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的意志变成了最高优先级的命令。资源向着军工领域疯狂倾斜。铁匠铺和新建的、用废旧板材勉强搭起的“枪械作坊”成为了基地最繁忙的地方,炉火日夜不息,敲打声连绵不绝。
燧发枪的仿制,早己不是秘密。但之前只是小打小闹,试验性质。如今,则是要实现“量产”!尽管这个“量”极其有限。
最大的技术难关在于枪管。需要将炼好的钢锭锻打成粗胚,然后钻出笔首且内壁光滑的孔洞。没有现代机床,全靠手工和简易工具。
刘大勇带着最得力的几个徒弟,负责锻打和初步成型。他们将烧红的钢胚固定在简易夹具上,用重锤反复锻打延长,初步形成圆柱体。这个过程极度考验经验和手感,既要打出足够的长度和强度,又不能出现裂纹或厚度不均。
更难的工序是钻孔。负责这一步的是心灵手巧的陈雪和机械组调来的几个人。他们改造了一台废弃的手摇钻床,用自制的、顶端镶嵌着金刚砂(从勘探队找到的少量矿物中艰难提取)的钢钻头,依靠人力缓慢地旋转推进。
“稳!一定要稳!手不能抖!”陈雪满脸油污,紧盯着旋转的钻头,声音沙哑。钻通一根枪管,往往需要两个壮劳力轮番摇动一整天,对钻头的损耗极大,且废品率惊人。十根里能有一两根符合要求,己是万幸。
枪机的仿制同样困难。燧石夹、击锤、弹簧……每一个小零件都需要铁匠精心锻打、打磨、组装。刘大勇为此专门弄了个小工作台,带着放大镜(也是珍贵物资)一点点抠细节。
木工组则负责制作枪托。选用致密坚硬的本地木材,按照图纸一点点切削成型,打磨光滑,再安装上金属件。
整个过程,充满了失败和反复。一根眼看就要成功的枪管,在最后测试时炸了膛;一个精心制作的燧发枪机,击发几次后就变形失效;枪托与金属件结合不牢……
但没有人抱怨。矿场夜袭的惨状和葬礼上的誓言,如同鞭子抽在每个人身后。齐振邦几乎住在了作坊里,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林浩每天都会来视察进度,沉默地看着,带来的压力无形却巨大。
终于,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失败后,第一支完全由基地自产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燧发枪,诞生了。
它看起来粗糙无比:枪管表面带着锻打的痕迹,木托打磨得并不光滑,金属件色泽不一。但它确确实实是一支完整的、可以击发的火枪。
试枪仪式放在了远离营地的靶场。几乎所有管委会成员都到场了,赵刚更是亲自上阵。
装上定装纸壳弹药(火药和弹丸用油纸包裹),用通条压实,扳开击锤,放入燧石。
赵刚深吸一口气,瞄准了五十码外一个简陋的木板靶。
砰!
一声巨响,白烟弥漫。后坐力撞得赵刚肩膀微微一晃。
远处木靶上,出现了一个偏离中心但清晰可见的弹孔!
“成功了!”现场沉寂片刻后,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刘大勇、陈雪等人激动得满脸通红,互相击掌拥抱,几个月来的辛苦和压力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尽管随后进行的测试表明,这支枪的精度很差,有效射程大概只有七十码,连续击发五六次后就需要清理枪管,可靠性远不如英国人的制式燧发枪,更别提和现代武器相比。
但是,它代表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它意味着基地真正走上了武器自主化的道路!它标志着,保护自身的力量,开始真正从自己的手中锻造出来!
“好!”林浩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重重拍了拍刘大勇和陈雪的肩膀,“辛苦了!这只是开始!我要的不是一支,是十支,一百支!要更可靠,更精准!能不能做到?”
“能!”众人异口同声,士气高昂。
第一支自产燧发枪的诞生,如同在黑暗的隧道中看到的第一缕光,虽然微弱,却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希望。军工体系的幼苗,在血与火的浇灌下,终于破土而出。但所有人也都明白,造出枪只是第一步,如何大规模生产、如何保证质量、以及更关键的——如何生产足够多的弹药,将是下一个亟待解决的巨大难题。
(http://www.220book.com/book/V7S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