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人群中亦有识得“吴记川饭”字样者,霎时议论四起:
“此人莫不就是那无名氏?”
“吴记川饭不是在朱雀门外麦秸巷中么?如何到此处闲逛?”
“俺瞧他面熟!赐酺盛会上卖蛋烘糕的人里,好似有他!”
“哪有这般巧?怕不是张铁嘴请的托儿罢?”
面对说书人错愕的目光及周遭纷议,吴铭面不改色,只含笑颔首道:“讲得甚好。”
言罢步入茶肆,寻见店家表明来意:“—欲借贵店门前宝地摆摊贩食,我等此去清明坊,不会在此久留——”
店家却直勾勾盯着吴铭胸前,冷不丁问:“足下可是无名氏?”
张铁嘴惯常在他店里说书,近来连说了几日《无名氏传奇》,委实出彩,替茶肆引来不少人气,店家亦听得滚瓜烂熟。
话音刚落,张铁嘴也已讨完赏钱,快步凑至近前,望向这位疑似自己笔下主角原型的魁悟汉子。
吴铭坦然承认:“正是吴某,衣衫或可仿制,但”他朝外一指,“那刻有无名氏’三字的餐车,京中只此一辆,做不得假。”
两人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但见店外那车造型奇特,确非寻常,一眼真。
“吴掌柜!幸会幸会!”
张铁嘴抢先开口,叉手赧然道:“在下张铁嘴,近日闻得吴掌柜轶事,心驰神往,斗胆以足下为蓝本,胡诌些村野段子。拙劣之词,教吴掌柜见笑了!”
“哪的话!”吴铭由衷称赞,“你讲得极好,吴某亦听得入神。”
店家笑道:“既是吴掌柜亲至,还谈甚赁钱?店前空地,只管用去!”
吴铭拱手谢过,至于租金,对方可以不要,但他不能不给。
几番推让,终是付了百文钱。
出店招呼李二郎、孙福挪车。
张铁嘴本欲趁机攀谈,岂料车未停稳,摊前已排起三五食客!
吴铭取出一应器具和各色馅料,着手烹制蛋烘糕。
不多时,甜香便混着蛋香酥香,随热气氤氲飘散。
赐酺盛会上,张铁嘴无缘品尝吴记的美食,他在说书里提到的种种,皆是事后道听途说,并加以演绎。
此刻亲见,方知传闻不虚,食客果真自发排队!更兼这香气极其—
他猛吸几口,喉头连滚,当即按下攀谈的念头,赶紧排至队尾。
不止张铁嘴,店家也把茶肆交给伙计照看,紧随其后。
适才围观的看客,早已久仰无名氏的大名:过往行人,则被食物的香气及摊前的队伍吸引,纷纷添加其中。
转眼间,摊前已排起长龙。
吴铭一边制作蛋烘糕,一边留意食材的馀量。
这一带的人流量非常高,即便备十车料也不够卖的,待会儿要去清明坊寻访王安石一家,断不能出摊未半而中道售罄。
待食材消耗近半,吴铭扬声道:“小店即将收摊,后来的客官,莫再排了!“
人群立时抱怨开来:
“啊!这才多会,就要收摊?”
“馀料分明多着哩!为何不卖了?”
“横竖是做生意,在哪儿做又有甚差别?吴掌柜莫要舍近求远!“
吴铭充耳不闻,吩咐孙福维持秩序,将收摊之事告知后来者。
待最后一位食客离去,终于得空闲谈,张铁嘴急忙开口:“张某欲为《无名氏传奇》
补写前传,可否容某与诸位同行?好向吴掌柜讨教些过往经历。”
吴铭笑起来:“吴某的过往只是平平,倒不似小说里那般精彩。你若想听,那便同来吧。”(注)
张铁嘴大喜,草草收起醒木、折扇、汗巾等一应物什,辞别店家,随吴铭一行离去。
四人一车转而东行。
张铁嘴迫不及待询问:“敢问掌柜师承哪位名厨?可有奇缘际遇?”
吴铭仍搬出之前应付状元楼铛头的那套说辞:“吴某不曾正经拜师学艺,年少时曾在山野间偶遇一位云游老道,他见我懵懂顽劣,用戒尺在我头上轻轻敲了三下。顿如醍醐灌顶,自此开了灵窍,庖厨之道便无师自通了。“
张铁嘴立时瞪大了眼,满面惊诧。
这番言论旁人听来或觉玄虚,但他身为说书人,岂会不知内情?
杖击三下传法,分明是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慧能故事!
吴掌柜之奇遇,竟与禅宗六祖相似!
所谓“官家召来不登殿,自称臣是灶神仙”,原是杜撰之词,岂料吴掌柜真有这等奇遇!
刹那间,灵感如江河滔滔,源源不断涌现!
一个“五代灶君显圣传法,六代灶君入世修行”的故事骨架,在脑海里逐渐成形。灶君谱系、红尘历练、神技济世——诸般条目、情节纷至沓来。
张铁嘴沉浸于话本构建,想至妙处,满面潮红,忘情拍腿:“妙哉!绝矣!”
此本若成,再糅合吴掌柜真人真事,必将轰动京师!他张铁嘴或可一举跻身当世顶尖小说家之列!
一旁的吴铭三人见他忽而呆怔,忽而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初时愕然,旋即会意此乃说书人得遇灵光之态,不足为奇。
行至信陵坊,算是脱离了闹市区,瞬间清静许多。摊贩货郎虽也不少,却不高声叫卖,亦不侵占街道,皆按规矩于路边朱权子下设摊,秩序井然。
放眼望去,皆是高门大院,但见甲第星罗,比屋鳞次,栋宇密接,略无容隙。不时有青幄油壁的豪车辘辘驶过,显是富贵人家的车驾。
这一带和城南的敦教坊一样,属于“高档别墅区”,于此间居住者非富即贵。
吴铭本无意停留,却不料,行至半途,一个皮鞠突然飞过院墙,直直朝餐车砸来!
说时迟,那时快!李二郎一个箭步抢上,挺身迎球,胸部轻卸来势,继而右足背顺势一垫,那皮鞠便如黏在脚上般稳稳控住!
“呀嗬!”吴铭惊讶,“二郎竟通蹴鞠?”
李二郎赧然一笑:“略知皮毛,早年厮混时玩过。”
你这闲汉未免太过全能,距离成为高俅就差一个端王了—
吴铭心里吐槽,凑近细观。
来这边已有四个多月,他还是头一回见到货真价实的皮鞠。
chapter_();
此前只在书里见过,多少有所了解。
蹴鞠这项运动起源于两千多年前齐国都城临淄,最初踢的都是用皮裹的实心球,至唐代才出现充气的皮鞠,称作“气球”。
到了宋代,得益于皇家的青睐,蹴鞠一跃成为民间最流行的体育活动,制鞠工艺越发纯熟精良,外层以熟皮密缝,内里则另置内胆,用牛、猪的膀胱充气而成。
市面上所售皮鞠的种类超过四十种,售价因球而异,取名都相当雅致,诸如人月圆、
云台月、金锭钱、镜把儿之类,通常以圆形物命名,辨别皮鞠的做工是否精细,最直观的方法便是观其缝制时所用的皮革数,以十二片为佳,八片次之,六片再次,四片最下。
此鞠以十二片熟牛皮密缝,针脚匀细,皮质柔韧,和现代的足球几无差异,显然价值不菲,失主必定来寻。
吴铭抬眼望向皮鞠飞来的高墙大院:“这是哪户人家?”
李郎也环顾四周:“似是曹国舅的府邸。”
哦哟!八仙!
二郎口中的曹国舅,自然是曹皇后的弟弟曹佾,八仙中曹国舅的原型。
等不多时,便有一健仆匆匆奔至。
李二郎足尖轻挑,皮鞠划弧飞去。
对方稳稳接下,不同于千年后的球员停个球飞出去十米远,球在他脚下竟不落地,轻巧卸掉劲力,亦是行家里手。
那仆役道一声谢,正欲离去,忽又止住脚步,细看车身上所刻字样,问道:“贵店可是吴记川饭?”
吴铭点头称是。
对方面露喜色:“老爷时常念叨,欲往贵店一探,奈何雅间难求,未能成行。万乞稍待,某这便回去通传!”
言罢抱球折返。
等待时,忽然听见一声喊:“吴掌柜!”
循声看去,却见三个华服公子骑驴在前,身后跟着数名仆从,原来是晏几道、沉廉叔及陈君龙三人。
行至近前,下得驴来。
见礼罢,沉廉叔笑问:“吴掌柜何往?”
吴铭如实作答:“欲往清明坊设摊。诸君这是要出游?”
“也!”陈君龙摇头,“我等赴沉兄府宴。”
晏几道仔细打量这辆造型奇特的餐车,啧啧称奇。
他仍在守孝期间,十日前的赐酺盛会不曾参与,不仅餐车是头一回见,吴记出摊时所售的各色吃食亦是头一回品尝。
想起之前在店品尝的美味,不由得暗自垂涎,忙问:“今可有素食?”
“有的!蛋烘糕有素馅,冰糖葫芦亦无半点荤腥。”
沉、陈二人吃过蛋烘糕,力荐道:“此物不同于寻常糕点,现烹现食,外酥内软,再搭配吴掌柜秘制的各色馅料,滋味妙绝!“
吴铭这时已将十种馅料取出,秘制肉松、秘制奶油、秘制果酱—看得晏几道眼晕,只觉津如泉涌,腹如鼓擂,哪里还按捺得住?
当即五种素馅各要一个。
吴铭立时燃起炭火,同时操作四个风炉,舀起面浆依次倒入锅中,摊匀。待表面均匀起泡,稀浆尽褪,迅即铺上馅料,将蛋烘糕铲起,利落地对折成扇形
三人观其操作娴熟,有条不紊,无不叹服。
这时,那捡球的仆役亦领着曹佾一家行来。
晏几道三人立时行礼问候。
曹佾并不识得这几个后生,只微微颔首,目光随即落到餐车上,心神早被香气勾走。
那日赐酺盛会,他亦在宣德楼上陪宴,当时便对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吴记川饭生出极大的兴趣,今日恰逢对方自府前路过,岂容错过?
当即叫上家里的孩童出门。
六个小孩儿盯着红彤彤的冰糖葫芦挪不开眼,各要了一串,吃得眉开眼笑。
本着先来后到的原则,吴铭先为小晏三人烹制蛋烘糕,紧跟着招待曹国舅。
晏几道拿到五个素馅蛋烘糕,迫不及待地品尝。一口咬下,酸甜果香瞬间盈满唇齿,此味前所未尝,端的清新鲜活,教人唇齿一新!
沉廉叔笑问:“如何?”
晏几道将五个蛋烘糕各尝一口,由衷赞道:“诸多花样,真真吃不腻!徜若吴掌柜于寒舍掌灶,纵使餐餐茹素,晏某亦甘之如饴!”
曹佾尝罢蛋烘糕亦赞不绝口,闻言打趣道:“小友年未弱冠,想得倒美!吴掌柜连御厨之职尚且固辞不就,岂肯屈就私宅?莫说吴掌柜不应,便是官家知晓,怕也断然不允。”
众皆莞尔。
眼见行人又有围聚之势,吴铭赶紧收摊。
临别之际,晏几道说:“待到正月除服,便可开荤。届时,还望吴掌柜为某预留雅间一席。”
他虽鲜少光顾吴记,却也知道吴记雅间金贵,须得提前预定。
曹佾亦道:“吴掌柜,某屡遣家仆至贵店订席,皆言满座。下月可否为某预留一间?”
话说到这份上,吴铭只得点头应下。
张铁嘴全程默不作声,只暗暗心惊。
早闻吴记食客多显贵,今得亲见,方知不虚!
心下琢磨:今日所见所闻或可写成《无名氏传奇》第三回—
辞别晏、曹诸客,四人一车再度启程。
出丽景门,沿汴河一路东去。过东水门至近郊,这一带便是清明坊了,也即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取景地。
题中“清明”二字,既点名作画时节,也契合取景地点,更兼颂扬政治清明,可谓一语三关。
虽是近郊,热闹景象却不输城内。
但见汴河上下,商船往来,舳舻相接。
虹桥飞架,桥上行人如织;河畔柳荫,文士执卷,稚童竞逐。沿河街衢,夹道店铺鳞次:道旁空场,路岐圈地献艺。
挑夫络绎,驴车塞途,叫卖声悠长行于此间,真似步入画中!
打听得王安府邸所在,吴铭驱车至府前。
看门院公早得了七娘叮嘱,立时入内通禀。
未几,便见一娇小身影飞奔而出,人未至,声先闻:
“吴川哥哥!”
注:宋时的“小说”即评书的前身,也是宋代最为发达的说话技艺之一。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的饭馆通北宋(http://www.220book.com/book/TDP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