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刚过,长安西市的粥棚前就排起了长龙。老王头挑着货郎担挤过人群,竹筐里的糖人被蹭掉了半个脑袋。“这天杀的雪,把关中的麦子都冻烂了。” 他听见排在前面的汉子叹气,怀里还揣着个冻得发紫的孩子。
东宫的暖阁里,李承乾正对着一张地图出神。赵德用炭笔在长安城外画了个圈:“殿下,流民都聚在金光门,京兆府的粥棚早就撑不住了,今早还打了起来。”
“打起来了?” 李承乾抬头,窗棂上的冰花映得他脸色发白,“伤了人没有?”
“倒没出人命,就是把粥锅砸了。” 赵德搓着手,“韦挺闭门不出,说是府库里的粮食只够撑三日。”
李承乾推开窗,寒风卷着雪沫子灌进来,带着股子馊味 —— 是流民身上的寒气混着冻疮的腥气。他望着金光门的方向,那里的炊烟稀稀拉拉,像病入膏肓的人在喘气。
“备车。” 他抓起轮椅上的棉毯,“去见父皇。”
太极宫的偏殿里,李世民正对着奏折发愁。户部尚书戴胄的奏章墨迹未干:“流民逾万,长安粮尽,请陛下速发内帑。” 可内帑里的银子,早被筹备征伐高句丽的兵部支走了大半。
“父皇。” 李承乾的轮椅碾过地上的炭灰,留下两道浅痕,“儿臣有法子,不用花内帑的银子。”
李世民抬眼:“你说。”
“修漕渠。” 李承乾指着地图上的渭水,“从金光门到渭河口,修条引水渠,既能灌溉良田,又能让流民有事做。” 他从袖中掏出张纸,上面画着些歪歪扭扭的格子,“把渠分成十段,谁修得快修得好,就多给粮食。这叫…… 以工代赈。”
戴胄从屏风后转出来,袍角沾着雪:“殿下胡闹!寒冬腊月怎么动工?流民哪会修渠?”
“他们会挖土。” 李承乾的轮椅往前挪了挪,“给口吃的,他们能把山挖穿。至于寒冬……” 他指了指纸上天干地支的标记,“选背风向阳的地段先开工,冻土用热水浇开,每日多给半升米御寒。”
李世民盯着那张图纸,忽然抓起朱笔,在渭河口圈了个圈:“就修一里地试试。若成了,朕准你总领此事。”
三日后的金光门外,雪刚停。李承乾裹着狐裘坐在轮椅上,看着眼前黑压压的流民。贞观悍储:从跛脚太子到天可汗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贞观悍储:从跛脚太子到天可汗最新章节随便看!他们大多光脚踩着冻土,手里攥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 有锄头,有菜刀,甚至还有个老汉扛着个破陶罐。
“都听好了!” 马周站在土台上,嗓子喊得发哑,“修渠一尺,给米二合!修得首、挖得深的,多给!偷奸耍滑的,一粒米也别想拿!”
人群里起了骚动。有个瘸腿汉子往前挤了挤:“真给米?不是糊弄我们吧?”
李承乾转动轮椅到他面前,从赵德手里接过个米袋:“这是十合米,你先拿着。若今日能挖够五尺,再给你二十合。”
汉子接过米袋,掂量着分量,忽然往地上啐了口唾沫:“俺信殿下!” 他扛起身边的铁锨,第一个冲向划定的渠线。
有了带头的,流民们纷纷动起来。李承乾让马周把人分成五队:一队铲雪,二队挖土,三队运土,西队平整渠底,五队夯实渠壁。“像串珠子似的,一个接一个来。” 他对马周比划着,“前一个人刚把土铲起来,后一个人就得接过去,别让铁锨闲着。”
马周起初还犯迷糊,可看着流民们按这法子干起来,果然快了不少。太阳偏西时,那瘸腿汉子拿着把尺子跑过来,满脸是泥:“殿下!俺挖够五尺了!”
李承乾让人量了,果然不差。赵德刚把米袋递过去,就见更多人举着工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喊:“俺也挖够了!”“给俺量量!”
暮色里,炊烟重新在渠边升起。流民们围着篝火煮米,香气飘出老远。有个老妇人端着碗热粥,颤巍巍地送到李承乾面前:“殿下,您尝尝……”
粥里混着些野菜,还有几粒碎米。李承乾接过来,吹了吹就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滑进喉咙,带着股子土腥味,却比东宫的山珍海味更暖。
“好喝。” 他笑着说。
老妇人抹了把眼泪:“殿下仁德啊……”
不知是谁先跪下的,转眼间,渠边的流民都跪了下去,黑压压一片,像成熟的麦穗。李承乾忙让马周去扶,可刚扶起这个,那个又跪下了。
远处的官道上,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停在树后。李世民掀起车帘,看着那片跪倒的身影,又看看坐在轮椅上、正笨拙地给老妇人递棉袄的儿子,指尖在车轼上轻轻敲着,没说话。
车夫老李头缩着脖子,听见车里传来声极轻的叹息,像雪落在炭火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UZA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