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的灶台连成片,蒸汽裹着米香漫到梁上,把檐角的冰棱都熏得往下滴水。离百叟宴只剩三日,今日试做收尾的甜粥,案上摆着王师傅备的食材:银耳、燕窝、冰糖莲子……精致得像供品,却少了点热乎气。
我拎着个布口袋进来,解开绳结,倒出一堆杂粮:红豆、绿豆、花生、桂圆、红枣、薏米、糯米、小米,五颜六色堆在盘里,像把西季的粮都凑齐了。"各位师傅,"我抓起把糯米,"百叟宴的收尾,得用这八宝粥。老人们吃了一肚子荤腥,最后喝口稠粥,才舒坦。"
王师傅正用银勺搅燕窝羹,闻言放下勺:"王妃这粥,倒是和民间'腊八粥'像。可国宴收尾,得清润,这杂粮混在一起,怕是太糙。"
"王师傅尝尝这小米?"我拿起粒金黄的小米,"这是顺义农户新磨的,去年周奶奶用它熬粥,说'小米养人,比精米更合老人的胃'。"我往砂锅里倒水,"八宝粥的妙处,就在'杂'——红豆绵、绿豆清、花生香、桂圆甜,煮在一处,稠得能粘住勺子,老人们用小勺崴着吃,不费牙。"
靖王端着个粗瓷碗进来,碗里是街坊李婆婆托人送来的粥:"今早去小食铺,李婆婆正熬这个,说'按你去年教的法子,加了炒过的花生,香得很',让你尝尝火候。"
我舀了一勺,花生的焦香混着米的甜,稠得挂勺,果然比单纯的白粥多了层醇厚。"您看,"我把碗递向王师傅,"这粥看着粗,却熬得每粒米都开了花,老人们喝着,能想起家里灶上的味。"
王师傅抿了口,眉头慢慢松开:"是比燕窝羹暖些。可这八种料,下锅顺序有讲究吧?"
"您问到点子上了!"我挽起袖子动手,"红豆、绿豆得提前泡两时辰,不然煮不烂;花生用油炸过再煮,香得透;糯米和小米最后放,免得煮成糊糊。砂锅里先烧开水,下红豆、绿豆、薏米,大火煮半个时辰,再加花生、桂圆、红枣,小火炖一个时辰,最后放糯米、小米,搅到米粒开花,加冰糖时得慢慢搅,融了就关火——糖多了腻,少了寡,得像街坊们说的'甜到心尖,却不压味'。"
小太监蹲在灶边添柴,听着听着笑了:"王妃说的,倒像我老家奶奶熬粥的法子。她说'粥得守着灶,搅三圈,焖一刻,才够稠'。"
王师傅也凑过来,帮我往锅里撒花生:"去年在街坊宴上,喝到拉车汉子家的粥,也是这味。当时只觉得'粗',如今才懂,这粗里藏着实在。"他往灶里添了块硬柴,"火得旺些,让米香窜出来,老人们一进门,先闻着这味,就像回了家。"
粥快熬好时,蒸汽在砂锅盖顶凝成水珠,"滴答"落在灶台上。我掀开盖,稠粥"咕嘟"冒泡,红豆裂了皮,花生露着红瓤,桂圆的甜混着米香,漫得满御膳房都是。试菜的公公舀了一勺,瓷勺往嘴里送时,粥丝能拉到下巴:"这粥!比冰糖燕窝得劲!喝着浑身都暖,像小时候娘在灶上熬的——老弟兄们喝这个,准能想起当年一起啃窝头的日子。"
王师傅盛了碗,慢慢喝着,忽然抬头笑:"明日让小厨房多备些砂锅,就按这法子熬。百叟宴收尾,就用它了。"他往我碗里添了勺粥,"王妃,之前是我执拗了。做菜哪分什么贵贱?能让人想起家的,就是好菜。"
傍晚收拾灶台时,靖王靠在门框上看我擦砂锅。夕阳从窗棂漏进来,在他肩头铺了层金。"王师傅刚才偷偷问我,'八宝粥能不能加葡萄干',"他伸手接过我手里的布,"我说'你定有主意'。"
我笑着把砂锅摞起来:"加也行,只要老人们爱吃。其实百叟宴哪是做给外人看的?是做给那些守着宫墙一辈子的老人,让他们知道,这世间的暖,不止有山珍海味,还有灶台上慢慢熬的粥。"
他走过来,从背后轻轻圈住我,下巴抵在发顶:"明日宴上,我陪你给老人们布粥。"
远处传来宫人们布置宴席的动静,夹杂着御膳房飘出的八宝粥香。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天,忽然想起街坊宴上的米酒——原来从春到冬,从巷口到宫墙,那些藏在菜里、粥里的暖,真的能一路蔓延,把素不相识的人,拢成一团圆。
嗯,明日该早起熬粥了。得让第一锅粥的香,迎着老人们进门,像家里人在灶边喊"粥好了,快趁热"。
这样想着,连砂锅的余温,都仿佛带着团圆的甜。
Ann正在减肥吧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75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