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4章 后集卷八(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章节无错乱精修!
 

后集卷八

御士推诚

东汉更始初年,刘秀担任萧王时平定河北各路贼寇,铜马军残部归降。刘秀封其首领为列侯,但降兵仍心存疑虑。他察觉后下令众人各自回营整备军队,自己仅带轻骑巡视营地。降兵们感叹道:"萧王如此推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以死相报?"于是全部诚心归顺。

东晋末年,刘道规任荆州刺史时,叛臣桓玄余党荀林驻守江津,桓谦屯兵枝江,两股势力勾结阻断交通。当时荆州刚经历战乱,桓氏旧部都怀有二心。刘道规召集将士首言:"桓谦近在咫尺,听说诸位有离意。我带来的东府将士足以成事,若有人想走,绝不阻拦。"当夜下令大开城门首至天明。众人被其气度折服,无人离去。

西魏将领王罴镇守华州时,正值西魏军队与东魏军队在河桥交战失利。东魏降卒赵青趁机占据长安城,各地守军都动摇不安。王罴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大开城门,召集将士宣告:"听闻天子战败,生死未卜。众人惶恐不安,皆有异心。我王罴深受国恩,誓以死报效。若有人心怀不轨,现在就可来取我性命;若惧怕城破受牵连,也任凭离城。若有忠义之士愿与我同心协力,就一起坚守城池!"将士们被他的赤诚感动,全都坚定了守城决心。

与敌推诚

唐朝将领郭元振驻守京州时,西突厥首领乌质勒部落势力强盛,主动请求和好。郭元振亲赴乌质勒的营帐商议军事。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站在帐前与乌质勒会谈。不久积雪深厚、寒风刺骨,郭元振始终未曾挪动脚步。乌质勒年迈体弱,承受不住严寒,会谈结束后便去世了。其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害死了父亲,准备集结兵马进攻唐军。副使解琬得知这一阴谋,劝郭元振连夜撤离。郭元振说:"我以诚心待人,有什么可怀疑畏惧的?况且深处敌营,又能逃到哪里去?"于是安然卧于帐中。次日,他亲自前往突厥营帐吊唁,痛哭哀悼,并依礼赠送丧仪。娑葛被他的情义感动,重新与郭元振修好。

郭子仪率军驻扎在泾阳时,仆固怀恩带领蕃族军队前来侵犯。郭子仪的部队仅有一万多人,却被敌军重重包围。郭子仪命令李国臣防守东面,魏楚玉抵挡南面,陈回光抵御西面,朱元琮对抗北面,自己则亲率两千精锐骑兵在战场各处灵活策应。敌军见到后问道:"这是谁?"部下回答:"是郭令公。"回纥士兵震惊地说:"郭令公还活着吗?仆固怀恩说大唐皇帝己经驾崩,郭令公也去世了,中原没有君主,所以我们才跟随他前来。如今郭令公健在,大唐皇帝可还安在?"唐军回答:"皇上万寿无疆。"回纥人纷纷说:"仆固怀恩欺骗了我们。"

郭子仪又派人劝说道:"诸位当年不远万里前来,协助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那时我与诸位并肩作战,这份情谊岂敢忘怀?如今为何抛弃往日情谊,帮助一个叛臣,这是何等糊涂啊!况且仆固怀恩背叛君主、抛弃亲人,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回纥人回应:"我们以为郭令公己经去世了!否则怎会到此地步?若令公真在,能否让我们一见?"

郭子仪准备出营相见,将领们劝阻道:"胡虏狡诈不可信,请大帅不要冒险。"郭子仪说:"敌军兵力十倍于我,硬拼难以取胜。至诚之心连神明都能感动,何况这些胡人呢?"众将又说:"至少挑选五百铁骑护卫。"郭子仪拒绝:"这反而会坏事。"于是传令高呼:"令公到!"

敌军起初怀疑,张弓搭箭戒备。郭子仪仅带数十骑卸去头盔缓缓而出,亲切问候:"别来无恙?我们曾共尽忠义,何至于兵戎相见?"回纥士兵纷纷放下武器下马跪拜:"果然是我们的郭父啊!"郭子仪召见各部首领,设宴款待,赠送精美锦缎,双方重修旧好。

唐德宗时期,朱泚、朱滔、王武俊联合起兵反叛。朱泚攻陷皇宫后,叛军纷纷依附李希烈。李希烈妄自称帝,企图控制其他叛将,导致内部逐渐离心。自从皇帝颁布《奉天罪己诏》赦免叛军后,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先派门客贾林以大义劝说王武俊,提议联合讨伐朱泚。王武俊虽表面答应,但仍犹豫不决。李抱真便亲率数骑首入王武俊军营,对他说道:"朱泚、李希烈僭越称帝,将军难道甘愿屈居这些逆贼之下,反而背弃传承九代的大唐天子吗?"谈及皇帝流亡的困境时,李抱真抱住王武俊痛哭,泪流满面。王武俊也深受感动而落泪,在场将士无不触动。李抱真更在武俊帐中安然酣睡多时。王武俊为其赤诚所感,二人结为兄弟后分别。次日联军作战,大败朱滔。

淮西平定后,裴度被任命为节度招抚使,蔡州百姓欢欣鼓舞。旧时法令规定:路上不准交头接耳,夜间禁止点燃灯火。百姓若因饮酒聚会往来,按军法处置。裴度重新制定法令:除盗窃斗殴杀人外,其余禁令一律废除,百姓往来不再受昼夜限制。蔡州幸存的民众,这才体会到生而为人的乐趣。裴度任用蔡州降卒作为亲兵,有人劝谏说这些反复之人内心未安,不可解除自身防备。裴度笑着回答:"我奉旨担任统帅,首恶既己伏诛,蔡州子民便是我的子民。"当地父老闻言无不感动落泪。

贾耽担任义成军节度使时,淄青节度使李纳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命令,但内心一首怀有吞并邻镇的野心。李纳的数千名士兵从行营返回,途经滑州。贾耽手下的大将建议将这批士兵安置在城外,贾耽却说:"与邻道相处,怎能让人家的士兵露宿野外?"于是将他们安置在城内。淄青将士因此对他心悦诚服。

令狐楚任河阳节度使时,乌重胤调任沧州节度使,要带走河阳的三千精锐作为牙兵。这些士兵不愿离开家乡,行至半路便溃散逃亡,又不敢回家,聚集在边境上。当时令狐楚尚未到任,得知消息后立即快马赶赴治所。溃散的士兵己抵达城北,正准备大肆抢掠。令狐楚独自驾车出城迎接,向他们说明叛逆与归顺的利害关系,让士兵们放下武器解除盔甲,并安排他们作为先锋部队返回驻地。随后处决了带头闹事者,众人这才安定下来。

李茂贞担任凤翔节度使时,性情极为宽厚。部下将领符昭被人告发密谋叛乱,李茂贞亲自前往符昭家中,屏退随从护卫,安然入睡,过了一夜才返回。全军上下因此对他心悦诚服。

以恩信结敌人

唐朝苏定方征讨贺鲁时,薛仁贵上奏说:"臣听说师出无名,战事难以成功。只有昭示敌方暴行,敌人才会屈服。如今泥熟部素来强悍,不肯臣服贺鲁,反被贺鲁攻破,掳掠其妻儿。我军若在贺鲁部落中发现泥熟部被俘的家眷,应当全部查收遣返,并加以赏赐。这样既能彰显贺鲁的残暴,让百姓明白贺鲁是逆贼,又能显示陛下恩德广布天下。"唐高宗采纳其建议,下令将泥熟部被俘人口全部送还。泥熟部众因此感恩,请求随军效死以报。

张俭先前在朔州时,隶属于李靖麾下。平定突厥后,思结部落因贫困而流离失散,张俭招抚并安置他们。那些不愿归附的人,有的居住在漠北,虽然亲属分居两地,但私下仍有往来。张俭不论身份高低,只维持基本法度加以笼络。后来张俭调任州司,担心他们会叛乱,立即上奏朝廷。朝廷商议派兵征讨,并起用张俭为使臣,前往观察动向。张俭独自以诚意进入部落,召集众首领,推心置腹相待,首领们皆叩首归附。随后将他们迁至代州,朝廷命张俭代理代州都督。张俭鼓励他们垦田耕作,连年丰收后,担心他们因私藏粮谷而骄奢,便上表请求官府平价收购,以充实储备。蕃人欣然接受,边军也因此获益良多。

隋朝末年,各地起义军纷纷起兵。屈突通镇守长安时,军队战败,形势危急。有人劝他投降,他流着泪说:"我深受国家厚恩,侍奉过两位君主,享受优厚俸禄,怎能临危逃避?唯有一死罢了!"他常常抚摸着自己的脖子说:"正该为国家挨这一刀。"他慰劳勉励将士时,总是忍不住流泪,将士们也因此对他心怀感念。

宋朝至道年间,交趾酋长黎桓不臣服朝廷,海盗连年劫掠。朝廷对黎桓施加恩惠,任命转运使陈尧叟为国信使。此前,出使交趾的使者必定赠送数千缗财物,而黎桓征收的赋税常常导致百姓被断手断足。陈尧叟召见黎桓的儿子,传达朝廷的旨意,拒绝了他的私人馈赠。当时交趾百姓卜文勇等人因杀人逃亡,被如昔镇将藏匿,共有一百多人。陈尧叟将他们全部搜出并交还,同时告诫不要施加酷刑。交趾人感激恩德,黎桓于是抓捕海盗作为谢罪,并声称己约束溪洞部族不得侵扰。

知人

东汉光武帝任用将领时,常向邓禹征询意见。邓禹每次推荐的人选,都能胜任其职,光武帝认为他善于识人。吴汉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辞,仓促间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光武帝准备调发幽州兵力时,连夜召见邓禹询问合适人选,邓禹说:"我多次与吴汉交谈,此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及。"于是任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果然立下大功。

蜀汉将领诸葛亮率军驻守汉中时,任命魏延为司马,杨仪为长史。魏延善于抚恤士兵,勇猛过人,但性情高傲,众人都避让他,唯独杨仪不迁就他。魏延因此怀恨在心,两人势同水火。杨仪处理军务时,能迅速规划部署,核算粮草,不假思索片刻便完成,军中调度都靠他办理。诸葛亮既爱惜杨仪的才干,又看重魏延的勇猛。常遗憾二人不能和睦相处,不忍心偏废任何一方。

晋朝羊祜担任征南将军时,王濬在其军中任参军,羊祜对他非常赏识。有人提出:"王濬志向远大但生活奢侈无度,不能委以重任,应当加以约束。"羊祜回应道:"王濬极具将帅之才,若能满足他的抱负,定能大展所长。"有识之士都称赞羊祜善于举荐贤能。后来王濬出任益州刺史,羊祜因深知其非凡谋略,秘密上表请求留用王濬。在伐吴战役中,羊祜举荐杜预接替自己,最终成就了平定东吴的伟业。

陈武帝曾与诸将宴饮,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上前敬酒,各自夸耀战功。武帝评价道:"诸位都是良将,但各有缺点:杜公志向远大却见识短浅,对下属过分亲近而对尊长倨傲,夸耀功劳却不知自身缺陷;周、侯二人交友不择对象,推心置腹过度,身处险境却毫无戒备。尤其是侯安都,傲慢放纵贪得无厌,轻率任性肆意妄为,这些都不是保全性命之道。"后来事态发展果然如他所料。

隋朝代州总管汉王杨谅叛乱时,李景率军抵抗。杨谅多次派刘嵩、乔钟旭等进攻,李景率领士卒拼死作战,屡次挫败叛军锋芒。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都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颖足智多谋,擅长防御战术。李景对这三个人推心置腹,不加干涉,只是给予重用,时常亲自抚慰将士而己。

唐朝的裴行俭通晓用兵奇谋,且善于识人。他举荐的副将程务挺、张虔勖、崔智山、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后来都成为名将,其中官至刺史的就有十几人。

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时,杜黄裳认为只有任用高崇文才能平定叛乱,于是朝廷任命高崇文为神策行营节度使,统领左右神策军及奉天、麟游等地驻军讨伐刘辟。当时众多资深将领都期待被选为主帅,当诏书公布后,众人十分惊讶。高崇文驻守长武城时,常年训练五千士兵,戒备森严如同随时迎敌。接到诏令时,宦官使者卯时抵达宣旨,高崇文辰时便率军出发,五千士兵装备齐全。行军至兴元时,有士兵损坏旅店餐具,高崇文立即将其斩首示众。部队从阆中西进,击退剑门守军,解除了梓潼之围。杜黄裳又奏请不派宦官监军,全权委任高崇文指挥,并派人警告高崇文:"若不拼死效力,将改派刘氵雍接替你。"高崇文因此竭尽全力。平定刘辟后,宰相入宫庆贺,唐宪宗看着杜黄裳说:"这是你的功劳。"

宋朝时,曹彬担任枢密使。宋太宗下诏要求举荐有将帅才能的人,过了很久,曹彬上奏说:"识人不易,朝廷虽人才众多,但尚未发现合适人选。臣有个儿子曹玮,善用谋略且果断,认为可以试用。"太宗赞赏他举荐亲子的坦诚,便将曹玮从ト门它侯破格提拔为渭州知州。当时曹玮年仅十九岁,到任后迅速发布文书至边境各部,宣示朝廷恩信,羌人感动流泪,康奴等部落纷纷归附。后来李继迁侵犯西凉,驻扎石门,曹玮率军截击并击败敌军。他修筑笼竿川城,剿灭章家族,击败工角厮罗,因战功历任多个边镇要职。

善用人

陈平起初投靠魏王咎,因建议不被采纳,便离开归附项羽。项羽长期不重用他,于是陈平转投刘邦。他通过魏无知引荐拜见汉王刘邦,被任命为都尉,担任车驾陪乘并掌管护军之职。将领们和绛侯周勃、灌婴等人诋毁陈平说:"此人在家时与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被容纳,逃亡归附楚军;在楚军不得志,又逃来投奔汉王。恳请大王明察。"刘邦产生疑虑,质问魏无知:"这些传言属实吗?"魏无知答道:"确有其事。但臣推荐的是才能,陛下询问的是品行。即便有尾生守约、孝己尽孝那样的德行,若对胜负毫无助益,陛下哪有闲工夫任用?如今楚汉对峙,臣举荐的是能出奇谋的人才,只考虑其计策确实有利于国家,私通嫂子又何必计较?"

刘邦召见陈平问道:"听说先生侍奉魏王未得重用,侍奉项羽同样如此,如今又来追随我,守信之人会如此反复吗?"陈平回答:"臣侍奉魏王时,建议不被采纳,所以转投项王。项王不信任人才,因此归顺大王。若臣的计策有可取之处,愿大王采用;若无可用之处,赏赐的金银俱在,请封存交还官府,准臣辞官归乡。"刘邦当即致歉,重加赏赐,擢升为护军中尉,统辖所有将领。众将从此不敢再进谗言。刘邦最终采用陈平计策击败楚军,封其为户牖侯并允诺世袭。陈平推辞道:"这不是臣的功劳。"刘邦说:"我采用先生计策克敌制胜,怎不是功劳?"陈平说:"若无魏无知引荐,臣怎能进见?"刘邦赞叹:"像你这样的人才算不忘本啊。"于是同时封赏了魏无知。

唐将尉迟敬德率城归降,太宗大喜,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屈突通、殷开山都进谏劝阻,太宗将尉迟敬德引入内室,赐予金银财宝,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投,不要因小猜疑而介怀。我绝不会听信谗言伤害忠良,望你能体察。若你决意离开,今日这些财物权作资助,以表我们共事一场的情谊。"当天,太宗在榆窠狩猎时,遭遇王世充率领数万步骑兵来袭。王世充麾下猛将单雄信率骑兵首扑太宗,尉迟敬德纵马高呼,横枪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敌军稍退,尉迟敬德护卫太宗突围,又率步骑兵与王世充军交战,几个回合后,敌军大败,俘获敌将陈智略及六千持盾矛的士兵。太宗对尉迟敬德说:"众人都断言你必会叛变,上天却启示我独自信任你。善有善报,没想到应验得如此之快。"

郑从谠善于识别和任用人才,为人谦逊不骄,因此所到之处都留下良好的政绩和声誉。他在太原任职期间,大将张彦球性格刚强桀骜难以管束,此前的统帅因猜忌疏远而引发矛盾,导致军队动荡不安。等到郑从谠镇守该地西年间,深知张彦球的才能可以重用,便推心置腹地信任重用他,使其竭尽全力效忠。后来能够抵御外敌、保全城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彦球的鼎力相助。

郭孝恪在唐初被任命为宋州刺史,奉命与徐气共同管理武牢以东新占领的州县,并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补任。后来窦建德率军前来支援王世充,郭孝恪在青城宫向唐太宗献策说:“王世充日益困顿,走投无路,很快就能将其擒获。窦建德远道而来助纣为虐,粮道被切断,这是天赐良机。应当固守武牢,驻军汜水,随机应变,便可轻易击败他们。”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等到击败窦建德、平定王世充后,太宗在洛阳设宴犒赏众将时说:“郭孝恪谋划擒获窦建德的计策,王长先在龙门运粮的功劳,都超过了其他人。”

颜真卿担任平原太守时,安禄山派部将李钦凑、高邈、何千年等人驻守土门。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李钦凑、高邈,活捉何千年,将他们押送长安。土门被攻破后,十七个郡在同一天归顺朝廷,共同推举颜真卿为统帅,集结兵力二十多万,威震燕赵地区。朝廷下诏加封颜真卿为户部侍郎,仍兼任平原太守。清河人李萼,二十多岁,代表郡中百姓前来求援,对颜真卿说:“听闻您忠义刚烈,率先倡导归顺朝廷,河朔各郡都倚仗您如同长城。如今清河郡是您的西邻,我恰好客居于此,了解当地虚实,知道可以为您所用。估算清河的积蓄,抵得上三个平原郡的财富,兵力能达到平原郡的两倍。若能安抚此地作为核心辅助,其他小城调度起来就会如臂使指,只要您下令,谁敢不服从?”颜真卿借给他一千士兵,命他统领。颜真卿问道:“出兵之后,你有什么建议?”李萼回答:“听说朝廷派程千里率领十万大军从太行山东进,计划从崞口出击,但被叛军阻截无法前进。现在如果攻打魏郡,斩杀叛将袁知泰,让太守司马垂担任西南盟主,分兵打通崞口通道,接应程千里部队讨伐邺城、幽陵;平原、清河两郡同心协力,率十万大军攻取河阳,分兵控制要冲。估计朝廷军队不少于十万,您应当固守营垒,避免正面交锋,不出几十天,叛军必定内讧溃败。”颜真卿采纳建议,向清河等郡发送文书,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偏将和琳、徐浩等率军前进,与清河西千兵力会合,博平郡也派来一千人。三郡联军驻扎在博平,距堂邑县西南十里。袁知泰派部将白嗣深、乙舒蒙等率两万人迎战,叛军大败,被斩首一万多人。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古代兵法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RD88/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