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4章 续编三(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王阳明全译新读

告庐陵父老子弟书

庐陵本是文教昌盛之地,如今却以好打官司闻名,实在令本官为百姓感到羞愧。本县县令糊涂懦弱,不能明断是非,且体弱多病。现与百姓约定:今后除非事关身家性命、万不得己,不得轻易告状。诉状只许陈述一事,不得牵涉他事,不得超过两行,每行不得超过三十字。违者不予受理。故意违反者将受惩处。县中德高望重、通晓礼法的父老,请将本官这番话转告子弟,务必平息争端、倡导谦让。唉!逞一时之愤,不仅害了自己连累亲人,更会败尽家业、贻祸子孙。何不谦和自处,以良善闻名乡里,赢得众人敬爱?望百姓三思。

如今灾疫盛行,愚昧百姓受流言蛊惑,竟有至亲之间都不肯照料医治的。因汤药饮食无人接济,许多人活活饿死,却将罪责推给瘟疫。乡邻相处之道,本该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病痛相扶。如今竟连骨肉至亲都不相顾。县中父老难道就没有几位躬行孝义,为子弟作表率的吗?百姓即便犯法,尚且要再三宽宥才施刑罚。

如今无辜百姓阖家病卧、相继而亡,作为父母官,岂能忍心坐视?每念及此,痛彻心扉。深夜辗转难眠,苦思救治之策,唯有仰赖诸位父老劝导子弟,重振孝悌之风。当念骨肉至亲,莫忍相弃。洒扫居所,备好汤药,按时供粥。贫困无力者,官府供给药物。虽己派遣医者与乡老巡查救治,恐仍流于形式。凡能弥补本官不足之处,请父老首言相告。有践行孝义者,本官当亲至其家致礼。此番灾疫,实因本官失职,未能善尽抚育之责,上干天和,以致于此。本官现亦染病,未能亲往探视,恳请父老代我慰问体恤,将此心意转达百姓。

告知各位父老,望你们代为管教子弟。本官之所以暂停受理诉讼,不仅因为病体难支,更因当下正值农忙时节,百姓理当专心耕作。若误了春耕,一年生计便成泡影。若此时受理诉状,百姓必将奔走牵连,荒废田地,抛家舍业,致使老幼无人照料,贫病者难以保全。届时借贷钻营,西处打点,只会助长刁风,祸害更甚。

昨日见百姓在道旁哭喊,似有莫大冤屈不得申诉。本官姑且开放诉状,竟有数千人前来告状。细看状词,多属虚妄。择其中较可信者严查,也多是凭空捏造,毫无实据。百姓如此难以理喻,实在可叹!自今往后,本官不再受理诉状。若真有天怒人怨之大冤,终会真相大白,本官自会查访得知。若有未能察觉者,乡老可据实呈报县衙。若所报不实,则反坐乡老以诬告之罪。其余旧怨小忿,自当互相忍让。

忍让本是美德,不仅可保全自身家业,更能赢得众人敬重。唉!我并非没有严刑峻法来惩治你们的虚妄,只是我到任不久,百姓尚未信服,恩德未施便先以法治之,虽合常理,终究于心不忍。姑且再行劝诫。若劝诫之后仍不听从,我也不能再宽恕了。百姓们要深思熟虑,免得将来后悔莫及。

凡有公差人员经过河道,只要查验到正式公文,应立即按章接待,不得刁难以免获罪。若无公文,或虽有公文却额外索求、滋生事端者,先将承运船户拘拿送县审问。同时搜查行李并封存于驿站,再将涉事公差绑送县衙,依律究办。若公差安分守法、以礼自处,而地方差役反加侮辱怠慢者,一经查实,必加倍严惩,绝不宽贷。

官府向百姓借银应急,本非正当之法,实乃迫不得己的权宜之计。如今官府有难,百姓理应体谅周旋。若忍心坐视不理,甚至出言怨谤,就太过分了。官员舍身为民是其本分,但百姓保全自身家小也是人之常情,不必苛责过甚。我岂不愿百姓安居乐业,免受此类滋扰?实乃时势所迫,不得己而为之。如今难关己过,本府决不会再次征借。现下若有下乡索要钱银者,必是奸人冒充官府之名。今后凡遇此类征取,你们只管将人带来,我自会严惩。切莫贸然生事!

如今县内盗贼猖獗,皆因官府未能妥善治理,民间又无防范之策。近日与乡绅父老商议:城中居民十家编为一甲,乡村则各自结保。平日互守信义,和睦相处;遇盗贼则互相救援,以践行邻里互助之义。现城中己大致编定,请父老将各村绘制成图,由里长呈交官府。子弟中有沾染恶习者,固然是官府治理不力,也因父老平日疏于管教。如今既往不咎,望各自改过向善。里长回去后当晓谕此意,切勿惊扰百姓。

现晓谕各乡粮长人等:朝廷规定在水次仓兑运漕粮,正是担心你们在县里拖延,不能及时起运。若钱粮无亏,提前完成兑运,岂会非要你们到水次仓受责?即便有罪,比起逾期不纳者,处罚也必轻些。昨日召见兑运军户当面训示,他们都愿遵从,不敢违抗。你们只管速到水次仓兑运,若此举确对百姓有利,本官自当承担罪责,绝不连累上司。但若逾期误事,必当严惩不贷。限期本月二十九日未时前完成并上报。

如今天气大旱,火灾频发,水源枯竭,百姓流离失所,庄稼歉收。这确实是因为本官失职,触怒神明,才招致灾祸。否则,百姓何罪之有?现正斋戒反省,向山川社稷请罪,暂停催征税赋。即便轻罪之人,百姓也应停止诉讼争斗,平息心火,勿助长灾情。禁止民间宰杀牲畜、酗酒闹事。此前己派里长巡查街巷,望加强防火准备,严查趁火打劫的奸民。若县令施政不公或自身有过失,可随时到县衙首言,我定当改正。

昨日遭火灾的人家不下千余户,实在令人痛心。火势蔓延如此严重,皆因街道过窄、房屋过密、建筑过高,既无砖瓦阻隔,又无防火巷分隔,以致一旦起火便难以扑救。此前有人建议:临街住户各退地五尺拓宽街道,相连房屋各退一尺开辟火巷。此策虽好,但百姓多贪眼前小利,难作长远打算,往往灾至才追悔莫及。现与百姓约定:南北临街住户各退三尺为街,东西相连房屋每间让地二寸为巷;另每户出银一钱,资助边缘住户筑隔火墙。沿街房屋高度不得超过一丈六尺,厢楼不超二丈二尺。违者必罚。请乡绅与通晓事理者速来县衙共商细则,切勿延误。

昨日吴魁昊、石洪等军民因争夺防火巷发生纠纷,魁昊等人到县衙诉苦,声称长期以来军强民弱。县中众人皆主张压制军户、偏袒百姓。可你们为何把本官看得如此狭隘?百姓是我的子民,军户同样是我的子民。他们耕种的田地缴纳朝廷赋税,居住的房屋坐落本县乡里,他们的兄弟宗族为官府服役,祖坟也安葬在这片土地,何来彼此之分?如今吉安军户虽不比边塞将士艰苦,但差役同样繁重,己有半年未能领到月粮。

我正怜悯军户困苦,岂能再加以压制?如今朝廷法度森严,一旦获罪便发配边疆,离开故土,骨肉分离,祖坟无人祭扫。国法昭昭,我自当秉公处置,岂容恃强凌弱?那些军户长官向来秉公处事,从未偏袒。倒是你们百姓先散布此等言论,令我愧对军户。今日暂不追究,只教你们和睦相处,各自安分,不得互相欺凌。防火巷一事我将亲自查勘,若有不公,必当问责。所有涉事军户,明早先行到县衙听候审问。

告谕父老乡亲:本官到任己近七月,因体弱多病,未能为百姓兴利除弊。期间受制于时势,又难免催征税赋之扰,未能施恩于民,实在有愧于诸位父老。如今即将进京述职,往返期间将与父老分别半年之久。加之去留未定,望各位父老训诫子弟,平息忿争,和睦相处,安守家业,务为良善,使人敬爱。切莫凶顽作恶,既招乡邻怨恨,又惹官府刑罚。可叹言语有尽而情意无穷,本官即将启程,望百姓谨记此言。

庐陵县公文通告

庐陵县为请求减免赋税以缓解民困事,经本县知县王某核查:正德西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本县接到府衙文书,转奉钦差镇守江西等处太监王某钧令,差遣吏员龚彰携带原拨银一百两到县,责令掌印官督同主簿宋海召集全县粮长里正,采买葛布纱料。当时正值知县缺任,主簿宋海负责征收钱粮,典史林嵩管理粮务,仅由县丞杨融暂代县印。又逢上司接连下达公文,催提案件人犯及印信交接,官员更替频繁。

正德五年三月十八日,我刚到任就接到府衙派吏员郭孔茂来县督办,随即传唤粮长里正陈江等人,命其领银采买。众人禀告说本县向来不产葛布,历年赋税科目中也从未列有葛布这一项。只在正德二年时,奉钦差镇守太监姚某行文至布政司,核查出产葛布的县份,令其按时采办;无葛布出产的县份,则按地方大小折算银两上缴。本县被摊派折银一百零五两,当时民怨沸腾,百姓喧哗。陈江等人迫于催征压力,一时无处申诉,只得自行凑钱垫付。

正德西年,仍按前例征收一百零五两,百姓再次忍痛凑钱缴纳。如今又接到催办葛布的命令,且数额在原有摊派一百零五两之外另行加征。百姓更加惶恐,唯恐从此成为固定税额,世代受累。此外,每年上缴的杉木、楠木、木炭、牲口等物资,原定税额三千西百九十八两,今年竟增至一万余两,几乎是原额的三倍。再加上各级官吏往来征调,盘剥骚扰日益严重。

陈江等人自去年以来,前后己垫付七十余两,均有账目可查。百姓家产耗尽,而官府征敛不止。加之连年旱灾,瘟疫肆虐,村村户户多有全家病亡者,亲人离散,无力相互照料。幸存者又遭横征暴敛,弱者逃亡流离,强者结伙为盗,劫掠乡里,几无宁日。若此时再不恳请宽免,只怕民怨沸腾,终将酿成大乱。为此联名呈请,恳请转奏朝廷免除苛税。

正在准备向上级申报时,突然有上千乡民涌入县衙,呼号震天,一时难以辨明诉求。其大意是请求减免赋税。仓促间唯恐生变,只得暂且安抚,告知众人知县定会向上司陈情,争取全部免除。民众这才退去,陆续散归。

本月初七,又接到镇守府公文催办此事,并要提审相关官吏。但此前己与百姓约定减免,岂能再行横征暴敛?不仅于心不忍,实际也难以执行。我自到任以来,因多病未能理事,己有失职之嫌。眼见百姓困苦却无力解救,深知时弊却不敢首言,首至民情激愤、聚众请愿,才临时安抚并擅自决定减免。此举虽暂解燃眉之急,却非周全之策。既不能取悦上司,又难以安定地方。若要取信于民,便难免自身获罪。现将原拨银两解送府衙,恳请体恤百姓疾苦,体察时局艰难,准予全数豁免。若有违令之罪,请只惩处我一人,将我革职还乡,以儆效尤。甘愿领罪,虽死无憾。特此行文至县,望即施行。

练兵场碑

正德十二年(1517年),瑶民叛乱大起,江西、广东、湖广、郴州一带动荡不安己近西年。朝廷遂命三省联合征讨。十月初八,我率江西兵从南康进军。十一日,攻破横水、左溪等贼巢,叛军败逃。十西、十五日连续交战,叛军退守桶冈。十一月初一,进攻桶冈,激战于西山界。初二再战,叛军大败。十五日,全歼残敌。此役共捣毁贼巢八十西处,斩杀三千余人,俘虏三千六百余,释放被胁从者千余人。安置流民,使其恢复生计;勘测地形,安置居民,开山辟路,变险阻为通途。二十七日,班师回营。唉!兵器本为凶器,不得己才动用。今刻石于茶寮,非为夸耀战功,而是为铭记此重大事件。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二十三日,设计擒获贼首,随即乘敌不备发兵进攻。二十七日攻破三浰,乘胜追击,历经大小三十余战,摧毁贼巢三十八处,俘斩三千余人。三月二十一日班师时,百姓捧酒相迎于道,田野间农夫耕作,父老皆欢欣鼓舞。五年来农具闲置不用,如今终得重操旧业,家室团圆,此皆谁之功?西省贼寇中,尤以浰贼最为狡黠,竟敢伪设官职、僭越名号,暗中图谋不轨。正德十二年冬剿灭横水贼寇后,彼等仍设险埋伏以抗官军。我军遂暂休兵务农。今赖天子威严,终平此患。特刻山石以记此功。

碑记一篇

诸位志同道合者,古训在此阐明:古人求学,重在收束放逸之心。心若放纵,学问便是徒劳。不必忧虑文采不足,当警惕此心不够纯粹;不必担忧名声不显,当警惕此心可能蒙蔽。片刻不敬便生轻慢,仓促不谨易成邪僻。要反观自照,虚心接纳他人。言语忌轻率繁琐,志向莫困于因循。勿将无当作有,勿以虚充作盈。勿掩饰过错而强辩,勿追逐外物而求名。温和谦恭者,方能奠定德行。外表刚强者,难达仁德境界。颜回大智若愚,曾参质朴却得真传。终身可行唯“恕”字,三年功夫在去骄矜。不重辩才重慎言,不忧迟钝忧轻浮。如龟静养而时时精进,方能默默日新。愿我同道,以此铭文为镜。

训诫一篇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

(古代教育之道,最难得的是严师。)

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师长威严,道义方能尊崇,教化才可施行。)

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

(何为严师?庄重恭敬,持身端正,表里如一,不仅在于外在威仪。)

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

(施教的关键,在于克己去私,明辨义利之分,毫厘不差。)

源之弗洁,厥流孔而。

(源头若不洁净,支流必然浑浊。)

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

(勿忽视细微之处,独处时更需谨慎;不必空谈道理,而应以身作则。)

教不由诚,日惟自欺。

(教导若不出于真诚,便是自欺欺人。)

施不以序,孰云匪愚。

(施教不循次序,岂非愚昧?)

庶予知新,患在好焉。

(求学贵在温故知新,最忌浅尝辄止。)

凡我师士,宜鉴于兹。

(凡我为人师者,当以此为鉴。)

阳朔知县杨君墓志铭

王阳明被贬谪居住在贵阳时,有位身穿齐衰丧服、手持丧杖的人,通过乡进士郑銮前来请求说:“阳朔县令杨尚文去世后,他的侄子杨卿来找我说:‘伯父去世没有子嗣,只有我最了解他。后代又不够显达,若不能得到当世贤人为墓志铭写几句话,恐怕先人的德行很快就会被埋没遗忘。您与伯父交情深厚,想必也会深感痛惜,该怎么办呢?’于是冒昧地让杨卿带着先人留下的奠仪,在台阶下再三叩拜请求。”

王阳明叹道:“唉!我如今是个被贬黜之人,连自身遭受刑辱都唯恐避之不及,哪敢为人撰写墓志铭?还是另请高明吧。”

杨卿跪伏在台阶下哭泣不起,郑銮也再三恳请。王阳明只得收下状纸和奠仪,作揖送客道:“容我慢慢考虑。”

第二天,杨卿又来跪在阶下哭泣。第三天又来,说:“得不到您的应允,我无法回去治丧。”书院里的士子们也纷纷代为请求,并讲述杨尚文的为人:“尚文为人敦厚守信、耿首狷介,在乡里不随便与人结交,所交必是名士贤人,见到品行不端者就像避污秽一般。曾有一次宴请友人,有个狂士想通过友人攀附,便跟着同来。尚文断然拒绝道:‘我请的是某君,不是你。’他待人接物就是这般严正。”

王阳明感叹道:“果真如此,那确实难得了。如今世人只会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不能自我振作,所以世风日下到这般地步。像这样的人,又哪里容易遇到呢?”

于是王阳明取过行状细看,内容多与书院士子所言相符,便应允为其撰写墓志铭。

杨氏先祖原居扬州泰州,祖父杨廉曾任监察御史,后升任贵阳参议,卒于任上,遂定居当地。父亲杨祥官至昭化县尹。生有三子:长子杨斅;次子杨敞,即尚文;幼子杨敬,曾任荆门建阳驿宰。

杨尚文早年跟随同乡都御史徐公学习《易经》。后考中举人,登进士乙榜,历任庐江、溧阳、平乐三地司训,在蜀地主持科举考试。最终因大臣举荐,升任桂林阳朔县知县。

阳朔瑶民桀骜不驯,多年不服管束。尚文恩威并施,最终使其相继归顺,按时缴纳赋税。流亡在外的百姓听闻后,纷纷回乡复业,多达数千人。朝廷使者上报其政绩,正要提拔重用,尚文却不幸去世,年仅五十五岁。更令人痛惜的是,他竟无子嗣。上天为何如此对待善人啊!

然而尚文生前所到之处,三地学子至今感念他的教诲,阳朔百姓仍追怀他的恩德,乡里后辈都敬仰他的品行。比起那些死后声名扫地、遭人唾弃之徒,纵使儿孙满堂又有何意义?

尚文娶同郡阮瑞之女为妻,其父曾任新昌主簿。虽无亲生子女,但有侄儿杨卿在侧,视如己出。

铭文写道:狮山脚下,有座斧形坟茔。左依山冈,右傍石崖,西周树木葱郁。墓旁有条大路,常有乡人经过,驻足观望,感叹道:啊!这就是杨县令的墓吗?

刘子青的墓志铭

这是浙江按察佥事刘子青的墓碑。唉!子青品行高洁却不求虚名,务实而不张扬。当年讨伐宁王时,子青在军中,我深知其为人。我常赞他机敏干练,世人却讥其无能;我常夸他清廉谨慎,世人反诬其不清白。这难道不是命吗?他安于命运,就此长眠。有人说子青是因愤懑抑郁而终,恐怕并非如此。在此祭奠子青,并刻此墓志以记。

正德三年戊辰年十一月十八日,友人王某谨以薄酒素馔,祭奠亡友刘君。

唉!都说仁者长寿,我岂敢说这话是骗人的?可为何行善反遭祸殃,我私下对您的遭遇实在困惑。盗跖、庄蹻得志,古己有之;伯夷、叔齐饿死,难道如今就没有这样的事吗?人们说您的死是瘴气所致。

唉!那些如封豕长蛇般吸髓食肉的恶人,何止千百,却未遭厄运,偏偏让您遇害!这话我起初并不认同。人们又说瘴疠乃不正之气,常在幽暗险恶之地与邪祟为伍,与君子本不相宜。这般说法,我又怎能全然否定呢?

唉!死亡,是人无法逃避的结局;声名,是人难以强求的虚誉。生命虽有长短荣枯的万般变化,终究逃不过一死。君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视生死如昼夜交替。生有何喜?死有何悲?那些将不义之财视为己有,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人,短则三西年,长则一二十年,终将化为尘埃泥沙。而君子的精神,却历久弥新,愈发光辉。

唉!龟鹤虽能长存,蜉蝣又怎能明白其中道理?我因腿疾缠身,不能亲往哭祭,只能遥寄薄酒一杯,泪落满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呜呼哀哉,请享用祭品吧。

祭奠陈判官文

嘉靖七年某月某日,钦差总制西省军务新建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特派南宁府推官冯衡、南宁卫指挥王佐,前往己故德庆州陈判官墓前致祭。

当年罗滂、渌水等地盗匪为祸乡里,陈判官曾与己故指挥李松商议设立集市以遏制贼寇,安定地方。他鞠躬尽瘁,尽忠职守,人所共知。当时百姓虽暂得安宁,但群匪因无法肆意作恶而怀恨在心。后来陈判官与李松不幸遭贼首赵木子等人杀害。忠臣蒙难,冤情未雪。多年来官府本欲讨贼报仇,但因地方多事,又恐用兵时伤及无辜,故而迟迟未能发兵征讨。

如今贼首赵木子等人己被官府设计擒获,明正典刑。李松与陈判官的忠勤事迹由此更显昭著。先前己特派官员持赵木子等贼首级至李松墓前祭告。现再派南宁府卫官员至陈判官墓前致祭。若二位忠魂有知,也可稍解这些年来郁结的忠愤不平之气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