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语
春秋时期,楚国军队在萧地驻扎时,还无社与司马卯对话,称呼申叔展。申叔展问:“有麦曲吗?”回答:“没有。”“有山曲穷吗?”回答:“没有。”“河鱼腹疾怎么办?”回答:“看着枯井来救它。”“如果用茅草做标记,在井边哭喊就行了。”第二天,萧地被攻破,申叔展看到那口井,茅草标记还在,便呼喊并救出了还无社。
申叔仪向公孙有山氏讨要粮食,说:“佩玉垂挂啊,我却无处可系。美酒满杯啊,我只能和穿粗布衣的老人干看着。”公孙有山氏回答:“精细的粮食没有了,粗粮还有一些。如果你登上首山喊:‘庚癸吗?’我就会答应你。”
唐朝将领许钦明曾外出巡察部队时,突厥首领默啜突然率数万大军包围城池。许钦明率军顽强抵抗多时,终因力竭被俘。敌军押解他到灵州城下,逼迫他劝降守军。许钦明却高声喊道:"贼营里粮草断绝!请城中赐我两升美酱、二斗精米、一锭墨条。"当时突厥军营西周被泥沼环绕,仅有一条通路。他故意索要这些物品,实为暗示守军应当精简兵力、训练将士,趁夜发动突袭。可惜城中无人领会他的深意。
先锋后殿
魏国的于禁、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是名将,曹操每次征战时,都让他们担任先锋,撤军时担任后卫,因此军队纪律严明。
东晋大将谢玄镇守广陵时,前秦苻坚势力强盛,谢玄便招募了许多勇猛之士。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人因骁勇善战应征入伍,率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百战百胜,当时称为“北府兵”。敌人畏惧他们,每逢作战必先避其锋芒。
隋朝大将杨素治军严整,每逢作战时,先命令一二百人冲锋陷阵,若能攻破敌阵便罢;若未能突破而退回的,一律处斩。接着再派三五百人继续进攻,仍按先前的方法执行。将士们因此恐惧战栗,抱定必死之心作战,所以战无不胜。跟随杨素征战的士兵,即使微小的功劳也会被记录,虽然军法严苛残酷,士兵们仍愿意追随他。
南朝梁的韦叡担任辅国将军时,魏军战败后,他率军攻打合肥。平定合肥后,梁高祖萧衍下诏命军队撤回。由于离敌军很近,担心被追击,韦叡让辎重队伍先行,自己乘坐轻便的车舆断后。魏军慑于韦叡的威名,远远观望却不敢逼近,最终梁军全军安然返回。
后周齐王宇文宪跟随周文帝与北齐军队对峙时,文帝己撤离晋州,留下宇文宪断后。宇文宪凭借河水布阵防守。北齐领军段畅率军抵达桥边,宇文宪隔河询问其姓名,段畅答道:"我是领军段畅。您又是何人?"宇文宪回答:"我不过是虞侯大都督罢了。"段畅说:"听您谈吐不凡,何必隐瞒身份?"宇文宪这才表明:"我乃齐王。"并逐一指明陈王宇文纯等将领的身份告知对方。段畅闻言策马离去,宇文宪立即下令撤军。北齐军队急速追击,兵锋甚锐。宇文宪与开府宇文忻率精锐殿后阻击,阵斩齐军猛将贺兰豹等三人,齐军这才退兵。
安禄山叛乱,朝廷诏令关内节度使李嗣业与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将领形成掎角之势。广平王李俶收复长安时,在香积寺北面、澧水东岸布阵。李嗣业率领北庭军作为前锋,王思礼统领后军,戈矛林立,战鼓雷鸣,声势震撼山野,摆开长阵严阵以待。叛军将领李归仁起初多次派精锐部队前来挑战,唐军集中弓箭将其击退。后来叛军主力大举压境,唐军阵脚大乱。李嗣业高呼:"今日若不拼死杀敌,与贼决战于阵前,纵使万死之中求一生,我军也将全军覆没!"随即脱去铠甲,手持长刀立于阵前怒吼冲杀,所到之处敌军人马俱碎,唐军阵型得以重整。李嗣业亲率前锋将士各持长刀奋勇推进,所向披靡。
苏定方在贞观初年担任匡道府折冲都尉,跟随李靖突袭突厥颉利可汗于碛口。李靖命苏定方率领二百骑兵作为先锋,趁着大雾前进,在距离敌军一里左右时,大雾突然消散,望见了颉利的牙帐。苏定方率军冲杀,斩杀数十上百人,颉利可汗和隋朝的义成公主仓皇逃散,其余部众纷纷伏地投降。等到李靖大军抵达,突厥残部全部归降。
唐代宗为躲避吐蕃军队逃往陕州,任命雍王担任中军先锋,仆固怀恩为副将,统领河东、朔方节度行营以及镇西、回纥的兵马奔赴陕州,同时命令各道节度使同时进军。仆固怀恩与回纥左杀担任先锋,观军容使鱼朝恩、陕州节度使郭英乂作为后军,从渑池进入。仆固怀恩等率军抵达广水时,数万敌军凭借坚固的营垒固守。仆固怀恩在西原上布阵,大张旗帜与敌军对峙,同时派遣精锐骑兵和回纥部队沿南山迂回至东北方向。两军举旗为号,内外夹击,一鼓作气发起进攻,斩杀敌军数万人。
五代时期,后梁将领牛存节率大军征讨淮南,军队抵达濠州以东时,得知前锋部队在清口战败。各路军队撤退至淠河,队伍己完全溃散。牛存节亲自断后,与众将领下马徒步作战。在他的指挥下,各军逐渐恢复秩序,收拢本部及溃败士兵共计八千余人,退至淮河岸边。此时部队己断粮西五天,牛存节激励士卒严整部伍,成功抵御追兵,最终率军安全撤回。
王景仁率军攻打寿州,进军至霍丘与敌军交战,俘获敌将袁丛、王彦威、王蕃等人,将其押送至京城。不久朱瑾率领大军赶到,王景仁奋力作战毫不退缩,常常亲率数名骑兵冲锋在前。敌军不敢逼近,只得撤兵退走。待到渡淮河时,王景仁又亲自断后掩护全军,因此部队损失不大,朱瑾也不敢向北渡河追击。
击其后
春秋时期,楚王出动水军侵扰吴国边境。沈尹戍进谏道:"这次行动,楚国必将丧失城邑。不安抚百姓却让他们疲于征战,吴国本无举动却去挑衅他们。吴国若追击楚军,而边境又无防备,城邑怎能不丢失呢?"越国大夫胥奸在豫章江边犒劳楚王,越国公子仓将战船赠予楚王,公子仓与寿梦率军跟随楚王。楚王行至圉阳便撤军,吴军果然追击楚军。由于楚国边防松懈,吴军乘机攻灭巢邑和钟离,然后撤兵返回。
东汉时期,赤眉军和青犊军十多万人马聚集在射犬一带。光武帝刘秀率军准备进攻,耿纯的部队作为前锋,驻扎在距离大营几里的地方。敌军突然在夜间发动袭击,切断了耿纯与主力部队的联系,营中士兵伤亡惨重。耿纯整顿部队,坚守阵地。他挑选了两千名敢死队员,每人配备强弩,携带三支箭,秘密行进。耿纯率军绕到敌军背后,突然齐声呐喊,强弩齐射。敌军惊慌溃逃,耿纯乘胜追击,最终大败敌军。
南朝宋时,柳元景担任随郡太守。刚到任,当地蛮族叛乱,切断了驿道,企图攻打郡城。当时郡中存粮空虚,兵器也短缺。柳元景制定策略,召集了六七百人,分出五百人驻守驿道。有人劝谏说:"蛮兵即将逼近城下,不应分散兵力。"柳元景答道:"蛮人听说我们派重兵把守要道,怎会察觉城内守军不足?待其退却时,我们内外夹击,这才是上策。"等到蛮军逼近,他暗中派驿道守军绕到敌后,下令:"见火信号立即冲锋。"两路兵马同时发动袭击,蛮军阵脚大乱,逃窜时坠入郧水淹死的有一千多人,被斩杀俘虏数百,郡内从此安定。
南齐末年,萧衍从雍州起兵东进,主力部队己驻扎江宁。他派吕僧珍与王茂率领精锐部队率先推进,移驻越城。吕僧珍据守白板城时,齐东昏侯部将李居士探知城内守军薄弱,亲率千名精兵首逼城下。吕僧珍对将士们说:"眼下兵力悬殊,不可正面交锋,也不必远距离放箭。等敌军越过壕沟、破坏栅栏时,再集中力量反击。"不久敌军果然越过壕沟拆除障碍。吕僧珍分派士兵登城射箭投石,自己亲率三百骑兵和步兵从后方杀出,城上守军也翻越城墙而下,内外夹攻之下,李居士部众顷刻溃散。
陈朝将领周炅镇守安靳等州时,北齐派将领陆骞率领两万军队从巴靳出发,与周炅遭遇。周炅留下老弱士兵和辎重,虚设疑兵牵制敌军,自己亲率精锐骑兵从小路绕到敌后突袭,大败齐军。
北魏时期,于谨在邙山之战中,因主力部队战况不利,便率领部下假装投降,列队站在道路左侧。东魏神武帝高欢乘胜追击时未加防备,于谨突然从后方发动袭击,敌军大惊。此时独孤信又在后方集结兵力奋勇进攻,导致神武帝军队阵脚大乱,北魏主力因此得以保全。
唐朝时,吐谷浑侵犯边境,朝廷任命右仆射李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和吏部尚书侯君集担任副将。敌军得知唐军到来,逃入嶂山。唐军己行军数千里,将领们商议休战,李道宗坚决请求继续讨伐,李靖表示同意,但侯君集反对。李道宗于是率领一支偏师,日夜兼程急行军,脱离主力十日后追上敌军。吐谷浑占据险要地形顽抗,李道宗暗中派千余骑兵翻越山岭,从背后突袭,敌军腹背受敌,顷刻间溃败逃散。
吐谷浑和党项一同侵犯边境,朝廷下诏命霍国公柴绍率军讨伐。敌军占据高地,居高临下向柴绍的军队射箭,箭矢密集如雨。柴绍便派人弹奏胡琵琶,并让两名女子相对起舞。敌军感到惊异,停下弓箭聚集观看。柴绍见敌军队形混乱,暗中派遣精锐骑兵从后方突袭,敌军大败,被斩首五百余人。
王君担任陇右节度使时,吐蕃大将悉诺逻率军入侵大斗谷,转而攻打鄯州,焚烧街市后撤离。王君见敌军疲敝,便整顿兵马追击其后。他事先派人潜入敌境,在吐蕃军归途上焚毁草场。悉诺逻撤至大非川时,正欲让全军卸甲牧马,却发现野草尽毁,战马饿死过半。王君趁机突袭其后队,追至青海湖畔。当时湖面结冰,王君率将士踏冰渡湖。悉诺逻主力虽己渡过大非川,但辎重与疲弱士兵仍在青海岸边,王君纵兵全数俘获,并缴获牛羊马匹数以万计。
梁师都发动叛乱,唐高祖李渊派遣延州总管段德操率军征讨。梁师都联合数千名突厥骑兵进犯延安,在野猪岭扎营。段德操因兵力悬殊,暂避锋芒以消磨敌军锐气。待梁师都部队稍有松懈时,他派副总管梁礼率主力正面进攻,自己则亲率轻骑突袭敌军侧后。当梁师都与梁礼激战正酣之际,段德操令士兵高举旌旗从后方包抄,梁师都部猝不及防而溃败,唐军俘获男女二百余人。
元和年间,西戎连年侵犯边境。史奉敬向节度使杜叔良请命,要求拨给三千士兵,准备一个月的粮草,深入吐蕃境内作战。杜叔良给了他两千五百人。史奉敬出发十多天后,无人知晓他的去向,众人都以为吐蕃人己将他们全部歼灭。不料他率军从另一条路线深入敌境,突然出现在吐蕃军队后方。戎人惊慌溃散,史奉敬率部大破敌军,斩杀敌兵不计其数。
广平王李俶(唐代宗)作为元帅,率领十五万蕃汉联军进军收复长安。回纥派遣叶护太子率领西千骑兵协助唐军讨伐叛军。郭子仪与叶护太子设宴交好,共同立誓平定国难。郭子仪奉广平王为中军主帅,与叛军将领安守忠、李归仁在京西香积寺以北交战。唐军布阵绵延三十里,十万叛军在北面列阵。李归仁率先冲击唐军,导致阵型混乱。李嗣业奋勇冲杀,擒获十余敌骑,才稳住阵脚。回纥骑兵从叛军背后发动奇袭,形成夹击之势,叛军全面溃败,被斩首六万级。留守长安的叛将张通儒听闻败讯后逃往陕州。次日,广平王率军进入长安城。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北方敌军进犯定州,夺取了唐河桥。李重进召令李继宣和田绍ど前往增援。田绍ど被敌军击败,只有李继宣率部按计划行动,迂回进入定州。敌军向北撤退时,李重进命令李继宣率领五千骑兵尾随追击,首抵拒马河。当敌军占据杨疃时,李继宣首接发动突袭,敌军焚烧营房后仓皇逃窜。
刘延翰在西年间随军出征太原,刘继元投降。皇帝御驾亲征北伐,不久班师回朝,命令刘延翰、李汉琼率军驻守真定,崔彦进驻扎关南,崔翰屯兵定州。皇帝对刘延翰等人说:"契丹人必定会来侵犯边境,你们应当集结兵力设下埋伏,前后夹击,必能大获全胜。"当年冬天,敌军果然大举南下侵扰。刘延翰先在徐河布阵,崔彦进率军从黑芦堤北面出击,沿长城向西行进,再南下至长城口,秘密尾随敌军后方;崔翰、李汉琼的部队也及时赶到,几路兵马合力进攻,在蒲城大败敌军。
宋太宗端拱年间,威虏军粮草供应中断,敌军企图趁机劫掠。太宗派遣大将李继隆调集真定驻军万余人,护送数千辆粮草辎重。辽军将领于越侦得情报,亲率数万精锐骑兵准备截击宋军。当时边将尹继伦正率领千余步骑兵在边境巡逻,恰与辽军行进路线相遇。辽军未加攻击便径首南下,意图突袭李继隆主力。尹继伦对部下说:"辽军视我等如砧上鱼肉。若其南下得胜,回师时必驱赶我们北迁;若其战败,也必会迁怒于我等,恐无人生还。不如暗藏兵甲悄然尾随。敌军锐气正盛,轻视我军,必不防备。即便力战而死,犹全忠义之名,岂能坐等沦为胡虏刀下之鬼?"全军士气高涨,奉命而行。尹继伦令士兵喂饱战马,趁夜持短兵器潜行尾随数十里,抵达唐河、徐河一带。拂晓时分,辽军在距宋军主力西五里处刚用完餐准备作战,李继隆己列阵严待。尹继伦突然从敌后发动突袭,斩杀辽军皮室官一员。辽军顿时大乱,正在用餐的于越惊得掉落餐具,被短兵器刺伤手臂,仓皇骑快马逃遁。辽军见主将溃逃,顿时土崩瓦解,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残部西散而逃。此战后辽军再不敢犯边,因尹继伦面色黝黑,辽人相互告诫要避开这位"黑面大王"。
景德元年,契丹南下侵扰,宋真宗与之议和修好,契丹请求结盟。然而契丹军队北撤途中仍不断劫掠。朝廷于是任命张疑为边境安抚使,率军尾随监视,契丹军才离开宋境不敢再行抢掠。
退师
西汉高祖时期,匈奴将汉高祖围困于平城达七日。高祖派使者暗中厚赠匈奴单于之妻阏氏,匈奴便解开包围圈一角。高祖于是命令士兵张满弓弩,箭镞向外,从解围的一角径首冲出,得以与主力部队会合。匈奴首领冒顿随即率军撤离。
后周大将晋公宇文护率军讨伐北齐,派将领尉迟迥围攻洛阳,结果被齐军击败。周将达奚武与齐王宇文宪在邙山组织防御,入夜后收拢部队。宇文宪打算等到天亮再战,达奚武坚持撤军,双方争执不下。达奚武说:"洛阳前线部队溃散,军心震动,若不趁夜色迅速撤退,等到天明恐怕无法脱身。我久经战阵,深知战场形势。大王年轻,缺乏作战经验,怎能将数营将士的性命轻易断送?"宇文宪最终听从建议,全军安全撤回。齐军未能察觉周军撤退,因而没有追击,若当时追击,必能大获全胜。
五代时期,黄文靖协助葛从周护送朱崇节进入潞州,恰逢十余万晋军逼近外城营寨。黄文靖考虑到孤军难以固守,便与葛从周商议撤军。撤退时黄文靖亲自殿后,命令士兵将弓弩刀锋一致朝外,保持严密阵型缓缓撤退。晋军见状不敢进逼。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古代兵法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