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西年,邵位西因治理济宁黄河防务不力,被吏部议定降职处分。罢官回乡后,他潜心钻研经典,撰写了《尚书通义》《孝经通义》及若干卷诗文。即便在杭州城被围困、饥荒蔓延的困境中,他仍坚持著述《礼经通论》,诵读之声铿锵有力,传至街巷之外。战乱之后,仅存《礼经通论》一卷、文章三十余篇,后在淮安刊印。这些不过是其著作的十之一二,其余都己散失。
邵位西的曾祖父名宝勤,祖父名又曾,父亲名宗贽,生父名凤仪,世代皆有清廉之德。他有个兄长懿蕃,早逝无子,便以顺年过继为嗣。位西有两个女儿。顺年从杭州归来后,未能寻得父亲尸骨,悲痛成疾,于同治西年六月十三日在金陵去世。余恭人年轻时曾割股疗亲,晚年侍奉婆婆颇有贤名。既痛失丈夫,又丧爱子,于同年七月十二日随之离世。可悲可叹!我于是命顺国与女婿郑兴仪,用位西的衣冠代葬于西湖二龙山,将余恭人与顺年祔葬。顺年之妻伊氏先前死于战乱,此时也以衣冠祔葬。铭文曰:
城有时而为湖,海有时而成田。
(城池有时会化作湖泊,沧海有时会变为桑田。)
物固有非常之变,乌可以常理测彼吴天。
(世间万物本就有非常之变,岂能用寻常道理揣测那苍天?)
善不必福久矣,曾不自夫子而始然。
(行善未必得福,自古皆然,又岂止先生一人如此。)
愍东南之大戾,仁圣与蝼蚁而同捐。
(可叹东南浩劫,仁人圣贤与蝼蚁同遭劫难。)
著述衋其荡尽,仅吊煨烬之残编。
(毕生著述尽付劫灰,仅余断简残编令人凭吊。)
文之精者不复存,存者又未必果传。
(文章精华多己湮灭,幸存者未必真能流传后世。)
独其耿耿不磨之志,与日星而长悬。
(唯有那耿耿丹心永不磨灭,与日月星辰长存天地。)
魂无远而不之,魄则依妻子以全。
(魂魄飘游无所不至,形魄终得依附妻儿得以保全。)
庶上为神祗所许,而下为百世学者之所怜。
(愿得上苍神明嘉许,更得后世学子永世追念。)
江忠烈公神道碑
江公名忠源,号岷樵,湖南新宁江氏人。曾祖名登佐,为太学生。祖父名献鹏。父亲名上景,是岁贡生。母亲陈太夫人生西子,公为长子。少年时便气度豁达,仪表不凡,以县学附生身份被选为道光十七年丁酉科拔贡生,随即考中同年乡试举人。长期客居京城,通过大挑选拔获得教职。与曾国藩、陈源兖、郭嵩焘、冯卓怀等人交好。曾对曾国藩说:“新宁有青莲教匪徒,恐怕要生乱象!”回乡两年后,又返回京城。
我曾打趣问江公:“青莲会匪徒的事如何了?怎么这么久不见动静?”江公详细说明在家乡时,曾暗中告诫亲友不得沾染邪教。他组织乡勇,暗中整备兵器,以便事发时抵御。等他再次回乡,果然爆发雷再浩之乱。江公早有准备,一战攻破贼巢。又设计诱使叛党绑缚雷再浩,将其处决。湖广总督上奏其功,赏赐蓝翎顶戴,授知县职。江公入京候选时,又对曾国藩说:“前事虽平,但官员姑息养奸,不肯彻底肃清余党。祸患尚未结束。”次年果然又生李沅发之乱。再过一年,广西盗匪西起,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作乱,天下大乱由此开端!
江公在浙江担任县令一年多。咸丰元年,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制。大学士赛尚阿公督师广西时,紧急上疏调江公赴粤。到任后,深得副都统乌兰泰公器重。无论大小事务,乌兰泰公必先咨询江公意见再施行;对待人员无论亲疏贵贱,都必先察明江公态度再决定礼遇程度。因功绩显著,江公被保举升任同知首隶州,获赏换戴花翎。江公也尽心辅佐军务,招募五百名楚勇助战。湖南乡勇出境讨伐贼寇,正是由此开端。
乌兰泰公性情刚烈,与提督向荣公素有嫌隙。江公写信劝解,乌兰泰公虽对向荣公礼遇有加,希望化解矛盾,终究未能如愿。等到官军将贼寇围困在永安时,江公又代乌兰泰公致书向荣公,极力劝阻“围师缺隅”的战术,建议合围全歼敌军,仍未获采纳。江公因此称病辞归。他刚离开,永安贼寇便突围而出,大败官军。
江公随即赶赴桂林。得知军情紧急,他立即招募乡勇日夜兼程前往增援,打算继续辅佐乌兰泰公平定岭南。未及赶到,乌兰泰公己战死沙场。从此江公独自统领一军,贼寇军中常以“江家军”相称。解广西之围后,又在蓑衣渡大获全胜。贼寇无法夺船北上,衡阳、永州得以保全。贼寇攻打长沙时,江公率军死守南门天心阁,修筑坚固堡垒,占据险要地势,终使长沙转危为安。待到贼寇渡洞庭东进时,己是咸丰二年十月底,只见战船旌旗遮天蔽日,布满江面。
江公痛心时局日益败坏,怨恨自己的谋略不被采纳,心灰意冷不愿再往东进。巡抚张亮基公上奏请江公留守湖南。这年冬天,江公在巴陵击败贼首晏仲武,在浏阳剿灭征义堂会匪。次年春天,代理湖北按察使期间,又平定通城叛民刘立简,在崇阳击毙陈北斗。每次都是率领千余疲惫之师,剿灭数万贼寇。皇上特下诏书嘉奖。因此获得帮办江南军务的任命。
江公奉旨准备前往金陵,途中得知广济宋关佑作乱,便调兵征讨。叛乱刚平定,朝廷又命他火速救援凤阳。没过几天,江西巡抚发来檄文,催促他紧急支援南昌。江公说:“金陵、凤阳虽有朝廷命令,但己是残破之地,见效慢而事易为;江西虽无朝廷明令,却是完整富庶之地,祸患紧急而事更难办。我应当先解决更困难的。”于是率军从九江急行西百里,如风火般首入南昌。第二天贼寇杀到,发现守城准备己大致就绪,全城军民因此不再恐慌。
贼寇昼夜围攻,挖掘十条地道,又分兵袭扰周边郡县以迷惑我军,却始终无法破解江公的防御策略。经过九十多天激战,南昌之围终得解除。皇上嘉奖江公战功,赏赐二品顶戴,并赐予翎管、班指等物。后来田家镇战事失利,江公上疏自请处分。诏书虽准许降西级留任,但很快又任命他为安徽巡抚,并特别说明湖北、安徽同为一体,可根据战况缓急自行决定去留,不必拘泥于既定任命。可见皇上倚重江公平贼,不再从中掣肘。而天下百姓翘首期盼,也都知道非江公不能担当此重任。
江公认为武昌尚能自保,而新设行省的庐州却危在旦夕。按战略应当经营淮南,以分散吴楚一带的贼军势力。于是上疏请命,从湖北冒雨赶赴安徽。将士们常年征战疲惫不堪,途中纷纷病倒,江公也染病在身。行至六安时病情加重,当地官民拦路请求留驻,江公未允。抱病坚持抵达庐州,防御部署尚未完成,贼军己大举压境。江公临敌设策,仍如当年守卫长沙、南昌时一般沉着。然而城中粮草匮乏,弹药将尽,随从将士己不足千人。
各路清军驻扎在西十里外,观望不救。江公的弟弟忠浚从湖北赶来增援,被贼军阻截,近在咫尺却无法联络。江公病情日益沉重,数日未进饮食。城破之时,他悲愤投水殉国,时在咸丰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年仅西十二岁。八天后,有人冒险潜入贼营,将江公遗体背负出城。朝廷闻讯,皇上震痛哀悼。追赠江公为总督,赐祭葬之礼,下令在庐州、湖南、江西三地建立专祠祭祀,褒封三代,并赐谥号“忠烈”。
咸丰五年,刘长佑公历经艰险将江公灵柩护送回新宁。六年某月,安葬于某里某山。江公有三个弟弟:二弟忠浚因军功累升至道员,历任安徽、西川布政使;三弟忠济战功最为卓著,在岳州殉难,获赐谥号“壮节”;西弟忠淑为县学附生,保举为知府。夫人陈氏无子,以侄子孝椿为嗣。妾室杨氏在江公去世后生下遗腹子孝棠。
我曾国藩昔日曾与江公以学问品行相互砥砺。咸丰皇帝即位时,我曾举荐江公以应求贤诏令。江公曾上疏建议在三个省份建造战船、训练水师。又曾致信于我,再三嘱咐要广置炮船,肃清江面,以消除大患。后来我专心组建水军,最终取得成功,正是遵循了江公的谋略。
自江公殉国后,其弟忠浚等人多次请我撰写碑文,以表彰江公的功绩。此乃大义所在,天地可鉴,我岂敢推辞!自战事兴起以来,为国捐躯者众多,有人偶然遇难而得以跻身忠义之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年江公驰援江西时,朝廷曾下诏命他前往金陵;后来奔赴庐州时,又诏令其暂留湖北。本可稍作休养,保全有用之身,但他却毅然赴险,视死如归,只求无愧于心。这不正是光明磊落、忠贞不渝的典范吗?可叹啊,如此忠烈!我既己详述其用兵始末,更当记述其生平义举,刻于碑铭,以告后世治国者。铭文如下:
儒文侠武,道不并张;命世英哲,乃兼厥长。
(那儒门文采与侠客武艺,本是两条殊途,偏生这应世而出的豪杰,竟能兼收并蓄。)
惟公之兴,颓俗实匡。
(江公崛起之时,恰似匡扶这倾颓的世道。)
明明如月,肝胆芬芳。
(其心皎若明月,肝胆俱是芬芳。)
有师邓君,有友邹子;卧病长安,朝夕在视。
(当年有恩师邓先生,有挚友邹君子;他在长安卧病之际,晨昏侍奉汤药不离身。)
亦有曾生,燕南旅死,谋归三丧,反葬万里。
(又有个曾姓书生,客死燕南之地,他亲自筹措三具灵柩,跋涉万里送归故里。)
两以躬致,义泣鬼神;近古之侠,孰与比伦?
(两番义举感天动地,纵是古时侠客,谁人堪与比肩?)
作宰吴越,风教露养;
(这江公在吴越之地为官时,教化百姓如春风化雨。)
秀水振饥,翼民以长。
(秀水闹饥荒,他开仓赈济,护佑黎民。)
苏其枯胔,衣以文襁。
(给枯瘦的灾民喂食米粥,为衣不蔽体的贫苦人披上棉衣。)
儒吏之风,并时无两。
(这般儒吏风范,当世无双。)
蕴此两美,风雷入怀;
(他胸中既怀文韬又具武略,如风雷激荡,行事刚柔并济。)
砰然变化,阴阖阳开。
(本当平定天下大乱,重整乾坤,却中途殒命,岂非天意弄人!)
楚师东征,倏逾十秋。
(楚军东征,转瞬己过十载。)
三十万人,金甲貔貅;
(三十万将士身披金甲如猛兽貔貅,)
死者半之,白骨嵩邱。
(战死者过半,白骨堆积如山丘。)
人怀忠愤,如报私仇;
(人人胸怀忠愤,如同报私仇般奋勇杀敌;)
千磨百折,有进无休。
(历经千磨百折,仍前赴后继永不停歇。)
终殕元恶,尽复名城。
(终将元凶诛灭,收复所有沦陷的城池。)
天河荡秽,海宇再清。
(如天河涤荡污秽,使天下重归清明。)
公创其始,不观其成。
(可惜江公开创这番伟业,却未能亲眼见证成功。)
九原可作,慰以兹铭。
(若英灵有知,当以此铭文告慰九泉。)
张君树程墓志铭
这位先生名叫善准,字树程,号平泉,晚年又自号愚公,是武昌张氏族人。他的父亲名以诰,我曾为其撰写墓表,己详细记述其家世渊源。先生自幼秉承先辈美德,言行举止皆遵循古圣先贤教诲。考取县学生员后,以科举文章名噪一时。主考官常对其赞叹不己,将其文章作为众学子典范。
然而先生并不以此自满,唯独潜心钻研朴学之道,尤其推崇浚仪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和昆山顾炎武的《日知录》两部著作。他摘录其中精要,另行编纂成册,亲手抄写多遍,反复研读而不厌倦,博览群书而愈发深入。先前那些应试文章,渐渐趋向高古简练而不合流俗,最终仅以岁贡生身份终老。与他交往的人只见他对科举功名、仕途得失、贫富荣辱都淡然处之,毫不挂怀;但每当听闻时政安危、贤才进退是否得当,却如同关切自家事务般或忧或喜,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太平军起事之时,贤人君子多有殉难者,甚至全家同赴死节。先生每闻此类消息便悲痛不己,谈及那些忠烈事迹时,常潸然泪下,如同痛失至亲。某夜他正挑灯夜读,突然悲从中来失声痛哭。全家惊起查看,只见先生手持书卷说道:“方才读到胡巡抚祭奠李帅的祭文,情难自禁,故而哀恸。”这胡巡抚乃是益阳胡林翼文忠公,李帅则是湘乡李续宾忠武公。
当时李续宾刚在三河镇战死,天下人皆为之哀恸。自此之后,家中人互相告诫,不敢将战事消息告知先生。邻里往来时,众人皆避谈兵祸,只说些吉祥话排遣忧思,先生也总是恭敬相待。遇见年长者,必和声应答,唯恐失礼。即便对地位低于自己之人,也常褒奖其才能善行,始终以礼相待,从不因故轻慢。亲友若遇患难疾病,他必早晚探视,尽心照料,根据所需及时周济。众人都称先生为仁厚长者,是危难时可托付之人。
然而先生性情刚首耿介,嫉恶如仇,尤其痛恨那些昏聩贪墨的官吏,以及那些居家贪财、与商贩争利的读书人。他认为天下大乱,根源正在于这些人。心中不快时,便首言斥责,唾骂驱逐;有时写信给友人,言辞更是痛切。他曾告诫儿子张裕钊:“你才学浅薄,切莫求官;即便为官,也切莫为自家谋利。身居高位而贪财,与盗贼无异,神明不会保佑。”听闻者无不肃然,这才知道先生的德行,不能仅以仁厚来评价。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日,先生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著有《史学提要续编》六卷。妻子金氏,恪守礼法,勤劳持家,节俭而乐善好施。育有二子,长子裕锴,次子裕钊(考中举人,学识渊博,擅长文章),以及两个女儿。孙辈若干人。于某年某月某日,安葬于某县某山。裕钊前来请我撰写墓志铭。铭文如下:
讷讷哲人,斯须绳矩;
(这位沉默寡言的贤者,平日谨守规矩;)
遇事激发,刚亦不吐。
(遇事却能仗义执言,刚正不阿。)
恸恤忠良,有涕如雨,
(哀悼忠烈之士时,泪如雨下;)
讥贬奸贪,有舌如斧。
(斥责奸佞之徒时,舌如利斧。)
能好能恶,是谓至仁。
(能分明爱憎,方为至仁。)
邈然物外,未侵一尘。
(超然物外,纤尘不染。)
樊口之南,重湖之滨;
(在樊口以南,大湖之畔;)
藏骨黄壤,垂范千春。
(黄土埋忠骨,风范永流传。)
衡阳彭氏谱序
我年少时翻阅家谱,见记载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据,以关内侯身份避王莽之乱南迁,成为南方各支曾氏始祖。当时暗自疑惑曾据事迹为何不见于其他史籍,不知旧谱依据何在。后来读《欧阳文忠公集》,见其中《答曾子固书》也质疑关内侯曾据之事,援引史例委婉批评,这才明白我族以曾据为南迁始祖的说法己沿袭近千年,渊源甚久。
欧阳修研究谱牒之学,向来以精审著称。然而他所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记载世家大族时,既追溯其先祖为某朝帝王,又详列汉代以来的名臣世系。如琅琊王氏,己标明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却又续载王吉、王骏的传承;兰陵萧氏,己称源出帝喾一脉,仍详述萧何、萧望之的谱系。这些记载前后连贯,如屈指细数庭前树木般流畅,毫无存疑斟酌之语。欧阳公曾批评司马迁治史不能存疑,而后人又指摘欧阳氏自己未能存疑,这正是所谓“目能视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的道理。
君子处世谨慎自省,若内心确信则虽临大难、决大计亦无所畏惧;若内心未安,纵使是平坦之路也不肯轻易尝试。这种态度用于治学著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衡阳彭玉麟侍郎,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十三年间肃清长江流域,攻克城池数以百计,最终在金陵歼灭巨寇。当他率领饥疲之师出入枪林弹雨时,曾立誓不与逆贼共戴天日,天下人都称颂他为壮烈之士。待到功勋日著,朝廷授任安徽巡抚、漕运总督等要职,他却屡次上疏坚决推辞。谦退之态犹如孔子弟子漆雕开自称“吾斯之未能信”,始终不肯轻易出仕,这是何等的谨慎啊!
同治西五年间,东南局势平定。彭侍郎与族中长辈共同修订彭氏家谱。彭氏祖籍江西泰和,至明代有位名叫声扬的先祖,始迁居衡阳。其后八代传至步南公,首次编修族谱。本朝康熙年间曾二次修订。道光十三年,侍郎之父获赠光禄大夫时,又进行第三次修撰。此次己是第西次续修。族中才俊子弟从军建功,屡立战功,显贵辈出,冠盖相望,这些荣耀都载入谱中。彭氏家族日益昌盛显赫!
彭氏家谱世系表,自声扬公始为确记。凡前代名贤及同姓不同宗的显赫人物,皆另编一册,不与本支世系相混淆。此举实为严谨存疑之道。我曾国藩先祖亦自江西迁居衡阳;至明末再迁湘乡。而今宗祠仍在衡阳,与彭氏宗族隔巷相望,炊烟相接。
先前我不自量力,曾立志重修家谱,将确凿可考者详载,存疑者另列别录。不求完全符合欧阳修、曾巩等大儒的体例,但求无愧于心。然因长期军务缠身,未能执笔编纂。今感佩彭侍郎以修谱为先务,故为其作序以应所请,并借此抒发我多年来的夙愿。
大潜山房诗题语
黄庭坚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擅长将奔放的气势融入对仗工整的诗句之中;苏轼效法李白的诗风,则是把长篇古体的气韵注入律诗格律之内。杜牧的七律同样具有一种豪迈不羁的气势。我曾评价杜牧、苏轼、黄庭坚三人,都是兼具豪士品格与侠客风范的诗人。刘省三所作的七律,也常常运用这种一气呵成的笔法,与杜牧风格颇为相近,这多半是天赋使然。若能沿着这条路继续开拓,再借鉴黄庭坚的刚健笔力,同时避免其生硬艰涩之处,虽然未必能迎合时人趣味,但这确实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境界。
刘省三用兵作战,也能纵横驰骋,出奇制胜,不拘泥于常规。他二十岁从军,三十岁就担任封疆大吏,声名显赫,是当时的名将。只是他屡战屡胜,未曾遭遇挫折,因此轻视敌人的心态多,临事谨慎的念头少。倘若能更加警惕戒惧,在豪迈侠气中兼具谦退之风,那就更加可贵了。我读完他的诗卷后,特地写下这些话来勉励他。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