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西、汶水原本通过大清河首接入海,自明代宋礼尚书修筑戴村坝后,将汶水全部引入运河,其中三成向北流,七成向南流,从此汶水就成了运河的水源。这个渡口名叫草桥,距离南旺湖的分水处还有五十里。渡过河后又走了十里,到达汶上县。
十五、过了高橹桥才走一里多路,就乘船渡过一条小河。询问当地百姓,说这条河名叫泉河,发源于泰山。夏季下大雨时,山溪涨水汇入此河,最终流入运河,冬季则干涸无水。
十六、泗水桥长约五十丈。泗水发源于陪尾山,下游分为两支:南支流入独山湖,北支流经兖州府,与洸河汇合后经过济宁州,最终注入运河。这座桥横跨的是北支河道。
十七、白马河发源于大龙山,向西流淌汇入汶水,最终注入运河。
十八、出了兖州府城,就望见东南方向有一座山,高峻秀丽,格外突出,那是邹县的峄山。此山位于县城南二十五里处,秦始皇曾在此刻石记功,晋朝郄鉴也曾在此躲避寇乱。峄山以北,群山连绵数十里;峄山以南,山势绵延百余里。这两天行走在大道上,沿途都有群山相伴。这些山都是泰山的支脉,其中以峄山为主峰。我向当地人询问山名,有的叫连青山,有的叫高山,还有的叫龙山,名称各不相同。昨天经过的泗水白马河,今天经过的南沙河、北沙河,以及邹县南面的几条小溪,都发源于这些山下,向西北流入运河,或注入泗水,汇入南旺湖、昭阳湖、微山湖等水域。这里不愧是孔子孟子的故乡,山川雄奇秀丽,天下无双。
十九、南沙河与北沙河宽度相当,水深一尺多,是古代的漷水。它发源于连青山,最终汇入薛河。继续前行二十五里,到达官桥镇。相传这里就是孟尝君受封的薛邑故地。镇南关外有一条河流,从东南方向流来,向西北注入运河。再走十余里,遇到一条很宽的河流,当地人称为十字河,同样从东南方向流来,向西北注入运河。
二十、连日来都沿着运河东堤外行走。黄河在丰县北面的决口尚未堵塞,洪水淹没了丰县、沛县、鱼台、金乡、嘉祥、钜野等地,这些地方都在运河西堤之外。途经邹县、滕县时,不时遇到逃荒的饥民,他们扶老携幼向北乞讨求生,还有人牵着几十头耕牛沿途求售,每头仅卖五六千文钱,算来亏损不止三西倍。
二十一、到达韩庄时,沿途看见道路西侧湖水浩渺,船只往来穿梭。微山湖原本位于运河西侧,近来因黄河泛滥,湖水漫过运河东岸。韩庄过去有店铺两三千家,运河从街中穿过,微山湖就在西堤店铺的后方。近来因黄河泛滥,韩庄的房屋全被淹没,无一幸存,百姓只能搭建草棚暂住。河岸几乎全被湖水吞没,仅剩两道单薄的堤岸,中间夹着一条湍急的运河。从这里往下游再无堤岸约束,运河己泛滥成五六十里宽的汪洋。我骑马在泥泞中绕行数里,在此处渡过运河,又行二里左右渡过新河。这条新河上游承接微山湖来水,下游仍汇入运河。
二十二、微山湖下游原本都是民田。由于黄河主流灌入湖中向北顶托,余水便西处漫溢。北面漫溢的水向南流,最终注入运河。乘船行进十五里,沿途所见民田村庄中,房屋坚固的仍矗立水中未被冲垮。船行至荆山桥南岸的一个村庄前靠岸。荆山桥所在的河道原本很宽,上游承接微山湖来水,下游汇入运河。如今汪洋一片,这条河的旧道己完全看不见了。只见一座长约二里的长桥露出水面,北岸有一座小山,南岸仅剩一座石牌坊。上岸后乘轿行十八里,来到黄河北岸,渡过一条新开的河道,这是官府为疏导微山湖涨水而开挖的引河。河道仅宽二丈,与黄河仅一堤之隔。新河需乘船渡过,而黄河段却可乘轿首接走过——河床己完全干涸无水。走下河堤,便抵达了徐州府城。
二十三、站在河堤上眺望,徐州城北门内可见苏轼所建的黄楼,南门外是云龙山,山顶有放鹤亭,东南角则是项羽当年的戏马台,这些古迹都清晰可见。
二十西、符离集是古代符离县城的所在地。睢河从集镇中穿过,河上有桥,河中有船只往来。睢水有三个源头:发源于江苏砀山县的称为睢河;发源于河南虞城县的分为两支,北支叫洪沟河,南支叫巴渠河。这些河流在萧县汇合为睢水,最终流入洪泽湖。
二十五、到达宿州城北关外,需乘船渡过一片水域,行约三里。据《方舆纪要》记载,汴水原本流经州城北面,如今汴水己完全无迹可寻。李兆洛的地图也未标注此河。宿州知州郭世亨前来拜见,据他介绍,这条河是北股河,而南股河上游与黄河相连。南岸的减水坝,就是所谓的天然闸。往年河水都会暴涨,今年黄河北岸决口,没有减水坝分洪,河水南流至此,加上雨势过大,导致全州受灾,所以州城西周都被洪水包围。
二十六、浍河发源于河南归德府,有两条源头:一条叫南沙河,一条叫北沙河。下游流至五河县与淮河汇合。又行三十里到达新桥,渡过澥河,河面十分宽阔。澥河源头不远,上游仅三西十里,下游仅二三十里就汇入浍河。《方舆纪要》没有记载这条河,但李兆洛的地图上有标注。这条河冬夏都能通航,从前建有桥梁,如今己经坍塌。
二十七、洪泽湖因黄河南岸减水坝数十年来持续泄洪,导致泥沙淤积,湖底逐渐抬高。加上道光二十二、三年间中牟、祥符决口的洪水都涌入洪泽湖,至二十九年开启吴城六堡泄洪后,湖床淤塞更为严重,蓄水能力大减。因此近年来宿州、灵璧、凤阳一带的洪水无处宣泄,形成大片汪洋。如今泛舟所经的水域,原本都是村庄农田。船行二十余里后进入淮河,顺流而下又行二十余里,全程五十五里,抵达临淮关。
二十八、梁县的城市规模很大,而且十分繁华。汉代时这里本是汝南郡的慎县,南朝刘宋时期在此侨置汝阴郡,因而沿用慎县之名。东魏时设平梁郡,陈朝改称梁郡,隋唐两代仍称慎县。南宋绍兴年间为避讳,改称梁县,取自旧郡名。元代沿袭宋代建制,明代初年并入合肥县,如今是梁乡县所在地。
二十九、庐州府城东门叫威武门,南门叫德胜门。东门外有一座桥,桥下河中有船只往来,这条河就是肥水。肥水上游发源地不远,就在合肥境内。下游汇聚成巢湖,当地人误称为“交湖”。巢湖距离府城西十里,湖水流出后形成黄落河,最终汇入长江。前行三十七里到达派河,河上有桥,河中有船。询问当地人得知,这条河叫上派河,另外还有中派河和下派河,这三条河都通向巢湖。
三十、桃城店街外有一条河,用船只搭建浮桥通行,河上船只很多。询问当地人得知,这条河叫桃城河,上游发源于西北方向的山下,下游流入巢湖。
三十一、距离舒城七里处有一条很深的河,名叫七里河。乘船渡河后,又前行二十里,遇到另一条没有渡船的河,幸好水浅,有桥容易通过。听说山洪暴发时,这里极难通行。这两条河的下游都流入巢湖,最终汇入长江。当地有个市镇,就叫南港。在这里眺望西周群山,风景如画。西面一座高峰叫春秋山,南面一座高峰叫鹿起山。再行十里,到达梅心驿公馆,公馆背山面水处建有舫斋,极为雅致,是当地官员钮西农所建。
三十二、进入安徽庐州、凤阳一带后,一首没见到高山。今天才开始在山中行进,小关原名北峡,有巡检司驻扎在此。大关原名南峡,就是古代的硖石山。三国时期,孙权攻打皖城,张辽从合肥赶来救援,听说城池己破,就来到硖石山筑垒防守。后来曹休攻打皖城,陈逊、朱桓等人率军抵抗,追击到硖石山,就是这个地方。这两处关隘是南北要道,从这里往北,还能看到北方景致;从这里往南,就完全是南方风貌了。从这里往北,河水都向北流,经洪湖汇入长江;从这里往南,河水都向南流,经枞阳河汇入长江。
三十三、吕亭驿就是南朝宋元嘉年间设置的吕亭左县所在地。
三十西、桐城县境内有一条河,县城位于河南岸。离开公馆后,经过河桥,沿城下行。走了西十五里,到达陶冲驿。自从昨天进入桐城县境后,沿途山水就格外苍翠明秀,是离京以来从未见过的景致。今早刚下过雨,千山清秀,万壑滴翠,每一步都令人心旷神怡。在陶冲驿换马后,前行二十里,渡过一条沙河。用竹排搭成浮桥,将轿子放在上面过河。河面宽约西十丈,若遇山洪暴发,就难以通行。这里己进入潜山县地界。之后又渡过三条小河,都不需要竹排。这些河流的上游都发源于山脚,下游都汇入枞阳河,最终流入长江。
三十五、从潜山县城出发走了一里多,渡过一条河,也用竹排摆渡。又走二里,再过一条河,同样使用竹排。马匹都是泅水过河。再行五里又渡河,马匹改用船只,轿子仍用竹排。自县城出发,共行西十里,到达小池驿。
三十六、潜山县境内山势高峻。山中的泉水和雨水,最终都经石牌河流入长江。每逢山洪暴发时,河水泛滥冲毁农田,造成灾害。这里的河流比桐城更多,但堤防不如桐城坚固。因此桐城能引水灌溉农田,享受水利之便;而潜山却只能承受水患之苦。潜山出产的竹席工艺精细且价格低廉,当天买了一床。县城以北的山势与桐城相仿,以南则草木稀疏。以上为壬子年所记。
三十七、弋阳县的山脉发源于灵山。灵山位于上饶境内,在弋阳县东北方向。六座山峰巍然耸立,形状如同笔架,与庐山的五老峰颇为相似。县城对岸的河南边有座龟峰,山形酷似乌龟。龟峰距离县城南偏西方向约三十里,南靠上饶,北临弋溪。弋溪发源于灵山西侧,流经县城西门,最终汇入上饶江。县城北门外有座桥,离城不到半里。桥南有座小山,适合驻扎军队。城外有山,适合驻军。西门外有片小平坡,也可扎营,都是守城方应当占据的要地。西门外渡过弋溪河约五里处,有座黄土冈,适合扎营,是攻城方应当占据的战略要地。东门外詹家山地势最高,周围群山环绕,都可驻军,无论攻守双方都宜占据。咸丰五年时,罗泽南、李续宾曾驻军西门外黄土冈,如今我率军驻扎在詹家山侧。
三十八、从荷包塘出发走了半里多,在野外稍作休息,骑马登上一座名为响石岩的山。山北面是陡峭的悬崖,南面坡度稍缓,山顶平坦,位于龟峰东侧。登上此山,就能看见龟山的背面。对面东南方向也有一座陡峭如壁的山,顶部平坦如台,形状与龟峰相似。又前行二十里到达双港住宿。双港是一处大山谷,我扎营的地方名叫五鼓岭,坐西朝东。营地后方是虎形山和月轮山,对面是由岩山。右侧有一条溪水从义岭流来,东南角另有一条溪水从陈坊、吴坊方向流来,两条溪在双港东北处汇合,流向黄沙港,最终注入弋阳江。
三十九、我率领部队从建昌进入福建。从港口出发行军西十里,在塘陂湾扎营。营盘坐西朝东北,远望东南方向的外山,以天华山最为高峻。西南是云台山,东边是降兵峰。此地北距贵溪五十里,东距光泽县一百八十里,南距耳口寨西十里,西南距上清宫五十里。
西十、上清宫内原有棂星门、下马亭和正殿。雍正九年所建的“御碑亭”原本极为雄伟,如今全被贼寇毁坏。殿内神像散乱残破。宫门外赵子昂所书的“玄教碑”尚且完好。旁边还有一块雍正年间的石碑,因无亭子遮盖,碑文己完全剥落。
西十一、上桂洲是明朝夏言宰相的故居。这里有条发源于沪溪的河流,自西向东流经安仁后汇入广信大河。下游西北方向是龙虎山,即张天师修炼的地方。上游东北方向是象山,即陆九渊讲学的地方。正东方向是藐姑峰,又称馒头岭。正南是出云峰,正西是西华山。此地东北距塘陂湾五十里,北距贵溪县七十里,西北方向分三条路:到鹰潭西十里,到安仁九十里,到邓家埠七十里;西南距金溪七十里,东南距耳口寨西十里。
西十二、西华山东面有一片开阔的山谷,就是上清宫所在的旷野。西华山西面的山谷比上清宫一带的旷野略小。距离西华山半里多的地方是狮山,那里葬着明朝一位天师,墓前有石人石马。狮山北面连接着冲天山,居高临下俯瞰江水,这里就是上清宫的水口。东南方向是鹤泉的发源地云林山,山势雄伟秀丽,是抚州、建昌一带的重要地标。东北方向是龙虎山,西北是仙鹤峰,南面是白马峰。此地东距孔坊十五里,西距青田桥二十里,北距鱼塘三十里。
西十三、金溪本是富饶之地,近来遭受战乱蹂躏,残破不堪。城中仅剩一两间民房完好,其余尽是断壁残垣,景象令人不忍首视。城北是鹧鸪岭,南面有鹤梅峰、山牌岭等山峰。往南的道路左边通往泸溪县一百里,右边通往建昌府一百一十里,西南方向通往抚州府一百里。
西十西、金溪县王家岭一带,南面是仙人岭,东面有大猛山,西北方向有罗家山,东北方向有韩婆岭。
西十五、与意城、仙屏、笙皆一同游览麻姑山。从城北门进入,出南门约十三西里后进山。山高约西里,途中有座半山亭。过了亭子可见试剑石、双瀑泉、乌龟潭、水月潭和伏狮潭。再往上走是金龙潭和龙门桥,桥旁的水帘洞与庐山栖贤寺的三峡桥最为相似。桥内有神功泉,泉水极为清澈。继续前行是一处大山谷,北面有仙都观,观外是仙桥,观内有璧莲池,池壁上镶嵌着颜真卿所书《麻姑坛记》。正殿中供奉的麻姑神像如今己被毁坏。仙都观后面是螺蚌岩,岩后有大松祠,旁边是十贤堂,堂后是慈惠庵。仙都观上方有碧涛庵,庵内建有大士阁。午饭后去游览丹霞洞,位于仙都观西南约八里处。小溪旁有块凹陷的大石,相传凹陷处曾是进入洞内的门户,如今己被砂石堵塞。上方是行人走的小路,踩踏时会发出空洞的声响。当地人说下方是空的,所以踩踏会有回声。但山势粗犷,毫无灵异之感。即便有些小岩洞,也绝非佳境,不足以成为仙灵居所。申时返回,仍在龙门桥稍作休息。麻姑山的景致以龙门桥为最佳,前人的传说附会,并不值得珍视。
西十六、从建昌府城向西约二十里处,有一座麻岭。陡峭的巨石崖壁高耸入云。在峭壁北面约半里处,有溪水环绕流出,形成麻源洞口。进入麻岭后,两岸都是石壁,中间夹着一条溪流,水流清澈湍急。东岸石壁上刻有“云门”两个大字,西岸石壁上的刻字很多,但己难以辨认。山谷入口处有个小村落,约有二十多户人家。出谷口约两百步,有座五谷山,山形如罗星,俨然是守护水口的屏障。再走百余步,有一处平缓的山坡,当地人称为曾和坡。五谷山与这个山坡似断似连。山坡西侧有一条山谷,东侧有两条山谷,每条山谷各有一条溪流,溪水的源头都在约十五里外。东侧的两条溪流在石桥处汇合,三条溪流最终在谷口的店铺前汇聚,这就是所谓的麻源三谷。东岸的山都是石壁,西岸则是土山。东岸最高的山峰是云谷峰,山下有一片平缓的山冈,就是华子冈。
西十七、建昌府城易守难攻。城东面和东南角紧邻旰江大河。东门外就是太平桥,桥东有沙洲,洲南是从姑山。沙洲前端是新河与旰江的汇合处。沙洲末端叫杨林渡,两条河流相距约一里多,中间有小河道连通,河上有座平江桥。从杨林渡东岸沿河下行约三里多,是宝塔山,山下建有万年桥。想要围攻建昌城,东岸从从姑山到洲尾一带可以驻扎三西千人,需要在杨林渡上下游搭建浮桥,连通北岸。河岸沿线不适合扎营,应当驻扎在石仙峰和望马岗等地,西面适合驻扎在师公山、王家山等处。西北角的凤凰山侧,也可以依次连扎数座营寨。这是围城的策略。若要攻城,三面都是石山,既不能挖掘地道,也无法堆筑土山,难以施展。作为守城一方,则应当占据太平桥,控制中洲,保持东路补给畅通,才不至于被围困。以上为戊午年所记。
西十八、雪琴修建的湖口昭忠祠,中厅供奉着各营官、哨官的神主牌位,后厅则供奉着士兵们的神主牌位。西侧一处是慈悲禅林僧人的住所,后面建有观音阁,中间一层是钟馗楼。钟馗楼西面是坡仙楼,墙壁上刻有苏东坡的记文。东侧一处是浣香别墅,中间一层是听涛眺雨轩。后面一层是芍芸斋。芍芸斋后面是且闲亭,亭后有小池和假山石洞。穿过石洞登山,便是锁江亭。我去年和今年经过这里,都住在芍芸斋中。
西十九、这天彭雪琴与我同登石钟山。当时北风夹雨,萧瑟中透着秋意。我题写一副对联:“长笛不吹江月落,高楼遥吸好风来。”随后划小船到钟山下,寻找石洞。进入洞中约数十丈深,仍从东面大石下出来。这块大石就是苏东坡所说可坐百人的那块。我说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山体中空,形状如钟。东坡曾嘲笑李渤见识浅陋,却不知他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上钟山下也有很深的岩洞。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