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瓣莲:从琴房到鸟巢》
北风卷着雪粒子扑在窗棂上,琴房的煤炉烧得正旺,铁皮烟囱被熏得乌黑,却把满室烘得暖意融融。阮音蹲在炉边烤红薯,红薯皮被烤得焦裂,糖汁顺着裂缝渗出来,在炉排上“滋滋”作响,甜香混着煤烟味,把冬日的冷都逼到了墙角。
“得用慢火煨,”温砚戴着顶蓝布棉帽,坐在藤椅上织毛线,竹针在指间翻飞,“去年野荞她妈吃了咱们烤的红薯,说比小时候过年的糖瓜还甜。”老太太膝头堆着团深灰色毛线,是用野荞拆的旧毛衣重新纺的,织出来的围巾厚实又柔软。
野荞正在修理收音机,零件摊在蓝布帕子上,像撒了把细碎的星子。“张大爷说想听评书,”她用镊子夹起个电容,“这老机子听了几十年,比他儿子还亲。”收音机旁放着个搪瓷缸,里面的茶水己经凉透,却还飘着几片干枯的桂花——是去年秋天腌糖桂花时剩下的。
云岫的爹扛着捆干树枝进门,树枝上还沾着积雪。“集上买的枣木,”老爷子把树枝堆在墙角,“烧起来火旺,还能熏腊肉。”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新做的冻梨,表皮黑红透亮,冻得硬邦邦的,敲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给孩子们解解馋,咬一口汁水冰凉。”
汀兰趴在煤炉边,看红薯在火炭间翻滚。她突然从饼干盒里掏出个东西,往阮音手心放——是块融化过又冻上的冰糖,棱角被磨得圆润,像颗透明的小月亮。小姑娘用手语比“甜”,镜片被热气蒙住,擦了又蒙上,眼睛却亮晶晶的。
灶台上的铁锅炖着白菜豆腐,白菜帮子吸饱了肉汤,豆腐被炖得蜂窝状,汤汁咕嘟咕嘟冒着小泡。云岫往里面撒了把虾皮,是去年夏天晒的,金黄金黄的,把汤吊得格外鲜。作者“冒火的东方”推荐阅读《五瓣莲:从琴房到鸟巢》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等下给野荞妈盛碗热乎的,”她用勺子撇去浮沫,“护工说老太太最近总咳嗽,白菜润肺。”
野荞妈被护工搀着进来时,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双新做的毛线手套,针脚细密,指尖处还绣着小小的莲花。“给汀兰的,”老太太喘着气笑,手套上还沾着点毛线头,“看孩子总爱摸冰凉的琴键,可别冻着小手。”汀兰捧着手套,立刻戴在手上,又往老太太手心里塞了块烤红薯,烫得老太太首换手,却笑得合不拢嘴。
温砚把织好的围巾往汀兰脖子上围,深灰色的毛线衬得小姑娘的脸愈发红扑扑的。“这围巾长,”她把围巾两端绕了两圈,“能护住耳朵,雪再大也不怕。”汀兰用手语比“好看”,又蹦跳着去拿冻梨,牙齿咬进果肉的瞬间,冰凉的汁水在舌尖炸开。
沈砚之来送年货时,手里拎着个木盒,里面是几盒冻疮膏,包装上印着老式的花纹。“我妈说冬天手容易生冻疮,”他把木盒放在窗台,目光落在煤炉上的冻梨,“这冻梨看着地道,比进口的水果稀罕。”云岫的爹笑着往他手里塞了双毛线手套,说:“拿着,自家织的,暖和!”
夜色渐深,雪下得更大了,窗外的老槐树裹着厚厚的雪,像支巨大的棉花糖。阮音给每个人盛了碗白菜豆腐汤,野荞妈捧着碗,用勺子慢慢舀着喝,热气熏得她眼角泛起泪光:“真好啊,这琴房的冬天,比家里还热闹。”
煤炉上的红薯还在散发着甜香,毛线围巾的温暖、冻梨的清凉、白菜汤的鲜美,把寒夜的冷都酿成了醉人的暖。汀兰戴着新手套,在琴键上轻轻弹奏,音符混着煤炉的“噼啪”声,像一首写给冬天的诗。阮音望着这一幕,突然觉得日子就像这煤炉旁的夜,在烟火里慢慢煨煮,在陪伴中愈发温暖,把每个平凡的冬夜都熬成了岁月的糖。
(http://www.220book.com/book/V42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