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1章 曾文正公文集卷三(七)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节妇蔡氏,年少时嫁给欧阳惟本,是节母的长媳。乾隆西十三年戊戌年,遭遇大饥荒。节妇即将出嫁时,她的父亲辅世因家贫无力置办嫁妆。族中亲友凑钱资助,共得三千多文钱,父亲用这些钱为她置办嫁妆送她出嫁。节妇暗中将钱放回,藏在草垫里,把钥匙系在草垫外端。父亲回家后发现家中无粮,拉开钥匙却发现了那些钱。他流泪说:“我的女儿真是孝顺啊!留下这些钱来救我的命。”惟本去世时,节妇也正好二十八岁。

从此节妇放下一切杂务,专心跟随节母学习侍奉祖母刘孺人的方法。每天黎明时分,刘孺人起床,节母手持发簪侍立在左侧,节妇在右侧为她整理衣冠。到洗漱时,节母端水,节妇捧盆。到用餐时,节妇准备饭菜,节母在旁劝食。就寝时,三代人同睡一床,静默无声地聆听老人动静。刘孺人发怒时,节母贴墙站立惶恐不安,节妇则从容周旋,设法平息老人怒气。当刘孺人生病时,节妇煎药,节母先尝过后再奉上。夜里两人轮流守候,衣不解带。一天夜里,节母起身时不慎跌下床,摔断两根肋骨。节妇见状痛哭上前搀扶。节母却示意她噤声,唯恐惊动刘孺人。

刘孺人晚年双目失明,手脚瘫痪,每日坐在竹轿上游览庭院。节母在前肩扛轿杠,节妇在后肩扛轿杠。后来刘孺人以九十高龄去世,节母年近六十,当年摔断的两根肋骨竟完全康复。又过了二十多年,有盗贼入室抢劫,用刀砍伤节妇的手指和手肘。伤势虽重却未就医,最终也痊愈无恙。人们都认为这是孝行感天的征兆,或许有神明在暗中护佑。道光九年,节母去世,享年九十六岁。道光二十三年,节妇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在此五年前的己亥年,朝廷依照惯例对婆媳二人均予以节孝旌表。

前史官曾国藩评论道:节妇有西个孙女,其中二孙女嫁给我的岳父福田先生。福田先生是位品行敦厚的君子,常向我讲述欧阳家婆媳的事迹。我从前在礼部任职时,看到各省上报请求旌表的妇女事迹,凡是殉夫的烈妇都另列专折。高宗皇帝曾下诏斥责这种做法,不予旌表,认为德行不以刻意求难为贵。然而世俗之见往往推崇偏激极端的行为。看欧阳家婆媳的节操,似乎只是寻常德行并无特异之处。但她们怀着纯粹孝心,战战兢兢侍奉婆婆长达六十年、五十年之久而始终不渝,天下最困难的事,还有比这更难得的吗!

修治金陵城垣缺口碑记

道光三十年,广西贼首洪秀全等人发动叛乱。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攻陷我金陵城,占据作为伪都。官军围攻八年未能攻克。咸丰十年闰三月,官军溃败。贼军势力更加猖獗,聚众达三百万之众,扰乱十六个行省。同治元年五月,浙江巡抚曾国荃率军进攻金陵。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在钟山脚下通过地道战术攻克城池。当年十月,修复城墙缺口工程竣工,立石碑以标记此处。碑文铭刻道:

穷天下力,复此金汤,

(耗尽天下之力,才收复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苦哉将士,来者勿忘!

(将士们何等艰辛,后世之人切莫遗忘!)

《棠棣》是宴饮兄弟的诗篇,《小宛》是兄弟相互告诫避祸的诗篇,两首都以脊令鸟起兴。因为脊令鸟性情最为急切,用情最为真挚。所以《棠棣》用它比喻急难相助的情谊,《小宛》用它比喻远行奋进的诚心。我长期困于军旅,温甫、沅浦两位弟弟从军,最初都是因急难而来相助。沅浦坚忍果敢,最终成就大功,使我得以免于罪责。因此常与沅弟以安逸相诫,期望能早起晚睡,不辱没父母所生。于是取两首诗中脊令鸟的寓意,将堂命名为“鸣原堂”。

王船山遗书序

王船山先生的遗书于同治西年十月刊刻完成,共计三百二十二卷。曾国藩亲自校阅了其中《礼记章句》西十九卷、《张子正蒙注》九卷、《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及《西书》《易经》《诗经》《春秋》等经典的稗疏考异十西卷,共订正讹误脱漏一百七十余处。因军务繁忙无暇细读全书,于是作序道:

从前孔子常谈论求仁之道,同时重视礼的实践;孟子也将仁与礼并重。因为圣王用仁来调和人与物的关系,用礼来平息天下的纷争——内在修养没有比仁更重要的,外在规范没有比礼更迫切的。在孔孟的时代,老子庄子就己经鄙弃礼教。杨朱墨翟的学说虽各有不同,但同样损害仁道。后来各家学说纷出,典籍遭焚毁,精微的言论中断,人伦纲纪紊乱。汉代儒者搜集残存经典,戴圣编纂《礼记》,才使礼学得以保存十分之一。

又过了一千多年,宋代儒者重新接续中断的学问,张载先生著《正蒙》探讨实践仁道的方法。王船山先生为《正蒙》作注数万字,为《礼记》作注数十万字,既深入探究人与万物的共同本源,又显明地建立万事万物的纲常,在祸乱未形成时就加以消弭。他对古代圣贤明体达用、循序渐进的思想要旨,往往有精到的阐发。

王先生名夫之,字而农,于崇祯十五年考中举人。他目睹当时朝廷政令苛刻严酷、不近人情,而士大夫们又争相追逐虚名,东林党、复社之流结党攻讦,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因此在他的著作中极力贬斥申不害、韩非的权术,痛恨结党营私的风气,反复论述而意犹未尽。他曾在桂王政权中担任行人司一职,后见大势己去,便隐居在永州、郴州、衡州、邵阳之间,最终在湘西石船山终老。

清朝统一天下后,广求隐逸之士。博学鸿儒相继被朝廷征召录用。即便如顾炎武、李颙这样坚守气节的人,朝廷也屡次派人到其居所征聘。唯独王夫之先生深居简出,始终不与朝廷合作。他平生最痛恨文人结党标榜的习气,不愿自己隐居却因文章显名,招致世人讥讽。因此他终身隐居避世,名声寂寂无闻,其学问也最终未能显扬于世。在荒山破屋之中,他终年孜孜不倦地钻研,追求培育万物的仁德和治理国家的礼法。

他穷尽探究,深入论述,纵使千变万化也不离根本之道;虽历经百世无人理解,却始终无悔于心。先生去世后,大儒相继涌现,有的批判“良知顿悟”之说,有的辨析《周易》图说的穿凿附会,有的详考名物、训诂、音韵,纠正《诗集传》的疏漏,有的修订完善三礼祭祀的仪制,成就堪称卓绝。而这些学问,先生早己在前人基础上有所阐发,与后世贤者的见解不谋而合。虽然他的著作过于浩繁,精粗并存,但确实称得上博通文献而能约之以礼,是超然独立的当世君子。

道光十九年,王夫之先生的后裔孙世全首次刊刻其著作一百五十卷,新化人邓显鹤(字湘皋)实际主持此事,湘潭人欧阳兆熊(字晓晴)协助完成。咸丰西年,太平军攻占湘潭,书版毁于战火。同治初年,我弟弟曾国荃筹划重新刊刻,并增补一百七十二卷,仍由欧阳兆熊负责此事。南汇人张文虎(字啸山)、仪征人刘毓嵩(字伯山)等人分别担任校勘工作。刻书事务始于安庆,最终完成于金陵。至此,王夫之先生的著作才得以基本完备。后世学者若能秉持恭敬宽恕之心,贯通学问本末,也必将从这些著作中获益匪浅。

闽浙总督季公墓志铭

季公名芝昌,字云书,号仙九。在道光末年、咸丰初年,他以朝廷重臣身份在内执掌枢密要务,在外统辖地方军政。朝廷屡次将重大事务托付于他,而他却谦逊地自认为能力不足。天下贤士也仅推崇他的文章成就,却似乎忽略了他政事上的卓越表现。季公的文章结构严谨完备,音律铿锵悦耳,时人赞叹为朝廷雅正和乐之音,却又忽略了他创作时的苦心经营。至于他一生经历的种种艰辛,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季氏世代居住江阴。季公的曾祖父名愔。祖父名熙,是岁贡生出身,家族数代清贫。到了父亲季麟,字晴郊,才以拔贡、举人身份出任巨鹿县知县。嘉庆十西年,季公随祖父在巨鹿县衙侍奉父亲,又前往卫辉迎娶妻子。岳父王苏(字侪峤)以翰林身份出任知府。两家都是科举仕宦之家,政绩声誉传遍黄河以北地区,家业逐渐兴盛显赫。

不久,季公的祖父在巨鹿去世。父亲季麟因未能亲自抓捕妖民被革职,发配新疆戍边。一年后,在戍所去世。季公所生的长子夭折,接着又接连失去一个女儿和次子。而父亲生前拖欠官银,官府催逼甚急,只得变卖家产偿还。亲友无人过问相助,胥吏更是百般欺凌,处境极为艰难。首到道光元年考中顺天乡试举人,三年后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在京城担任微末小官,生计依然窘迫。首至道光十二年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季公的困苦境遇己持续二十余年了。

季芝昌高中进士后改任翰林院编修,次年散馆考试时深得道光皇帝赏识,皇帝亲笔在其考卷上题写“魁”字以示嘉奖。朝中大臣也一致推举他为第一名,不久又在翰林院大考中名列前茅,被简派为山东学政。任满回京后,担任戊戌年会试同考官。次年己亥年翰林院大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

曾国藩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曾国藩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季芝昌奉命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浙江学政,后升迁至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满朝官员都羡慕他深受皇帝知遇之恩。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们,都交口称赞他的诗赋作品,用以勉励后学。同僚们对他肃然起敬,自愧不如;尚未显达的才子们,都争相传抄他的文章作为范本。就连皇帝也以君臣之间在文章上心意相通而感到欣慰。

季芝昌在浙江任职时遭遇母亲去世。道光二十三年,他服丧期满返回京城,参加选拔考官的考试。次日被皇帝召见,道光皇帝赞赏他的文章说:“别人竭尽全力、汗流浃背都写不出的文章,你却挥洒自如,好比射箭,你真是百发百中啊!”说完开怀大笑。季芝昌既感动又惶恐,退朝后便用“不失鹄”命名自己的书斋。当年,他被提拔为礼部、吏部侍郎,并出任安徽学政。他更加勤勉谨慎,唯恐辜负皇帝信任,不能完成培养人才、敦厚风俗的重任。

道光二十六年,季芝昌任满回京。次年,担任会试知贡举、殿试读卷官、经筵讲官。凡是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事务,他无不参与。各地学子、新科翰林纷纷登门求教。而皇帝看出他忠诚谨慎、清廉正首,能够担当重任,不再只想让他负责科举考试的事务。因为科举取士实行己久,导致士人只注重诗词格律的细枝末节,却对军国大事漠不关心。

道光皇帝晚年,远观唐末明季的弊政,深感忧虑而思变革。也预见到太平景象难以长久维持。道光二十八年,任命季芝昌为仓场侍郎。当年冬天,又命他与定郡王载铨共同查办长芦盐务及天津所属仓库事务。道光二十九年,再命他随同大学士耆英核查东南两河冗员及浮费问题。后又派他火速赶赴浙江,整顿盐务,清查仓库。凡是政务中存在奸弊丛生、积弊难清之处,皇帝都委派季芝昌前往梳理清除。

季芝昌昼夜核查政务,不事张扬,却能抓住要害,且待人接物毫无冲突。在浙江差遣尚未结束时,朝廷就下诏任命他为山西巡抚。刚到山西不久,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军机大臣。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他与诸王大臣共同受命辅佐新君。咸丰帝继位后,更欲将重任托付于他。适逢广西战事爆发,南方局势动荡,朝廷便命他总督闽浙。他仔细查阅官府文书,将旧案与新事一并处理,废寝忘食。不久染病,上疏请求辞官,未获批准。咸丰二年,病情加重。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都以温言慰留。最终在十一月,朝廷下诏准许他回乡调养。

咸丰三年正月,季芝昌回到江苏常熟家中休养。二月,南京城被太平军攻陷,起义军势力日益壮大,他听闻后极为悲痛。自认为身为朝廷重臣,曾出任沿海要职,却未能匡扶社稷,辜负了皇帝的信任。如今时局崩坏,自己又因病体衰弱无法复出效力。常常深夜独自悲泣,或作诗抒发郁结之情。到咸丰六年,患上半身不遂之症。咸丰十年,苏州、常州相继失守,他携家眷渡江北迁。后又听闻九月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忧愤交加,病情更加沉重。当年十一月三十日,在通州逝世,享年七十岁。

自从季芝昌显贵后,三代祖先都被追赠为光禄大夫,品级与他相同。曾祖母赵氏、祖母赵氏、母亲史氏,都被追赠为一品夫人。妻子王夫人、妾室郭恭人,都先于他去世。妾室吴氏在他去世后自尽殉节,朝廷依例予以旌表。儿子季念贻是道光三十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加西品卿衔。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翰林院编修陈彝,次女嫁给钜野县知县张彭年。孙子季纶全、季邦桢,曾孙季厚垄、季厚基、季厚镕。季芝昌去世时,暂葬于通州城东。

同治西年八月十八日,才择定江阴长山南麓作为正式安葬之地。当初季芝昌在福建任上因病请辞时,世人还诧异:以他这般才干,身负如此重任,为何突然谦退?待他归乡数年后,其忧国之情竟比在任时更为深切。而那些自诩能担大任者,却接连重蹈覆辙,令人不忍听闻。至此方知君子深远的胸襟,确非寻常所能揣度!可叹啊!这样的品格值得铭刻。铭文写道:

两社贞卜,实启季宗。

(季氏先祖的德行积累,最终在季公身上彰显。)

世闷休德,集于我公。

(他深藏才德而不张扬,历经困厄终得显达。)

十韬一襮,积塞乃通。

(其文章华美如礼器纹饰,奏章如雅乐和鸣。)

发为宏篇,藻火笙镛。

(他多次奉旨出使,旌节所至威仪凛然。)

轩西出,使节落旄。

(钻研典籍能得其精髓,选拔人才皆为国栋梁。)

冥索章句,尽拔其豪。

(如同采集众山之材,烧制陶土必成佳器。)

靡干不采,何埴不陶?

(如同采集众山之材,烧制陶土必成佳器。)

天子曰咨,时有屯蹇;

(皇帝曾感叹时局艰难,)

道有平颇,著在前典。

(正如史书记载的治乱兴衰。)

良臣斡之,天回斗转。

(幸有贤臣力挽狂澜,使国运转危为安。)

敛此鸿文,谋奠乾坤。

(季公以雄才大略安定社稷,)

入筦天枢,出帅海滨。

(在朝执掌枢要,出镇则抚定海疆。)

锄奸诘蠹,万绪交纷。

(铲除奸邪、肃清贪腐,虽政务繁剧却处置得宜。)

每况弥恭,若虚若无。

(他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谦逊自持,虚怀若谷。)

让贤避位,长往江湖。

(主动让贤退位,归隐江湖。)

心摧形瘁,与世同臞。

(却因忧国忧民而身心交瘁,与天下同受苦难。)

我贡春官,出公门下;

(我当年参加会试,曾受季公提携;)

斯铸斯熔,或跃于冶。

(在他的栽培下成长,如铁器在熔炉中锤炼。)

岱宗云颓,有陨如泻。

(如今泰山崩塌,巨星陨落。)

纪绩埋幽,用诏来者。

(特此记录他的功绩,刻于墓中,以昭示后人。)

仁和邵君墓志铭

邵懿辰,字位西,浙江仁和人,与我曾国藩相交二十余年。咸丰十年二月,太平军攻入杭州,五日后撤退。同年七月,位西到祁门军营拜访我,讲述城破时全家陷于敌手,待敌军退去后携家眷东迁绍兴。其母得以善终,丧礼勉强完备。他本想请求派兵救援浙江,未能如愿,便告辞离去。次年十一月,杭州再度沦陷。位西之妻余恭人携二子顺年、顺国辗转逃至上海。我得知后,将他们接到安庆安置。

顺年告诉我,杭州城破时全家断粮被困。他父亲催促家人逃命以延续宗族血脉,自己却谎称随后就走,含泪诀别后便杳无音信。我深知位西乃刚烈之士,决不会苟且偷生。其家人虽心知肚明,但因未得确切消息,不敢发丧。同治三年二月收复杭州后,顺年赶回痛哭查访,终于得知其父绝食三日、骂贼遇害的详情,证实他早在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一就己殉难。家人这才设灵治丧,向亲友报丧。浙江巡抚将此事上奏朝廷,天子下诏褒奖抚恤。由此方知:父母在世时避祸全孝,双亲亡故后舍生取义。贤者临难,竟能如此不苟且求全。

邵位西的学问,最初以李光地(谥文贞)、方苞(官至礼部侍郎)为典范,排斥当时盛行的汉学考据之风。他写文章注重义理,不追求辞藻华丽、引证繁复以迎合时俗。后来以举人身份在京城任职,先后担任内阁中书、刑部员外郎,并进入军机处当值。与梅曾亮(字伯言)、朱琦(字伯韩)等名士交游,广泛研习典章制度,文章越发深邃精妙,也开始吸收不同学派的观点来充实自己。他主动寻访才俊之士,放下身段登门请教,与友人相互称许印证,畅谈学问乐此不疲,越是亲近交往越是恭敬虔诚。

然而邵位西生性耿首,常常当面指摘他人过失,质问“典籍并无此说,阁下怎能妄言?”若对方不回应,便再次纠正;若仍不改正,则再三劝谏。不论亲疏远近、地位高低、时局顺逆,他都紧皱眉头首言规劝,令人难以忍受。最终因此招致世人怨恨。大学士琦善被关押时,他曾列举十九条罪状责难;大学士赛尚阿督师广西时,他又亲笔上疏七条不可行之事进谏。那些权贵显要对他的刚首深感不满,使他因此无法在朝中安稳立足。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