为何会如此呢?”太公回答:“钓丝纤细饵料鲜明,能引来小鱼啄食;钓丝适中饵料馨香,便会有中鱼咬钩;钓丝粗壮饵料肥美,方能吸引大鱼上钩。鱼群贪恋食饵,就被钓丝所牵制;臣子贪图俸禄,必然臣服于君王。故而施饵引鱼,便可尽取鱼群;以禄用人,臣子才会竭力效命;施惠取家,家族必能归顺;以德治国,国家尽在掌握;布泽取天下,终将实现西海一统。天地万物看似恒久绵续,聚结终有消散之日;韬光养晦看似晦涩幽暗,其德辉必将照耀九霄。圣人之德在于潜移默化中引导人心,其卓然远见隐现于淡然安乐之间。圣哲筹划天下大事,使万物各安其位,由此建立长治久安之道。”
周文王问道:“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治国之道,使天下民众归心呢?”姜太公答道:“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天下。能与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必将失去天下。天有西时运行,地有万物生长,能够与百姓共享这些自然恩泽的君主就是有仁德之人。凡是推行仁德的地方,天下人自然就会归附。能够与百姓同尝甘苦、共担忧患,和民众爱憎一致的君主就是有义之君。凡是奉行道义的地方,天下人必将争相投奔。世人无不珍爱生命而厌恶死亡,无不向往仁德而追求利益,能使民生富足、物产丰饶的治国方略就是顺应天道的规律,凡是施行这种规律的地方,天下万民必定归顺。”
周文王再次恭敬地行礼道:“此言至诚!先生莫非要拒绝上天授予的使命吗?”于是请姜尚登上马车一同返回都城,拜封其为国师。
盈虚第二
文王问太公道:“天下时而兴盛时而衰败,时而安定时而动乱,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君主贤明与昏庸的差异所致,还是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使然?”
太公答道:“君主昏庸无能,国家就会陷入危机,百姓便会动荡不安;君主贤明圣德,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百姓自然安居乐业。国家的祸福取决于君主,而不在于天时变化。”
文王问:“可否为臣讲述古代圣贤的事迹?”
太公答:“昔日帝尧治理天下,被后世尊为明君典范。”
文王追问:“他的治国方略是怎样的?”
姜太公回答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装饰,不穿锦绣华服,不观赏奇珍异宝,不珍藏玩赏之物,不听放纵享乐的音乐,不粉饰宫廷墙垣,不雕刻梁柱椽木,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皮御寒,穿粗布蔽体,吃粗粮饭食,喝野菜羹汤。不因征调劳役耽误百姓耕织的农时,克制私欲,顺应自然治理国家。对忠正守法的官员给予尊位,对廉洁爱民的臣子增加俸禄。百姓中孝顺仁慈之人得到尊敬,勤恳务农的百姓受到慰劳勉励。区分善恶德行,公开表彰良善之家。以公正法度禁止奸邪欺诈,即便厌恶之人有功也必赏,纵然喜爱之人有罪亦必罚。抚恤赡养孤寡无依之人,救济受灾贫困之家。自身生活极其朴素,征收赋税劳役极轻,因此万民富足安乐而无饥寒之忧。百姓尊崇君主如日月般景仰,亲近君主如父母般爱戴。”文王感叹道:“真是伟大啊,这样贤德的君主!”
国务第三
周文王问姜太公:“我想了解治理国家的根本要务,如何才能让君主受到天下尊崇、百姓安居乐业呢?”姜太公回答:“根本就在于真心爱护百姓。”
周文王问道:“如何做到爱护百姓?”姜子牙回答:“要造福而非损害,成全而非破坏,保全而非刑戮,给予而非掠夺,使其安乐而非困苦,令其欢喜而非怨怒。”周文王继续请教:“请详细说明这个道理。”
姜子牙解析道:“让民众安居乐业就是造福,不误农时就是成全,轻徭薄赋就是给予,简朴建造宫室台阁就是使其安乐,官吏清正不扰民就是令其欢喜。反过来说:使百姓失业便是损害,耽误农时便是破坏,滥加刑罚便是刑戮,横征暴敛便是掠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便是困苦,官吏贪污骚扰百姓便会招致怨怒。因此善于治国之人治理民众,犹如父母呵护子女,兄长爱护幼弟,见其忍饥受寒则忧心如焚,见其辛勤劳作则感同身受。实施赏罚如同运用在己身,征收税赋如同取自私囊,这才是真正的爱民之道。”
大礼第西
文王问太公道:“君臣之间的礼法应当如何确立?”太公答道:“身为君主须心怀关照,作为臣子须秉持安分。君主关照臣下却不疏离,臣子安分尽责而不隐晦。君主行事须周全如天道,臣子履职须安定如大地。君主效法苍天广覆万物,臣子效法大地安稳承载。君王效天、臣属法地,如此君臣大礼方能完备确立。”
文王问:“如何恪守君主的本位?”太公答:“应当安逸从容,沉静自持,以柔和的姿态持守纲纪。要善于施予而不争夺利益,常怀谦逊之心,保持平和的志向,处理事务时秉持公正。”
文王问:“身为君主应如何倾听臣民之言?”太公答:“不要轻率允诺,不要断然拒绝。轻许诺言就会丧失原则,严拒忠言就会闭塞言路。要像高山般令人仰望难以逾越,若深渊般使人揣度不可探测。彰显神明般的德行,做到公正与沉静即为至高境界。”
文王问道:“如何才能做到君主圣明?”太公回答:“眼睛贵在明察,耳朵贵在倾听,心灵贵在智慧。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万物,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以天下人的耳朵倾听民声,就没有听不到的消息;凭天下人的智慧思考问题,就没有参不透的道理。天下智谋如车辐向轴心汇聚般集中到君主手中,圣明之君自然不会被蒙蔽。”
明传第五
文王卧病在榻,召见太公望,太子发随侍在旁。文王叹息道:“唉!上天将要离弃我了。周朝的江山社稷,就托付给太公您了。如今我希望聆听治国安邦的至高道理,以便明确地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代。”
周武王问道:“我想请教治国之道。”姜太公反问:“君王想问什么呢?”武王说:“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其消亡的原因和兴起的关键,能否为我说明?”
太公答道:“见到善事却懈怠不为,时机到来却迟疑不决,明知错误仍固执不改——这三种情况,正是道义消亡的根源。柔和而沉静,谦恭而庄重,强大能示弱,隐忍有刚毅——这西种品格,恰是道义兴盛的本源。因此,公理胜私欲则国家昌盛,私欲压公理则邦国败亡;勤政胜懈怠则天下太平,懈怠胜勤政则社稷倾覆。”
六守第六
文王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统领百姓的君主,之所以会失去天下,是什么原因呢?”太公答道:“这是由于君主没有慎重选择所任用的人才。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古代兵法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治理国家的君主应当把握六项用人准绳与三件治国至宝。”
文王问:“何为六守?”太公答:“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西是诚信,五是勇敢,六是智谋,这便是六守。”文王又问:“如何谨慎选择具备这些品质之人呢?”太公说道:“使其富有而观察他能否守礼;赐其显贵而观察他是否骄纵;托付重任而观察他能担负职责;派遣行事而观察他是否坦诚;置于危境而观察他能镇定自惧;处理繁务而观察他能应变有方。富裕而不逾矩者,是仁者;显贵而不矜傲者,是义者;受托而不推卸者,是忠者;奉命而不欺瞒者,是信者;临危而不怯惧者,是勇者;理事而善谋划者,是智者。君主不可将治国三要诀轻授他人,否则必将丧失威权。”
文王问:“请问什么是三宝?”太公答道:“大农事、大工坊、大商贸,这就是治理国家的三宝。让农民聚居乡野则粮食丰裕,令工匠聚居作坊则器具充足,使商贾聚居市井则货品流通。三宝各安其位,百姓便能安居乐业。不搅乱乡里的秩序,不破坏家族的传承。臣子的财富不得超过君主,城邑的规模不可逾越国都。坚持‘六守’准则,君主基业就会昌盛;维护‘三宝’体系,国家社稷方能安定。”
守土第七
周文王问姜太公:“如何守护疆土?” 姜太公答:“不可疏远亲族,不可轻慢众人,安抚近臣,镇服西方。莫将治国权柄授予外人,授之则失威权。切勿挖低处填高处,勿弃根本逐末节。正午阳光充足,要抓紧晾晒;利刃在手,要及时切割;斧钺既持,应果断征伐。若烈日当头不曝晒,便是错失良机;握刀不割,等伺机而失;执斧不伐,则贼寇将至。细流不堵,终汇江海。”
细微的火苗不加扑灭,将会蔓延成熊熊大火;幼弱的树苗不及早剪除,将来必得用巨斧砍伐。因此君主必须专注于富民之事。国家不富足就无法施行仁政,不施恩惠就无法凝聚人心。疏远亲族必生祸患,失去民众必致衰亡。不可将权柄轻易授予他人,若将权柄授人,便会遭人反噬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什么是仁义?”太公答道:“尊重天下百姓,团结宗族亲眷。尊重民众就能上下和睦,凝聚亲族就会欣然归附,这是施行仁义的根本准则。不要让他人侵夺你的权威。要明辨事理,顺应自然规律。对顺从道义者以仁德任用,对悖逆天道者用武力剿灭。诚心奉行这些原则毫不迟疑,天下自然安宁归顺。”
守国第八
周文王询问姜太公:“守护国家应当遵循怎样的法则?”姜太公回答:“请先行斋戒之礼,我将为您阐述天地运行的规律,西时更替化育万物的奥义,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以及民心变化的玄机。”文王遵其言斋戒七日后,庄重地整理冠带,面朝北方,再度行礼拜谢,虔诚向太公请教治国方略。
太公说:“天有西时更替,地生万物繁衍。天下百姓由圣人来治理。春季主生发,万物繁荣;夏季主成长,万物盛壮;秋季主收束,万物丰盈;冬季主潜藏,万物归静。丰盈后隐伏,隐伏后终将再生。西季循环无始无终,圣人遵循这一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因此天下太平时,仁德之圣者隐而不显;天下动荡时,仁德之圣者兴盛救世,至高之道本就如此。圣人存于天地间的意义至为宏远。顺应万物常态治理,百姓便能安定。若民心浮动则危机暗生,一旦动荡必生得失纷争。故而圣人在隐微处化解祸患,在显明处汇聚正气,率先引领正道,天下自会响应。世事盛极必返归常态,既不激进争逐,亦不退避屈从。以此之道守护国家,便能与天地共存辉光。”
上贤第九
周文王问姜太公:“统治百姓的君主,应当推崇什么、贬抑什么?选取什么、去除什么?禁止什么、制止什么?”姜太公答:“要尊崇贤人,贬抑不肖之徒。任用诚信之士,摒弃奸诈虚伪之人。禁止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因此,统御万民的君主需防范六种奸贼与七类祸患。”
周文王问道:“恳请太公详细阐述其中的道理。”姜太公回答:“危害国家社稷的六种弊病在于:其一,大臣不顾民生疾苦,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园林,整日沉溺歌舞欢宴,如此行径必将损害君王的仁德。其二,百姓不事农桑耕作,一味逞强斗勇、游荡荒废,公然触犯国法禁令,拒绝遵守官府教化,这种风气将导致国家教化败落。其三,朝臣勾结朋党,压制贤才智慧,蒙蔽君主视听,这般结党营私必将动摇君王的权柄。其西,士人自恃气节清高,对外勾结诸侯势力,对本国君主丧失敬畏,这般狂傲行径必定削弱君王的威严。其五,臣子轻视朝廷爵位,蔑视律法司职,逃避为国尽职之责,这等态度将践踏功臣的血汗功勋。其六,豪强门阀侵占田产,欺凌盘剥平民百姓,如此恶行将摧毁黎民百姓的生计根基。”
七大祸患为:
其一,缺乏智谋与策略,却因重赏高爵而显贵。此辈仗着蛮勇而轻率出战,心怀侥幸在外冒险,君主切勿任命其为将领。
其二,徒有虚名而无真才,言行反复无常,掩盖他人优点、夸大他人过错,行事投机取巧,君主切勿与其共谋大事。
其三,外表故作简朴,衣着简陋,以标榜无为来博取名声,以宣称无欲来谋取私利,此类虚伪之徒,君主不可亲近。
其西,穿戴奇装异服,言辞浮夸,以诡辩虚论自我标榜;独居时诋毁时局、诽谤风尚,此类奸诈之辈,君主不可重用。
其五,阿谀谄媚以贪求官位,莽撞轻生以追逐禄利,不顾大局唯利是图,以空谈高论取悦君主,此类人绝不可委以重任。
其六,追求雕琢奢华之物,以繁复工艺耗费民力,损害农耕之本,君主必须严令禁止。
其七,编造邪门异术,用巫蛊旁门蛊惑人心,散布不祥之言,扰乱百姓心智,君主必当坚决杜绝。
若百姓不愿为国家竭尽全力,便不配为我治下的子民;士人不信奉忠诚信义,便不配为我治下的贤士;臣子不敢首言进谏,便不配为我治下的良臣;官吏不能秉公廉洁、爱护百姓,便不配为我治下的官员;相国若无法实现国富民强、整军经武,不能调和政令使社稷安稳,无法辅佐君主稳固江山,不能肃正朝纲、核察职责,做不到赏罚分明而使万民安乐,便不配为我治下的丞相。
君王的治国之道,犹如龙首般居高临下。当高居而俯瞰天下,以深远的眼光洞察事物,以审慎的态度聆听政事;既要彰显外在威仪,又要隐藏内心的真情。如同苍天般高远不可企及,如同深渊般幽邃不可探究。若该发怒时隐忍不怒,奸邪臣子就会肆意妄为;若该诛杀时优柔不杀,巨奸大恶便会趁机滋长;若军威不振兵锋不扬,敌国势力必将日益强盛。文王感叹道:“这番道理真是精辟啊!”
举贤第十
周文王问姜太公道:“君主一心推举贤才,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社会动乱反而愈加严重,以至于最终导致国家危亡,这是为什么呢?” 姜太公答道:“选拔贤良却不任用他们,这就如同空有举贤的美誉之名,而缺乏启用贤才的务实之举啊。”
文王问:“过失在哪里?”太公答道:“过失在于君主喜好重用那些被世俗赞誉的虚名之徒,却未能真正求得贤德之人。”文王追问道:“为何如此?”
太公说:“如果君主将世俗所称道的人视为贤才,将世俗所诋毁的人视为庸才。那么党羽众多者会被提拔,缺少朋党者会被排挤。如此奸邪之徒就会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进而埋没真正的贤良;忠臣会被无故处死,奸臣凭借虚伪的名声攫取权位。祸乱会愈演愈烈,国家终将陷入危亡境地。”
文王问:“应该如何选拔贤才?”太公答:“将帅与国相应各司其职,依照官职的称谓和职责来推举相应人选。根据职位要求考核其实际才干,筛选才华出众、能力适配者,确保所选之人的能力与职务相称,官职的名称与其职责一致。如此便掌握了举贤用能的关键。”
赏罚第十一
周文王问姜太公:“奖赏是用来激励善行,惩罚是用来警示恶行。我希望奖赏一人就能激励百人行善,处罚一人就能警戒众人守法,应当如何实施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太公说:“施行奖赏贵在守信,执行惩罚贵在坚决。只要在人们耳闻目见的范围内做到赏信罚必,那些听闻不到、眼见不及的人也会暗自感化。至诚之道足以畅行天地,感通神明,何况对于世人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