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轻舟飞过万重山第133集 穗满青溪

小说: 轻舟飞过万重山   作者:爱德华18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轻舟飞过万重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VGZ3/ 章节无错乱精修!
 

麦种种下的第二十日,学堂后墙根的陶盆里爆出了片翡翠似的绿。张石头的三株麦苗蹿得最欢,青绿色的茎秆挺得笔首,像三岁娃娃踮着脚够屋檐下的风铃,顶端卷成筒的新叶还沾着晨露,在风里轻轻摇晃,活像举着支支小绿笔,正蘸着朝露在蓝天上写字。

"先生!先生快看!"孩子扒着窗台往里喊,布鞋上还沾着田埂的黄泥,鞋尖蹭在窗台上,画出道歪歪扭扭的线,"它要抽穗了!你看这叶缝里,冒出点黄的!"

王砚正往白墙上写"穗"字,半截白垩石在手里转得飞快,粉笔灰簌簌落在青布长衫的前襟上,像落了层细雪。他转过身时,晨光恰好从窗棂的缝隙漏进来,斜斜地打在字的最后一笔上——那道长长的竖弯钩弯得恰到好处,像极了田埂上弯腰的麦秆,穗子垂得沉甸甸的,仿佛下一秒就要坠落在地。

"再等七日。"王砚摸了摸孩子的头,指尖沾着的墨汁蹭在他耳后,像颗小小的黑痣,"麦穗要灌浆,得让日头晒足了,夜风也吹透了,颗颗麦粒才会得像你们兜里揣的鹅卵石。"他忽然想起周秀才娘子那本蓝布册子,其中一页画着农人弯腰割麦的场景,麦浪在画里翻涌,旁注写着"穗低头,是知感恩",字迹被泪水泡得发皱,却依旧能看清那笔锋里藏着的温柔。

午后的日头正烈,晒得青石板发烫。李大叔扛着个新做的木耙来学堂,耙齿闪着新鲜的木茬光,是用青溪河边的老枣木做的——据说枣木硬如铁,能经得住麦秆的千磨万蹭。"河大人说要教娃们认农具,"他把木耙往地上一顿,震得窗台上的薄荷草抖落片叶子,草叶打着旋儿落在石桌上,"这耙子能把割倒的麦子搂成趟,就像先生改作业时,把字归成类——好字放一堆,还得再练练的放另一堆。"

孩子们围着木耙叽叽喳喳,像群刚出壳的小鸡。阿胭踮着脚,小手指轻轻摸着耙齿,突然眼睛一亮:"这像'耙'字的竖钩!"她从兜里掏出个红绸包着的胭脂盒,指尖沾了点粉,往木耙的横木上点了点,"这是横,这是撇......"粉白的胭脂落在枣木上,竟真拼出个歪歪扭扭的"耙"字,笔画间还沾着点木屑,像裹着层金粉。

王砚笑着拍手:"好个活学活用!"他让孩子们轮流握住耙柄试试轻重,张石头攥着木耙往地上拖,耙齿在泥土里划出深深的痕,曲曲折折的像在写连笔的草书。"这叫'力透纸背',"王砚在旁解说,手里还比划着写字的姿势,"写字和干活一样,得用劲,还得会转腕——你看这耙齿的走向,是不是和你写'走之底'时的弧度一个样?"

孩子停下脚步,歪着头看地上的划痕,突然蹦起来:"像!真像!俺写'远'字时,走之底总拐不好弯,原来得像拖耙子这样,先沉下去,再慢慢抬起来!"

傍晚时,河边豚带着个竹篾编的囤子来学堂。囤子上编着"丰"字纹,竹条泛着青绿色的光,是镇上篾匠王大爷连夜编的——王大爷说"给娃们用的,得编得密些,别漏了麦粒"。"明日要去麦场,"他把囤子往墙角放,竹篾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像串没谱的铃铛,"让娃们看看新麦是咋入仓的。"他从囤子里掏出个粗布包,打开时露出些的麦穗,金黄的穗子沉甸甸的,压得麦秆弯了腰,像群鞠躬的小老头。

"这是早熟的麦种,"河边豚拿起支麦穗递给张石头,指尖划过穗子上的麦芒,"你数数,这穗子上有三十六粒麦,颗颗饱实——就像你们写的字,笔画不多,却得笔笔扎实。"

孩子把麦穗凑到鼻尖闻,麦香混着阳光的味道钻进鼻腔,突然想起娘昨夜蒸的麦糕,热气腾腾的,咬一口能拉出丝。他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喉结动了动,像有只小老鼠在喉咙里跑。

王砚让孩子们把麦穗夹在作业本里当书签,"等晒干了,脱粒下来,能当练字的镇纸。"他提笔在桑皮纸上写"丰"字,三横间距匀匀的,像囤子里码得整齐的麦堆,"这字念fēng,是说麦囤堆得高,能没过李大叔的头顶——你们说,这字是不是看着就喜气?"

第二日天刚亮,孩子们就跟着王砚往麦场去。青溪河的晨雾还没散,像层薄纱裹着两岸的芦苇,远处传来打麦机的"突突"声,像在敲面大鼓,震得空气都发颤。李大叔的麦地里,金黄的麦子连成片,风一吹,麦浪翻滚,像铺了层流动的金箔,晃得人睁不开眼。

"这叫'麦浪',"河边豚指着麦田对孩子们说,衣袖被风吹得鼓起,"比先生写的捺画还舒展——你看这浪头的弧度,是不是和'之'字的捺笔一个样?"他教孩子们辨认成熟的麦子,用指甲掐开麦粒,里面的淀粉白得像碎玉,还带着点黏手的潮气,"这叫'灌浆足',写字也得这样,笔画里得有东西,不能像空心菜似的,看着壮实,其实是空的。"

张石头突然指着麦田深处,那里立着个稻草人,戴着顶破草帽,身上披着件打满补丁的蓑衣,风一吹就晃晃悠悠的。"那是啥?"他问,手里还攥着早上摘的麦穗,麦芒扎得手心发痒。

"吓唬麻雀的,"李大叔扛着镰刀走过来,刀刃闪着寒光,在朝阳下像条银蛇,"就像写字时,得有规矩管着,不然笔画会'飞'——你看那稻草人站得笔首,麻雀就不敢胡来;你们写字时横平竖首,字才不会散架。"他挥镰割下把麦子,麦穗在他手里轻轻一抖,麦粒就簌簌往下掉,落在草帽里,发出"沙沙"的响,"这叫'颗粒归仓',学过的字也得记牢,不能丢——就像这些麦粒,一颗都不能落在地里。"

孩子们跟着学割麦,张石头攥着把小镰刀,割得歪歪扭扭,麦秆倒了一地,像条没头的长蛇。"这叫'笔走龙蛇',"王砚在旁打趣,手里还帮他扶正麦秆,"就是有点'龙飞凤舞'过了头,得收着点劲。"引得众人都笑起来,笑声惊飞了麦地里的麻雀,扑棱棱掠过金灿灿的麦穗,翅膀带起的风掀得麦浪又晃了晃。

打麦机轰隆隆地转着,像头喝水的老黄牛。新麦脱粒后落在竹筛里,金黄的麦粒闪着光,像撒了满地的碎金子,还带着点温热的潮气。孩子们伸手去捧,麦粒从指缝漏下来,发出"沙沙"的响,像在念谁写的诗。阿胭用胭脂在麦粒堆里摆了个"丰"字,阳光照在上面,粉白的胭脂混着金黄的麦,美得让人舍不得碰——连最调皮的二柱都抿着嘴,生怕喘口气吹乱了笔画。

傍晚回学堂时,每个孩子的兜里都装满了新麦,走路时"哗啦哗啦"响,像揣着袋小铃铛。张石头把麦粒倒在书桌的石盘里,用手拨弄着摆成"家"字,颗颗麦粒,像用金子铸成的,笔画间还留着点空隙,他说"这是给爹娘留的位置"。

王砚走过来,在"家"字旁边摆了个"丰"字,两个字挨在一起,像麦囤靠着屋檐,暖融融的。"你看,"他指着两个字,"有了'丰','家'才稳当——就像仓里有粮,心里才不慌。"

油灯亮起来时,王砚在批改的作业里发现支麦穗,穗子上系着根红绳,是张石头的——那孩子总爱把娘给的红绳系在宝贝上。他拿起麦穗轻轻一抖,麦粒落在纸上,发出"嗒嗒"的响,像在为这丰收的日子,敲起轻快的鼓点。其中一粒麦落在"丰"字的最后一横上,刚好补全了笔画里的小缺口,像老天爷特意盖的章。

窗外,青溪河的水流得更欢了,月光洒在水面上,像铺了层碎银,随着波流晃晃悠悠的。远处的麦场还亮着灯,打麦机的声音渐渐歇了,只余下虫鸣和蛙唱,混着偶尔传来的农人笑谈,像支悠长的歌谣,唱着这穗满青溪的好时节。

王砚望着墙上的"丰"字,白垩石的笔画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他忽然觉得这字里藏着万川的魂——是土地的馈赠,是汗水的沉淀,更是孩子们眼里,那比金子还亮的期盼。就像这青溪河水,看似平静,却滋养着两岸的麦浪,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在笔墨里、在田埂上、在沉甸甸的麦穗里,长出的希望。

夜风穿过窗棂,带着麦香钻进屋里,吹得油灯的火苗轻轻晃了晃。王砚提笔在周秀才娘子的册子上添了句:"字沾麦香,方为丰年。"笔尖落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墨点,像颗刚灌浆的麦粒,藏着整个春天的力气。

作者“爱德华18”推荐阅读《轻舟飞过万重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VGZ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轻舟飞过万重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VGZ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