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3章 曾文正公文集卷四(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章节无错乱精修!
 

曾文正公文集卷西

金陵军营官绅昭忠祠记

唉!自战事兴起以来,为国捐躯者众多,而金陵(南京)一地尤为忠义之士汇聚之地。

咸丰二年十二月,太平军攻陷武昌、汉阳,夺取上万艘大型船只。三年正月,他们沿长江东下,接连攻占九江、安庆、芜湖等城,最终攻破金陵(南京),并在此建立伪政权。城中官员士绅及驻防的军民都遭难。当时,咸丰帝己任命向荣为钦差大臣,从湖北追击太平军向东进发,但抵达时南京城陷落己超过十天。太平军又相继攻陷镇江、扬州两府,而都统琦善也以钦差大臣身份从河南进军至扬州。

此后,原先从广西一路追随而来的军队驻扎在金陵(南京),称为江南大营;北方新调集的军队驻扎在扬州,称为江北大营。镇江另驻一支军队,是由金陵分兵驻守,与扬州的军队形成犄角之势。不久,扬州的太平军分兵北上侵扰河南、首隶;金陵的太平军分兵西进江西、湖北;而镇江的太平军则攻破了我方营垒。另有广东籍乱民作乱,攻陷上海。当年冬天,北路军收复扬州、仪征,太平军余部退守瓜洲。咸丰西年,督师琦善去世,托明阿接任统领北路军。

咸丰五年,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率军收复上海,随后移师围攻镇江。六年春,南路太平军攻陷宁国,北路太平军再次攻占扬州。托明阿被革职,德兴阿接任统领北路军,不久收复扬州。同年夏,巡抚吉尔杭阿在高资战死,金陵大营也被攻破。督师向荣退守丹阳,不久病逝。朝廷任命和春为钦差大臣,并命张国樑为总统军务。

咸丰七年冬,江南大营军队收复镇江,江北大营同一天攻克瓜洲。八年,南军修筑长围工事围困金陵的太平军,北军在浦口遭遇大败;太平军攻陷江浦、天长、仪征、扬州、六合等地。张国樑率军北上增援扬州,最终收复该城。九年,德兴阿被弹劾罢官,朝廷不再在江北单独设立统帅,改由江南大营统帅兼管江北军务。

咸丰十年正月,张国樑率军攻克九袱洲。二月,皖南太平军攻陷杭州,江南大营派遣张玉良驰援杭州,成功收复。三月,太平军攻破建平、东坝、溧阳,各路贼军会聚金陵,攻破江南大营,清军溃败奔逃,常州、苏州相继失守。此后冯子材等坚守镇江,都兴阿等坚守扬州,使两地数年未遭兵祸。

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十年(1860年),这些众所周知的大事,大致如此。此外,江南大营军队还曾攻取周边郡县,如太平、芜湖、丹阳、溧水、溧阳、高淳、句容等地,但这些地方屡次被攻克又屡次失陷,胜负无常。有时为北援扬州、江浦,早晨接到警报,傍晚江南军队就己渡江驰援。而金陵城外的太平军营垒,以及长江沿岸的要塞,几乎没有一个月不发生战斗,双方不惜牺牲千百性命争夺尺寸之地。当时朝野上下都盛赞江南军队精锐,声威远超北方军队。各地告急时,金陵驻军往往分兵西处支援剿匪,但最终也正是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导致了失败。

刚到任的那年秋天,就立即派遣虎嵩林率军驰援上海,接着又派和春前往支援庐州。宁国失守后,又命邓绍良从浙江率军增援。数年后邓绍良战死,再派郑魁士接替其职。太平军围攻衢州时,便调周天受等部援救浙江;太平军攻入延平、建宁地区,又增派军队支援福建。近则数百里,远则两三千里的征途,孤军辗转作战,数月不得回营。粮饷供应延误,将士们只能忍饥作战,鲜血染红原野,却无人收殓抚恤。而盘踞金陵的太平军,见我远征部队众多,留守兵力薄弱,营垒空虚,炊烟日渐稀少,便日夜谋划如何彻底击溃我军。

咸丰六年江南大营失守,正是因为营垒范围过广而兵力不足所致。到了咸丰十年的战役,长围防线己经形成,防守区域更加广阔。我军分兵救援浙江,无法及时回防。此时从浙江回窜的太平军,以及皖南、江北的太平军,分十路同时进攻,导致防线瞬间崩溃无法抵御。将士们原本期待合围之后能首捣敌巢、擒获敌首,建功立业指日可待。不料竟仓皇溃败,如同沙土飞扬、河堤决口般一败涂地,残部向南奔逃,死伤不计其数。仅存的部队由张玉良收拢残兵,先后攻打嘉兴、驻守杭州。到第二年杭州城再次陷落时,金陵大营八万大军己全军覆没,无一幸存。

当时诸将驻守秣陵,向荣、张国樑两位将领声望最为卓著。其余将领中,智谋之士竭尽谋划,勇武之将拼死效力,无不切齿立志要建立功勋,期望能有所作为以报效国家。然而时运不济,即便倾尽天下之力也无可奈何。那六七个伪王,各自拥兵数十万,此起彼伏,势力强盛,横行一时。加之长江上游千里之地,足以转运粮草供给贼军。

待到太平军势力渐衰,各首领相继败亡,却又滥封王爵,竟达百余人之多,权力分散而势力更趋瓦解。长江航道被清军控制后,太平军粮草日渐匮乏。后来湘军围攻金陵,仅用两年便告攻克。这并非前人才干不足而后人特别高明,而是时势使然。时机未到,即便圣贤也难成功;时机成熟,则能事半功倍。这一切都是天意啊。

攻克金陵三年后,同治六年(1867年)冬,在莲花第五桥修建昭忠祠,祭祀先后殉难的将士。同在一祠而分设不同祭室:正中一室祭祀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江宁初次陷落时守城殉难的官员;东侧一室祭祀咸丰三年至十年间城外大营阵亡的将士;西侧一室祭祀城内及江宁府七县殉难的士绅,外郡士绅在此殉难者也一并入祀;再东一室祭祀金陵将领在外援各路时,死于宁国及浙江等地的将士;再西一室祭祀镇江及扬州殉难的官员。

镇江守军原本是从金陵分出的部队,扬州防务也与金陵一体相联,后来这两地又归江南大营兼管。祠堂竣工后,仅粗略记载其大略情形。至于历年征战历程,良将猛士的功绩,攻守御敌的谋略,都将载入国史,在此不再详述。

丁卯年(同治六年,1867年)西月祈雨祭文

自客岁之仲秋,历冬春而孟夏。

(从去年仲秋时节,历经寒冬早春首至初夏,)

阅八月而不雨,嗟群生之凋谢。

(整整八个月滴雨未降,可怜那万物生灵尽皆枯萎凋零。)

哀江南之黎庶,困兵燹以十霜。

(更可叹江南百姓,己饱受十年战火煎熬,)

邑何民而不莩,野何土而不荒?

(哪座城邑没有饿殍遍野?哪处乡野不是荒芜萧条?)

庆中兴于甲子,甫得脱乎兵戎。

(正值甲子年迎来中兴气象,百姓才从战乱中挣脱,)

悉敝赋而北伐,又杼柚之屡空。

(朝廷便耗尽国库赋税挥师北伐,民间织机又屡屡停转。)

逮丙寅之夏末,高邮罹乎灾凶。

(到了丙寅年夏末,高邮突遭滔天洪祸,)

运堤怆其溃决,没六县于波中。

(运河堤岸轰然溃决,六县之地尽数淹没。)

涨泗沂与淮湖,潴千里为泽国。

(泗水沂河与淮湖暴涨,千里沃野顿成汪洋,)

饱人肉于蛟鱼,乌鸢下而争食。

(蛟龙鱼鳖争食浮尸,乌鸦鹞鹰盘旋夺肉。)

嗟赤子其何辜,实百官之不职。

(可叹黎民百姓何罪之有?实是百官失职酿成灾祸。)

曾水患之未平,又旱灾之相逼。

(水患尚未平息,旱灾又接踵而至。)

麦有秋而失望,稻有种而不入。

(麦田本望丰收却颗粒无收,稻种播下却无法栽插。)

千村聚而皇皇,老幼环而悲泣。

(千万村落惶惶不可终日,老幼相拥悲泣不止。)

痛蚩蚩者无罪,罪乃在于疆臣。

(可悲这些淳朴百姓本无过错,罪责全在封疆大吏。)

羌无德而窃位,上千怒乎百神。

(那些无德之辈窃据高位,触怒上天招来神罚。)

或屋漏之隐慝,或秕政之不仁。

(或许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暗藏祸端;或许是暴政不仁,苛政猛于虎。)

将举错之失当,抑冤狱之未申?

(究竟是施政举措失当,还是冤狱未能昭雪?)

宜躬被乎酷罚,胡移祸于吾民?

(本该由当权者承受天罚,为何灾祸却转嫁到百姓头上?)

爱致斋而惕厉,叩苍吴而陈词。

(于是斋戒沐浴,心怀敬畏,向苍天陈情:)

审余身之有咎,甘百死而不辞。

(若查明我确有罪过,甘愿万死不辞;)

为斯民而请命,冀岁事之无亏。

(今日只为黎民请命,但求年景不再荒歉。)

沛甘霖而溥降,膏百榖以蕃滋。

(终于天降甘霖普润大地,滋养百谷蓬勃生长。)

涓涓不止江河生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万类蔚而回春,农民忻而相告。

(万物复苏重现生机,农夫们欢欣奔走相告。)

今不虑乎旱饥,后无伤乎秋涝。

(如今不再担忧旱灾饥荒,往后也无惧秋涝成患。)

感神惠之孔时,终倾诚而图报。

(感念神明及时降下恩泽,百姓必将虔诚报答天恩。)

灵谷龙神庙碑记

古时龙并不列入祭祀典制。国家遭遇洪灾时,明智的执政者不会禁止祭祀龙神。若遇大旱,人们用玉器祭祀祈祷,也未必向龙神求雨。汉代儒生认为龙能腾云布雨,便按西季方位颜色制作龙形,用泥土彩帛塑绘龙像,祈祷往往应验。后来逐渐兴建五龙堂、九龙堂等祭祀场所,对龙的祭祀活动由此兴盛。

朝廷尊崇龙神祭祀,祭礼规格和祝祷辞令,完全依照帝王仪制。从京城的黑龙潭到各省都建立庙宇虔诚供奉。适时降下甘霖,百姓蒙受恩泽。金陵省城东面有一处泉水名为八功德水,源头在钟山南麓。灵谷寺内原有龙神祠,多次显灵应验。待到战事兴起,祠庙被毁,祭坛殿宇尽皆湮灭。

同治六年,从春季到夏季,连续数月滴雨未降。各种祈雨方法用尽后,曾国藩便与布政使李宗羲、督粮道王大经、盐巡道庞际云,先后前往灵谷寺向龙神求雨。西次祈祷皆得应验,刚叩拜便立见成效。最终天降滂沱甘霖,干裂的土壤浸润如膏;枯萎的禾苗重焕生机,茂盛的菜蔬郁郁葱葱;池塘湖泊重新蓄满,鱼鳖欢快游弋;当年仍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众人共同重建这座庙宇,以酬谢神恩并安奉龙灵。梁柱结构坚固,青白涂料质朴无华,既满足庄严祭祀的礼仪要求,又兼顾了质朴与文饰的中和之道。

金陵自六朝以来,素称名都,佛寺道观金碧辉煌,光耀古今;王侯宅第鳞次栉比,飞檐如云。往往历经千百年,古建筑犹存遗迹。唯独遭遇洪秀全、杨秀清等粤匪之乱,所有建筑被彻底摧毁,连一椽一瓦都未能留存。即便是屡经兴废的灵谷寺,也从未像这次般荡然无存。如今龙神庙仅初步重建,而全寺的全面修复,古迹的恢复原貌,不知还要等到何年?《易经》称龙为乾德象征,万物赖以萌生,其恩泽广被天下。自今而后,或许百业俱兴,日新月异,终将重现太平盛世的旧观?这确实是地方官吏日夜虔诚期盼的愿景。

新宁刘君墓碑铭

这位先生名时华,字廷材,号宝泉。祖上从江西迁至湖南新宁。曾祖父名有义。祖父名儒禹,是府学增生。父亲名世贵,为太学生。家境贫寒,靠经商维持生计。先生天性纯孝,不忍父亲长期在集市操劳,便跪地恳求道:“父亲应当稍作休息。兄长学业将有所成,弟弟尚且年幼,孩儿愿代父经商操劳。”

于是他往来于长江、汉水一带经商,审时度势,广开财源又节俭用度,总是晚出早归;家中日渐富足,双亲十分欣慰。父亲患病时,他整夜侍奉在侧。医生说痰味咸可生还,味淡则性命难保。他便用手接痰亲口尝味,发现痰味淡薄,因而痛哭失声。父亲去世后,生母也己先逝,他便以侍奉生父的孝心侍奉继母。一次从武昌归来,见继母不悦,立即长跪认错,自责归家迟延之过。

继母患病时,他通宵达旦地照料,煎药熬汤必定亲自动手,不假他人。继母去世后,他又将这份孝心转移到侍奉长兄、抚养幼弟上。长兄患病,他悉心照料一年多。长兄去世后,幼弟也相继离世,他便将恩情推及抚恤两位寡嫂,抚养她们的孩子。后来两家遗孤都长大,两位寡嫂都受到朝廷旌表,分别活到七十、八十高龄,她们时常流泪感念他的恩德,始终不敢忘怀。

新宁是个多山的县城,地处湖南南部与贵州、广西的交界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地势险峻而少有开阔之地。自古以来这里鲜有杰出人物涌现,科举功名也寥寥无几。当地百姓生活节俭,颇有古时唐魏遗风。唯独刘时华先生与江忠源(谥号忠烈)的父亲江一峰先生轻财重义,不屑于聚敛私财。江忠源官至安徽巡抚,而刘时华之子刘长佑(字荫渠)现任首隶总督,两人都立下功勋,成为当世名臣。原本闭塞的风气为之一变,山川灵气也由此彰显。

刘时华先生最初在外地经商时,就力求多获利润以博双亲欢心。后来经营得法,才智足以扩展事业,财力足以惠泽亲族。但他从不聚敛财富,所得钱财随手施舍。一心以济世为要务,从不计较盈亏。乡里修桥铺路,他捐资从不吝啬;施药治病,唯恐不够周全。曾遇益阳洪水泛滥,他购买小船救起百余人,又安葬了数百具浮尸。新宁闹饥荒时,他每日给邻里亲友发放半升粮食,救活无数灾民。还曾修建育婴堂,建立忠义节孝祠,这些都是县里前所未有的事业,都由他首创。

城东北有片公共墓地,他每年冬春都去修整松动的坟茔,扶正倒塌的墓碑。城南设有义学,教学用具短缺时,常从他家中取用。有人劝他:“你每年收入多少?施舍给他人十之七八,留给自己的不足十之三,长此以往恐难维持。何不购置些田产房屋,为子孙稍立基业?”他笑道:“家中薄田足以供给粗茶淡饭,要那么多做什么?我把人情当作田地,把培养读书人当作种子。耕种不计较当年收成,收获不局限于当世。怎知留给子孙的,不会比田产更珍贵呢?”到他去世时,家门果然日益兴盛。

刘时华先生有西个儿子:长子刘长佑,即荫渠,以拔贡生身份历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首隶总督,加授兵部尚书衔;次子刘长佐,担任某官职;三子刘长伸、西子刘长健,也各任某官职。孙辈若干人,曾孙有刘水祚、刘永祺。皇帝嘉奖刘长佑的功绩,追赠刘时华及其祖父皆为光禄大夫。刘时华的夫人郑氏,以及祖母某氏、母亲李氏、继母曾氏,都被封为一品夫人。

刘时华先生的话果然应验了。行善的回报,来得多么迅速啊!郑太夫人恭敬节俭、宽厚仁爱,完全秉承丈夫的教诲,对守寡的妯娌们始终敬重有加,一生都保持着深厚情谊。刘时华先生于道光三十年六月十西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郑太夫人比他早三天离世,享年五十九岁。

当年十二月某日,刘时华夫妇合葬于新宁县西乡杨溪村鸾岭。早在道光丁未、戊申年间,江忠烈公(江忠源)就曾向我称赞刘长佑的贤能,并讲述其家世德行。后来刘长佑进京时,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请我为其撰写墓志铭。因战事辗转,久未执笔,至今己过十七年,才得以撰文刻铭。铭文如下:

举世奔利,独行抱义。

(当世人皆追逐利禄时,唯独他恪守道义。)

庸德庸言,感格天地。

(以平凡德行日常言行,却能感动天地。)

外救饥溺;内抚诸孤。

(对外拯救饥寒溺水之人,对内抚育家族遗孤。)

仁心难慊,百忧一愉。

(仁厚之心永不知足,百般忧患中仍存一分欢愉。)

孰云不显,在幽弥馨;

(谁说善行不显扬?在幽冥处愈发动人芬芳;)

孰云无报,如影随形。

(谁说善举无回报?如影随形终得福荫。)

神觌在室,奇福在庭。

(神明在屋宇间见证,奇福在庭院中降临。)

郎君崛起,为国干城。

(贤郎崛起于朝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削平寇乱,鼎祭钟铭。

(平定西方叛乱,功绩铭刻钟鼎。)

自天锡宠,褒荣先陇。

(皇恩浩荡赐予荣宠,褒奖显耀先祖坟茔。)

夫彝之南,万山环拱。

(夫彝山南麓,万峰环绕如众星拱月。)

我表其阡,来者钦竦。

(我今镌刻墓表于此,令后世瞻仰者肃然起敬。)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这位先生名叫永思,号两峰,世代居住在湖南长沙。他年少时就端庄严谨,诚恳谨慎,沉默寡言,看似不善言辞;但遇到事情却能条分缕析,明察秋毫,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况都能用简短的言语作出决断。长辈们常常感到惊奇,认为他做官的才能是天生的。三十二岁时,他在嘉庆五年庚申年考中举人。十西年己巳年成为进士,随即被任命为知县。第二年,他代理云南嵩明州知州,审理了八百件案件,百姓对他赞不绝口。后来调任楚雄县知县。楚雄原本就是府治所在地,政务繁重。

这位先生到任后,用治理嵩明州的方法治理楚雄县。诉讼状纸递上来,他立即在纸尾批示,约定某日审理。外出时,他允许百姓拦路申诉,停下轿子仔细审问。前面的申诉者理屈词穷,后面的见状都心生敬畏。有时在旅店中提笔断案,边判决边诘问,处置如神。他尤其擅长运用“离参”之法。所谓离参,比如想知道豆价,就先向甲询问麦价,再向乙询问稻价,接着向丙询问粱价,将事情拆开,询问不同的人,然后综合参考,最终确定豆价,百无一失。先生用这种方法往往能准确判断。别人效仿他,却无法像他那样洞察民情真伪。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曾国藩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