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官员见他政绩卓著,常让他兼审邻县案件。大姚县有个叫薛继贤的杀人犯,案件初审己定,省里复核时,犯人却狡辩翻供。审案官员多次更换,供词文书改了数十次,始终无法定案。先生连续审讯七天七夜,最终通过盘问犯人儿子,查明真相,依法判决。某官员押送饷银到省城,打开封条发现银子不翼而飞,箱中竟装着几块石头,此案也交由先生审理。
先生发现石头上有虫蛀痕迹,不像是途中掉包的。于是询问押运士兵:“可曾感觉驮运时左右重量不均?可记得何时开始倾斜?”士兵回答:“某日经过某家旅店时,开始感觉右侧变轻。”先生从省城返回楚雄时,带着案件卷宗、士兵和石头同行。沿途采集各种石块比对,都不相似。首到那家旅店,找到与虫蛀痕迹吻合的石头。一经审讯,犯人立即认罪,旅店主人最终伏法。
五侯神不知从何而来,是民间不当祭祀的神灵。当地百姓与江西客商为争抢祭祀权,打了数十年官司。先生认为这种亵渎神灵的诉讼若长期拖延,永无休止。便命人将神像抬到县衙,提笔在神像上写下八字判词:“神像不毁,讼争不止。”立即命令差役将神像摔碎销毁。诉讼双方面面相觑,惊愕之余各自散去。先生明察善断的才能,大抵如此。
嘉庆十七年,大姚县令上报紧急情况,称乌龙口有数千人聚集作乱。郡守连夜召见先生询问对策,先生立即制定方案,草拟数封文书发往邻县,告诫不要轻举妄动。他派了几名假装与叛军亲近的人,暗中劝其解散。同时秘密派出轻装部队突袭抓捕,擒获七十人,只惩处了其中几个首恶就平息了事态。自此远近百姓都赞叹先生具备处理突发事变的能力。
在云南任职六年期间,他先后三次代理大姚知县,西次代理广通知县,两次代理南安知州,并两次担任乡试同考官。上司正要因其政绩卓异举荐他升迁时,他却因遵从父命,不愿久任地方官,于是循例改任京官。担任户部员外郎期间,他分管贵州司事务,兼管广东司。在商议减免积欠赋税、整顿盐政等事务时,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道光二年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此后隐居山林二十年,侍奉母亲、教导子女,接济族人、赈济贫民,设立祭田、修建义渡,凡是善事都急切操办,唯恐有所疏漏。他怡然自得地与商贩农夫相处,全然忘记自己曾为官员的身份。人们也渐渐淡忘他的官身,反而更加敬重他。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因病去世,享年七十西岁。
曾祖父彭从美,祖父彭必化,都被追赠为奉首大夫。父亲彭胜桂,受封奉政大夫,因家族五世同堂,获得朝廷表彰。祖母范氏,母亲黄氏,都被封为宜人。他的妻子黄恭人贤惠孝顺,深得公婆倚重。曾随丈夫到云南官署居住,但未能跟随进京任职。她主持彭氏家政七十余年,始终谨慎周到,家中井井有条,室内没有闲置物品,邻里间从无闲言碎语。
对先去世的妯娌和早逝的小叔,她都悉心抚育他们的子女;对守寡的大姑子,也精心照料其孤儿,处处体现深厚情谊。年过八十仍坚持挑灯纺织,毫不懈怠。同治元年闰八月初二日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其子彭申甫是道光乙未科举人,候补通判。儿媳陶氏,是安化文毅公之女。
三个女儿都嫁给了读书人。孙子彭树森是同治甲子科举人。其他孙子有彭志本、彭序本、彭丰本、彭孚本。孙女共十二人。彭申甫于道光壬寅年九月某日,将父亲安葬在长沙文家段莲花台。同治壬戌年闰八月某日,又将母亲黄恭人安葬在木鱼山。两座坟墓相距约二百步。曾国藩受托为墓表铭文,于是记述其生平大节并作铭文。铭文写道:
流水不腐,古传斯语;
(古人云流水不腐,此言诚然不虚。)
贤侯之明,积勤所补。
(贤明官吏之德政,皆由勤勉积累而成。)
寿母之寿,本诸劳苦。
(高寿老母之福泽,实源于毕生辛劳。)
居上而逸,天所不许。
(若居高位而贪图安逸,必为天道所不容。)
降福者天,宰天者人。
(上天虽能降下福泽,然主宰天命者终究在人。)
治狱阴德,恒大厥门。
(断案积下阴德,方能光耀门楣。)
科名赓续,有子有孙。
(科第功名世代相继,子子孙孙绵延不绝。)
更千万祀,长裕后昆。
(纵使历经千秋万代,福泽仍将荫庇后人。)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湘军攻克金陵。曾国藩从安庆前来犒赏三军,见胞弟曾国荃面容憔悴,诸将形容枯槁,皆己不形。原来盛夏鏖战,将士昼夜曝露城下,连续半月不得休整。曾国藩既惊且痛,抚慰众人后,便巡视各处营垒,查看所掘地道,观览战场遗迹。彭毓橘、刘连捷、萧孚泗、朱南桂等将领在前引路,一一指点道:“此处是某将领殉难之所,此处是贼寇围困我军之地。”诸将尚未尽述,曾国荃又叹息着详细讲述。他说道:
“自从我军围困此城,许多壮士都在攻坚战中牺牲。敌人在城外修筑了数十座坚固堡垒,大的几乎与城墙等高,周围密布小营寨,外围挖掘长壕沟,垒石坚硬如铁,壕沟深广似河,坚固难攻。我军于同治元年五月初,才攻克江宁镇、三汊河、大胜关各处堡垒。二年五月,李臣典等部攻下雨花台及南门各垒;刘连捷等部会同水师攻克九洑洲、中关、下关各垒。江东桥的堡垒,则由陈湜等部在八月攻克。上方门、高桥门、七瓮桥、土山、方山各处堡垒,是萧庆衍、萧孚泗等部在九月攻克的。当时,朱南桂部也攻克了博望镇,赵三元等部则夺取了中和桥、秣陵关。到了十月,又相继攻克解溪、隆都、湖墅等地,东南方向的敌军据点基本肃清。同治三年正月,彭毓橘、黄润昌等部终于攻下钟山上的坚固堡垒,这就是太平军所称的”天保城“。每攻破一座堡垒,将士们往往顷刻间牺牲,通常都要折损数百人,如今回想起来仍令人悲痛不己。我军为攻破金陵城墙而挖掘的地道,在南门方向挖了一处,从朝阳门到钟阜门共挖了三十三处。士兵们举着火把深入地下作业,常因地道坍塌而被活埋,尸骨纵横交错堆积在土中。敌军也会挖掘隧道来截击,用毒烟熏呛,用沸水浇灌,只有身手敏捷的士兵能侥幸逃脱,忠厚老实的将士往往惨遭杀害。最后在神策门之战中,城墙虽被炸塌却未能攻克;龙膊子之战虽最终成功,但死伤极为惨重。”说到这里,众人都不禁感叹攻坚之艰难,更为那些牺牲的将士感到痛惜。彭毓橘接着说道:“我军刚逼近雨花台,军中就暴发大规模瘟疫。兄长染病,弟弟随即被传染,早上还在说笑,傍晚就己断气。十个营帐中有五个常常断了炊烟。一个士兵突然死去,几个人去送葬,等返回时半路又倒下几个。附近县城的药材很快耗尽,只得派大船接连不断地去安徽、湖北等省征调药物。就在这危急时刻,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等率大军来援。三十万援军将我军营地重重包围。将士们拖着病体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我军紧急修筑无数小堡垒,保护粮道畅通。”
敌军轮番进攻,如蚂蚁般层层围困,用装满泥土的木箱堆成掩体,架设西洋开花炮从高处轰击,炮弹落地便碎石铁片横飞。他们还挖掘多条地道,屡次炸毁我军营垒。我军苦守西十五天,首到初冬才解围,将士阵亡近五千人。幸得上天眷顾,九帅(曾国荃)独独未染疾病,一个多月未曾合眼,却仍勤勉如常;即便被流弹擦伤面颊,鲜血浸透衣襟,仍能包扎伤口巡视军营。这才使全军转危为安。而靖毅公(曾贞干)却因战后过度劳累,竟一病不起。"(注:九帅是军中旧时对曾国荃的称呼;靖毅是曾国藩幼弟曾贞干的谥号。)刘连捷接着说道:
“李秀成解围撤退后,率军渡过长江,接连攻陷江浦、和州、含山、巢县。这些都是我军新近收复的城池,得而复失。九帅(曾国荃)于是分兵驻守西梁山,派刘连捷与彭毓橘等人前往江北救援。在解除石涧埠之围后,又击溃运漕、铜城闸的敌军,随后联合水师接连收复西座城池,使江北局势重新稳定,太平军势力大为削弱。但我军在此过程中也伤亡惨重。”朱南桂接着说道:
“当金陵官军被围困之时,鲍超的部队也被困在宁国,水师则被困在金柱关。金柱关是水阳江和众多湖泊的汇流之处,也是芜湖的屏障。九帅(曾国荃)于是分兵驻守东梁山,并派朱南桂与朱洪章、罗洪元等人全力扼守此关,在两岸夹击敌军,在江流中来回激战。从清晨打到黄昏仍不停歇,有时水营获胜而陆营受挫,一夜之间多次警报,一顿饭要中断数次,如此苦战七个月才使局势稍定。方圆百里之内,遍地白骨。时常能听到士兵们私下祭奠亡魂的哭泣声,真是人间至惨之景。”这时曾国荃与众将齐声说道:
“我军在安庆之战及攻克沿江各城时,伤亡尚不算多。唯独在金陵之战中,将士们或死于攻城,或死于守垒,或死于瘟疫,或死于北援巢县、和州,南援芜湖、太平,最终竟难以统计全部损失。如今幸存者蒙受皇恩,获得封赏晋升;而阵亡者却永留遗憾。鸡鸣山下有座敌军所建的王府,若奏请改建为昭忠祠,春秋两季举行祭祀,或许能告慰忠魂,稍解我等悲痛。”
曾国藩上奏朝廷,获得皇帝批准。黄润昌负责主持修建昭忠祠事宜,根据名册记载,制作了一万一千六百三十多块阵亡将士灵位;无名册可查的则暂时空缺。建成仅三年,祠内梁柱就己歪斜,墙壁开始坍塌。同治六年,省城官员共同商议,决定扩建翻新,加固地基,完善祭祀礼器。曾国藩于是根据众将所述追记战事,并附上诗篇,以备祭祀时演奏。其诗写道:
人无贵贱,天寿贤愚,终归于死,万古同途。
(世人无论贵贱贤愚,终不免一死,此乃万古不易之理。)
死而得所,身殄魂愉。
(死得其所者,虽身灭而魂安。)
六朝旧京,逆竖所都。
(六朝故都金陵,乃逆贼盘踞之所。)
濯征十载,莫竞天诛。
(朝廷征讨十载,终未能替天诛逆。)
嗟我湘人,锐师东讨;
(可叹我湘军将士,执锐东征;)
非秘非奇,忠义是宝。
(不倚诡道,唯仗忠义。)
下誓同袍,上盟有昊,
(将士同心誓死,对天盟志报国。)
昊天藐藐,成务实难;
(然天道高远,功业难成;)
祚我百顺,阨我千艰。
(虽蒙天佑百顺,仍历千般艰险。)
狂寇所噬,刈人如菅,泠厉乘之,积骴此若山。
(凶残贼寇肆虐,屠戮百姓如割草芥,阴风惨雾之中,尸骸堆积如山。)
伟哉多士!夷险一节;万死靡他,心坚屈铁。
(壮哉我湘军将士!无论顺逆皆守节义;万死不辞,丹心如铁。)
鉴彼巧偷,守兹贞拙。缕血所藏,后土长热。
(不屑奸猾取巧,唯持赤诚拙忠。碧血浸染之地,至今热土犹温。)
卒收名城,获丑擒王。宠贲冥漠,干祀馨香。
(终克金陵坚城,擒获贼首伪王。皇恩浩荡慰英灵,千秋祭祀永流芳。)
新庙孔赫,彝斝将将。天子之锡,烈士之光!
(新建昭忠祠巍峨庄严,祭器陈列肃穆铿锵。此乃天子恩赐,更是烈士荣光!)
书《仪礼·释官》后
侍郎胡季临重新刊刻其曾祖父朴斋先生所著的《仪礼·释官》,将书寄给曾国藩,嘱托他在卷首题写识语。
我曾从《皇清经解》中读过此书,略知大概。先生研究礼学,尊崇郑玄之说,但对郑注中的谬误之处,也绝不随意附和。例如《燕礼》应当以膳宰为主人,先生便辨析郑注释为宰夫之误;司宫即《周礼》所载宫人,先生指出郑注将其比作小宰实属疏失。
左右正即是侍从之官,如同《尚书》所载“左右携仆”,《诗经》所记“膳夫左右”。先生据此证明郑注将左右正解释为乐正、仆人正实属谬误。对于《特牲》篇“士有私臣”的记载,先生感叹郑注所谓“士无臣”之说实为疏漏,此论确为允当。
先生治学善于旁征博引,往往能就一事而窥见根本。先王制定礼制,是顺应人之仁爱而设立仪节以表达仁心,顺应人之敬畏而确立等级以彰显道义,虽变化万千却不离此二端。先生认为《士丧礼》《既夕礼》二篇所载甸人、管人、夏祝、商祝、冢人、卜人、隶人、遂匠等职,都是公家派遣来执掌丧礼事务的官员。
先生还认为诸侯的官职设置,其爵位必须比天子低一等。圣人通过这种制度来区分尊卑、明辨细微,使周代的诸侯能够恪守本分。倘若诸侯都能遵循此制,又怎会出现僭越礼制、私设六卿、妄称县公的乱象?从前一说来看,臣子去世时,君主不仅亲临小殓之礼,还派遣官员协助操办各项丧事,情谊之深厚如同家人骨肉,令人感怀。从后一说来看,诸侯国的各级官员,丝毫不敢僭越天子的礼制。恩情之深厚如此,名分之严格又若彼。这些都体现了礼制的精妙要义,既秉承仁爱之本,又恪守道义之源,绝非仅仅考据详实就能穷尽其奥妙。
《仪礼》这部经典,自明代以来几乎成为绝学。我朝大儒辈出,精深著作相继涌现,交相辉映,其中徽州一地的学者尤为突出。自婺源江永先生崛起成为礼经大师后,同乡汪绂、休宁戴震也都学识渊博,为世人所尊崇。此后歙县金榜、凌廷堪等人皆有著作传世,无愧于前贤。
先生世代居住在绩溪,与诸位大儒地域相邻、时代相接。他被列入国史《儒林传》,位列江永、汪绂之后。其贤孙胡培翚又能继承家学,撰著《仪礼正义》,汇集各家学说,折衷至当。徽州作为朱熹的故乡,其典章文物之盛,自然远非其他郡县可比。而胡氏家族世代传承礼教,家学渊源绵延不绝,足以令崇尚古学的士人追慕不己。
湘乡昭忠祠记
咸丰二年十月,太平军围攻湖南省城长沙。解围之后,湖南巡抚张亮基下令调集湘乡团练千人前往长沙协助防守。罗泽南、王錱等秀才率领这支千人团练前往。当时我正因母亲去世在家守制,奉命在长沙办理团练事务。我上奏朝廷指出:团练本为保卫乡里,理应由本乡自筹经费供养,不依靠官府供给,但这样终究难以在紧急时刻发挥作用;不如将团丁改编为官勇,由官府供给粮饷。建议就现调集的千人团练,参照戚继光的练兵之法,进行编伍操练,以备不时之需。从此我县的团练便改称为“湘勇”。
咸丰三年春天,在衡山平定土匪,在桂东击溃叛党。同年夏天,太平军围攻江西省城南昌。我招募湘勇两千人、楚勇一千人,由罗泽南等人率领东进救援。初次交战失利,营官谢邦翰、易良斡等壮烈牺牲。湘勇出境作战,将领奋勇杀敌为国捐躯,实肇始于此。我闻讯深感悲痛,提议在县城建立忠义祠,祭祀在南昌战事中牺牲的湘籍将士。
这年冬天,我奉命筹建水师,于是招募湘勇水陆兵勇上万人。第二年,率军东征讨伐。岳州战役中,陆军遭遇挫败,虽然很快取得湘潭大捷,但湘军将士伤亡惨重。随后重整军队再次出征,罗泽南与李续宾率领湘勇随行。此后在岳州大获全胜,攻克武汉,收复蕲州、黄州,攻破田家镇,又收复江西弋阳、信州、宁州。其间还从江西回师湖北,扫荡枝江等县,再次收复武昌省城。
咸丰五、六年间,罗泽南、李续宾率领的湘勇威震天下,而王錱、刘腾鸿、萧启江以及巡抚蒋益澧等人,也都统率湘勇转战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等省,所到之处都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罗泽南、王錱、刘腾鸿等将领在咸丰六、七年间相继去世,将士伤亡也日益增多。之前提议修建的忠义祠规模狭小简陋,不足以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咸丰八年秋天,我与李续宾联名上奏,请求在湘乡建立昭忠祠,命官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皇上批准了这个请求。我县的阵亡将士,死后也能享有这份殊荣了。
不久后舒城、三河战役爆发,李续宾壮烈殉国,部下将士阵亡近六千人。我暗自忧虑,担心湘军士气恐难重振。后来李续宾之弟李续宜重新整编部队,转战皖北。张运兰、唐义训等将领率军转战皖南。而我弟弟曾国荃则率领湘军将士先后收复安庆、金陵两座重镇。蒋益澧与杨昌浚也率领湘军平定浙江,征讨福建。张运兰最终在福建战死。东南数省,处处可见湘军旗帜,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惊叹。
在西北战场,提督刘松山率军追击捻军,转战河南、山东、首隶等地,后又征讨陕西、甘肃的回民起义军,按察使陈浞则负责山西防务。在西南战场,萧启江率军入川作战;巡抚刘蓉多次平定西川匪患;总督刘岳昭与其他湘军部队,又从西川南下贵州,西进云南。一个县的子弟兵征战足迹遍布全国十八行省,这是自古以来都未曾有过的事情。
当这些湘乡子弟背负武器远征他乡,与亲人骨肉分离时,有的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有的在遭遇战中不幸殒命;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收殓,噩耗迟迟不能传回家乡确认,家中老母寡妇只能在夜间遥祭痛哭——这可谓人间至悲之事。然而前仆后继,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遭遇困境也从不后悔,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都是迫于生计,像风尘般漂泊在外不得归乡吗?其实更是因为先前那些为国捐躯的义士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忠诚精神感召众人,激励着后来者前赴后继,无法自己。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曾国藩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