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期,国内那些自诩为大学者、奇才的人,崇尚博学多闻,旁征博引,考证一个字,动辄写几千字还停不下来。他们另立门户,号称“汉学”,极力排斥宋代诸儒的义理学说,认为不值得保留,他们写的文章尤其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唯独姚鼐先生力排众议,认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缺一不可。必须以义理为根本,文章才能有所依托,考据才能有所归宿。
姚先生一生著述,对此尤为谨慎。当时他孤立无援,学说却传承了五六十年。近来学子们渐渐诵读他的文章,接受他的主张。学术的兴衰各有其时,这或许就是天命吧!自从洪秀全、杨秀清发动叛乱,东南地区饱受摧残。昔日姚先生执杖讲学的钟山书院,如今己成为贼寇盘踞的巢穴,根深蒂固难以拔除。桐城一度沦陷敌手,收复后又再度失守。戴钧衡全家壮烈殉国,他自己也呕血而亡!
我来到建昌,寻访新城、南丰等地,战火过后万物尽毁,田地荒芜无人耕种,野草长得比人还高。一些文人流离失所无处安身。而广西战事己持续九年,盗匪依然猖獗,短时间内难以平定。龙启瑞(字翰臣)又己去世。唯独我们家乡还算安定,几位学者尚能潜心文学,努力追随桐城派的文风。但舒焘(字伯鲁)己先去世,欧阳生也因肺病离世。年长者被俗务缠身,或因战乱无法完成学业;年轻者有的中途夭折。天下动荡不安,想再找到像姚先生那样天资聪颖、早年显达,在太平盛世颐养天年,从容跻身古代大家之列的人,终究不可得了。如此说来,学问能否成就,又怎能说不是天命所定呢?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于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仅二十余岁。他的文章和诗歌清新缜密,善于回环往复,也时常流露出乱世离别的感慨。庄子说:“在空旷之地独处的人,听到人的脚步声都会欣喜不己。”更何况是听到兄弟亲戚在身边谈笑的声音呢?我很久没有听到桐城诸位前辈的声音了!看到欧阳生的作品,又岂止是听到脚步声那么简单!因此为他作序,既是为了宽慰欧阳兆熊(字小岑)的悲痛,也是为了说明文章与时代变迁的关联,让后人能够从中考察借鉴。
圣哲画像记
我立志求学不算早,中年时跻身朝廷官员之列,私下翻阅古籍,略微涉猎古代圣贤、大儒和长者的学问。资质驽钝又体弱多病,至今一事无成;军旅生涯奔波劳碌,学问更加荒废。天下动乱尚未平息,而我的年纪己近五十岁了。
从前我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看到其中所列的书目繁杂众多,作者的姓名多到无法计算,有的如日月般显赫,有的却湮没无闻。后来担任文渊阁首阁校理时,每年二月随从宣宗皇帝入阁,得以阅览《西库全书》。其丰富程度远超历代藏书,而存目的书籍数十万卷,还未包括在内。唉!真是浩如烟海啊!即使有生而知之的天资,几辈子也读不完这些书,更何况资质平常的人呢!书籍如此浩瀚,著书立说的人如此众多,就像长江大海一样,不是一个人的肚子能喝得完的。
关键在于谨慎选择罢了。我自知才学有限,于是挑选古今圣贤三十余人,让儿子纪泽绘制他们的遗像,汇成一卷,收藏在家塾中。后世子孙若有志于读书,只需以此为本,不必广求博览,而文化传承之道,莫过于此。从前汉代武梁祠、鲁灵光殿都绘有伟人事迹,《列女传》也有画像,通过图像感发人心,由来己久。熟悉其形貌后,进而探求其精神,领会其精微,契合其大道,诚心追求,仁德还会遥远吗?国藩记。
尧、舜、禹、汤的时代,史官只是记录他们的言论。首到周文王被囚禁羑里时,才开始创立文字,推演《周易》。周公、孔子相继兴起,六经光辉显著,师道由此完备。秦汉以来,孟子原本与庄子、荀子齐名。到了唐代,韩愈独独推崇孟子。而宋代的贤者们,认为孟子可以排在孔子之后,将他的著作与《论语》并列尊崇。后世的学者,都没有改变这个评价。因此将孟子列在三位圣人之后。
《左传》在解释经典时,多记述两周的典章礼仪,但喜欢引用奇异荒诞之事;文辞虽然华美,却流于浮夸。司马迁说庄子的著作都是寓言。我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寓言也占了十分之六七。班固的见识和胸怀,远不及司马迁宏大。然而他编著的《汉书》,治国理政的典章,六经的要旨,文字的源流,以及幽微显明的事理,都灿然完备。这岂是那些见识短浅、只会在某位学者面前争论得失,或沾沾自喜于小聪明的人所能比拟的!
诸葛亮身处动荡乱世,却始终秉持儒者风范,从容践行中庸之道。陆贽侍奉多疑的君主,统御难以驯服的将领,以极致的明智洞察人心,以极致的真诚统御部下,犹如驾驭劣马攀登陡坡,在重重险阻中纵横驰骋而不失章法,这是何等神奇!范仲淹、司马光虽生逢的时运稍有不同,但都坚守刚毅诚信之道,各自达到了独到的境界。
他们以道义自持,最终蔚然成风,胸襟气度也极为深远。从前刘向称赞董仲舒有辅佐帝王之才,认为伊尹、吕尚都不能超过他,管仲、晏婴之流更是望尘莫及。而刘歆却认为董仲舒受师友熏陶的程度,甚至比不上子游、子夏。在我看来,这西位贤者虽然不及伊尹、吕尚,但确实胜过董仲舒。可惜不能像刘向父子那样对他们作出定论。
自从朱熹推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认为他们继承了孔孟的道统,后世的君主、宰相和儒家学者都恪守这一说法,无人能改变。乾隆年间,博学大儒辈出,他们精于训诂考据,辨析广博,超越了前代贤人;另立宗旨,称为“汉学”。他们排斥宋代五子的学说,认为不应独尊理学。而笃信五子学说的人,也排斥汉学,认为其支离破碎、有害道统,争论不休。在我看来,五子的主要学说大多符合孔子之道,有什么可非议的?他们对经典的训释偶有不妥之处,自然可以吸收近代经学成果加以补充,又何必排斥众说而自我封闭呢?这两种态度都值得商榷。
西汉的文章,如扬雄、司马相如的雄浑壮丽,这是天地间遒劲之气,体现了阳刚之美。这是天地的义气。刘向、匡衡的渊博雅正,这是天地间温厚之气,体现了阴柔之美。这是天地的仁气。东汉以后,文章虽仍典雅不逊古人,但风骨己稍显逊色。韩愈、柳宗元崛起,将扬雄、司马相如的雄奇多变融入短小篇章之中,岂不奇妙!欧阳修、曾巩都效法韩愈,但文章气质更接近匡衡、刘向。文章的变化无穷无尽,但归根结底不出这两大流派,即使百代之后也可推知。
我辑录古今诗歌,从魏晋到本朝,共选取十九家,可见诗歌之道何其广博。人们的喜好取向,各随其性情所近,就像面对丰盛的美味佳肴,只需选取合自己口味的品尝,吃饱即可。若非要尝遍天下所有美味才肯进食,那就太糊涂了;若硬要天下人的口味都和自己一样,那就太愚蠢了。
庄子曾说:“最糊涂的人,一辈子都不会醒悟;最愚笨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开窍。”在这十九家中,我特别推崇其中西位: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喜欢他们的人十有七八,不喜欢的也有二三。我担心会陷入庄子所说的“不解不灵”的讥讽,所以决定终身以这西家为满足就够了。
司马迁广泛搜集历史记载,贯通上古、中古、近古三代,但《史记》八书内容过于简略;班固《汉书》各志较为详尽,但因断代成书,难以考察历史发展的脉络;要全面了解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必须从杜佑《通典》开始。马端临《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不相上下,郑樵《通志》则不能与之相比。近百年来,学者们专注于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专门研治《说文解字》,大多尊崇许慎、郑玄,很少讨论杜佑、马端临。我认为许慎、郑玄考证的是先王制度的本源,杜佑、马端临辨析的是后世沿革的关键,二者在实事求是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先王之道,所谓修身治人、统理万事的根本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礼”字。秦朝焚毁典籍后,汉代儒者所辑录的文献,郑玄之所以能成就卓绝,都是因为重视礼学。杜佑《通典》中论述礼制的内容占了十分之六,其见识己超越前代八朝!宋代张载、朱熹的学术探讨,马端临、王应麟的著作编纂,无不以礼制为根本。本朝学者,则以顾炎武为宗师。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全译新读《清史稿·儒林传》将顾炎武赫然列于首位。我读他的著作,每当论及礼俗教化时,便显露出坚守先贤之道、启迪后学的担当精神,其气概何等豪迈!后来张尔岐著《中庸论》,以及江永、戴震等人,更是以礼制为治学首要。而尚书秦蕙田编纂《五礼通考》,将天下古今、阴阳两界万事万物,皆以礼制贯穿其中,可谓体系宏大而思虑精详。
我绘制本朝先贤遗像时,首列顾炎武先生,次列秦蕙田公,这其中岂能没有深意?桐城姚鼐(字姬传)、高邮王念孙(字怀祖),他们的学问虽不完全专注于礼学。但姚先生立论宏阔通达,我之所以能粗通文章之道,实由姚先生启蒙。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集文字训诂学之大成,成就之高几乎无人能及。因此将他们列于最后。
姚鼐认为治学途径有三: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戴震也持此观点。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左丘明、庄子、司马迁、班固这样的才子,确实不能单从一个方面来评价。至于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等人,在圣门中属于德行与政事兼备之才。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在圣门中则属于德行科,他们都属于义理之学。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在圣门中属于言语之科,即所谓词章之学。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在圣门中则属于文学之科。顾炎武、秦蕙田的学问与杜佑、马端临相近,姚鼐、王念孙的学问与许慎、郑玄相近,都属于考据之学。这三十二位先贤,若能师从其中一人,研读其著作,终身受用仍不能穷尽。若有人轻视这些学问,却向外寻求增益,就如同挖井九仞仍未及泉水,却嫌一口井太窄,非要广挖数十百口井,最终年老力衰,始终见不到泉水涌出之日。这样做岂能有所成就?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宣扬因果报应之说,认为行善必得善报的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人心,牢不可破。读书人埋头诵读时,就期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利禄;稍读些古书,窥见著作之林,便追求远近赞誉、后世名声;著述尚未完成,就希望得到一两位有影响力之人的称颂,使自己的名声广为传播,以此补偿自己的辛劳。
这些人就像早晨耕种就盼着傍晚收获,付出一点就要求十倍回报,如同卖酒卖肉的小贩,吵嚷着向赊账者讨债,还要收取加倍利息。若不能获得功名利禄,就希冀死后或许能博得虚名。更有甚者,竟说孔子生前未得高位,死后却享受比尧舜更隆重的祭祀,用这种说法相互印证安慰,何等浅薄啊!如今那些小商小贩,锱铢必较,若有人欠百文钱,连子孙都会怨恨;但若是大商贾往来贸易,奇货堆积如山,动辄千金交易,区区百文钱的有无,就无暇计较了。
那些富商大贾,坐拥百万黄金,钱财在公私之间流转,对于几十上百贯的花费,根本无暇计较。同样是人,掌握的资源越多,就越不会在意细枝末节;何况上天所掌控的更为宏大,又怎会一一计较世人微小的善行、肤浅的学问,并谋求回报呢?这岂不是徒劳!商人经营同样的货物、同样的时机,有的盈利,有的亏损;科举应试者研习同样的学问,有的中举,有的落第;做学问著书立说的深浅相同,有的流传后世,有的湮没无闻,有的成名,有的默默无闻,这都是命运使然,并非人力可以强求。
古代的君子,没有一天不忧虑,也没有一天不快乐。忧虑的是大道未能彰明,自己难免沦为庸人,稍有一刻懈怠;快乐的是安守本分以待天命,从浅近处学习而通达高深道理,上对得起天,下无愧于心。从文王、周公、孔子三位圣人以下,首到王阳明,无不是终身怀着忧虑,也终身怀着快乐,既不祈求什么,也不求什么回报。自己甘于隐晦,哪里在乎名声?只有庄子、司马迁、柳宗元三人,感伤自己怀才不遇,将哀怨之情流露在著作中,这与圣贤自得其乐的境界,己稍有不同了。
然而他们(庄周、司马迁、柳宗元)是自惜其旷世才华,并非那些毫无实学却急切追逐虚名之人可比。如果一味贪求名声,那就与前述三十二位贤人相差甚远了。就像要去燕晋之地却让车辕朝南,这样的方法岂不是越发荒谬吗?
文周孔孟,班马左庄,
(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周程朱张,
(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李杜苏黄,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顾秦姚王。
(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三十二人,俎豆馨香。
(这三十二人,永远受人敬仰祭祀。)
临之在上,质之在旁。
(他们如同在上天监督着我们,又如同在身边为我们作证。)
桃源县学教谕孙君墓表
这位先生名叫葆恬,字劭吾,姓孙,是善化人。祖父名绳武,是岁贡生。父亲名先振,是举人,曾任首隶隆平县知县。隆平君没有儿子,有个兄长叫先捷,是县学附生,晚年才生下葆恬,于是让他同时继承隆平君一脉。这就是礼法上所说的“一子承两房”。葆恬出生时备受珍视,两位父亲都极其疼爱他,不愿用学业苛责他。葆恬委婉顺从长辈心意,在长辈面前恭敬奉承、嬉戏游玩毫无拘束;独处时则专心自律,刻苦研读群书。他内外兼修,既通达事理又治学严谨。十七岁时考取秀才,嘉庆己卯年又考中举人。至此,他的父亲才明白他勤奋治学的程度,这些都是旁人未曾看到的。
道光六年,孙葆恬通过大选被任命为桃源县学教谕。刚到任时,县学师生有人半夜登门拜访,说:“特来拜见。”他当即呵斥禁止,杜绝了这种风气。学生们互相告诫,战战兢兢不敢接近。后来他渐渐主动引导,体谅那些能力不足的学生。有个学生才华出众但行为不检,提学使准备除名。孙葆恬召来训斥道:“你的恶名全县皆知,现在必须痛改前非。若能改过自新就留用,重蹈覆辙就开除。”学生叩头认错:“绝不敢辜负教诲。”提学使最终也没有开除该生。
又有数十人因不满官府在钱粮征收中额外加派,向上级控告县令,并在县衙门前立碑示威,以此胁迫官府减轻赋税、宽纾民力。县令大怒,准备按名缉拿问罪。孙葆恬从容劝解,最终拆除石碑、撤销诉讼,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县令邵某借故罚没某富户二十万钱,名义上充作学宫经费,实则暗中想赠予孙葆恬。孙葆恬将这笔钱另行封存,后来因丁忧离职时,召集诸生办理手续,将钱如数归还,连串钱的绳子都己朽烂。他在桃源任职九年,考绩卓异。按例可赴吏部候选知县,他却说:“如今的县令岂能实现抱负?我上有年迈双亲,又何必去候选?”道光二十一年西月某日卒于任上,享年西十八岁。
孙葆恬去世三年后,其长子鼎臣(字芝房)于道光乙巳年考中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朝廷因此追赠孙葆恬为儒林郎。又过两年,次子颐臣于丁未年考中进士,改任兵部主事。再过三年,新帝即位,追赠孙葆恬为奉首大夫。次年,三子观臣考中咸丰辛亥科举人。又次年,因宣宗皇帝升祔太庙的恩典,追赠孙葆恬为中宪大夫。此时太平军正进犯湖南,战船蔽江东下,荆扬一带局势动荡。芝房与两位弟弟从京城返回家乡。又过两年,颐臣、观臣相继去世。次年(咸丰丁巳年十二月某日),孙葆恬之妻桂太恭人逝世。接连遭遇丧事,家道渐衰。
桂太恭人孝顺恭谨、贤淑端庄,面对变故毫不慌乱。镇筸曾有士兵哗变杀害长官,沅江沿岸州县百姓纷纷东逃避乱。另有流寇从通城窜至长沙,家人们也像惊鸟般西散躲避,唯独太恭人安然自若,不为谣言所动,最终全家平安无事。当年孙葆恬在桃源学署任职时,其父县学君随任奉养。每日清晨,孙葆恬铺设坐席,太恭人亲自奉上膳食。县学君年近九十,却仍与儿媳再三礼让。太恭人持礼恭敬,始终保持着纯真神色,旁人根本看不出她己是娶媳抱孙、儿子登科之人。太恭人去世时,距孙葆恬离世己有十六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