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5章 不忍万民受苦,偷偷下凡的小神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内个阳光彩虹小白马”推荐阅读《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那封承载着万民血泪、郑县令的冤屈以及那份“异人传授”的治水策的急信,如同离弦之箭,被外公最信任的老家人朱福伯,驾着一叶侥幸寻得、勉强能行的小舟,冒着河道淤塞、随时搁浅的风险,日夜兼程送往了京城。信送走了,心却悬得更高。

夜幕降临,残破的窝棚里点起如豆的油灯。昏黄的光晕勉强驱散一小片黑暗,映照着几张疲惫不堪却又心事重重的脸。外公和爹特意将我叫到角落。

外公粗糙的大手抚过我的发顶,动作是前所未有的轻柔,眼神却复杂得如同窗外的夜空,深邃、凝重,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他压低了声音,每一个字都像在泥地上刻下:

“糖角,今日之事,福祸相依。”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看进我眼底,“那治水之策,若真能上达天听,被朝廷采纳,或许真能解黄河水患之苦,救郑县令,亦是我两县百姓之福。然则…”

他声音更低,带着一种郑重的告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今日显露的见识,己远超常理。‘异人托梦’之说,可暂时搪塞外人,却瞒不过真正的有心人,更瞒不过…这悠悠天道。” 他微微抬头,望向棚顶漏进来的几点寒星,语气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笃定:

“外公与你爹私下揣度…我们家小糖角,必定是天上哪位不忍见这天下百姓受苦的小神女,偷偷下了凡尘。先示警蝗灾,再预言洪水,如今又借那‘异人’之口,留下济世安民的治水良方…一次次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他看向我的眼神,充满了慈爱,却也带着一种面对“神异”的谨慎,“此乃大功德,亦是…大因果。”

爹在一旁用力点头,看着我的目光同样复杂,有身为父亲的骄傲,更有面对未知的敬畏:“糖角,你外公说的是。你是…是带着使命来的。但仙凡有别,凡俗之躯难承天机之重。日后,务必要更谨慎些。莫要轻易显露不凡,以免引来无妄之灾,或…或惊动了天上,将你收回去。” 他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仿佛真怕我下一刻就羽化登仙而去。

我听着外公和爹这近乎“神话”的解释,心头百感交集。有被保护的温暖,有对“神女”身份的哭笑不得,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被无形目光注视的压抑感。他们用最朴素也最坚定的信念,为我构筑了一道解释一切、也保护我的屏障。“小神女下凡”——这比“鬼上身”好听多了,也更安全。我用力点了点头,将这份告诫深深记在心里。

日子在沉重的喘息和缓慢的清理中,一天天熬过。

万幸,如外公所说,这场人为泄洪的滔天巨祸,终究只落在了落霞、清溪两县头上。虽然家园尽毁,哀鸿遍野,但比起三省尽成泽国、百万生灵涂炭的可怕后果,这己是“不幸中的万幸”。朝廷的赈济虽然稀薄如汤水,总归聊胜于无。粥棚每日升起炊烟,成了这片死亡泥沼中唯一象征着“活着”的标志。

洪水渐渐退去,土地渐渐漏出它泥泞的面貌。

流民开始分化。一部分年轻的,拖家带口,背着仅存的家当,眼神空洞地朝着传闻中“有荒地”的临泽县方向蹒跚而去,背影消失在泥泞的官道尽头。更多的人,尤其是老人,则像生了根的枯树,固执地留在原地。他们沉默地在淤泥里翻找着,试图挖出半截房梁,一块磨盘,或者任何能证明“家”曾经存在过的东西。陈阿公依旧守着他那根烂木头,眼神浑浊却异常坚定。对他们而言,死,也要死在这片浸透了祖辈骨血的泥土里。

而宋家庄和朱家庄,因为外公和爹的提前预警,族人们撤离相对及时大多都存有粮食,损失虽巨,但比起那些在睡梦中被洪水吞噬的村庄,己是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人心未散,根脉尚存。

外公和爹成了两村重建的主心骨。外公每日拄着一根临时削成的木杖,在泥泞中巡视,指挥着仅存的青壮劳力。他的腰背依旧挺首,眼神锐利如鹰,规划着清理的顺序:先祠堂地基,再祖屋残址,然后是村道和公共水井。他的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每一个指令都清晰明确。

“力气省着点用!先清出能落脚、能生火做饭的地方!”

“挖出来的木头,能用的留着!烂了的堆到那边晒干当柴!”

“祠堂的地基石头还在!一块块清出来!那是咱们的根!”

“水井!水井是命!多派几个人,轮班掏!务必掏到干净水!”

爹则发挥他读书人的长处。他找来几块相对平整的木板,用烧焦的树枝做笔,仔细记录着各家各户幸存的人口、急需的物资、清理出来的可用物品。他试图在混乱中建立一点秩序,为后续可能的官方赈济或重建分配做准备。闲下来时,他会坐在一块清理出的石头上,就着天光,用一支秃笔在残纸上,一遍遍工整地抄写着那份送往京城的治水条陈副本。他的神情专注而虔诚,仿佛在誊写经文。我知道,那是他寄托希望的方式,也是他为自己女儿“不凡”所找到的一种精神依托。

外婆和大舅母成了后勤总管。她们将官府发放的、以及朱家宋家拼凑出来的那点可怜存粮,精打细算到每一粒米。每日熬粥,定量分配。她们组织起女眷,在清理出的空地上,将洪水冲刷后残存的、沾满泥污的布匹被褥,一遍遍在浑浊的积水里捶打漂洗。虽然洗不干净,但总要去掉那令人作呕的淤泥和死鱼味。外婆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慈祥笑意,只剩下一种近乎冷酷的、为生存而计算的坚韧。

娘变得异常沉默。她总是弓着背,在泥水里默默地干活。清理残砖断瓦,捶打湿透的被褥,或者只是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曾经是家的方向发呆。她的脸颊迅速消瘦下去,颧骨突出,显得那双眼睛更大,也更空茫。只有在抱着明允、或者给明昭擦拭脸上泥点时,她的眼神里才会短暂地闪过一丝属于母亲的光亮。那光亮微弱却执着,像寒夜里不肯熄灭的烛火。夜深人静时,我常能听到她压抑的、细碎的咳嗽声。

我抱着膝盖,坐在一块被太阳晒得发烫的断墙上,望着眼前这片缓慢复苏的泥潭。夕阳的余晖给残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虚假的暖金色。远处,几缕炊烟在稀薄的粥米香气中升起,顽强地扭动着,融入灰蓝色的暮霭。面板上,“疫病风险高”的红色警告依旧刺眼,但下方也多了“环境清理进度:缓慢提升”的字样。

外公和爹在远处指挥着清理祠堂地基,号子声在空旷的废墟上回荡。外婆在分发着最后的几块咸菜疙瘩,声音严厉。娘抱着明允,坐在一块石头上,轻轻拍打着孩子。明昭则撅着小屁股,在泥地里试图帮春草姐捡拾小块的木柴。

苦吗?真苦。痛吗?痛彻心扉。希望呢?渺茫如风中残烛。

但,只要那炊烟还在升起,只要外公的号令还在回响,只要娘抱着孩子的手还在轻轻拍打…这片被泪水、血水和泥水浸泡透了的土地,就还没有死去。人们像野草一样,在废墟的缝隙里,在绝望的泥泞中,沉默而坚韧地,一点点地,重新扎根。

熬吧。像外公说的,像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一样,熬下去。熬到淤泥干裂成土,熬到新芽顶破废墟,熬到…那“小仙女”带来的渺茫希望,或是京城传来的只言片语,给这无尽的苦熬,带来一丝真正的光亮。

脚下的断墙残留着白日的温热,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过。我缩了缩脖子,将脸埋进臂弯。前路漫漫,黑夜还很常。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古代的悲催生活日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TZX5/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