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6章 皇恩浩荡,暖意盈门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章节无错乱精修!
 

雍和三十一年 冬 腊月十八 瑞雪初晴

那场席卷数州、吞噬了无数田畴的蝗灾,终于在凛冽的北风中成为了过去。宋家庄的田野虽蒙尘受损,桑叶稀疏,鱼塘边的青草也被啃噬殆尽,但根基尚在,人心未散。相较于邻县那些被啃成白地、哭声遍野的惨状,宋家庄乃至本县大部分提前掘卵、严阵以待的村镇,都保住了元气。这份“奇迹”,自然成了县尊大人政绩簿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县城。

消息一层层上达天听。

先是知府大人的嘉奖文书快马送至县衙,盛赞县令“临危善断,防蝗有功,保境安民”,更点名表彰了“乡绅耆老朱书远,通晓农经,洞烛机先,率众掘卵,焚瘗蝗种,厥功至伟”。接着,吏部的考功文书也到了,县令的“卓异”考评板上钉钉。

最终,这份带着蝗灾惨烈背景和局部防蝗成功经验的奏报,连同知府、县令的联名荐书,以及朱书远所献《掘蝗种简易图说》的抄本,被呈送到了御前。

深冬,紫禁城暖阁内。

年近古稀的皇帝正为北疆军饷和南方水患焦头烂额,看到这份来自北方旱蝗区的奏报,本欲草草览过。但“蔽日蝗灾”的惨烈描述与“掘卵焚瘗,保田七成”的鲜明对比,以及那字里行间对一位乡绅老者“洞烛机先”、“率众死守”的推崇,让他疲惫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仔细翻阅了那份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的《掘蝗种简易图说》,又听内侍低声禀报了地方官吏对朱书远其人“学问精深,急公好义,乡望素著”的评价。

“难得!” 皇帝放下奏报,轻轻叩了叩御案,“天灾无情,人力有穷。此老以一乡绅之力,竟能窥得天机,聚拢民心,保一方稼穑,实乃忠义智勇之士!此等良法,当刊印分发各州县,著为定例!” 他沉吟片刻,“传旨:赐朱书远‘义民’匾额一方,赏白银百两,绢帛十匹。另…赐九品冠带一副,准其荣身,非官身而享此荣者,彰其功也!”

圣旨随着钦差,在腊月里一个瑞雪初霁的清晨,抵达了朱家庄。

整个村庄沸腾了!黄土铺道,清水洒街(虽然很快被踩成了泥浆)。县令大人亲自陪同钦差前来。祠堂前香案高设,朱家正堂,香案早己设好,香烟袅袅。

外婆穿着压箱底最好的绛紫色绸缎袄裙,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戴着那对陪嫁的素银簪子,虽竭力维持着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手和泛红的眼眶泄露了她内心的激动。她亲自指挥铺设红毡,摆放蒲团,每一个细节都透着郑重的期盼。

小姨扶着外婆,脸上又是紧张又是兴奋,眼睛亮晶晶地不住朝门外张望。大舅和小舅皆身着崭新的长衫,侍立在外公身后左右,腰杆挺得笔首,脸上是与有荣焉的骄傲。大舅母和二舅母也带着孩子们肃立一旁,连平日最调皮的小表弟此刻也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大气不敢出。

我和娘和弟弟作为出嫁女和外孙子女,也被外婆特意接回,此刻站在女眷的首位。娘穿着水蓝色的新袄,腹部己明显隆起,她一手牵着弟弟,一手紧紧握着我的手。我能感觉到她手心微湿,那是激动与紧张交织的暖意。我则努力站得笔首,穿着娘用御赐绢帛边角料给我赶制的新棉袄,小脸兴奋得红扑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大门方向。

清差拿出圣旨,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最新章节随便看!全村老少黑压压跪了一地。当钦差那威严又带着一丝温和的声音宣读圣旨,念出“义民朱书远”时,跪在最前面的外公,脊背挺得笔首,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

“草民朱书远,叩谢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外公的声音沉稳洪亮,带着读书人特有的韵律,重重叩首。他身后,外婆、族老、舅舅、舅妈、乃至全村的人,都跟着山呼万岁,声震云霄。

那方黑底金字的“义民”匾额,被郑重地悬挂在了外公家正堂门楣之上,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闪亮的银锭和光滑的绢帛,放在铺着红绸的托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套九品冠带——青色的圆领袍,素金的乌纱帽,虽无实职,却是皇帝对一介布衣功勋的莫大肯定!外公穿上那身冠带,虽身形清瘦,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威严气度,看得县令大人和钦差都暗自点头。

接旨谢恩的盛大场面过后,朱家院落里的气氛却更加温暖而私密。

送走贵客,朱家的大门关上,那份紧绷的庄严才稍稍放松,取而代之的是更浓郁、更私密的家族欢庆。

全家到正堂,看着满堂儿孙,看着女儿和外孙女,脸上是前所未有的欣慰。他当众宣布:

“陛下的赏赐,是给我们朱家,更是给所有在蝗灾中拼过命的乡亲的恩典!”

“这百两银子,二十两给族里修葺祠堂,添置祭田;二十两给村里学堂,延请名师,添置书籍;剩下的六十两…” 外公的目光扫过大舅二舅,“老大(大舅),你持家稳重,拿三十两,开春看看能不能再置办些好田,或者与老二商量做点稳妥营生。老二(二舅),你机灵,拿二十两,看看有什么行商门路,莫要冒进。剩下十两,老婆子,” 他看向外婆,“你收着,给女儿攒嫁妆,再给孙儿们扯些好布做衣裳。”

“至于这绢帛,” 外公看向娘和我,“玉兰身子重了,明姝也大了,拿去做几身体面衣裳。剩下的,老婆子你看着分给媳妇们。”

” 舅舅舅母们又惊又喜。

外公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银子是死物,散出去,用在刀刃上,用在儿孙身上,用在造福乡里上,才是它真正的价值!这才是对陛下恩典最好的报答!”

他最后看向依偎在娘身边的我,眼神深邃,带着只有我们祖孙才懂的深意,温言道:“明姝,这次…你也有功。外公给你留了份‘压岁钱’。” 说着,从袖中掏出一个小巧精致的锦囊,塞进我手里。入手沉甸甸的,是几块温润的小银锭。

我攥着那锦囊,感受着银子的分量和外公掌心的温度,再看着满堂亲人脸上真挚的喜悦和对外公由衷的敬服,心里暖得如同揣了个小太阳。朱家的庭院里,炭火烧得正旺,食物的香气弥漫,孩子们的欢笑声重新响起。那方高悬的“义民”匾额在烛火映照下,金光流转,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族在灾难中的担当与荣耀。

皇恩浩荡,落在朱家庄的庭院,化作了滋养整个家族的暖流。而我的小锦囊和面板上安静闪烁的光标,则像两颗小小的星辰,在这片温暖的光辉里,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充满希望的光芒。哦对了,钦差临走前还特意留了个食盒,说是宫里御厨特制的“安神定惊”秘方——打开一看,是加了足量姜丝和饴糖的绿豆汤,惹得小姨噗嗤一笑:“皇帝陛下也知道爹熬夜写书辛苦,给降火呢!”满堂顿时响起轻松欢快的笑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