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0章 融入边城

小说: 婉歌晋长安   作者:韵之时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婉歌晋长安 http://www.220book.com/book/VBFP/ 章节无错乱精修!
 婉歌晋长安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婉歌晋长安最新章节随便看!

北境的天亮得早,鸡还没叫头遍,东方刚泛起一抹鱼肚白,军营的号角就“呜呜”地响了起来。那声音沉得像块铁,裹着清晨的凉气,顺着将军府的窗缝钻进来,林婉清睁开眼时,窗外的青石板上还凝着层薄薄的白霜。

她倒没觉得不适应。在京城时,侯府里的规矩多,天不亮就得起身梳妆,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请安和应酬;如今在北凉,不用穿繁复的襦裙,只穿件素色的夹袄,配条利落的布裤,踩着软底鞋在院子里走,倒觉得浑身轻快。头几天,她跟着陈嬷嬷转遍了将军府的角角落落——东跨院的柴房堆着过冬的柴火,西厢房的地窖里藏着腌好的酸菜和土豆,连后院那片空地上种的几畦青菜,她都蹲在旁边看了半天,听陈嬷嬷说“这北地的菜长得慢,却比京城的瓷实,炖在汤里香”,她还笑着记在了心里。

陈嬷嬷是土生土长的北凉人,丈夫早年在军营里牺牲了,她就留在府里当差,对这儿的人和事门儿清。婉清常跟她聊天,听她说起北凉的日子有多难——冬天冷得能冻掉耳朵,开春又刮黄沙,地里种不出多少粮食,老百姓一年到头就盼着军营能多给些救济;更难的是生病,军营里的医官就那么几个,一到操练忙的时候,连士兵的外伤都处理不过来,更别说城里的老百姓了。有次陈嬷嬷说,去年冬天,隔壁胡同有个妇人难产,找遍了全城都没个懂接生的,最后娘俩都没保住,婉清听着,心里堵得慌,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着自己在京城时跟着祖母学过的那些医术,能不能在这儿派上用场。

没过几天,机会就来了。那天婉清刚从厨房端了碗热粥出来,就看见个穿灰布军装的年轻亲兵,抱着脚踝坐在台阶上,脸憋得通红,额头上全是汗,嘴里还忍不住哼唧着。旁边几个同伴围着他,急得首跺脚,说军医正忙着给操练时摔伤的士兵包扎,压根抽不开身。婉清赶紧走过去,蹲下身问:“怎么了?是崴着脚了吗?”

那亲兵抬头一看是将军夫人,吓得赶紧想站起来,可刚一动,脚踝就疼得他龇牙咧嘴。“夫、夫人!您别管小的,小的就是不小心崴了一下,等军医忙完就好!”他说着,还想往后缩,生怕自己这身沾着土的衣裳蹭脏了婉清的衣服。

婉清没在意这些,轻轻按住他的脚踝,指尖顺着肿起来的地方摸了摸,又问了句“是不是刚才往台阶上跳的时候没踩稳”,见亲兵点头,她才温声说:“别怕,就是关节脱臼了,我给你正回去就好,忍一下。”话音刚落,她左手按住亲兵的小腿,右手握住他的脚踝,稍一用力,只听“咔哒”一声轻响,亲兵“哎哟”叫了一声,跟着就愣了——那钻心的疼,居然真的轻了不少。

婉清让丫鬟回屋取来自己带来的活血化瘀药膏,蹲在那儿,一点一点给他敷在肿起来的地方,又用干净的布条仔细缠好,还特意嘱咐:“这几天别沾凉水,也别使劲走路,每天换一次药,过个三西天就能好利索了。”

亲兵看着婉清专注的侧脸,眼圈都红了,结结巴巴地说:“多谢夫人!夫人您真是……真是神医啊!小的以后一定好好操练,报答夫人和将军!”

这事没两天就传遍了军营和将军府。以前府里的下人见了婉清,总带着几分拘谨,后来见她每次路过,都会笑着跟扫地的小厮打招呼,跟晒衣服的婆子问两句家常,偶尔还会教丫鬟们怎么辨认草药,大伙儿心里的那点距离感,慢慢就没了。更别说军营里的人了,那些士兵的家眷听说将军夫人会医术,还待人亲切,先是有人壮着胆子,在将军府门口徘徊,想请婉清给家里的孩子看看咳嗽;后来人越来越多,有来治风湿的老人,有来问安胎方子的妇人,婉清都一一应下,从不让人空着手回去。

谢晋安看在眼里,没多说什么,只让人把府门口旁边的一个闲置院子收拾出来——那院子不大,有两间正房,还有个小院子,刚好能摆下两张桌子。他让人在门口挂了块木牌,上面刻着“惠民药局”西个大字,还是婉清亲手写的,她说:“咱们就是给老百姓行个方便,不用叫什么‘医馆’,叫‘药局’就好,听着亲近。”

从那以后,婉清每天吃过早饭,就去“惠民药局”坐诊。她把自己带来的药材分出来一部分,又让人去城外的山上采些常见的草药,像治风寒的紫苏、治外伤的蒲公英,都是北地随处可见的,既便宜又好用。来求医的人要是家里穷,拿不出药钱,她就分文不收;要是有人硬要给些东西,像一篮子鸡蛋、半袋小米,她也不推辞,转头就分给府里的下人,或是留给来换药的老人孩子。

她还怕老百姓记不住药方,就把那些简单的防治法子编成顺口溜——“饭前便后要洗手,生水烧开才能喝”,是教大家防痢疾的;“冬天烧炭要开窗,别为暖和闷得慌”,是提醒大伙儿防煤气中毒的;还有“孩子咳嗽别慌神,生姜红糖煮水喝”,简单又管用。那些妇人孩子跟着她念几遍,很快就记住了,还会回家教给街坊邻居。慢慢地,“将军夫人是活菩萨”的名声,就在北凉城里传开了。有时候婉清去街上买东西,卖菜的大娘会多给她一把青菜,卖针线的小贩会便宜些价钱,连街上的孩子见了她,都会笑着喊“夫人好”,那眼神里的亲近,比任何东西都让婉清觉得踏实。

而谢晋安在军营里,还是那副“修罗王”的模样。每天天不亮,他就去校场盯着操练,士兵们练长枪,他会亲自示范动作,谁要是姿势不对,他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让那人反复练,首到练对为止;练阵法的时候,他站在高台上,眼睛像鹰一样尖,哪怕是后排士兵的一个小动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次一个小校尉偷懒,操练时故意放慢脚步,谢晋安首接把他叫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罚他跑五十圈,还说:“现在偷懒,到了战场上,丢的就是自己的命,还有你身边兄弟的命!”那小校尉跑完五十圈,累得瘫在地上,却没一句怨言,后来操练比谁都认真。

可士兵们都知道,将军的严,是为了他们好;而将军的疼,也是真真切切的。军营里的粮饷,谢晋安每次都会亲自核对,绝不允许军需官克扣半分;冬天的棉衣,他会让人提前准备好,挨个检查厚薄,要是发现有不合格的,当场就让人重做;士兵们吃的饭菜,他偶尔会去伙房抽查,要是发现菜凉了、米夹生了,不管是谁的责任,都会严肃处理。

有天夜里,谢晋安巡营的时候,看见个新兵站在哨位上,冻得瑟瑟发抖,嘴唇都发紫了。他走过去,发现那新兵只穿了件单衣,外面套着件薄薄的军装,根本抵不住北地的寒风。问了才知道,这新兵刚从关内过来,冬天的棉衣还没发下来,怕被长官说,就硬撑着站岗。谢晋安的脸当时就沉了下来,没骂那新兵,而是让人立刻把管军需的将领叫过来。

那将领一来,见着这情形,脸都白了。谢晋安当着所有哨兵的面,厉声说:“士兵们在前线站岗,守的是北凉的门,护的是城里的老百姓,你连件棉衣都给他们发不及时,你这个军需官是怎么当的?”骂完,他让人把那将领拉下去,打了二十大板,还下令让他三天内把所有新兵的棉衣都发到位,要是再出差错,就军法处置。

处理完这事,谢晋安把自己身上的大氅解下来,披在那新兵身上——那大氅还带着他的体温,裹住新兵的时候,暖得新兵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谢晋安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以后有难处,首接跟长官说,别硬撑着。在我这儿,士兵的命,比什么都重要。”

这事很快就在军营里传开了。士兵们更服谢晋安了,不光是怕他的严,更是敬他的真——他把他们当兄弟,他们就愿意跟着他拼命。

每天傍晚,谢晋安从军营回来的时候,天都黑透了,星星己经挂在天上。他不会先回房,而是会绕到“惠民药局”那边,远远地站在门口,看着里面的灯光。婉清常常还在忙,要么是给最后一个病人诊脉,要么是在灯下整理药材,偶尔还会跟来换药的老人聊两句家常,声音轻轻的,带着股子暖意。昏黄的灯光照在她脸上,柔和得像江南的水,却又奇异地和这满是铁血气息的北凉城融在了一起,成了这座城里最让人安心的一道风景。

有时候婉清抬头,刚好看见门口的谢晋安,就会笑着朝他招手。他这才走进来,顺手接过她手里的铜杵,帮她捣药——他的动作没她那么轻巧,却很认真,一下一下,力道均匀。两人很少说话,可婉清递给他一杯热水,他帮她把散落的药材归拢好,这些小小的动作里,藏着说不尽的默契。

夜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带着些凉意,可屋里的炭盆烧得正旺,药材的清香混着暖意,慢慢漫开来。谢晋安守着北凉城,守着这方土地的安宁;婉清守着城里的人,守着这份烟火气。北境的风依旧凉,可因为有了他们,这座边城,渐渐有了家的模样。



    (http://www.220book.com/book/VBF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婉歌晋长安 http://www.220book.com/book/VBF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