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锄头下的秘密**
小翠踮着脚给土灶添柴,锅里熬着的红薯粥"咕嘟咕嘟"冒着泡。窗外,爹和几个叔伯的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他们手里的锄头起起落落,发出有节奏的闷响。
"翠儿,送水去。"娘把葫芦瓢塞到她手里,又往她腰间系了个小布袋,"每人发一撮盐。"
小翠撩开灶屋的草帘,夜风立刻灌进领口。她缩了缩脖子,看见院角的梨树下堆着新挖的黄土,上面盖着层枯枝败叶作掩护。爹光着膀子,汗珠子顺着脊梁沟往下淌,在月光下像条发亮的小溪。
** 地下迷宫**
"慢点下。"爹放下绳索,地洞口黑黢黢的像张大的嘴。小翠把水瓢叼在嘴里,双手抓着绳结往下溜。地道里潮湿的土腥味扑面而来,还混着股淡淡的血腥气——前天李叔挖到暗河时被碎石划破了腿。
煤油灯芯"噼啪"爆了个灯花。小翠看见地道己经挖出三个岔口,墙上用木炭画着歪歪扭扭的记号:一条鱼、一把镰刀、还有个像山神庙的图案。最里面的拐角处,九叔公正用铲子修整洞壁,白胡子上沾满了泥。
"盐。"小翠解开布袋。九叔公却先往她手里塞了块东西——是颗生锈的子弹壳,里头填满了蜂蜡。
"拿着玩吧。"老人眨眨眼,喉结上的瘊子跟着动了动。小翠知道,这是用来做土雷的引信。
**意外发现**
往右岔道送水时,小翠踢到了个硬物。煤油灯照过去,竟是个半埋在土里的陶罐,罐口用油纸封着,纸上印着模糊的红星。
"别动那个!"张先生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吓得小翠差点打翻水瓢。他的眼镜片反着光,下巴上的胡茬像层青苔,"去给刘先生送水,他挖到硬土层了。"
左岔道尽头,刘先生正用镐头敲击岩壁。小翠递过水瓢时,注意到他脚边堆着几块奇怪的扁石,上面有细密的纹路。
"龙骨。"刘先生喘着粗气说,"挖着挖着,倒挖出祖宗的东西来了。"他拿起一块给小翠看,石头上果然嵌着些鱼骨似的纹样。
** 危机时刻**
"鬼子巡夜!"地道口突然传来急促的哨声。小翠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刘先生一把按在洞壁上。煤油灯瞬间熄灭,黑暗中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呼吸声。
头顶传来皮靴踏地的震动,震得洞顶的土簌簌往下落。小翠的鼻子发痒,却死死咬住嘴唇不敢打喷嚏。有团温热的东西突然贴上她的手背——是刘先生塞过来的龙骨石,冰凉的石面竟带着安抚的力量。
不知过了多久,地面传来三声蛙鸣。刘师长长舒了口气:"安全了。"他擦亮火柴时,小翠看见龙骨石上多了几道新鲜的指甲痕。
**小交通员**
黎明前最黑的时候,小翠蹲在灶台前烧水。娘把烤好的饼子切成条,每根中间都剖开道细缝。
"放进去,要平。"娘示范着把纸条卷成细棍塞进饼缝。小翠学着她的动作,指尖沾满了芝麻香。这些夹着情报的饼子,天亮后会由她去送给"挖河工"——这是游击队的暗号。
第一缕阳光照上窗棂时,小翠挎着竹篮出门。篮底铺着干茅草,上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根芝麻饼。路过王婶家废墟时,她突然拐了个弯,从焦黑的梁柱下扒出个铁皮盒——那是铁柱哥从前藏烟卷的地方。
** 地道灯火**
当夜下地道送饭时,小翠发现洞壁上多了盏奇怪的灯:粗陶碗里盛着獾油,灯芯是拧成股的棉线,外面罩着个凿了孔的洋铁罐。光影透过小孔在土墙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像夏夜的萤火虫。
"漂亮吧?"石头不知从哪个岔道钻出来,脸上全是泥道子,"我做的,叫...叫..."
"孔明灯。"张先生的声音从阴影里传来。他正往洞壁上刻东西,小翠凑近看,是幅精细的地图,各村的位置都用小圆圈标着,有些画了叉,还有些打着问号。
小翠突然发现自家院子也被标了红圈,旁边画着个小葫芦。她刚要问,石头就拽了拽她的辫子:"葫芦是你爹刻的,代表水井。"他压低声音,"其实井壁上有暗门..."
** 意外收获**
五更天收工时,小翠最后一个爬出地洞。她拍打着衣裳上的泥土,忽然发现袖口沾了点暗红色的粉末。借着晨光细看,像是某种矿物。
"朱砂。"爹不知何时站在了身后,手掌上全是血泡,"刘先生发现的,能配药,也能..."他做了个爆炸的手势。
小翠突然想起铁皮盒里的东西。她掏出来递给爹:是半盒受潮的火柴,还有张泛黄的相片——铁柱哥和游击队员的合影,背景隐约能看见西沟的山形。
爹的拇指在照片上良久,最后轻轻说了句:"明天起,你跟着刘先生学。"
** 新的使命**
天光大亮时,小翠趴在炕上研究那块龙骨石。阳光透过石片上的天然孔洞,在墙上投下奇异的光斑。她忽然发现,当石头转动到某个角度时,光斑会连成个箭头形状,正指向西沟方向。
窗外,娘正在晾晒染血的绷带。小翠把龙骨石藏进贴身的暗袋,那里己经装着子弹壳、顶针和半根火柴。沉甸甸的坠感让她想起爹常说的话:"多备着点,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37年,外婆的乡村童年(http://www.220book.com/book/SZQ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