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6章 蒲公英与炮火下的坐标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37年,外婆的乡村童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SZQG/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37年,外婆的乡村童年

《蒲公英与炮火下的坐标》

小翠的脚踝己经肿得像个发面馒头。钱大姐用刺刀割开她的裤脚,伤口处渗着血珠混着泥污,在篝火下泛着青紫色。张院长蹲在一旁拆绷带,粗粝的手指碰到伤口时,小翠疼得往钱大姐怀里缩了缩,却死死咬着嘴唇没出声。

"这丫头骨头硬。"张院长往伤口上撒着草药粉末,声音里带着赞许,"明早得想办法混进镇上,鬼子的炮楼就建在城隍庙旁边,不摸清火力布防,咱们过不了河。"老秦正在石头上磨刺刀,刀刃划过石块的沙沙声里,突然插进几声远处的炮响,震得松针簌簌往下掉。

天蒙蒙亮时,钱大姐从背包里翻出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褂子,往小翠头上罩了顶破草帽:"镇上王记杂货铺的丫头前天被鬼子抓了,你就扮她去送菜。"她往竹筐里码着带泥的萝卜,最底下藏着半截铅笔和用油纸包好的薄木板,"记坐标的法子老秦教过你,横是河码头上的石阶数,竖看炮楼窗口对的槐树杈。"

村口的吊桥被鬼子用铁链锁着,两个黄皮兵端着枪来回踱步。小翠跟着挑粪的刘大爷往桥头走,竹筐里的萝卜晃得她脚踝生疼。"良民证的有?"一个兵伸手拦她,军靴上的马刺刮到她的筐沿,差点把最上面的胡萝卜碰掉。小翠赶紧从兜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纸片,是钱大姐连夜仿造的,边角还留着烧焦的痕迹——昨晚烤火时不小心燎到的。

进了镇子才发现,街面比上个月萧条了大半。绸缎铺的门板卸了两块,露出里面空荡荡的货架;米行门口堆着几个空麻袋,被风吹得滚来滚去。几个穿和服的日本女人挎着篮子走过,木屐敲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像锤子砸在每个人心上。小翠低着头往城隍庙走,眼角的余光瞥见墙根下蹲着个要饭的,破碗里连粒米都没有,却偷偷冲她眨了眨眼——是老秦说的联络人,镇上的鞋匠李师傅。

城隍庙的戏台被鬼子改成了临时指挥部,几门黑沉沉的大炮正对着河面,炮口上还缠着红绸带,像是给谁贺喜。小翠假装整理筐里的萝卜,手指在袖管里飞快地数着:炮身比她家的水缸还粗,炮轮上的辐条断了两根,最西头那门的炮口好像有点歪。一个戴白手套的军官正用指挥棒敲炮身,唾沫星子溅在旁边伪军的脸上,那伪军却点头哈腰,后脑勺的肥肉跟着颤。

"站住!"一个挎着军刀的鬼子拦住她,"你的,菜的哪里送?"小翠指着不远处的伙房,那里飘着股馊味,几个伙夫正把发霉的米往锅里倒。"太君的,新鲜萝卜。"她学着镇上货郎的腔调,把最红的一个萝卜递过去,手指却在袖管里的木板上划着:三炮并列,间距约两丈,炮尾朝东。

刚要绕过炮阵地,就听见戏台后面传来打骂声。一个穿粗布衣的年轻人被按在地上,嘴角淌着血,怀里的包袱散了,滚出几个干硬的窝头。"说!是不是给八路送粮的?"鬼子的皮靴踹在他肚子上,年轻人蜷成个虾米,却咬着牙骂:"狗汉奸!"小翠的心猛地一跳——那是邻村的二柱子,开春时还给她送过槐花蜜。

伙房的胖厨子出来解围,颠着满身的肥肉赔笑:"太君,这是我远房侄子,来送点干粮。"他往鬼子手里塞了包烟,又朝小翠使眼色,"快把菜卸这儿,耽误了太君吃饭,仔细你的皮!"小翠赶紧弯腰卸筐,趁机往二柱子那边挪了两步,听见他被拖拽着往炮楼走时,故意把一只草鞋蹭到她脚边,鞋帮上绣着朵歪歪扭扭的蒲公英——那是村里约定的暗号,意思是"有陷阱"。

卸完菜往回走,路过炮楼底层时,小翠看见墙根挖了不少土坑,上面盖着伪装的木板。她想起二柱子的草鞋,故意装作崴脚,扶着炮楼的柱子蹲下来,眼角扫到坑边插着的细铁丝,一头连着楼里的铃铛。原来鬼子在炮楼周围布了暗哨,难怪刚才没看见巡逻兵。

走到城隍庙门口,李师傅还蹲在墙根,只是破碗里多了块窝头。小翠假装系鞋带,把藏在萝卜底下的木板塞进他的破棉袄:"李叔,俺娘让捎的。"李师傅哆嗦着往嘴里塞窝头,含糊不清地说:"西边磨坊的驴病了,得找个懂草药的看看。"——这是说鬼子在河西岸增了岗哨,要从磨坊那边的浅滩过河。

刚走出没几步,就听见身后传来枪响。回头看见李师傅倒在血泊里,那个戴白手套的军官正用指挥棒指着他的尸体,嘴里骂着什么。小翠的腿像灌了铅,却不敢停,只能攥紧兜里的良民证,任由粗糙的纸边刮着掌心。路过绸缎铺时,老板娘突然从门后探出头,往她筐里塞了块红糖:"给你娘的,补补身子。"红糖下面压着张纸条,是用胭脂写的:炮楼三层有重机枪,晚八点换岗。

过吊桥时,那个拦路的鬼子突然朝她笑:"小姑娘,大大的好。"他往她兜里塞了颗水果糖,玻璃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光。小翠捏着那颗糖,感觉像捏着块烧红的烙铁,首到走出镇子很远,才把糖扔在路边的茅厕里——去年冬天,就是这个鬼子,把王阿婆的孙子扔进了冰窟窿。

回到鹰嘴崖时,天己经擦黑。张院长正在崖边用望远镜观察河面,看见小翠回来,立刻让老秦铺开地图。小翠把木板上的记号拓在地图上,又把李师傅和老板娘的话复述了一遍,说到李师傅的死,声音忍不住发颤。钱大姐往她嘴里塞了块咸菜:"记住这些账,等打跑鬼子,咱们一笔一笔算。"

老秦在地图上标出炮位和暗哨,突然拍着大腿:"原来他们把重机枪架在炮楼三层,难怪上次偷袭损失那么大。"张院长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画了条线:"晚八点换岗,这是最好的机会。老秦带一队人摸掉吊桥的岗哨,我和钱大姐从磨坊浅滩过河,小翠你带着坐标去联络河对岸的游击队,让他们提前准备炮火支援。"

临出发前,小翠往怀里揣了两个窝头,又把瑛姑给的另一包烟弹塞进袖管。钱大姐帮她把草帽往下拉了拉:"过浅滩时注意脚下的石头,有三块是松动的,去年我送伤员时记过。"老秦把地图折成小块塞进她的鞋里:"记住,坐标比命金贵,但你的命,也比金子值钱。"

夜幕像块大黑布,慢慢盖住了鹰嘴崖。小翠跟着老秦的队伍往河边走,脚下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快到磨坊时,听见吊桥方向传来几声闷响,是老秦他们得手了。她顺着河岸往浅滩摸,河水凉得刺骨,没过膝盖时,突然想起二柱子的蒲公英,赶紧用脚探着水底的石头,果然在第三块石头那里踢到个硬东西,像是埋着的地雷。

过了河就是游击队的驻地。哨兵用暗号问:"天黑了,该点灯了?"小翠答:"风大,点油灯怕吹灭。"——这是钱大姐教她的暗号。见到游击队的王队长时,她把地图和木板都递了过去,还有那颗没来得及扔的水果糖,被她踩扁了,糖纸粘在鞋底,像朵皱巴巴的花。

王队长看完坐标,立刻让通讯兵发报。小翠坐在篝火旁烤着湿透的裤子,听着远处传来的炮声,突然想起李师傅的破碗和老板娘的胭脂。她摸出袖管里的烟弹,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还是那股刺鼻的苦杏仁味,却好像没那么难闻了。

天快亮时,河对岸突然火光冲天。王队长用望远镜看着,兴奋地拍着小翠的肩膀:"打中了!咱们的炮弹正好落在鬼子的炮堆里!"小翠也凑过去看,只见城隍庙方向浓烟滚滚,炮楼的影子在火光里摇摇晃晃,像是随时会塌下来。

这时,一个队员跑过来报告:"队长,抓到个俘虏,说是从炮楼里逃出来的伪军,说有个穿蓝布褂子的小姑娘,给他们送的萝卜里藏了泻药,今晚换岗的鬼子全拉得站不起来了。"小翠愣了愣,突然想起卸菜时,偷偷往伙房的水缸里撒了把巴豆粉——那是她从自家药箱里带来的,原本是给猪治病用的。

太阳升起来时,河面上的硝烟渐渐散去。小翠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看着游击队的队员们欢呼着过河,突然看见水里漂着个东西,是个破碗,碗沿豁了个口,像极了李师傅那个。她伸手把碗捞起来,用水洗干净,揣进怀里——等胜利了,她要把这碗带回镇上,放在李师傅牺牲的地方,旁边再种上蒲公英,像二柱子绣的那样,风一吹,就能把消息带到很远的地方。

河对岸传来了集合号声,清脆得像春天的燕子叫。小翠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跟着大部队往镇子走去。她的脚踝还有点疼,但走得很稳,像走在自家的田埂上。阳光洒在她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竹筐里的空木板晃着,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数着脚下的路,一步,两步,走向那些用鲜血和勇气铺成的黎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SZQ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37年,外婆的乡村童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SZQ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