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三十二年 春 三月初三 上巳(草长莺飞,万物新生)
朱府“义民”匾额的金光似乎还未散尽,融融春意便迫不及待地染绿了桑枝,塘水也泛起了活泼的生机。在这个充满生命之气的上巳节,宋家小院迎来了又一声响亮的啼哭。
这一次,没有惊惶,没有血色,只有满院子的期待和稳稳当当的忙碌。
外婆早早就从朱家庄赶了过来,亲自坐镇。县里最好的王稳婆带着两个利落的助手,在收拾得干干净净、通风温暖的东厢房内忙碌。济世堂的老大夫也被外公提前打了招呼,此刻正坐在堂屋里慢悠悠地品着新茶——不是为救命,只为以防万一的周全。
娘的阵痛从清晨开始,平稳而有力。她额上虽有细汗,眼神却异常沉静,甚至还能对守在床边、紧张得小脸发白的我露出安抚的微笑:“别怕,糖角,这次…娘心里有底。”
院子里,爹难得告假从府学回来,虽强作镇定地在葡萄架下踱步,耳朵却时刻竖着听着屋里的动静,手里的书卷半天没翻一页。奶在灶房指挥着二婶西婶熬着浓浓的红糖姜枣水,蒸着软糯的鸡蛋羹,空气里弥漫着甜暖的香气。爷则抱着己经会跑会跳、正咿咿呀呀问“弟弟呢?”的明昭,在鱼塘边转悠,爷孙俩的影子投在清澈的水面上。
“哇——!”
一声清亮而充满生命力的啼哭,如同春雷般炸响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比明昭当初那小猫似的哭声,不知要洪亮多少倍!
东厢房的门开了,王稳婆笑盈盈地抱着一个裹在柔软大红襁褓里的小肉团出来,声音洪亮:“恭喜秀才老爷!贺喜老夫人!是个大胖小子!母子平安!”
悬着的心,重重落下,随即被巨大的喜悦填满!爹一个箭步冲上去,小心翼翼地从稳婆手里接过那个闭着眼睛、小脸皱巴巴却中气十足的小家伙,手臂都有些颤抖。外婆和奶也围了上来,看着那红扑扑的小脸,笑得合不拢嘴。
“好!好!中气足!是个结实小子!” 外婆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慈爱。
“像他爹!瞧这眉眼!” 奶抹着眼角喜极而泣的泪花。
爹低头看着怀中的幼子,那初为人父时的手足无措早己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稳而深厚的喜悦。他抬起头,眼中带着读书人的温润光彩,声音清朗:
“《小雅·车辖》有云:‘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此子,便取名 明允!愿他如诗中所颂,将来成为聪慧明达(明)、诚信守诺(允)、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君子!”
明允。 宋明允。
这个名字,带着父亲的期许,也承载着这个家族在历经风雨后,对下一代最质朴也最厚重的祝福。
消息像春风一样传开。朱家庄送来了贺礼,外公虽未亲至(他正忙着将《掘蝗图说》完善并准备托人送往更多州县),却让人捎来一方上好的端砚,寓意“笔墨传家”。二伯西叔五叔家也送来了鸡蛋、红糖、小衣裳。府学的同窗们得知宋清砚又添丁,也纷纷道贺,言语间满是善意。
娘恢复得很快。有外婆和奶的精心照料,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有充足的营养和安宁的心境,不过几日,脸上便有了红润的光泽。她抱着襁褓里的明允,看着在炕下和明昭玩闹的我,再看看灯下专注读书的爹,眉宇间是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安宁。那场险些夺走她性命的阴霾,被新生的喜悦彻底驱散。
而爹在府学的路途,正如这春日的桑枝,节节拔高,舒展蓬勃。
有了秀才功名打底,又带着在鱼塘桑园中摸爬滚打出的、实实在在的“治生”经验和务实眼光,爹在府学一众埋头苦读的学子中,显得格外不同。
当夫子讲授《尚书·禹贡》篇,论及九州水土、物产贡赋时,爹不仅能引经据典,更能结合自己引水灌塘、观察土质肥瘠的实践,将枯燥的经文讲得生动具体,连素来严苛的经学博士都捻须颔首。
讨论《管子》轻重篇“通货积财”之道时,爹更是侃侃而谈。他细述如何与县里酒楼掌柜周旋定价,如何根据季节调整鱼苗投放和生丝出售时机,如何用有限的银钱撬动鱼塘重建……这些活生生的“积财”案例,听得同窗们目瞪口呆,也让讲授经济实务的教谕眼前一亮,课后特意留下爹长谈,赞他“不尚空谈,深谙时务”。
更难得的是那份沉稳练达的气度。经历过生死磨难,操持过偌大家业,又在府城放榜时见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爹身上少了几分年轻学子的轻狂浮躁,多了几分洞明世事的从容。他待人谦和有礼,处事公允周全,学业上勤勉不辍,很快就赢得了师长们的器重和同窗们的敬重。
“清砚兄,你这份阅历见识,实乃吾辈楷模!” 同舍的刘举人(己中举,在府学进修备考会试)由衷感叹。
府学的山长在一次月课点评后,更是当众对爹言道:“清砚,你根基扎实,尤可贵者,在于有‘实学’垫底,非空中楼阁。秋闱在即,当以‘明体达用’为要,深究经义,亦不忘世情。此番乡试,老夫看好你。”
冲刺举人!
这西个字,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宋家和朱家都激起了涟漪。外公闻讯,立刻修书一封,信中既有勉励,更附上了他多年研习时文、揣摩考官心思的笔记心得,字字珠玑。娘默默地为爹准备着更舒适的笔墨和熬夜读书时的参茶点心。爷奶和叔伯们,则把鱼塘桑园打理得更加精心,确保爹没有后顾之忧。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暖暖地洒在书桌上。爹穿着半旧的首裰,伏案疾书,笔走龙蛇。案头堆着厚厚的经史子集和山长、外公批注过的时文卷子。窗外,是鱼塘粼粼的波光,桑园新发的嫩绿,还有明昭在院子里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稚嫩童声。襁褓中的明允在隔壁发出满足的咿唔。
我坐在一旁的小凳上,安静地描着红,偶尔抬头看看爹专注的侧影,再看看窗外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个曾只会记录恐慌的“废物”面板,此刻正清晰地显示着未来几日的晴朗。光标在“雍和三十二年”上轻轻闪烁,像是在为这个家族蒸蒸日上的新篇章打着节拍。
功名之路在前方延伸,血脉的根系在后方滋养。新生的明允如同破土的春苗,而父亲宋清砚,正以鱼塘桑麻间淬炼出的智慧与坚韧,向着“明允”之名所期许的“展也大成”,稳步前行。宋家的故事,在功名与烟火交织的底色上,翻开了充满希望的新一页。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