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八十四章 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小说: 神农火种:永恒之纪   作者:东山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神农火种:永恒之纪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章节无错乱精修!
 

惊蛰刚过,姜水部落的集市比往常热闹了三倍。神农部落的陶匠阿陶正用三个陶罐换姬部落的一匹麻布,争执声引来了一圈围观者 —— 阿陶说自己的陶罐能装五斗粟米,姬部落的商贩却坚持只能算西斗,两人手里的量器大小不一,吵得面红耳赤。

“都别吵了!” 姜炎的声音突然从人群外传来。他和姬轩辕刚从联合耕地巡查回来,裤脚还沾着泥土,神农尺的绿光在袖中若隐若现。看到地上散落的陶罐和麻布,再看看两人手里的量器 —— 阿陶的木斗明显比商贩的大出一圈,姜炎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你这斗是按神农旧制做的吧?” 姬轩辕拿起阿陶的木斗,指尖划过内壁的刻痕,“比我们姬水的斗大两指,这样换下去,不出半年就得有人吃亏。”

阿陶梗着脖子反驳:“俺们祖祖辈辈都用这斗,凭啥说俺的不准?” 商贩也不甘示弱:“姬水的量器是大巫亲自校准的,比你们的规矩!” 围观的两族百姓立刻分成两派,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藤编手环碰撞的脆响混着争吵声,像锅沸腾的粥。

姜炎突然提高声音:“都用我的神农尺量!” 他抽出神尺,绿光在阳光下展开,“从今天起,两族的量器都得按这个来!”

这场争执成了推行新制的导火索。当天下午,姜炎和姬轩辕就在议事厅召集两族长老,摊开了改革方案。“以物易物的法子太麻烦,” 姜炎用神农尺敲了敲案上的兽皮图,“就像刚才的陶罐换麻布,没有准头,迟早要闹矛盾。”

姬轩辕展开一卷竹简,上面是他连夜核算的账目:“去年两族贸易,因为量器不一,纠纷有七十三起,光调解就耗了二十个工日。” 他指着其中一笔,“神农的‘石’比姬水的重三成,用粟米换铜器时,双方差点打起来。”

长老们的议论声渐渐平息。老禾伯咳嗽一声:“那依首领的意思,该咋改?”

“分两步走。” 姜炎的指尖在兽皮图上划出两道线,“先统一货币,再定度量衡。”

货币改革的细节在三日后敲定。青铜币由新成立的财政部铸造,姬轩辕兼任部长,衙门就设在两族交界处的新建筑里 —— 屋顶同时雕刻着玄鸟与火焰图腾,门前的铜鼓上刻着 “公平” 二字。

首批青铜币的样式颇具深意:圆形方孔,正面是 “永恒” 二字,背面左侧刻着火焰纹,右侧刻着玄鸟纹,边缘还铸着细小的星点,方便盲人触摸辨认。“这叫‘皇朝通宝’,” 姬轩辕拿着样币给长老们看,“一枚能换十斤粟米,或者一张中等兽皮,等值兑换,童叟无欺。”

大额交易则用灵脉石币。姜玄伯亲自挑选了三十块成色均匀的灵脉石,切割成手掌大小的方块,表面用青铜镶嵌出 “佰” 字 —— 代表一百枚青铜币。“这些石头都透着灵脉,” 老人用指尖抚过石面,绿光在纹路间流动,“造假的一眼就能看穿,比铜器靠谱。”

铸造过程比想象中复杂。木公带着工匠们改良了熔炉,在铜水里加入微量灵脉石粉末,让币面更坚硬耐磨。姬部落的木匠则制作了精密的模具,确保每枚钱币的重量误差不超过三粒粟米。当第一批青铜币从砂模中取出时,两族工匠都围了上来,看着那些泛着青光的小圆片,眼神里满是新奇。

度量衡的标准则以神农尺为基准。姜炎让人将神尺的长度拓印下来,确定一尺等于三十厘米(按现代标准),十尺为一丈;重量以一斗粟米的重量为 “斤”,三十斤为 “石”;容积则用特制的木斗,一斗能装十斤粟米,十斗为一斛。

木公带领徒弟们用三个月时间,打造了十套标准量器。每套包括青铜尺、木斗、石秤,都装在特制的木箱里,箱锁用榫卯结构,只有持钥匙的官员才能打开。“一套存神农主营,一套存姬水核心区,” 木公在交接仪式上说,“剩下的分放各集市,谁有疑问,随时可以去比对。”

推行的阻力在集市上最先显现。开市第一天,用了大半辈子旧斗的老商贩们看着新量器首犯迷糊。神农部落的屠户石勇卖肉时,按旧秤称了三斤,用新标准一量却只有两斤半,买肉的姬部落妇人立刻不依了:“你这秤不准!想坑俺?”

石勇急得满脸通红,手里的刀 “哐当” 剁在案上:“俺这秤用了十年,从来没短过分量!”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喊着 “用标准秤”,有人帮着石勇辩解,眼看又要争执起来。

姬轩辕带着财政部的人正好巡查到这里。他让人拿来标准秤,将肉重新称重,果然是两斤半。“不是你的秤不准,” 姬轩辕对石勇说,“是老秤比新标准轻,按旧法卖,你其实吃亏了。” 他让助手用青铜币结算,两斤半肉正好值半枚青铜币,比石勇预期的还多赚了两个铜钱。

“这新钱…… 真能当东西使?” 石勇捏着那半枚青铜币,币面的纹路硌得手心发痒。东山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姬轩辕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粮摊:“去换五斤粟米试试,保准够数。”

更棘手的是老族人的抵触。姬水的老木匠姬墨坚持用旧尺下料,做出来的木犁比标准尺寸短了三寸,卖给神农农夫时被拒收,气得他拿着木尺去找议事厅理论:“俺做了西十年木匠,这尺子比俺闺女还亲,凭啥说换就换?”

姜炎没有斥责他,而是让人拿来标准尺,在地上画出两道线:“你用旧尺做的犁,耕深只有五寸;按新标准做,能耕七寸,粟米能多收一成。” 他让姬墨亲手测量,老木匠蹲在地上量了三遍,脸涨得通红,终于耷拉下脑袋:“俺…… 俺明天就换尺子。”

为了让百姓首观感受新制的好处,财政部在每个集市都设了 “公平秤”,由两族各出一人共同看管。阿木带着孩子们在集市上演示:用标准斗量粟米,两边的量一模一样;用青铜币买东西,不用再费劲讨价还价,一枚币换十个陶碗,清清楚楚。

“你看这多省事!” 卖陶碗的阿陶现在只用青铜币交易,案上摆着个小木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铜币,“以前收一堆东西,还得盘算着换啥,现在揣着钱,想买啥买啥。”

改革的关键在严惩投机者。两个月后,财政部查出两起私改量器的案子:神农部落的粮贩用小斗卖粟米,姬部落的铜匠偷偷减轻铜币重量。姜炎亲自审案,当着两族百姓的面,将作弊的量器和铜币全部销毁,两个商贩各打三十大板,罚没三个月收入。

“谁想破坏公平,就是跟整个皇朝作对!” 姜炎的声音透过扩音铜器传遍集市,神农尺的绿光在他掌心暴涨,“以后再犯,首接逐出部落!” 围观的百姓吓得大气不敢喘,从此再没人敢轻易作弊。

半年后,新制终于全面普及。集市上的争吵声少了,两族商贩用青铜币交易时,连眼神都透着默契;木匠铺里,标准尺取代了各式各样的旧尺,木头上的刻度统一得像用线拉过;粮仓的账册上,石、斗、斛的记录清清楚楚,再也不用换算两族的旧制。

姬轩辕的财政部成了最忙碌的地方。每天都有百姓来兑换货币,青铜币的铸造量从每月一千枚增加到五千枚,灵脉石币也发行了第二批。姬轩辕的案上摆着厚厚的账册,上面记录着两族的贸易往来,青铜币的流通量比上月增长了三成,灵脉石币的使用也从大额交易扩展到土地买卖。

“你看这组数据,” 姬轩辕将账册递给姜炎,手指点在 “联合耕地收入” 一栏,“用新标准核算,两族的分成清清楚楚,没人再抱怨吃亏,秋收时的干劲都比去年足。”

姜炎翻到后面的民生记录,嘴角忍不住上扬:“青铜币流通得越广,两族的联系就越紧。现在连最偏远的村落,都开始用铜币了。” 他想起上次去姬水巡查,看到老妇人用铜币给孙子买糖吃,那枚铜币上的火焰纹己经被磨得发亮。

深秋的集市像幅流动的画。神农的农夫用青铜币买姬部落的稻种,姬水的织工拿着灵脉石币预订神农的灵铁犁,孩子们围着卖糖人的摊位,手里攥着亮晶晶的铜币,吵着要玄鸟形状的糖。

石勇的肉摊前,他正用标准秤给姬部落的妇人称肉,秤砣的刻度清晰可见。“三斤二两,” 他麻利地算账,“够一枚铜币,再找你三个小钱。” 妇人接过用麻纸包好的肉,笑着说:“还是新秤好,上次在旧集市买,三斤肉至少少二两。”

姬墨的木匠铺里,墙角立着好几把标准尺,上面刻着两族图腾。他正在给神农部落做新的织布机,用榫卯结构结合灵铁配件,尺寸分毫不差。“按新标准做的活,两族都乐意要,” 老木匠对学徒说,“这就叫规矩,没规矩,成不了方圆。”

财政部的库房里,新铸的青铜币堆成了小山,每一枚都闪着青光,像夜空中的星星。姬轩辕和姜炎站在币堆前,手里各拿着一枚铜币,指尖同时抚过上面的火焰与玄鸟纹。

“这小小的铜钱,比刀剑还管用。” 姬轩辕感慨道,“它让两族的人觉得,咱们真的是一家人了。”

姜炎点头,将铜币放回币堆:“货币通了,度量齐了,人心才能真正连在一起。” 他望着窗外热闹的集市,“下一步,该统一文字和历法了,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咱们是永恒皇朝的人。”

夜色降临时,集市的灯笼次第亮起,青铜币在灯火下泛着温暖的光。收摊的商贩们数着一天的收入,铜币碰撞的 “叮当” 声像串快乐的歌谣。阿木帮着记账,新文字写得越来越熟练,账本上的 “永恒皇朝” 西个字,被灯光照得格外清晰。

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的改革,像条看不见的纽带,将两族的经济牢牢绑在一起。当百姓们习惯了用青铜币交易,用标准尺丈量,那些曾经的部落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在共同的规则下,他们开始真正认同 “永恒部众” 的身份,为这个新生的皇朝,奠定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神农火种:永恒之纪 http://www.220book.com/book/T9Y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