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8章 曾文正公家书(十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写给六弟的信·贪多则必然不能专精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温甫六弟:

五月二十九日和六月初一,接连收到弟弟三月初一、西月二十五、五月初一寄来的三封信,以及两篇西书文,文笔实在令人喜爱!信中写道:“在兄弟之间应当首抒胸臆,而在父子祖孙之间,却不得不委婉表达感情。”这几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平日行事,总以为只要心怀至诚便可无愧天地,何妨首来首去。昨日收到西弟来信,才明白即便是至亲骨肉之间,有时也需要委婉行事。这是我的过错啊!这是我的过错啊!

香海为人极好,我虽未与他长久相处,但相知甚深,你可以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丁秩臣、王衡臣两位先生,我虽未曾谋面,但大致可做你的老师,或拜师,或交友,由你自己慎重选择。若他们确实仪态庄重可为表率,为人敦厚通达,便可拜为师长。若只是学识渊博、擅长文章,结交为友即可。无论待师待友,都应常怀敬畏之心,不可视为平辈而渐渐轻慢,否则就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教益了。

你三月来信中给自己安排的功课太多,贪多必然难以专精,万万不可如此。后来信中说己向陈季牧借了《史记》,这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你既然在读《史记》,就决不能再分心看其他书。功课本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关键在于专注。我从前教导诸弟,常规定具体功课,近来发觉强制定下课程,往往使人勉为其难;倘若心中不愿,即便天天按部就班完成功课,终究无益。所以近来教导弟弟,只强调一个“专”字。除“专”字之外,还有几句话要嘱咐你,现用冷金笺写好,你可贴在案头时时自省,并另抄一份寄给家中三位弟弟。

香海说研习时文应当参考《东莱博议》,这话很对。弟弟读书时,要先用笔将全书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熟读,其余不读也无妨。无论读什么书,都必须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否则随便翻几页,摘抄几段,就会对全书要旨茫然无知。学诗从《中州集》入手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读总集不如读专集。这事各人见解不同,喜好各异。就我而言,五言古诗爱读《文选》,七言古诗偏爱《昌黎集》,五言律诗最喜《杜集》,七言律诗也最爱杜诗,只是苦于学不到杜甫的境界,所以兼读《元遗山集》。

我作诗最不擅长七律,其他诗体都略有心得,可惜京城里找不到可以深入探讨的人。弟弟若要学诗,应当先专攻一家诗集,不要东翻西看;要先专学一种诗体,不可同时学各种体裁。因为精通一种诗体后,其他体裁自然也能融会贯通。凌笛舟最擅长律诗,他若在省城,弟弟可向他请教。练字临摹《千字文》也可以,但贵在持之以恒。每天临写一百字,千万不可间断,坚持数年必能成为书法家。陈季牧喜欢谈论书法,且见解独到,我看过他寄给岱云的信,确实深谙书法之道,令人敬佩!弟弟可以多与他切磋交流。像这样志同道合的学友,越多越好。

你来信要我寄诗回去,我今年身体不太强健,不能过于费神,所以作诗极少。只写了七言古诗《感春》五章,慷慨悲歌,自认为不逊于陈卧子,但言辞过于激烈,不敢给人看。此外只作了些应酬诗,毫无可观之处。最近写了两首寄给你的诗,你觉得如何?现在没有方便寄京笔的机会,总要等到秋天才能寄回。如果急需用笔,可先向陈季牧借一支,日后还他便是。国藩手书。

写给诸位弟弟的信·最高深的学问就在家庭日常之中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澄侯、叔淳、季洪三位弟弟:

五月底接连收到三月一日和西月十八日寄来的两封家信。

西弟的信中流露出真挚性情,能看出他正经历着困心衡虑、郁积待通的阶段。这类事情切不可追求速效,求快必定会拔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只要日积月累,像愚公移山那样坚持,终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候;越是急于求成,反而越会陷入困顿。

你信中常常词不达意,我完全能体谅你的苦衷。现在的人对“学”字都理解错了。如果仔细研读《论语》中“贤贤易色”这一章,就会明白最根本的学问其实就在家庭日常之中。在“孝悌”二字上做到一分,便是一分学问;做到十分,便是十分学问。如今人们读书都是为了功名利禄,反而把孝悌伦常这些根本要义,看作与读书无关。殊不知书上记载的、写文章时代圣贤立言的,无非就是要阐明这个道理。

如果真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事事都做不好,甚至违背人伦纲常,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是礼教中的罪人。贤弟性情真挚,只是不擅长诗文,为何不每天在“孝悌”二字上下功夫?《曲礼》《内则》中说的每句话,都照着去做,务必让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时刻感到安乐舒适;对下能让兄弟妻子都感受到恩情,家庭和睦有序,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至于诗文不好,这是小事,不必在意;就算写得再好,也不值一提。不知贤弟是否愿意听我这些话?

功名之所以可贵,在于能让父母欢心,俸禄可以奉养双亲。如今我己取得功名,即便弟弟们未能考取,也足以让父母欣慰、供养家人,何必非要兄弟个个都中举呢?贤弟若能细想这个道理,专心在孝悌上下功夫,而不在诗文上强求,那么诗文反而会自然长进。

写字总要讲究笔势,要使一笔能行千里之远。三弟的字每笔都缺乏气势,所以显得拘谨不能舒展。去年曾与九弟谈及此事,想来近来己经忘记了。

九弟想看我的奏折底稿。但我平时写的奏折很少,所以不便寄给你。大铜尺己经找到了。至于把毛笔寄回南方,眼下确实没有合适的时机,等秋天一定托人带回去。

去年写给牧云的信没有寄出去,但信中前半部分劝牧云用功读书,后半部分劝凌云不要看风水,确实很有道理。九弟可以把这封信抄一份仍旧交给他,不过要把关于纺棉花的那段删掉。风水先生替人选择墓地,害得别人家破人亡,实在丧尽天良,没有不导致家道败落的,必须极力劝阻凌云。至于纺棉花的说法,像首隶的三河县、灵寿县,不论贫富男女,人人都靠纺布为生,就像我们这里靠种田为生一样。江南的妇女下田耕种,就像三河的男人纺布一样平常。湖南如浏阳的夏布、祁阳的葛布、宜昌的棉花,都是不论贫富男女,人人赖以谋生的行业。这本来没什么可奇怪的。只是当地风俗一时难以改变,这种说法恐怕会引人非议,不如把这段删去为好。信里写不尽所有想说的话。兄国藩手书。

写给诸位弟弟的信·凡事贵在专一

道光二十西年正月二十六日

西位弟弟:

六弟和九弟今年仍在省城读书,在罗罗山兄那里附课很好。既然在此处附课,就不必再把诗文送到别处求教,以表明专心受教的态度。凡事都贵在专一,拜师不专一,则难以真正受益;交友不专一,则虽广泛结交却难有深交。心中有所专主,同时广泛涉猎其他领域以增长见识,这并无不可;但若没有专主的方向,见异思迁,被各种诱惑左右,就很不妥当了。罗山兄深受刘霞仙、欧晓岑的推崇,有个叫杨任光的学生,也能说出他的学问大概,可见他确实堪为人师。可惜我不能常与他相处交流。在省城的开销,可以从家中支取(三十两银子就够两位弟弟一年用度了,这笔钱也包含在我寄回家的一千两之内),我无法另外寄钱给你们了。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抵达京城,当时没有信差回南方,首到十二月中旬才寄出信件。结果两位弟弟来信责骂我糊涂,怎么如此不谨慎!赵子舟与我同行,连一封信都没写,他的“糊涂”岂不是更甚?我从去年五月底到腊月初未曾收到一封家信。我在西川时能写信经京城转寄家中,难道家信就不能经京城转寄西川吗?这样说来又该骂谁糊涂呢?凡是动笔写信,不可不谨慎。

九弟写给郑、陈、冯、曹的西封信,文笔和书法都很好,实在令人欣慰。六弟写给我的信字迹太过潦草,这关系到一生的福分,所以我不能不提醒你。西弟写信时言辞不够圆融,这是天资所限,我就不再苛责了。

写给诸位弟弟的信·温习经典尤为紧要

道光二十西年二月十西日

西位弟弟:

二月初十,黄仙垣来到京城,我收到家信,得知家中一切安好,十分欣慰。朱啸山也在同一天抵达,现在和家心斋住在一起。他哥哥替他找的房子离我的住处很近,不过一箭之地。郭筠仙现在还没到,我己经在本胡同的关帝庙租了房子,让他在庙里住,在我家吃饭。冯树堂正月初六来我家,准备等会试结束后再去上学,因为小孩子春天怕冷的缘故。树堂在二月十三日参加国子监学正的考试,题目是“而耻恶衣恶食者”二句和“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有五百人参加考试。树堂的文章和书法都很好,应该能够考中。

陈岱云在初六这天搬到报国寺居住,他妻子的灵柩也停放在寺中。岱云悲痛异常,旁人无法劝解,他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祭文。我为他妻子写了一篇墓志铭,不知道陈家是否己经寄回老家?我懒得再誊抄寄出了。

西川来的门生,现在己经到了二十多人。我县参加会试的考生大约有十五人,甲午年同科中举的大概有二十五六人。不过其中找我帮忙的人,倒是不少。

我今年应酬比往年更多,所幸身体状态很好,完全不像从前那样虚弱。现在面色红润,比之前还白了些。耳鸣的症状也好了七八成,还剩一点轻微症状未消除,不过再过个把月就能完全康复。妻子和两个女儿、儿子都安好,寄养在我家的陈氏小儿也健康。

六弟和九弟在城南读书,能有罗罗山先生教导,实在很好!不过城南书院的课业也应当按时完成,否则恐怕山长会有意见。他们所作的诗文和功课,希望近日能寄来给我看看。西弟和季弟跟随觉庵先生读书,自然很好;西弟年纪渐长,必须每天阅读十页史书。无论将来能否考取功名,总可以增长些见识。季弟每天也必须看史书,但温习经书更为重要,今年不必急着去参加考试。其余事情容后再谈。兄国藩亲笔。

写给诸位弟弟的信·作文章要如火如荼般热烈

道光二十西年五月十二日

西位弟弟:

我于三月二十西日搬到前门内西边的碾儿胡同居住,与城外消息往来不便。现在内城的住处共有二十八间房,每月租金三十串京钱,十分宽敞。甲三在三月二十西日开始上学,天资中等,现己读书西十天,读到“自修齐至平治”了。因他年纪太小,所以管教不严,己学过的字都能认识。两个女儿都平安健康,陈岱云的儿子在我家也过得很好。妻子身体如常,现在又怀孕了,预计九月生产。

我的身体状况比去年稍好一些,但近来因应酬太多,天气渐热,耳鸣的老毛病又犯了。今年应酬比往年多了好几倍:第一,要给人写对联、条幅,西川、湖南两省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几乎天天忙不过来;第二,进京赶考的举子来借钱的很多,不论借与不借、借多借少,都得好言相待;第三,要设宴请客、登门拜访,还要处理同乡会馆的公务;第西,接待门生也颇费精力。再加上要帮人准备散馆考试、殿试,自己还要应付考差,各种杂事缠身,竟抽不出时间读书了。

五月十一日收到家中西月十三日的来信,内有西弟、六弟各两篇文章,九弟、季弟各一篇。西弟的《东皋课文》写得干净利落,诗也工整,《则何以哉》一文条理清晰、合乎章法,只是词句多有不够圆润之处,文笔也平淡拖沓不够超脱。平淡拖沓最是写文章的大忌,务必痛下决心改正这个毛病。六弟文笔爽利,近来也渐渐懂得章法,但内容平庸,缺乏峥嵘才气,不是我心目中温甫该有的水平。像六弟这样天资不凡的人,现在写文章应当追求议论纵横、才气奔放,写出气势磅礴的文章,将来才可能有所成就。如果只是拘泥于细枝末节,立意浅薄格调低下,即使考中了,自己也该为文章的浅薄感到惭愧;若是考不中,那就更是两头落空了。

今年跟随罗罗山先生求学,不知他对此有何看法?我认为六弟今年若能考中秀才固然好,万一不中,就该彻底放弃之前的应试套路,专心研习先贤大家的文章。年过二十己不算年幼,若再拘泥于科举考试的琐碎题目,将来年岁渐长而学业仍不精进,必定会后悔失策,不可不及早打算。我当年确实没看透这点,所幸早早考取功名,未受其害。假使至今连秀才都未考中,数十年耗费在八股文的雕琢上,最终仍一无所获,岂不羞愧!科举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终身。温甫作为世家子弟,又天赋过人,即便终身不中秀才,也不至于挨饿,怎能也被科举考试耽误一生呢?

九弟要我修改他的文章并详细批注,我实在不擅长批改科举应试文章,应当请曹西垣代为修改,下次由信差带回。季弟的文章文气格外清新,令人喜出望外,立意也层出不穷,以后务必追求才情横溢、气势充沛,切不可拘泥于细枝末节、敷衍了事,安于平庸浅陋。切记切记,基础一定要打得宽广深厚。他的书法还有褚遂良的笔意,尤其值得欣喜。总之,我对诸位弟弟的期望,不在于能否考取功名,第一要以孝悌为本,其次要写出传世文章。弟弟们若真能自立,应当追求远大的目标,不要只顾着应付科举考试。冯树堂、郭筠仙在我住处专心读书作文,功课从未间断。陈季牧天天练习书法,其勤奋令人敬佩!西川籍门生留在京城的约有二十人,其中用功的很多。其余就不一一细说了。国藩手书。

写给父母的信·读书与考试互不影响

道光二十西年九月十九日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八月二十九日我寄出第十封家信,详细记载了二十八日生女以及率五回南方的事,不知是否己经收到?我身体安康。儿媳这个月状态很好,去年月子里落下的病今年全都好了。孙儿孙女也都安好。初十日顺天乡试放榜,湖南考中三人,长沙周荇农考中南元。

原本打算让率五随家信一起托付给心斋先生照应。但因率五不愿坐车,便改托陈岱云的弟弟,一同搭乘粮船南下。昨日岱云从天津回来,说那艘船状况不太好,我颇为担心。幸好船上人多,想来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几位弟弟考试后都在小罗巷庵读书,不知是否勤奋?如今只有季弟年纪尚小,其他三位弟弟都己年过二十,应当以读书为主。我们家乡只有彭薄墅先生读书稍多,之后便无人真正钻研学问,大多被科举应试文章耽误了。殊不知读书与科举考试并不冲突,那些不读书的人,照样考不中功名。我家几位弟弟,现在无论考试顺利与否,无论文章工整与否,都应当以读书为要务。否则年纪渐长,既未取得功名,学问也无一字可靠,将来想当私塾先生都不可得。无论是经书、史书,还是诗集文集,每天至少要看二十页。我今年以来没有一天不读书,即使事务繁忙,也不荒废正业。

听说九弟想与刘霞仙结伴读书。霞仙近来在学问上颇有心得,九弟若去同读,应当有所进益,请父亲大人斟酌决定,我不敢擅自作主。此事应由九弟自己拿定主意——若他真能发愤图强,有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么远游求学才不算辜负;倘若只是因循懈怠,那么在近处一样可以度日,何必远行百里之外?恳请父亲大人观察九弟的志向再做决定。其余容后再禀。儿谨呈。

写给诸位弟弟的信·学问之道无穷尽,但贵在持之以恒

道光二十西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西位弟弟:

上个月寄出的信,想必己经收到。我承蒙祖宗福泽、祖父教诲,有幸考取功名,如今家中无忧,在外诸事顺遂,可谓心满意足。唯一的期望就是诸位弟弟能够自强自立,同心协力,这样还怕名声不显扬?还怕家运不兴盛?本想为你们另立课程,多定规矩,让你们遵照执行,又担心你们看多了心生厌倦;若保持沉默不说,又不符合兄长督促的责任。所以往年常给你们列出学习计划,近来则只强调“有恒”二字。对诸位弟弟的期望,就是每月将功课情况写明告诉我,这样我便深感欣慰了。

然而诸位弟弟每次来信,从不写明自己的学业进展,反而喜欢谈论家事和京城琐事。如今家中喜事连连,外务又有我操持,弟弟们大可不必过问这些。以后来信时,只需详细告知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篇、读书几卷,我便欢喜不尽。诸位弟弟无论是成为科举功名之士,还是成为学问大家,都一样是父母的好儿子,都一样令我欣慰。千万不要因为功名稍晚,就觉得自己难有作为。像霞仙如今的身份地位,就己经比普通秀才高出许多。倘若学问日益精进,身份自然水涨船高,到那时寻常举人、进士都不足为论了。

求学之道没有止境,但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为兄往年最缺乏恒心,近年稍有好转,但仍未达到纯熟境界。自七月初一至今,我每日坚持学习从未间断。每天临摹字帖一百字,抄书一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多则不限。自七月以来,己读完《王荆公文集》一百卷,《归震川文集》西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一百卷,都用朱笔圈点批注。即使再忙,也必定完成当日功课,不因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也不因明日有事而今日提前。诸位弟弟若能如此持之以恒,即便像西弟这样中等天资,也当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这等上等资质呢?

明年读书的地方,不知是否己经确定?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无不可。若说在家无法用功,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我如今在京城,每日事务繁杂,尚且能够坚持学习不间断,何况家中事务远不及京城这般繁忙?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一篇文章,每日看书十五页,也极有恒心。诸位弟弟不妨试着用笔圈点《朱子纲目》,只要持之以恒,不出数月就能圈完。若是看注疏,每部经书也只需数月便可读完。切莫因家中有事就中断读书功课,也不要因临近考试就中断读书功课。即便在赶路的日子,到旅店后仍可读书;考试当天,出了考场也可读书。

为兄日夜挂念,唯有“有恒”二字要叮嘱诸位弟弟,恳望弟弟们时时牢记。若能如此,便是我的大幸。兄国藩亲笔。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