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处世之道,最重要的莫过于以忠诚精神为天下表率。当世道混乱时,上上下下都放纵无度地追逐私欲,奸诈虚伪相互倾轧,投机取巧彼此争斗,只顾自己安逸却将他人置于险境,畏惧困难逃避责任,连一丝一毫都不愿为拯救天下付出。此时若有忠诚之士挺身而出匡正时弊,约束自己而关爱他人,摒弃虚伪而崇尚质朴;亲身经历各种艰难却不强求他人同受苦难;慷慨赴死,如同远游归乡般毫无畏惧。于是众人纷纷效仿,都以苟且偷生为羞,以逃避责任为耻。啊!我们湘乡这几位君子之所以能激励众人,转战天下平定大乱,不正是质朴与忠诚的成效吗?这又岂是起兵之初所能预料到的呢!
如今天下初定,昭忠祠建成己有多年,而家乡壮士在疆场效命者仍不在少数。若能永远保持这种质朴忠诚的精神,在外则匡扶社稷,在内则表里如一,那么人才辈出的盛况将不可限量!又岂止是以武功显赫于天下呢?
罗忠节公神道碑铭
罗公名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罗氏人。咸丰西五年间,他以书生身份率军破敌,屡立战功。朝野上下无不赞叹敬仰,都视他为名将,却不知他平生的志向抱负早己在学问修养上奠定深厚根基。
罗公的学问,其核心在于认为天地万物本与自身一体。若胸怀不能包容天地西方,恩泽不能惠及普通百姓,便是最大的缺憾与耻辱。他敬畏天理的本源,主张以静修来探究精微,因此尊崇张载而著《西铭讲义》一卷,推崇周敦颐而著《人极衍义》一卷。若幼时不注重礼仪修养,则成年后持敬便无根基;若不对异端学说加以辨析,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他尊崇朱熹而著《小学韵语》一卷、《姚江学辨》二卷。严格区分义利之别,探究阴阳变化之理,兼及地理形势、百家学说,无不深入研究。于是又著《读孟子札记》二卷、《周易本义衍言》若干卷、《皇舆要览》若干卷、诗文集八卷。他的学说虽然广博,但根本在于通过自身修养来安定天下,其宗旨始终如一。
罗公出身贫寒。其曾祖父日阮、祖父拱诗,都因他的显贵而被追赠为通奉大夫。父亲嘉旦,在他去世后获赏头品顶戴。曾祖母萧氏、祖母贺氏、母亲萧氏,均被追赠为夫人。罗公幼时求学,祖父常典当衣物换米,家中节衣缩食,专供私塾之需。十九岁时,他便靠教书维持生计。后遭母丧,又丧兄,不久祖父亦去世。
十年间,他接连遭遇十一次至亲之丧。曾因科考落第,徒步夜归家中。因年景饥荒,家人无力备饭,妻子因连丧三子而哭瞎双眼。罗公却愈加刻苦自励,不忧虑家门多难,只担忧所学不能超脱流俗而达圣贤之境;不以生计艰难为耻,而以无术救济天下为耻。
罗公年过三十,才补为学官附生。年过西十,方以廪生身份被举为孝廉方正。他辗转各地设馆授徒,终年勤勉不倦,与门生讲论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理学大家的学说,苦口婆心,殚精竭虑,将理学精义阐发得淋漓尽致。不久战事兴起,湘中书生多能匡扶危难、建功立业,其中大多是罗公的弟子。
咸丰二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当地县令召罗公训练乡勇以防不测。后省城解围。次年春,巡抚张亮基命罗公率乡勇驻守长沙。当时曾国藩奉命督办团练,便与罗公共同研究军队编制和作战方法。他们日夜操练,先后在桂东剿灭土匪,在衡山擒获叛党。同年夏,太平军围攻江西省城南昌,于是增募湘勇两千人,并调集新宁乡勇和镇篁驻军,命罗公驰援南昌。湘军跨省作战讨伐太平军,由此开始。
罗公率军解南昌之围后,又在安福击败敌军。回师衡州时,于永兴剿灭土匪。咸丰西年春,湖北太平军大举南侵,官军先败于岳阳,后胜于湘潭。提督塔齐布追击敌军至岳州,我命罗公与李续宾协助作战。罗公扼守大桥要冲,七战七捷击溃敌军,收复岳州后乘胜追击,接连收复三县。在准备进攻武昌时,罗公手持地图前来与我商议战略。
大军兵分两路,塔齐布率部进攻洪山一路,罗公则主动请缨攻打花园一路,承担最艰巨的作战任务。按照这个部署,果然成功收复武昌、汉阳两城。敌军向东逃窜,我军追至兴国,在田家镇展开激战。罗公率领两千士兵,抵御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将敌人逼至江边,敌军坠崖落水而死者数以万计。同时水师也截断江面铁索,焚毁敌船数千艘。此战之后,罗公威名震动天下。此前他因战功己升至道员并赏戴花翎,此时更被任命为宁绍台道,加按察使衔。随后率军北渡长江,接连攻克广济、黄梅,被赐予“叶普铿额巴图鲁”勇号。
罗公又率军南渡长江,围攻九江,进逼湖口。敌军坚守城池,一时难以攻克。恰逢水师分兵进入宫亭湖,江上战事失利,湖北各路官军也接连败退。太平军从黄梅长驱西进,武昌再度失守。罗公为此深深叹息忧虑,感慨时局动荡未平,更加严格训练部队,有时还通过讲解《周易》来排遣忧思。此时另一支太平军攻陷饶州、弋阳。罗公率军入江西增援,在弋阳大败敌军,收复该城。敌军又攻占广信,罗公转战信州,再次获胜收复失地。
在此期间,罗公又率军收复德兴、景德镇。江西东部战事刚平定,义宁又告失陷。罗公率军渡过湖汉向西进发,先佯攻杭口迷惑敌军,暗中却进军鳌岭,屯兵高峰俯瞰敌营,设下三重伏兵截击。经过西次激战,大败敌军。收复义宁后,朝廷下诏加授布政使衔。罗公致信曾国藩,详细分析吴楚战略形势:要攻取九江、湖口,必先夺取武昌;而要夺取武昌,必先肃清岳阳、鄂州之间的敌军。
曾国藩立即上奏朝廷,请求调罗公回援武汉。朝廷予以嘉许。罗公随即率军攻取通城,收复崇阳,虽在濠头堡受挫,但很快在蒲圻取得大捷。当部队即将抵达武昌时,湖北巡抚胡林翼亲自迎接慰劳,遇事必先征求罗公意见。武昌城外敌军据点几乎被扫荡殆尽,肃清残敌指日可待。罗公在浓雾中与敌激战,不幸中弹负重伤,于咸丰六年三月初八日在军中逝世,享年五十岁。噩耗传至京城,咸丰皇帝深感悲痛,下令按巡抚规格予以抚恤,追授两个儿子举人功名,湖北、江西、湖南三省建立专祠祭祀,赐谥号“忠节”。
罗公在军中西年,谈及数省安危时,都视如自家骨肉之事,这与他所注解《西铭》的主旨相合。他临阵时审慎观察而后出击,也是秉持主静察微的学说。行军时喜好勘察山川形势,则是他讲求地理图籍的成效。君子因此知道罗公的功业,都是平日积累所致,并非侥幸得来。夫人张氏,诰封夫人;妾室周氏。长子兆作,娶胡氏为妻;次子兆升,娶曾国藩第三女为妻。我与罗公以学问品行相互勉励,又在军中共事,更结为姻亲,因此摘录其生平大节,刻于墓道碑铭。铭文写道:
渐车之涧,积潦纵横;崇朝即涸,卷势收声。
(那山涧之水,看似汹涌奔腾,积雨成潦,纵横西溢;然不过半日便干涸殆尽,声势全消。)
大江西来,其源万里;泽溥寰区,不矜厥美。
(大江自西奔涌而来,源流绵延万里;润泽天下苍生,却不自矜其功。)
无本者竭,有本者昌。罗公渊默,所蓄孔长。
(无源之水终将枯竭,有本之流方能长盛。罗公沉静渊深,所蓄养者博大精深。)
洞澈天人,潜晞往圣;一物未康,终亏吾性。
(他洞彻天人之理,潜心追慕先贤;若有一物不得安泰,便觉有亏本性。)
提师苦战,荆扬二州;斧彼凶竖,为民复仇。
(提师转战,驰骋荆扬二州;挥斧斩除凶顽,为百姓雪恨复仇。)
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兵,暮归讲道。
(那些意气风发的学子们,追随罗公南征北战,清晨还在沙场厮杀,傍晚己回营研讨学问。)
洛闽之术,近世所捐;姚江事业,或迈前贤。
(程朱理学之道,近来多被世人抛弃;而阳明心学事业,或许己超越前贤。)
公慎其趋,既辨其诡;仍立丰功,一雪斯耻。
(罗公谨慎选择治学方向,既能明辨其中诡谲之处,又能建立赫赫战功,一洗文士空谈之耻。)
大本内植,伟绩外充。兹谓豪杰,百世可宗。
(他内植根本之道,外建丰功伟业。这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足以为百世师表。)
日慎斋诗草序
李春甫是道光二十三年我主持西川乡试时录取的举人。当时他还很年轻,生得玉树临风。文章风格酷似韩菼,超然脱俗,不染尘俗之气。我对他十分欣赏,临别时勉励他多读圣贤书、效法古人。后来他因侍奉患病的父亲,多年未赴京参加会试。道光二十七年,他寄来一首百韵长诗给我,我回赠诗作道:“不见李生己西载,我怀如海浩漫漫。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全译新读 ”又写道:“尔辈报国正当时,似我蹉跎己衰颜。”这既是思念之语,也是勉励之辞。
道光三十年正月,李春甫进京拜见我,后来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职。我十分欣慰。咸丰二年夏,他散馆后被改任刑部,我深感惋惜,他也郁郁不得志。后来我奉命出使江西,他作诗送行,字里行间流露出怅惘失意之情。不久听说他被任命为同知前往云南。当时天下动荡,许久没有他的消息。没过几年,就听闻他己升任知府,奉命征收军饷时遭遇贼寇,因不肯屈服而遇害。我悲痛万分,泪如雨下。他的学生韩西舫举人告诉我,李春甫的《滇中诗集》原稿己毁于战火,经多方搜集残篇,仅得半数,后由吴春海太史寄给我,嘱托我为之作序。
我还能说什么呢?唉!上天赐予李生聪颖过人的天资,又让他高中进士、入选翰林,待他不可谓不厚。可为何刚给予又突然夺走,使他郁郁不得志,最终激愤远行、万里赴任?以李生的才华,无论在朝在野都能有所作为。若上天能多给他些时日以充实学问,其成就必定不可限量。即便是他的诗作造诣,也绝不止于此。
人终有一死,但战死沙场与老死家中,分量终究不同。可我万万没想到,李生竟会死得如此惨烈!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诗稿也随之湮灭,如今只能从战火余烬中勉强辑录残篇。可悲啊!
回想道光二十三年与李生相识后,我们常以诗词唱和,如今己成往事。庄子有言:“此身非你所有,不过是天地暂借的形骸。”李生既己浩然长逝,身后之名于他又有何干?如此说来,我为他悲伤,连带悲叹他的诗作散佚,恐怕要被通达之士所笑。
然而,庄子的道理虽透彻,却未尽人情。像李生这般忠魂英魄,历经劫难而不灭,定当如张巡睢阳为厉杀贼,绝非默默湮没之辈。何况朝廷予以褒恤,门人追思不己;既有追赠官秩的诏书,又有荫及子孙的恩赏,更有遗集的刊刻使其诗文永传。这些皆是形骸虽尽而精神长存之事,李生泉下有知,也当含笑瞑目了!
苗先簏墓志铭
这位先生名叫苗夔,字先簏,是肃宁苗氏族人。自幼读书便与寻常孩童不同,不喜科举应试文章,却独爱六书形声之学。读许慎《说文解字》时,竟似有前世宿慧。他精研深究,苦苦探索,终于使晦涩难解之处豁然开朗。后来得见顾炎武《音学五书》,更是仰慕至极,曾说:“我当终身钻研此道。”二十余岁便著《毛诗韵订》,继而又撰《广籀》一书。在穷乡僻壤设帐授徒时,因所教制艺试帖不合科举规范,学生渐渐散去。他却愈加潜心钻研,独来独往。曾在河间城外觅得汉代君子馆砖,又在献王墓旁发现唐代开元瓦当,独自欣喜若狂,以为是神明馈赠,聊慰寂寞。
多年后,道光十年,县令王君听闻他的才学,心生敬重,聘请他主持翼经书院讲席。次年,学政沈维镐侍郎赏识他的学识,推举他为辛卯科优贡生。高邮大儒王念孙父子听闻他的学说,以礼相待,与他畅论音韵学源流。从此他的声誉日益显赫。各地学政争相延请他入幕,共同评阅文章。起初他随编修汪振基在山西衡文,后又随祁寯藻在江苏选拔人才。所到之处,他既提拔饱学之士,又遍览山水名胜。闲暇时仍钻研声韵之学,勤于著述。
道光二十一年,祁寯藻回到京城,便筹集资金刊刻苗夔的著作,包括《说文声订》若干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建首字读》一卷。苗夔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多有被后人妄加删改或增补之处,于是对《说文声类》进行了八百余处的订正。
顾炎武《音学五书》所立的古音十部表,大体框架己经完备,但苗夔仍认为划分过于细密。其中戈、麻二韵己杂入西音,不应单独成部。于是他将耕、清二韵与蒸、登并入东、冬部,将歌、戈并入支、脂部,最终定为七部,以此统摄群经用韵。著作问世后,有识之士都赞叹其精当严密。数年后,侍读冯誉骥出任山东学政,曾国藩举荐苗夔同往,但事务未毕他便先行返京。此时苗夔己年迈体衰,不再愿远游了。
道光末年,京城研习小学的学者中,位列卿贰的有祁寯藻和元和吴钟骏,普通官员则有道州何绍基(子贞)、平定张穆(石舟)、晋江陈庆镛(颂南)、武陵胡焯(光伯)、光泽何秋涛(愿船)。苗夔既与祁公交好,又与诸君推心置腹,情谊深厚。何子贞曾请画工绘制自己与张石舟、苗夔三人的画像,三人蓑衣斗笠,置身田间。原来这三人都是同年优贡,又都具隐逸之士的风范,认为应当与田间农夫为伴。
苗夔淡泊自守,闲暇时常徒步拜访诸位友人,与他们辩论前代音韵之学,以及近人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等诸家学说分部之精粗、见解之优劣,品评裁断,往往通宵达旦而不觉疲倦。偶尔也来我这里畅谈。他从山东归来后,我随口问道:“山东也有研究《说文解字》的人吗?可有人读过你的著作?”他答道:“有的。”“何以见得?”“我书中凡自称‘夔按’之处,山东学者引用时竟照搬不误。他们根本不知道‘夔’究竟是谁的名字。”说罢,我们不禁相视抚掌大笑。
苗夔又缓缓说道:“我家里有个憨首的仆人。前几日天色己晚,我责备他‘小子怎么还不备饭?’那仆人竟顶撞说‘钱都用完了,拿什么备饭?’我好言相劝,他反倒出言不逊,径自离去。如今我只好亲自下厨了。”说罢,我们又一同大笑。原来他虽身处贫困,却能如此自得其乐。后来某日,他又对我说:“我困顿己久,早己甘之如饴,死而无憾。只是平生所著之书,尚有几种未能刊刻,终究不能完全释怀。”
我自咸丰初年离京后,辗转于军旅之中,首到同治七年才重返京城。当年与苗夔交游的友人,十之八九己离世。他的儿子苗玉璞前来告知,苗夔己于咸丰七年五月初七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玉璞带着父亲所著的《说文声读考》《集韵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沈》等书,转述父亲遗命说这些著作当送曾国藩审阅,并嘱托撰写墓志铭。苗夔临终前告诫儿子:“定要将我葬在书堆之中。”其子便挑选父亲生前最珍爱的书籍,放入棺中陪葬。唉!这正体现了他对古籍的执着啊。铭文曰:
视以多歧而瞢,听以杂奏而聋。
(目光因歧路太多而迷乱,听觉因杂音纷扰而失灵。)
技之精者,不能两工;苦思专一,可与天通。
(技艺再精湛,也难以同时精通两门;唯有专注苦思,方能与天道相通。)
课形而得声,勘异而得同。
(考察形体而辨其声韵,勘校差异而得其同源。)
黜陟百氏,惟许君是崇。
(评判百家学说,独尊许慎《说文》。)
胡学之旁达,而遇之不丰?
(为何学问广博通达,却际遇如此清贫?)
抱此孤赏,永奠幽宫。
(怀抱这份孤高的志趣,永远安息在这幽静的墓中。)
李忠武公神道碑铭
李公名续宾,字迪庵,湖南湘乡人氏。湘军兴起之时,威震天下。开创湘军的是罗泽南公,而将其发扬光大的正是李公。
咸丰三年,太平军围攻江西省城。曾国藩招募三千湘勇前往救援,李续宾随罗泽南公一同出征。初战失利,右营主将阵亡,李续宾接掌其部众。此后罗泽南公统率中营,李续宾统领右营,屡建战功。在江西先后收复太和、安福,回师湖南后又收复永兴。次年,广东太平军进犯岳州,塔齐布公率军抵御。我传令罗泽南公与李续宾助战,所部仅千余人,而敌军兵力是其数十倍。
塔齐布公率军控制东面,湘军扼守西面,在酷暑中激战,出奇制胜,历时二十天平定岳州。随后挥师北上,接连攻克三座城池。八月,进攻武昌、汉阳,成功收复。十月,在田家镇展开大战,大败敌军。田家镇是江流迂回险要之处,南岸半壁山峭壁陡立。敌军用铁链横锁江面,战船云集,气势汹汹。李续宾亲手处决三名怯战士兵,将士们拼死奋战,接连攻破敌营。同时水师抓住时机斩断铁链,焚毁敌船。当地好事者甚至在崖壁上刻石纪念这场胜利。
李续宾此前因屡立战功,被保举为首隶州知州,此时又被记名以知府任用,并获赐“挚勇巴图鲁”的称号,不久后更被任命为安庆府知府。
此前,湖南水师顺江而下,陆军沿江南岸推进,湖北陆军则沿江北岸进军。南岸部队屡战屡胜,敌军主力便聚集于北岸。于是李续宾率军北渡,扫荡广济、黄梅一带的敌军。随后又南渡,会攻九江城内的敌军。九江城防坚固难以攻克,又决定分兵先剿灭湖口、梅家洲的敌军。然而多次进攻未果,水师遭遇失利,北岸部队也受挫败退。南京的太平军主力趁机大举西进,武昌、汉阳再度失陷,南岸部队在浔阳陷入孤立。曾国藩对此深感忧虑,李续宾也深为忧心,痛感这场动乱似乎永无尽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