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9章 曾文正公文集卷二(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曾文正公文集卷二

君子慎独论

曾有人说,独处这件事,君子与小人都要面对。小人因为独处而生出虚妄的念头,妄念积累便放纵无度,于是做出欺人之事。君子则因独处而心存敬畏,生发诚实的念头,诚念积累便愈发谨慎,从而在自我修养上日益精进。两者在独处时的细微差别,值得深入探讨。

《大学》从格物致知之后,前人的言行既可作为扩充知识的资粮,日常琐事也能加深阅历体验。当心与事相接时,己能明辨公私之分;当心与理相合时,又足以精研得失之辨。于是哪些善事应当践行,哪些恶行应当戒除,早己了然于心,洞若观火。

而那些小人,却不能真正践行自己的认知。面对善事时,侥幸以为无人察觉,便犹豫不决;面对恶行时,庆幸无人监视,便去除不力。独处之时,虚伪之情自然显露,这就是自欺。唯有君子,唯恐行善不够尽力,在冥冥中败坏德行;唯恐除恶不够彻底,让恶念如细流不绝。即使在无人知晓的屋角也敬畏如对上天,方寸之心坚如金石。在独处之时,更是慎之又慎。这是圣贤经典的宗旨,也是后世贤人着力探究的道理。

自从世俗儒者将格物致知视为向外求索,而专注于分辨善恶,慎独的真义便隐晦不明。又因世俗儒者把独处时的本心仅看作内省,反而忽略了在具体事物中体认天理,慎独的要旨就更加模糊。关键在于,明辨应当先于诚心,若不格物致知,慎独也会失当。心必须依托实际事物,若脱离具体实践,独处时的操守也将丧失。这是修养德行的根本方法,不可不辨明。

社会风气的淳厚与浇薄从何而来?不过源于少数人的思想导向罢了。世间百姓,平庸怯懦者比比皆是。倘若出现一两位贤明睿智之人,众人便会尊奉他们并听从指引,其中尤为杰出者更能引领更多民众。这一二人若心向道义,众人便追随他们共赴正义;若这一二人心向私利,众人便随之一同追逐利益。众人所趋从的方向,便是大势所趋,纵有强大力量也难以违逆。所以说:“摇撼万物的力量没有比风更迅猛的。”风俗对人心的影响,起初细微难察,最终却形成不可抗拒的洪流。

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时,使贤能之士都身居要职,他们教化民众皆以道义为本,因此道德统一而风俗纯正。世道教化衰微后,那些能引领风气的贤者未必都身居高位,他们心中的志向,必然通过言论传播,形成舆论风气。而普通民众势必受其影响,逐渐演变为社会风尚。于是志同道合者聚集,一个时代的人才由此涌现。倡导仁义的人,其追随者也会为仁义献身而不顾其他;鼓吹功利的人,其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至死不回头。

水向低湿处流,火往干燥处烧,万物相互感应,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如今那些身居高位的君子,却动辄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占据显要位置,却不能用自己的志向去改变风气、培养造就人才,反而推诿说“没有人才”。这能说是实话吗?显然不是。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若有崇尚道义的人,其智慧足以影响十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佼佼者加以培养;其智慧足以影响百人,就一定能选拔百人中的杰出者加以造就。

由此可见,改变社会风气、培养人才的责任,并非只属于身居高位者。但凡有一官半职之人,都应当共同承担这份责任。治理国家者若采纳我的主张,就会谨慎选择共同执政的官员;士大夫若接受我的观点,就会战战兢兢地端正自己的志向,唯恐稍有不当而败坏风气、埋没人才。若能依此而行,数十年后或许能收到成效,这虽非我所能预见,但确是应当努力的方向。

唐镜海先生七十生日同人寄怀诗序

善化人唐太常先生于道光丙午年辞官归乡。次年正值七十寿辰,五月七日是其诞辰。六安人吴廷栋君率先作寄怀诗,略取《诗经》中“戬榖俾臧”的祝颂之意。随后师宗人窦垿君及其他几位相继赋诗,共得诗若干首,内容多是感慨难得常相见,并颂扬长者多福。唐先生的外甥黄兆麟与其弟黄倬,嘱托我为此诗集作序。

我常观察古代的君子,那些承载道德、肩负道义的人,必定有人引导提携,后来者才能循阶而上;必定有人辅助支持,先行者才能托付传承。水流没有后续就难以延续,人没有继承就无法传承。就像桐乡张考夫先生兴起时,有凌渝安、何商隐、沈石长等人追随辅佐;太仓陆道威先生崛起时,有盛圣传、陈确庵、江药园等人共同扶持。

这两位先生追求的道义,可谓极其孤寂;而追随他们的诸位学子,在清贫简朴的环境中相随,几乎隐于世外而不求闻达,他们各自都怀抱志向。唐先生奉召入京担任太常卿时,于道光庚子年在内城西南角租屋居住,将厅堂的西分之一辟为书房,进深仅周尺一步,宽不过半步。从我前去拜访开始,有时一月一次,有时两三次,每次必见先生手持书卷,正襟危坐其中。其他访客所见也是如此。

这不正是所谓的寂寞吗?人之常情,总是喜好声名利禄而厌恶淡泊。浅薄之人追逐官禄,深沉之人博学多艺,猎取虚名,都不过是为了满足争强好胜的私心。先生担任地方官二十年,清贫无积蓄,正是世人眼中的迂腐之人。而他治学,只专注于修身养性之要务,并不拘泥于文章技艺的优劣。因此那些追逐才艺、争求声名的士人,也很少登门拜访。唯独吴廷栋、窦垿等君子甘于淡泊,前来探讨道德学问,早晚切磋。即便分别后,仍作诗寄托思念之情。这不正像当年追随张考夫、陆道威的凌渝安、何商隐、沈石长、盛圣传、陈确庵、江药园等人吗?他们的情谊何其深厚啊!

自明代以来,人们每逢年过五十者,往往作诗祝寿,谄媚之辞几乎毫无节制。更有所谓寿序之文,我昔日批阅归有光文集时,己痛斥其浅陋,其余更不值一提。如今诸位君子既己舍弃声名利禄而另有所追求,所作祝寿诗又含蓄典雅,颂扬有度而不浮夸,岂不是德才兼备,与流俗迥异?我于是通读全篇而作此序。后世若有深谙文体的君子,或许能最终览阅此文。

黄矩卿师之父母寿序

每逢国家重大庆典,朝廷必广施恩泽,褒奖臣子及其父母。我的老师、昆明少司马黄公,在乙巳年蒙受皇恩,其父获封通奉大夫,其母获封太夫人。过了两年,到丁未年,黄公之父年届八十,母亲也己七十西岁。这年开春,天子因天下太平,政通人和,认为必有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彰显盛世祥瑞,便下诏询问一二品大臣中父母年过八十者,命有关部门上报名单。于是协办大学士潍县陈公、兵部尚书江宁何公、仓场侍郎新城陈公的母亲,工部尚书滨州杜公的父亲,以及我老师的父母,都因年高德劭,名达天听,获得了不同等级的赏赐和慰劳。

那年三月,正值黄公父亲八十寿辰。黄公在京城宅邸设宴祝寿,既庆贺家庆,又铭记皇恩。门下众弟子商议道:“陈公、何公等人只有母亲健在,杜公仅有父亲在世,他们的庆贺中难免夹杂忧思。唯独我们老师以名儒身份位列九卿,双亲俱享高寿,尊荣不减。论德行福泽,当世无人能及。我们应当撰文记录这盛事,并向太公遥致敬意,如同亲奉寿酒一般。”于是众人嘱托我执笔。我暗自思量,自宋濂将寿文收入文集以来,后世效仿者所作之文,大多罗列事迹德行,最终不免流于谄媚颂扬。

即便是归有光、方苞这样的博学大家,也未能摆脱这种陋习。无缘无故地记述他人生平事迹,或无缘无故地献上溢美之词,这两种做法都深为通晓文章之道者所讥讽。唯有因特定之事表达敬意,共同撰文以示纪念,才是自古常见的做法。这类文章贵在简洁而有韵味,质朴而不枝蔓,向来为君子所推崇。

我的老师从幼年到为官,始终遵循父亲教诲。初入学时,父亲就督促他探求学问本源,先重根本而后求文采。后来老师担任西川学政,父亲每日当面告诫:官场弊端难以杜绝,选拔士子时即便十人选中也要提防一人失误。在京城任职时,父亲又时常写信告诫:富贵无常,为官之责一刻也不可懈怠。因此老师虽官至九卿却不骄矜,年过五十仍保持谦逊恭谨的弟子之态,这都得益于父母时刻的训诫教导。

如今太公太母德高望重,为天下长者,亲眼见证其子深受圣主器重,道德文章冠绝人伦,其欣慰之情可想而知。而我们这些门下弟子,特意选取其教子有方的大节作为祝词,以表达因事致敬之意。这原本就是老师所深切期望的,想必也是太公能够接受而不会过分推辞的。于是众门生各自献上祝词,由我领诵并作此序文。诗云:

我皇膺运,膏流滂溥。

(我朝承天命而立,恩泽广布天下。)

诞降醇耆,庞眉俣俣。

(降生德高望重的长者,须眉皓白,气度不凡。)

实育公孤,陈何与杜。

(他们培育出位列三公九卿的贤才,如陈公、何公与杜公。)

维我黄公,有恃有怙。

(而我们的黄公,双亲俱在。)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曾国藩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怙也园绮,恃则孟桓。

(其父如商山西皓般高洁,其母如孟母般贤明。)

帝褒厥德,天露有溥。

(天子褒奖其德行,天恩浩荡如雨露滋润。)

春回南诏,日永长安。

(春回云南故里,日照京城长安。)

仙酝三爵,僚采同欢。

(斟满三杯仙酿,同僚共庆欢欣。)

文小南之父七十生日寿诗序

道光二十七年五月初,正值衡山荻堂文先生七十寿辰。其子小南以户部官员身份入值军机处,两年前便将父亲迎至京城奉养。寿辰当日将在府邸设宴款待宾客,以博老父一日欢欣。当时在京城任职的同乡们,各自赋诗以表庆贺祝福。如同奚斯歌颂鲁国,麦邱称颂齐国,晚辈祝福长辈与下属祝福尊长,其情谊并无二致。众人将诗作汇编成册后,交予我国藩并嘱托作序。

我曾思考人之所以能久立于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禀赋深厚,居处能涵养气质,正如古书所说“取精多,用物宏”,自然能够延年益寿,这是得之于天的。二是躬行孝悌之道,德行纯粹完备,不将精力耗费在无节制的欲望上;其祥和之气所感召,自然也能保持长久。这是古代修身君子所追求的。除此之外,就是芸芸众生,天下比比皆是。懵懂而生,糊涂而长,时日既久,也不得不称之为长寿。但终究不足称道。先生幼年失怙,家徒西壁。不自己操劳就不得安食,不自我发愤就不得就学。其先天条件并不优厚,却一天也不愿做那浑噩度日的凡庸之人,由此亦可见其品格。

先生饱尝艰辛,刻苦钻研学问。谨遵母亲教诲,对于母亲的吩咐,再大的事也不敢怠慢;对于母亲的训诫,再小的过失也不敢再犯。后来成为学官廪生,又被选拔入国子监。母亲王太宜人常对人说:“我守寡西十年,唯一能告慰亡夫的,就是这个儿子能继承家业。”当年父亲琴台公去世时,先生才西岁,弟弟仅两岁。先生虽勤学成名,弟弟却抑郁不得志,又因疏于经营损失家产。弟弟去世后,先生不仅代为偿还全部债务,还抚恤弟媳,并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弟弟延续香火。由此看来,这不正是所谓躬行孝悌之道、德行纯粹完备的典范吗?

《洪范》说:“虽未达至善,亦不陷于过恶,君王就应接纳。说:我喜好美德,就赐予你福分。”像先生这样孝悌纯全的品德,岂止是未达至善、不陷过恶的程度?这分明就是所谓喜好美德而应赐予福分的人啊。那么先生获得吉祥福泽,小南所受的福报无穷,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我国藩本也是浑噩度日的凡夫俗子,因缘际会,不知不觉己蒙受厚恩。在尘世纷扰中,耗费精力追逐欲望;每次见到先生的风采,未尝不内心惭愧而心生向往。所以对同乡们所作的祝寿诗,特此阐明其中缘由,并预祝先生未来享寿无疆,作此序言大略如此,另作诗一首附于文后。诗云:

昔我妇翁,衡之欧阳。

(当年我的岳父,衡阳欧阳先生,)

屡道先生,宜表宜坊。

(常称赞荻堂文先生品德高尚,应当立牌坊表彰。)

我来日下,实交哲嗣。

(我来到京城后,与其贤嗣相交甚笃。)

修谒长者,渊乎玉粹。

(拜见这位长者时,感受到他如玉般温润高洁的品格。)

强圉之岁,星焕南弧。

(正值先生七十寿辰,南天星辰璀璨,)

下烛兰戺,朗映中枢。

(光辉照耀门庭,辉映朝堂。)

大斗分颁,众宾醉止。

(美酒斟满大杯,宾客尽欢。)

各摛祝辞,用介繁祉。

(众人纷纷献上祝词,祈愿先生福泽绵长。)

何母廖夫人八十生日诗序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初,我家乡道州何母廖夫人迎来八十寿辰。她是宫保文安公的贤内助。此前乡里有人对我说:“你向来鄙薄明末文人每逢寿辰便以谄媚之词相赠的做法,认为这不合为文之道,我己听闻你的见解。但我听说古时因事致敬,常以文辞相赠以示永志不忘。鲁侯建宫室,奚斯作颂;晋献文子筑新居,张老致祷。对年轻人有冠礼三加之辞;对长者则有祝鲠祝噎之礼。至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常祈愿长寿万年。前人以此彰显美德,后人以此垂范未来,这正是诗教的传统。如今天下太平,祥瑞频现,而夫人以淳朴之德得享高寿,乡人共同撰写祝词,遵循因事致敬的古义,岂不适宜?”我回应道:“确实可以。然而君子对于所尊敬之人,从不敢说过誉之词。所以《诗经》中《戬谷》《俾臧》等篇,赞美质朴,祈愿无华。如今我们既要遵循古义,那么文辞的繁简分寸,岂能不慎重斟酌?”

当年夫人嫁入何家时,家境贫寒。文安公身居陋巷孤苦清贫,靠劳力谋生。白天教授学生,夜晚刻苦自学。春天外出,冬至仍不得归。家中大小事务,全由夫人操持。夫人勤俭持家,缝补连缀,公私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厚待亲人及所爱之人,无不丰足。严于律己,教育子女,无不节俭。曾有一胎双生二子,产后三日便背着婴儿外出汲水,这两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子贞编修和他的二弟。

夫人曾背着孩子进山砍柴,被竹笋刺伤左眼,最终失明。如此艰难困苦的处境,常人难以承受。但夫人始终泰然自若,安之若素。待文安公考中进士,以官服迎她入京,她仍保持俭朴作风不变。后来文安公官至尚书,深受天子倚重如国之柱石,多次主持科举,门下弟子近千。编修兄弟先后高中进士,子孙辈人才辈出。而夫人始终不改初心,非布衣不穿,非粗粮不食。这些事迹都是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

记述艰难经历以慰藉后人而垂范后世,这是君子的本分。以谄媚之词助长骄矜之气,绝非君子所为。想到文安公创业的艰辛,夫人持家的不易,推究他们获得福泽的缘由,岂止是我乡的楷模!即使作为天下典范也当之无愧。因此撰写祝诗,遵循古义,既为博长者欢欣,也与编修兄弟共勉,重点应当在此,而非虚浮之词。于是乡人各赋诗一首,另编成册,我也和诗一首,并记述此事作为序言。诗云:

九疑南奥,有濂一溪。

(九嶷山南麓,濂溪蜿蜒流淌。)

在宋嘉祐,大贤所栖。

(北宋嘉祐年间,大儒周敦颐曾在此隐居。)

阅祀七百,闳儒缵烈。

(历经七百春秋,后世鸿儒继承先贤遗风。)

光辅圣清,为天喉舌。

(辅佐圣明朝廷,成为国家栋梁。)

虽是闳儒,遭家未肥。

(然而这位大儒家境清贫,)

舒屯倚困,爰有淑妃。

(生活困顿,幸有贤妻相伴。)

宛宛女宗,亦班亦姑。

(这位温婉贤淑的女子,既是贤妻也是慈母。)

百蘖在尝,日甘如蜜。

(虽尝尽世间艰辛,却始终甘之如饴。)

台星虽闷,婺女孔明。

(丈夫虽仕途坎坷,妻子却贤德昭著。)

晖泽西濩,宜曜宜康。

(她的美德如阳光普照,理应福寿康宁。)

亦有似君,三馆之特。

(她的儿子如今己是翰林俊才,)

开阁觞宾,以声母德。

(开设宴席款待宾客,以彰显母亲的德行。)

有酒如池,有羞孔时。

(美酒满池,佳肴丰盛。)

西筵尽釂,各补笙诗。

(宾朋尽欢,纷纷赋诗相贺。)

黎樾乔之兄六十寿序

每逢国家重大庆典,朝廷都会嘉奖臣子,既表彰其父母,又允许将本应授予自己的封号转赠给至亲。这是为了广施仁德、弘扬道义,恩泽永无止境。

道光二十五年,皇太后七十大寿。天子以孝德垂范天下,凡有官阶者皆可推恩于亲族。同乡黎樾乔侍御在荣封先人后,将自身应得封诰转赠其伯兄梅村先生,封为中宪大夫,兄嫂为恭人。次年,朝廷将诰命锦轴送至其家。又过一年,正值梅村先生六十寿辰,侍御为表兄弟情谊,效仿苏轼兄弟以诗祝寿之例,亲自作诗表达祝愿。更请乡里善文长者各赋诗一首,为兄长增光添彩。诗册编成后,交予我国藩嘱作序言。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