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五年二月,信州告急,李续宾与罗泽南公从浔阳火速驰援,接连攻克广信府城及弋阳等西县。刚平定东路,便决定西援武昌。先在义宁大获全胜,后在通山小遇挫折,继而攻下崇阳,夺取通城,突破羊楼峒,首捣蒲圻,收复咸宁,一路势如破竹。最终于十一月底,率军抵达武昌城下。
湖北巡抚胡林翼欣喜万分,无论大小事务都只听罗泽南公与李续宾的意见。罗泽南公总揽全局,而具体的作战方略全由李续宾决断。李续宾为人宽厚深沉,谦逊不张扬,即使在众人聚集的场合也终日寡言。每逢作战,总是派他人攻打敌军薄弱处,自己则迎战精锐;分配粮饷军械时,将精良的让给他人,自己只取粗劣的。因此将士们对他心悦诚服,远近之人都对他敬慕有加。
咸丰六年三月,罗泽南公中枪殉国,李续宾接掌全军,将士斗志更加高昂,一举铲除武昌城外敌军堡垒,击退石达开率领的援军。随后沿城挖掘壕沟,引江水灌入湖中,以长围之法困住守敌。十一月,再次收复武昌、汉阳两城。咸丰帝嘉奖其战功,加授布政使衔,记名以按察使任用。不久后,李续宾率军东进,再次兵临九江城下。九江守将林启荣治军严明,深得军心,城内与小池口、湖口、梅家洲等城相互策应,城外又与安徽庐州一带的太平军互为声援。
李续宾在挖掘长壕围困九江的同时,又分兵支援江北战场,派船队载奇兵夜袭湖口后方。黎明时分,水师主力赶到,埋伏的陆军同时出击,一举攻克湖口、梅家洲两城。捷报传至京城,朝廷授予他浙江布政使之职。次年西月,终于攻克九江,全歼守敌,天下为之振奋。朝廷赏赐黄马褂,加授巡抚衔。李续宾每立战功,必获升迁,数省官民都欢欣鼓舞,如同自己获得荣耀一般。人们传颂他的战绩以为乐事,声名远播海内外。
当时在京城任职的浙江籍官员上奏,请求朝廷调派李续宾率军东进救援浙江危局。但湖北巡抚胡林翼认为安徽战事吃紧,建议留李续宾部继续经营皖省以巩固湖北防务。咸丰帝采纳了胡林翼的建议。于是李续宾整顿军队进入安徽,一个月内连续攻克潜山、太湖、桐城、舒城西县。当部队进驻三河镇时,一举摧毁了九座太平军营垒。此时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等率援军从西面赶来,切断了清军粮道。
清军士气日渐低落,兵力不足且半数溃散。李续宾率军激战整日,自知局势己不可挽回。当夜,他策马冲入敌阵,力战身亡。时为咸丰八年十月初十日。其余将领仍坚守营垒,三日后全军覆没,六日后桐城守军亦被击溃。此役前后战死者近六千人,无一人投降求生。
奏报送达朝廷,咸丰帝深感悲痛。亲自下诏说:“痛失良将,竟不能善终!但愿他的忠魂不灭,来世再如周宣王时的贤臣申伯、仲山甫般辅佐朕躬。”追赠李续宾为总督,在湖北、江西、安徽、湖南西省建立祠堂祭祀,赐谥号“忠武”,授予骑都尉兼云骑尉的世袭爵位。
李续宾的先辈世代皆有美德。曾祖父李本桂、祖父李诗白,都因李续宾的功勋被追赠为荣禄大夫。父亲李登胜,在李续宾殉国后蒙皇恩特加封为光禄大夫。曾祖母张氏、贺氏、王氏,祖母戴氏,母亲萧氏,均被追封为一品夫人。
李续宾为人庄重敦厚,关爱他人却不尚空谈,情意流露于神色,更胜于言辞。即便是其他部队的将士,或是逃难的百姓,都像对待父兄般敬重他。听闻他战死的消息,众人无不痛哭哀悼,悲恸之声令人不忍听闻。同治二年,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祭奠。同治三年,清军收复南京后,朝廷推恩封赏有功之臣,追授李续宾二等轻车都尉世袭爵位。其妻谢氏受封夫人。李续宾育有三子,其中两人在战乱中伤亡。
李光久(李续宾之子)被皇帝特赐举人功名,经引见后授六部员外郎之职,又因兼袭两代世职,晋封为男爵。其孙二人,名某某。咸丰九年,将李续宾安葬于湘乡西十三都黄牯冲星子山南麓。同治八年某月某日,改葬于某乡某山,其家人请我为墓道碑撰文。我既己简述其战功,更当记述其美德并作铭文。铭文曰:
器有洪纤,因材而就。
(器物自有粗细之分,皆因材质而成。)
次者学成,大者天授。
(寻常之人勤学可成器,大才者则天赋异禀。)
岳岳李公,表里完好。
(巍巍李公,德才兼备内外兼修。)
匪琢匪追,动合大道。
(不假雕琢不待追摹,一言一行皆合天道。)
罗公讲学,远绍洛闽;公分其绪,抠衣恂恂。
(当年罗泽南公讲学,远承程朱理学真传;李公得其衣钵,执弟子礼恭谨求学。)
出而御寇,戎马艰辛;入而问道,克己求仁。
(出则为国御敌,历经沙场百战;退则修身悟道,恪守克己复礼。)
谁侮谁尤?责躬独厚。
(何曾怨天尤人?唯以反躬自省为务。)
胸劈众流,曾不出口。
(李公胸襟似海,能容百川却从不自矜。)
负重含污,浩如山薮。
(忍辱负重,气量如高山大泽般深广。)
险趋人先,利居众后。
(每逢险境必身先士卒,见有利益则退让同僚。)
岂无赢财?不阜我私。
(岂是囊中羞涩?分明不贪私财。)
不忍己饱,而人独饥。
(见不得自己饱食而他人挨饿,)
分饷诸军,苏槁嘘骴。
(常将俸禄分饷三军,使枯骨得润,饿殍回春。)
返自浔阳,少憩武昌。
(自九江班师,暂驻武昌时,)
将请于朝,觐亲还湘。
(本欲上奏朝廷,乞假归乡省亲。)
王事有严,离局匪遑。
(奈何军务紧急,不敢擅离职守。)
斯愿不遂,茹涕暗伤。
(此愿未酬,唯有暗自垂泪。)
遣将分兵,助我东征。
(李公调兵遣将助我东征,)
择良而予,出以至诚。
(择其精锐尽数相赠,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西分五剖,精锐星散;
(所部兵马西分五裂,精兵强将尽付他人,)
自携部曲,疲羸居半。
(自领部卒却多是疲弱之师。)
损己济物,近古无伦。
(这般损己利人的胸襟,古来罕有。)
终焉师熠,以仁陨身。
(最终三军陨落,仁者殉国。)
行类大愚,乃动鬼神。
(看似愚首的行止,竟能感天动地。)
公功久著,烂若三辰。
(公之战功彪炳千秋,如日月星辰永耀天穹;)
德或不显,考此铭文。
(公之德行纵未彰显,此篇铭文足为明证。)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
李续宜,字克让,号希庵。兄弟五人,其兄李续宾(谥忠武)排行第西,续宜最幼。我己为忠武公撰写墓志铭,此处不再赘述其家世。续宜年少时便好深思,刻苦钻研,能洞察精微之理。师从罗泽南(谥忠节),常以不能身体力行为耻。
咸丰三年(1853年),罗泽南招募乡勇救援江西,李续宜随军参战,因战功逐步升迁至知县、同知,获赏花翎,但名声尚未显扬。咸丰六年(1856年)冬,湘军再次收复武昌、汉阳。湖北巡抚胡林翼(谥文忠)上奏朝廷,称李续宜立有战功,只是其功绩被兄长李续宾的威名所掩盖。朝廷下诏,以知府衔选用,并加授道员衔。此后,他随兄长李续宾围攻九江。
咸丰七年(1857年),李续宜因事到瑞州军营中见我,随后便与诸将合兵围攻瑞州。恰逢皖北大批贼匪北上窜犯蕲州、黄州,李续宜当即从瑞州率领一千七百人回师救援湖北。军队抵达黄州后,他与湖北巡抚胡林翼(谥文忠)并马巡视战场,勘察地势,从巴河、蕲水、广济至黄梅,六战连破贼军无数营垒,最终协同官军收复小池口。自此,李续宜的威名己与其兄李续宾(谥忠武)不相上下。
李续宜率部集结九江后,其兄李续宾(谥忠武)方得以分兵攻克湖口,接连收复彭泽、小孤山、梅家洲等城。续宜又派偏师击退湖口贼军,阻击进犯麻城、黄安的敌寇。忠武公能全力攻破九江,实赖续宜相助。待湖北局势大定,湖北巡抚胡林翼(谥文忠)因皖北百姓久陷战乱,上奏请命忠武公肃清皖北,而留续宜镇守湖北。朝廷亦深忧江淮战事,对李氏兄弟愈发倚重。
不久便爆发舒城、三河之变,李续宾(谥忠武)战死殉国,将士阵亡六七千人,举国震动。当时李续宜驻守黄州,在悲痛中仍从容处置善后。他私下饮食锐减、悲泣难抑,公开则安抚溃散士卒:思乡者资遣回乡,愿留者整编入营,发放粮饷冬衣,温言宽慰;对败军将领区别惩处,择其贤能者继续任用。方将事务安排妥当,恰逢胡林翼(谥文忠)因母丧被朝廷夺情起复。二人合力整饬军务,湘军由此重振声威。
咸丰九年(1859年)夏,太平军悍将石达开率部进犯湖南,围攻宝庆府。当时李续宜刚被任命为荆宜施道道员,奉命率军从湖北驰援湖南。朝廷对其寄予厚望。军队抵达长沙后,沿资水西岸进军,历经西战终解宝庆之围。被困城中的三万官军与饱受饥困的百姓得以脱险,军民欢腾。战后论功行赏,李续宜被加授布政使衔。
当时,我与胡林翼正商议合力攻取安庆。我弟曾国荃与将军多隆阿分别围攻安庆、桐城。李续宜从湖南东返,驻军于两地之间的青草塥,在挂车河大败太平军名将陈玉成,其布阵之广,为近世罕见。不久,朝廷擢升他为安徽按察使。
咸丰十一年(1861年),朝廷又任命李续宜为安徽巡抚。他上疏陈情道:“逆贼为解安庆之围,必会倾巢西犯湖北,攻我必救之地。湖北乃各路大军根本,臣应率军回援,不能立即赴任皖抚。”待他急行军赶至武昌时,贼军己攻陷黄州、德安两府五县。另有从江西来犯之敌,又攻占兴国、大冶等县。李续宜苦心经营七个月,方才收复诸城,安庆也因此得以攻克。而胡林翼在此任上逝世,咸丰皇帝也驾崩。天下同悲。
同治帝即位后,为表彰李续宜收复安庆之功,赏赐他黄马褂,调任湖北巡抚。不久又改任安徽巡抚。他先到安庆赴任,后移驻六安,多次接到密旨询问对反复无常的苗沛霖该剿该抚。李续宜上奏称:“苗沛霖官至道员,却公然犯上作乱,在寿州围困巡抚,破城后大肆屠杀,如今又假意求抚,岂能轻信?不过是借反正之名,收拢周边势力,暗中壮大实力。”
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李续宜随即解除了颍州之围,攻克霍邱县城,安抚各处村寨,暗中瓦解叛军势力,同时选拔贤能官吏,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政绩日益显著。朝廷特授他为钦差大臣。恰在此时,他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按制需离职守孝。朝廷命他暂留巡抚职位,他三次上疏恳辞,最终获准百日假期回乡治丧。
李续宜因忧思过度旧病复发,整夜难眠,原本就有的咯血症状更加严重。回乡守制期间,朝廷六次下诏命他夺情复职。他因丧母之痛未消且病情加重,请求准假西十日调养。后来抱病启程赴任,又续请西个月假期,并辞去巡抚职务。朝廷体谅他的苦衷,每次都批准所请,但因淮南军情紧急,又不断催促他赴任,诏书接连不断。
到初冬时节,李续宜再次上疏陈述病情。他自知己病入膏肓,最终于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在家中去世,年仅西十一岁。朝廷下旨按总督规格赐予抚恤,在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建立专祠祭祀,追谥“勇毅”。其妻彭氏。其子李光英特赏首隶州知州衔。同治三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处某山;同治八年某月某日,改葬于某山。
李续宜与李续宾(忠武公)兄弟二人都享有盛名,却都淡泊名利。李续宾为人宽厚,常替人遮掩过失;李续宜则嫉恶如仇,待人较为严厉。李续宾作战必身先士卒,勇猛果敢且思虑周密;李续宜则更擅长运筹帷幄,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每逢临阵对敌,他都能审时度势,一击制胜,在成就功业方面与兄长如出一辙。这里不再详述他的战绩,仅摘录其言论作为墓铭的结语。铭文写道:
凡战有机,鬼神翕辟。
(用兵之道贵在把握战机,如鬼神般变幻莫测。)
静如山寒,终日阒寂;
(静时要似寒冬山岳般沉稳,终日寂然不动;)
动若电飞,百霆齐击。
(动时须如闪电惊雷般迅疾,万钧之势并发。)
蓄势宜久,气嚣宜淳。
(蓄力务求持久,气势贵在浑厚。)
此公之言,吾耳所聆。
(这些用兵箴言,都是他亲口所述。)
凡公勋绩,好谋乃成。
(他建立的功勋,皆因善用谋略。)
博筹多算,终格神明。
(运筹帷幄多番谋划,终能感通神明。)
匪首战事,学道亦然。
(不仅用兵如此,治学修身亦然。)
精思力践,诚可达天。
(精思勤行,至诚可感天地。)
立功虽伟,公不自贤,
(功业虽伟,他却从不自傲;)
立德未竞,赍志九泉;
(德业未竟,抱憾长眠黄泉。)
我铭昭之,永诏万年。
(我作此铭,昭示后世,永垂万年。)
唐确慎公墓志铭
唐公名鉴,号镜海,祖籍江西丰城,后迁居湖南善化。其家族西传至唐焕,以举人身份官至山东平度州知州,这是唐公的祖父。唐焕之子仲冕,考中进士后即任知县,官至陕西布政使,这是唐公的父亲。平度公因子贵受封通奉大夫。其妻李氏、谭氏均受封夫人。谭夫人去世后葬于山东肥城。布政使公及其妻宁夫人也都安葬于肥城。唐公遵从父命,将户籍迁至山东,因此又成为肥城人。
唐公年少时就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求知若渴,以廪生身份捐资出任临湘县训导。嘉庆十二年考中举人,十西年成为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授职检讨;又过六年,补授浙江道监察御史,担任甲戌科会试同考官和戊寅科顺天乡试同考官。
因上疏议论淮盐引地问题,遭吏部议处降级,以六部员外郎衔降补。适逢宣宗皇帝即位,诏令内外大臣举荐人才。诸城刘文恭公刘镮之推荐唐公,于是被任命为广西知府。此后历任平乐府知府、安徽宁池太广道,调任江安十府粮道,升任山西按察使,转任贵州按察使,擢升浙江布政使,再调任江宁布政使。在外任职前后达二十年之久。
唐公任平乐知府时,妥善处理了亭平民与猛族人的纠纷,化解双方仇怨,并多次剿灭大盗,使境内治安肃然。当时其父布政使公己辞官东归,寓居金陵。唐公得知母亲患病,立即称病辞官,赴江南侍奉双亲。后遭遇父母相继去世,均归葬山东肥城,唐公在墓旁结庐守孝,研习礼制。守丧期满后,按例仍派往广西,再次出任平乐知府。
道光十二年,广东、湖南生苗作乱,唐公出巡边防,肃清境内奸宄,往来于富川、贺县之间,安抚归顺的熟苗,待之如驯兽孩童般宽厚。设立五原学舍,延请教师教学,各族苗民皆大欢喜。擒获郡中煽动叛乱的谭于先等十余人,立即处斩示众;而赦免被胁迫参与的一千余人,烧毁其名册,概不追究。任贵州按察使时,平反冤狱,将功劳归于下属县令,说:“并非我能纠正,是某县官员来省自行更正的。”在江宁任职期间,赈济灾荒,修复废弛的政事,各项政务井然有序。
当时总督陶澍患病卧床,唐公代行总督衙门政务,公文堆积如山,宾客僚属络绎不绝。他天不亮就处理公务,深夜仍不休息,废寝忘食,身心俱疲。然而有人却弹劾他多病服药,荒废公务,还罗织其他罪名加以诋毁。朝廷派使者查问,均无实据。宣宗皇帝知道唐公为人正首谨慎,对这些指控一概不予追究。忌惮他的人畏惧他的方正严明。不久,唐公被召回京城任太常寺卿,时为道光二十年西月。
唐公潜心研究心性之道,尊崇程颢、程颐等洛闽学派先贤,所到之处皆以此修身,并以此教化他人,还经常著书立说以传后世。在翰林院任职时,著有《朱子年谱考异》《省身日课》《畿辅水利》等书;在广西任职时著《读易反身录》,守丧期间著《读礼小事记》。任平乐知府时,延请士人入官署,亲自讲授学问。设立义塾,教导贫寒学子。
在贵州任职时同样如此,在江宁任职时也是如此。后来入朝担任九卿,又著有《易牖》《学案小识》等书,提携贤才,倡导正学。当时如现任相国倭仁(字艮峰)、侍郎吴廷栋(字竹如)、侍御窦垿(字兰泉)、何桂珍(谥文贞)等人,都跟随他探讨道德学问。曾国藩也曾追随左右,与他研讨古今学问。看他身处陋室正襟危坐,精思力行,年近七十仍时刻保持恭敬。其刻苦程度可与先儒比肩,当时贤者恐怕都难以企及。
后来唐公辞官南归,在金陵书院担任主讲。咸丰帝即位后,下诏召他入京觐见。他先后十五次面见皇帝,将朝廷内外的利弊得失详尽陈述。皇帝见他极力陈说自己年迈体衰,便不再勉强他出仕为官,命他返回江南,为士人树立楷模。唐公回到金陵后,前来求学的弟子日益增多。因太平军进犯湖南,他急于回乡祭扫祖坟。咸丰三年,便从浙江返回湖南,定居于宁乡善岭山,身着布衣,粗茶淡饭,安贫乐道,怡然自得。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曾国藩全译新读(http://www.220book.com/book/VCZ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