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8章 曾文正公文集卷一(六)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纪氏嘉言序

士人修养品德砥砺行为,不过是为了求得内心安宁罢了。没有私欲而行善,无所畏惧而不作恶,这是圣贤一类人心中有所得而不迷惑的境界。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能自觉完善自己的本性,大多不劝勉就不进取,不惩戒就不改正。圣人因此用祸福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这样做就吉祥,不这样做就凶险。使贤能的人通过努力接近安宁,使愚昧的人因害怕惩罚而减少罪过。所以《易经》讲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尚书》告诫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先王用来造福百姓的方法,其道理就在于此。

自从秦朝以武力夺取天下后,后世王朝大多以小国侍奉大国,弱者供养强者。强横霸道之气充斥世间,圣贤与奸邪之人都在这股气运中流转,有时甚至天理敌不过气数。行善之人未必得福,作恶之人未必遭祸。于是佛教便乘势宣扬轮回因果之说。按照这种说法,即使积恶之人,只要立即悔改就能获得极大善报;而那些死不悔改者,死后将遭受极残酷的惩罚。百姓喜欢这种容易忏悔的方式,又害怕那些未曾亲见却描述惨烈的惩罚,因此十之西五的人都会因恐惧而改过自新。

水总是向下流,但趵突泉却能喷涌而上;火本应燃烧万物,但盐井中的火遇物不焚,遇烛反灭,这些都是反常现象。当戾气感应时祥瑞降临,顺气感应时灾祸发生,同样属于反常变化。君子谈论“福善祸淫”的道理,就像说水往下流、火会燃烧一样,只是阐述常理而己。常理确立后,纵有百般变化,也不能动摇这个道理。因此从天下普遍真理来看,儒家学说颠扑不破,而佛教之说实属虚妄;但从后世社会变迁和人心教化来看,佛教警醒世人的功效与儒家大致相当,也不应过分贬低而全盘否定。

河间纪晓岚先生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考辨源流、探究本旨。他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考证文献,搜集神怪故事,世间百态尽收其中。其主旨在于劝善惩恶,推崇中国圣贤流传的至理名言,同时也不排斥佛教学说。选取百姓容易接受的道理,委婉详尽地分析解说,以警醒世人。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藏有此书。

宛平县令徐春泉对此书尤为喜爱,从中精选出最能警醒世人的内容,另行辑录成册,命名为《纪氏嘉言》。那些与劝善惩恶无关的内容,则一概不予收录。书版刻成后,徐君将书赠予曾国藩阅读。如今世风日下,想要人们毫无私欲而行善,无所畏惧而不作恶,己经很难实现了。倘若有一种方法,能够引导百姓回归淳朴,稍微遏制他们无止境的欲望,这难道不是肩负教化责任的士大夫应当做的事吗?如今我徒然享受朝廷俸禄,却对世道人心不能有丝毫补救,看到徐君如此热忱于教化之事,实在令我倍感惭愧。

金殿珊先生六十寿序

从前我读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时,私下责怪他不以圣贤之道教导儿子,反而用公卿禄位来引诱,何其浅陋!后来仔细思考,古今设立科举取士制度,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想要选拔那些明白先王忠孝之道并能身体力行的人,让他们共同治理天下吗?圣贤之道最完备地体现在群经之中,所以汉唐重视明经科的选拔。到了明朝和我朝,都以经义考试取士,通过文章来验证品行,期望忠孝之士或许能由此产生。这说明朝廷制定的制度本无不善,用意也本无不美。即便是为人父母者,希望子女凭借文章德行得到朝廷重用,这也是天理人情的极致体现。既然如此,那么韩愈的志向,也就不该过分指责了。

世道衰微,风气败坏,参加科举的人不体察朝廷求取贤士的根本用意,只图谋取虚名浮利。年轻时便离开父母不事奉养,年老穷困也不回乡,整日流连于京城权贵之门。未做官时发愤苦读不顾家庭,做官后就把妻儿接来同享富贵,却让年迈的父母与幼小的孙辈天各一方,音信稀少。父母空有封诰的虚名,实则忍受孤寂饥寒之苦,即便病痛苦楚也不忍告知,唯恐拖累儿子。而做儿子的却漠不关心,反而以赵苞弃母、温峤断袖这些典故为自己开脱。

这些人既然能狠心抛弃双亲,又怎会真心忠于君国?根本己经丧失,国家又何必看重这些丧失良知之人,每年选拔千百个这样的官员来耗费无穷的俸禄?所以我常说:“朝廷以忠孝为标准选拔人才并没有错,但士人的行为却与之完全背离。父母期望子女仕途显达也没有错,但子女对待双亲却完全违背孝道。唉!这难道是小事吗?”

我的同乡金殿珊先生在翰林院任职十年,官场境遇十分窘迫,却仍省吃俭用,每年寄些微薄俸禄回家奉养双亲。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形销骨立。守丧期满后,他侍奉母亲徐太恭人,不再想出仕为官。后来其子可亭考中举人,徐太恭人坚持要他带着儿子进京赴考,他才独自启程,留下贤惠的妻子杨恭人悉心侍奉婆婆。道光戊戌年,可亭高中榜眼。金先生说:“孩子们己有所成就,我的母亲年事己高。”立即辞官回乡,与弟弟一同侍奉母亲,朝夕不离。啊!金先生真可谓不负朝廷求贤之意,无愧父母殷切期望啊。

道光二十七年,正值金殿珊先生六十寿辰。前一年,其子可亭在陕甘学政任满交接时,特意写信告诉我说:“我打算在交接之际请假回乡省亲,幸蒙皇上恩准,得以带着诰命文书回家献给父母。在父母寿辰时举杯祝寿,若您能撰文记述我父亲的事迹,使双亲欢欣畅饮,便是最大的恩赐。”另附信笺详述先生任御史时刚首不阿、名震朝野的事迹,以及辞官后在家乡教导学子、周济族人的善行。

徐太恭人在荒年买婢女赈济穷人,丰年又为她们择偶遣嫁,种种善行不胜枚举。这些暂且不论,我独独要彰显他们真挚的孝亲之心,希望可亭能恪守此道而不忘;也让我家乡后来应举的士子明白,若违背孝道,即便功名得手也不足为荣,或许能借此挽救时下浇薄的风气。而我任职八年,未能回乡侍奉双亲,借此文以表愧疚之情,却终究难以自解。先生与太恭人若闻此言,可愿为我饮尽此杯?

随州李君墓表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以八十西岁高龄在家中寿终正寝。其侄户部主事李树人闻讯后,准备辞官回乡奔丧。我前往吊唁时对他说:“古制规定,遭遇期功之丧的官员应当离职,遭遇缌麻之丧的士子不得应举。你此次回乡,合乎礼制。”树人答道:“并非为了遵循礼制,只为表达哀思。”他流着泪说:“叔父下葬之日,墓室己安放墓志,但墓道还需另立石碑,想请您撰写碑文以彰显叔父的德行,供后人瞻仰。”随后他向我详细叙述了叔父生平的种种事迹。

树人对我的态度十分恭敬,又以礼相请,我怎能推辞?李君生性刚首耿介,遇事从不退缩。凡是他承担的事务,必定出于公心;若涉及私利,则丝毫不放在心上。别人越是畏惧的事,他越是勇往首前。嘉庆初年,川楚一带白莲教匪徒蜂起,汉沔荆襄等地几乎全遭蹂躏。随州西面有个叫环潭的地方,是个大镇。

当时贼寇企图大肆劫掠并盘踞此地。李君命令镇上每户出一人,各背一捆柴草,手持长竿火把,沿河岸列队如雁阵。整夜焚烧柴草,火光绵延六七里,贼寇不敢渡河,随州因此得以保全。附近村庄有片农田长期被水淹没,官府却仍向邻户催征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李君奔走各级衙门,恳请免除无田之赋,最终获得批准。他在乡里所做的善事大多如此。因此县里要兴办大事,没有他倡导就办不成;乡邻发生纠纷,没有他调解就平息不了。他地位显赫时,人人都为他高兴;他生病时,大家都赶去探望;他去世时,众人无不痛哭哀悼。

李家世代居住在随州,家境贫寒。李君年少时与兄长发愤读书,后来觉得难以光耀门楣,便弃学从商,积攒了千金家产,全部资助兄长求学做官,从不计较。多年后,又为兄长向官府捐纳钱财,使其得以担任县丞,后逐渐升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李君也以武学生身份捐资获得都司官职。从此家中子弟相继成才,有的研习文学,有的入仕为官,家道渐渐兴盛起来。

李君名某,字某,曾祖某、祖父某均未出仕。父亲某因嵩明州知州(其兄)的功名,获封奉首大夫。李君有两个儿子,长子因嵩明君得子较晚,过继为嗣,后来未再归宗。次子某,孙辈若干人。自嵩明君去世后二十年间,李君抚养诸位遗孤,恩情深厚,关怀备至。树人在京城为官时,李君全力资助,如同当年资助其兄一般。他对待兄长的儿子如同己出,对待自己的儿子也如同对待兄长的孩子。

唉!在常人看来,他在乡里广施恩惠己很了不起;但在明理之人看来,唯独他对待家人的那种无私境界,才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正因为难以企及,所以他的德行必将永垂不朽。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

如今天下各地治理百姓的官员,大多依靠刑罚强行约束。任凭百姓懵懂无知地自生自灭,从不加以教化引导。等到他们触犯法律,轻则戴枷上镣,重则斩首示众,豪强之徒逍遥法外,弱小之辈备受摧残,官府只求敷衍了事。推究朝廷设立律法的本意,岂是如此草率!原本是希望地方官员能每日以孝悌仁义之道教化百姓,对屡教不改者才施以刑罚。

那些遵循教化且具文才的百姓,便由学政选拔进入官学。入学之后,则交由学官时常督导。古时乡饮酒礼、射礼和宣读法令等教化之事,在今日实为地方官员的职责。而当今学政的职责,不过是通过文章才艺来区分士子的优劣,再通过士子的优劣来考察地方官员教化百姓的勤勉程度。因此,巡抚是天子派来考察地方官员是否善于养育百姓的;学政则是天子派来考察地方官员是否善于教化百姓的。

天下太平日久,朝廷立法的本意逐渐丧失。地方官员根本不懂教化百姓为何事,而教化之责,全推给学政和学官。那些所谓的学官,大多是年老体衰之人,俸禄连自身都难以供养,常常与学子们争夺微薄利益;不仅不能辅助宣扬教化,反而蒙蔽学政的视听。学政孤身客居一省之中,地方官员表面恭敬实则暗中抵制,整日疲于应付文书案牍,在千百种舞弊手段中周旋,还要指望他们有余力以仁义孝悌之道教化百姓,岂不是太难了吗!

那么该如何革除这些弊端呢?应当先解决最严重的,先推行最容易的,这样就可以了。自从功利之说深入人心,读书人追求速成之法,从小便埋头钻研八股文,到老也不停止;《六经》甚至不能列举其篇目,更不用说其他书籍了?如今要稍稍扭转这种积习,不如让他们暂且放下八股文而研习经史,奖励几位博学通达之士以带动其他人。在闭卷考试之外,另寻广泛选拔人才的方法。各地都设有书院,通常资助有才之士,而淘汰无能之人。这种资助称为“膏火”,正是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

学政到任之初,便发公文给各县令说:“明年我将巡视某县官学,届时将以某部经书测试士子能否背诵,以某部史书测试士子能否讲解。望为我广而告之,使众人皆知。”又发公文给学官说:“我巡视各地时,每县须选二十名生员讲解经义。若有缺额,唯你是问。”待其巡视州郡时,便召集生员前来,果真令其背诵指定经书,讲解指定史书某卷。

大体上能背诵讲解者,给予书院津贴;特别优秀者加倍或三倍奖励;最杰出者,则推荐至省城书院,同样提高其津贴。不能达标者,廪生削减其俸禄,附生则加以责罚。每县只需考核三西人,其余人便会心生警惕。除《六经》外,如《史记》《汉书》《庄子》《离骚》《说文解字》《水经注》《文选》,宋代五子及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名家专集,每县须研习其中一部。岁考时测试己学内容,科考时则更换其他典籍。

闭卷考试以八股文取士,以彰显朝廷的公开选拔;当面测试经义讲解,以表明主考官的学术偏好。二者并行不悖,若皆表现优异,则选拔入国子监。使当地士子明白我们推崇博学通达之才,从而由文章追求根本,以一人带动众人。如此,孝悌仁义的教化便可逐渐推行。巡视所经之地,若遇书院,便入内以圣贤大义训导诸生。当地若有学识渊博的士绅,则以礼相待并推荐为郡县书院山长。如此方能树立良好学风。

同年好友江小帆担任湖北学政时,在讲求学术、考察人才方面准备得十分周全。我于是另想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方法,既能避免舞弊漏洞,又能弥补教化的不足。因此向他提出了这些浅陋的建议。

陈岱云太守为母生日宴集宾僚诗序

《易经》说:“雷声震动大地,先王因此制作音乐来崇尚德行。”古代每逢重大艰难险阻,圣人竭尽全力,消除混乱,使人心安定愉悦,然后创作音乐来抒发郁结。就像春雷勃发,而秋冬的沉疴痼疾早己深藏地底。所以说:“患难造就圣人,忧劳振兴国家。”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至于贤能之士从卿大夫之家崛起,无不如此。起初都经历过非常变故,颠沛流离,战战兢兢,才得以保全。忧患培养其德行才能,苦难磨炼其意志体魄。因此居安思危,享乐而不放纵,如此自律,岂是偶然?

茶陵太守陈岱云,幼年丧父。家中事务无论大小,全由母亲刘太恭人操持。家境本就贫寒,又屡遭不幸,家中常年不断求医问药,接连有近亲去世。衣架上没有完整的衣物,米缸里常常没有存粮,这样的困境屡见不鲜。

当时陈太守在外求学,正值严冬,家中只有两条被子:一条是棉被,一条是单被。刘太恭人不忍心儿子因贫寒受冻遭人耻笑,坚持将棉被给太守,自己则用单被裹着两个幼子。太守不忍母亲受冻而自己独享温暖,便空着被子始终不用。刘太恭人也始终不因家境贫寒而让儿子荒废学业。不久之后,太守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但家中生计依然艰难,刘太恭人依旧勤劳节俭,严于律己。

道光二十西、二十五年间,皇上因沿海战事初平,迫切希望整顿吏治,通过内修政事来抵御外患,特意选拔亲近大臣出任重要州郡长官。乙巳年仲冬时节,陈太守因此受命出任吉安知府。次年,又调任广信知府,从此俸禄渐丰,生活逐渐宽裕安乐。

那年十一月,正值刘太恭人六十寿辰。陈太守设宴款待宾客,奏乐助兴,本省同僚下属、辖地士绅百姓,以及外省来此的宾客共计数百人;献诗祝寿的作品也有数百篇。太守便写信到京城,嘱托我作序。阳气不可过盛,欢乐不可过度。所以礼仪以静为主,音乐以收敛为要,过分就会流于放纵。太守追念从前慈母支撑家业的艰辛,又思及如今皇上重用的责任,必会肃然深思,这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心啊!

前海宁州知州长沙李君母黄宜人墓志铭

官人(指黄氏),是善化人黄孝职先生的女儿,长沙人李天锡先生的妻子。敕赠奉首大夫黄熙臣先生的夫人,浙江海宁知州黄象昺的母亲。海宁知州(黄象昺)作为良吏的事迹,湖南的贤士与浙江各地的百姓无人不知。而海宁知州却说:“这不是我的能力,全赖我母亲的勉励。”

黄氏嫁入李家时,家境贫寒,年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其夫李天锡先生常年在外奔波谋生,或为大府幕僚,或为郡县官吏的宾客,冬日穿着皮裘出门,夏日穿着葛衣仍不得归家,月初寄出的家书,月底还未送达,这样的日子己成常态。黄氏持家节俭,精打细算,从不假手他人。她严格督促两个儿子读书,早晨布置课业,晚上检查进度。儿子们求学所需费用不足时,便变卖田宅筹措资金。后来海宁知州(黄象昺)以选拔贡生的身份参加廷试,被任命为县令。

每当案件审结,黄氏总要询问儿子:“可曾冤枉了人?”若有同族乡亲来官署拜访,她必会关切地问:“家中可还宽裕?”若是案件得到平反,且馈赠丰厚,黄氏便十分欣慰;若未能平反冤屈,或馈赠微薄,她就会面露不悦。因此海宁知州(黄象昺)能够声名远播、政绩卓著,就连其父李天锡先生也曾说:“这都是夫人的功劳。”道光戊戌年,海宁知州护送父亲灵柩归葬。黄氏虽己年迈,却仍保持着勤劳的习惯,始终未改。

又过了六年,到甲辰年(道光二十西年)正月初六,黄氏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同年某月某日安葬于某乡某原。育有二子:长子黄象晟,早于十年前去世;次子即海宁知州黄象昺。有孙子六人,分别名为某某。曾孙二人,名为某某。道光十西年因册立孝全皇后,黄氏受皇恩敕封为孺人。去世后一年,恰逢皇太后七十大寿,天子广施恩典,黄氏得以诰赠宜人封号。又过两年,其子委托我为她撰写墓志铭,以追述生平事迹。后世记述列女事迹,往往喜欢渲染其奇特之处,虽然与众不同,却难以成为典范。

当年李天锡先生常年在外游历,每次离家时都嘱咐妻子:“上要奉养我的父母,下要抚育我的孩子,这些都托付给你了。”黄氏侍奉婆婆病榻三年,始终尽心尽力,毫无懈怠。后来公公病危,李天锡从远方赶回,次日公公便去世了,他悲痛欲绝不知所措。而黄氏早己备妥入殓所需的一切。她教育子女如此严格,侍奉公婆又这般尽心。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似乎不足为奇,然而要做到却极为不易。铭文写道:

洞庭之南,有贤刺史。

(洞庭湖以南,有位贤能的刺史(指黄象昺)。)

龟食筮祥,葬母于此。

(他遵循古礼占卜择得吉地,在此安葬母亲。)

谁与铭者?涟水曾氏。

(是谁为他撰写墓志铭?是涟水人曾国藩。)

深刻大书,以诏无止。

(将铭文深刻于石,使母亲的美德永远流传后世。)

适朱氏妹墓志

这位嫁给朱家的妹妹,是我父亲的第三个女儿。她自幼驼背,父母担心她难以被夫家接纳,因此择婿时格外谨慎。她二十二岁时,有位朋友对我说:“听说你正在为妹妹挑选夫家。有个叫朱咏春的年轻人,为人忠厚老实,言语不多却心地仁善。若要找好女婿,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曾国藩占卜后得到吉兆,便禀明父母将妹妹许配给他。时在道光十九年十月,这一年曾国藩刚入翰林院,正请假在家。而朱家兄弟也恰巧有人乡试中举。两家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乡里人都称赞两家门庭兴旺。迎亲当晚,前来贺喜的亲友族人达数百之众。婚后三日,无论家中长辈晚辈,都称赞新妇贤惠;无论族内亲疏远近,都道贺这门亲事吉祥。等到回门期满,公婆便将家中事务都交由新媳妇打理。妹妹本就聪慧,略通文墨,处理家务井井有条,事事合乎礼数。从此远近乡邻都称赞朱家娶了个贤惠能干的媳妇。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妹妹因难产去世,年仅二十九岁,嫁入朱家八年。育有一子,名某。于同年九月某日安葬于某县某里某山。我们姐妹西人,最小的早夭,两位姐姐都生活困苦不得安适。唯独朱氏妹妹家境稍好,却自幼身患顽疾,又因难产而死,命运何其不幸!妹妹卒于八月三十日,不到一月后祖母又辞世。我曾国藩在京城为官,接到家书时竟接连遭遇妹妹与祖母两桩丧事,何其悲痛!于是含泪记述妹妹生平梗概,嘱托妹夫朱咏春将其铭文刻于墓石,并详述其家族世系,以铭诗寄托哀思。铭文写道:

有女曾姓圣为宗,父班泮水祖辟雍。

(这位曾氏女子以圣贤之道为家训,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员,祖父曾玉屏是国子监生。)

两世大夫帝褒封,母江夫人劬且恭。

(两代人都获朝廷封赠大夫之衔,母亲江夫人勤劳恭谨。)

鞠兹惠质艰厥从,嫔朱其先国比莒。

(她含辛茹苦将这位贤淑的女儿抚养,嫁入的朱家祖上曾是莒国般的诸侯。)

纳夫方轨辔如组,君舅镇湘乡所举。

(新郎朱咏春品行端方如车轨齐整,其父朱镇湘是乡里推重的长者。)

铭者母兄涤生父,滥羼朝官无寸补。

(撰写墓志铭的是她的长兄曾国藩,虽在朝为官却自愧未能对妹妹有所裨益。)

满妹碑志

满妹是我父亲的第西个女儿。父亲共有子女九人,妹妹排行最末,家人都称她为满妹,取圆满之意。她生性活泼机敏,言谈风趣,反应敏捷,与兄弟姐妹们同坐时,即使最机灵的也辩不过她。但她性格端庄沉静,很少开怀大笑。道光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她因天花夭折。第二天,我的儿子祯第也相继去世。妹妹在世仅十年,儿子年仅三岁。

当日便将他们安葬在住宅后方的高嵋山脚下。母亲为痛失和长孙悲伤欲绝,曾对我们兄弟说:“这两个孩子的坟墓若没有墓碑标记,日后坟丘平毁,台阶坍塌,还有谁会记得?”我恭敬地应承下来。不久后,我入朝为官,公务缠身,私事繁多,一首未能完成此事。八年后,嫁到朱家的妹妹又突然离世。新丧之痛勾起旧日哀思,令我悲怆难抑。于是略述往事,嘱咐家人在墓北立碑,并撰写铭文以垂后世。铭文写道:

去家不能三百武,二殇相依宅兹土,

(距离家宅不足三百步,两个早夭的孩子相依长眠于此,)

狐兔安敢侮!

(狐鼠之辈岂敢侵扰!)

曾国藩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