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传习录下(五)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弟子问:“面对声色货利这些欲望,恐怕良知也难以完全不受影响吧?”

先生说:“确实如此。但初学者用功时,必须彻底扫除这些私欲,不让它们积存于心。这样当欲望偶然出现时,才不会被牵累,自然能顺应本心应对。良知正是在面对声色货利时下功夫,若能彻底彰显良知,使其澄澈光明、毫无遮蔽,那么即便接触声色货利,也都能符合天理自然运行。”

先生说:“我给大家讲解致知格物的道理,天天如此,讲一二十年都是这个宗旨。诸位若真能按照我说的去切实用功,每听我讲一次,就会觉得进步一次。如果只是当作一场空谈,即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先生说:“人心的本体始终是寂静不动的,却又总能感应万物而通达无碍。未与外物相应时并非先机己失,己与外物相应时也并非落在后头。”

有位学友举出佛家的例子:有人伸出手指问众人:“你们看见了吗?”众人答:“看见了。”他又将手缩回袖中问:“现在还能看见吗?”众人答:“看不见了。”佛家说这证明众人尚未见性。这位学友不明白其中含义。

先生说:“手指时隐时现,但能见的本性始终存在。人的心神总在可见可闻处追逐,却不在不可见不可闻处切实用功。其实,不可见不可闻之处正是良知的本体,戒慎恐惧则是修养良知的功夫。求学之人要时刻观照那不可见的,体察那不可闻的,功夫才算落到实处。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后,便无需刻意用力,不必防范检点,而真性自然生生不息。岂会被外在的见闻所牵累呢?”

弟子问:“先儒说‘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都是活泼泼的生机,是这样吗?”

先生说:“确实如此。天地间活泼泼的生机,无非就是这个天理,也就是我良知的运行不息。致良知就是‘必有事焉’的功夫。这个天理不仅不可背离,实际上也无法背离:无处不是天理,无处不是功夫。”

先生说:“诸位在此求学,务必要立下必做圣人的决心,时时刻刻都要像棒打留痕、掌掴见血那般真切用功,才能让我说的每句话都真正受用。若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就像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怕终究难有成就。回家后还是老样子,岂不可惜!”

弟子问:“近来觉得妄念少了,也不刻意想着该如何用功,不知这样算不算功夫?”

先生说:“你只管去切实用功,就算多些思虑也无妨,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纯熟。若是刚下点功夫就急着看效果,这怎么靠得住呢?”

有位学友感叹道:“私心杂念萌生时,心里明明知道,却无法立刻消除。”先生说:“你能在念头萌发时觉察到,这正是修行的根本。当下立即去消除它,就是安身立命的真功夫。”

孔子说“性相近”,就是孟子说的“性善”,不能只从气质上来理解。如果单论气质,比如刚强与柔弱相对,怎么能说是相近呢?只有性善这一点是相同的。人初生之时,本性之善原本相同。但刚强之人习于善就成为刚善,习于恶就成为刚恶;柔弱之人习于善就成为柔善,习于恶就成为柔恶,这样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先生曾对学生们说:“心体上容不得一丝杂念滞留,就像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尘。一点点沙尘能有多少?但若塞满眼睛,就会天昏地暗。”又说:“这种滞留的念头不仅指私心杂念,即便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好比眼睛里放些金玉碎屑,照样会睁不开眼。”

弟子问:“人心与万物同为一体,就像我的身体原本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说是同体。但对他人就是异体了,禽兽草木更远,为何还说是同体?”

先生说:“你只要从感应的微妙处看,岂止禽兽草木,就连天地也与我同体,鬼神也与我同体。”

弟子请教其中道理。先生问:“你看这天地之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弟子答道:“曾听说人是天地的心。”

先生问:“人凭什么称为心?”

弟子答:“只因人有灵明。可见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有这个灵明,人只是被自己的形体隔开了。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若没有我的灵明,谁来仰望它的高远?地若没有我的灵明,谁来俯察它的深厚?鬼神若没有我的灵明,谁来辨别它的吉凶祸福?天地鬼神万物若离开我的灵明,也就不成其为天地鬼神万物了。同样,我的灵明若离开天地鬼神万物,也就不成其为灵明。这样看来,原本就是气息相通的,怎么能分隔开来呢!”

弟子又问:“天地鬼神万物自古存在,为何说没了我的灵明,它们就都不存在了?”

先生说:“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们的灵明消散后,他们的天地万物又在哪里呢?”

先生启程前往思州、田州平叛,钱德洪与王汝中追送至严滩送别。汝中引用佛家“实相幻相”之说请教。

先生说:“有心时一切都是真实的,无心时一切都是虚幻的;无心时一切都是真实的,有心时一切都是虚幻的。”

汝中领悟道:“前两句是从本体论工夫,后两句是从工夫见本体。”先生赞许他的理解。当时德洪尚未明白,经过数年用功,才相信本体与工夫本是一体。不过先生当时只是因问作答,我们儒家教导他人,原不必借用佛家术语来立论。

曾见先生送几位年长学者出门后,回到中堂坐着,面有忧色。德洪上前询问。

先生说:“方才与几位老先生讨论学问,简首像方榫头对圆卯眼——格格不入。圣人之道本来平坦如大路,世俗儒者却往往自己把它荒废堵塞,终身陷在荆棘丛中而不自知,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

德洪退下后对朋友说:“先生教诲他人,不嫌弃对方年迈衰朽,这正是仁者悲天悯人的胸怀啊。”

先生说:“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一个‘傲’字。做子女的傲慢必定不孝,做臣子的傲慢必定不忠,做父亲的傲慢必定不慈,做朋友的傲慢必定不诚信。所以象和丹朱都不成器,都是被一个‘傲’字毁了一生。诸位要常常体会,人心本具天然之理,纯净光明,没有丝毫污染,只是要做到‘无我’而己。心中千万不能存有傲慢,一有傲慢就完了。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做到了‘无我’。无我自然能谦逊,谦逊是众善的基础,傲慢则是众恶的根源。”

先生接着说:“这个道理既最简单平易,也最精微玄妙。孔子说‘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人们天天都看见自己的手掌,但要问他掌上有多少纹路,却说不出来。就像我说的‘良知’二字,一听就懂,谁不知道?但要真正体认良知,又有几人能做到?”

弟子问:“这良知恐怕是没有固定形态的,最难把握。”

先生答道:“良知就是《易经》所说的‘易’,它变化无穷,流动不息,充满天地西方,上下无常,刚柔相济,不能拘泥于固定模式,只随变化而适应。这样的良知怎能被把握?只有彻底领悟它的人,才能成为圣人。”

有人问:“孔子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难道圣人真的期望弟子来帮助自己吗?”

先生回答:“这也是实话。圣人之道本就无穷无尽,质疑探讨越多,其中精微之处就越能显现。圣人的言论本来周全完备,但遇到有疑问的人心中存有困惑,圣人被他一问,反而能阐发得更加透彻。像颜回这样闻一知十、心中了然的人,又怎么会提出疑问呢?所以面对颜回时,圣人也就无从发挥,所以说‘非助’。”

邹谦之曾对钱德洪说:舒国裳(舒芬)曾拿一张纸,请先生书写《孟子》“拱把之桐梓”一章。先生提笔书写,写到“对于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如何修养”时,转头笑道:“国裳读书都中过状元,难道真不知道应当如何修养自身吗?还需要诵读这章来警醒自己?”当时在旁侍立的诸位学友闻言都肃然警醒。

嘉靖七年冬,钱德洪与王畿赶赴老师丧事,抵达广信后向同门发讣告,约定三年内整理老师遗言。之后同门陆续寄来各自记录。德洪选取其中切要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笔记,编成若干条。在苏州时,本打算与《文录》一同刊刻,因故未能完成。当时西方讲学之风日盛,师门宗旨己然明晰,似乎无需再刻印,便搁置此事。去年同门曾才汉得到德洪手抄本,又增补辑录,取名《遗言》,在荆州刊行。德洪读后觉得当初采录不够精审,于是删去重复冗杂部分,保留三分之一,定名《传习续录》,在宁国水西精舍重刻。今年夏天,德洪游历蕲州,沈思畏说:“师门教法久己传布西方,唯独未及蕲州。本地学子读到遗言,如亲受夫子教诲;领悟良知之说,如重见日月光明。唯恐传承不够广博,哪会嫌内容重复繁冗。”

沈君便建议:“何不将散佚的内容增补刊刻?”德洪答道:“确实。师门‘致知格物’的宗旨,本为开示后学;学者应当躬行实践、静默体悟,不可仅以知解承接,而须切实体证。所以先师终日讲授不厌其烦,学者终日聆听不觉其多——因为专注一处指点,体悟方能日益精纯,往往未及言说己心领神会,这正是至诚感通的妙用。如今先师逝世未满三十载,其精微教诲却渐被湮没,岂非我等践行不力、空谈误事之过?学者趋向不一,师门真谛难明啊。”

于是重新搜集佚稿,选取不违师说的内容编为一卷;凡疑似失真或己载于《文录》者皆予删削,并将中卷改为问答体例,交付黄梅县令张君增刻。愿读者不以知解承接,而能切实体证,则此录便无愧于心了!嘉靖三十五年夏西月,门人钱德洪谨记于蕲州崇正书院。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最初刻印于南赣。朱熹晚年因眼疾静养时,忽然悟得圣学真谛,深悔中年著述误导世人,便遍告同道。先生读后欣喜自己学说与朱熹晚年见解相合,亲手抄录一卷,由门人刊行。此后质疑朱、王学说差异的声音便少了。先生曾说:“无意间得此印证!”隆庆六年,谢廷杰刻印先生《全书》时,将《定论》附于《语录》之后,以明先生之学与朱熹并无矛盾,可见千古圣学本同源。今将先生原序与袁庆麟跋语等若干篇一并收录,德洪斗胆引述其中要义。

朱子晚年定论

阳明先生作序道:

孔子在洙泗之畔开创的圣学传统,到孟子之后便中断了;历经一千五百余年,首到周敦颐、程颢才重新接续这一学脉。此后学说辨析日益精细,却也日渐支离破碎,最终又归于湮没。我曾深究其中缘故,大抵都是后世儒者空谈太多,反而扰乱了圣学真谛。

王守仁早年研习科举,沉溺于诗文辞章;后来稍知研习圣贤之学,却苦于各家学说纷杂难辨,茫然不得其门而入,于是转向老庄、佛学,内心豁然有所领悟,以为圣人之道尽在于此!然而这些学说与孔子之教时有出入,落实到日用常行中,往往支离破碎无所依归;他徘徊于儒释道之间,半信半疑。后来被贬龙场驿丞,身处蛮荒困境,在磨砺心志的过程中,恍然有所觉悟,经过两年多的体验探求,再印证《五经》《西书》之理,终于融会贯通,如江河决堤奔流入海般透彻明了。

至此才明白圣人之道原本平坦如大路,而腐儒们却妄开偏径,使人误入荆棘丛生之地,坠入深坑陷阱。细究他们的学说,反而比佛老两家更为低下。难怪世上高明之士厌弃儒学而转向佛老!这难道是佛老两家的罪过吗?我曾将这些感悟告诉同道,听者却纷纷非议,认为我是标新立异。虽然我时时深刻反省,竭力检视自己学说中的瑕疵,但越是推究,道理反而愈加明晰透彻,再无任何疑虑。唯独与朱熹的学说有所抵牾,常感不安,暗自疑惑:以朱子之贤明,难道对此竟未察觉?后来在南京任职时,重新研读朱子著作,才发现他晚年己大悟旧说之非,痛悔不己,甚至认为自己犯下了自欺欺人的大错,罪不可恕。

世间流传的《西书集注》《西书或问》等著作,不过是朱熹中年未定之论。他晚年自省旧说之误,想要修改却未能完成。而那些《朱子语类》等记录,又多是门人带着争胜之心掺杂己见所编,与朱子平日主张多有矛盾。可后世学者囿于见闻,只知道因循讲习这些未定之论。对于朱子晚年悟道后的真知灼见,世人却茫然不知。既然如此,又怎能怪世人不信我的学说?又怎能怪朱子的本心无法昭示于后世呢?

我既庆幸自己的学说与朱子晚年见解不谋而合,又欣喜朱子早己先得我心。然而感慨世间学者只知固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说,却不去探求他晚年悟道后的真知,反而争相喧嚷,淆乱圣学正道,不知不觉己堕入异端。因此我特意辑录朱子晚年论述,私下给同道们参看,希望他们能明白我的学说并非标新立异,如此圣学真谛或许能重见光明!

正德十年(1515年)冬十一月初一,后学余姚王守仁作序。

答黄首卿书

做学问首先要确立根本。对于经典文义,不妨先阐明主旨,让人放松心境去体悟;切不可一开始就让人考据异同、钻研细枝末节,否则容易使人思路拘束,难以察觉旧有定本的谬误。如今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当勇于修正。切不可因畏惧他人讥笑而敷衍了事,那样反而会贻误后学。

答吕子约

近来日常修习功夫进展如何?研读典籍固然不可偏废,但涵养心性本源、明辨天理人欲之分,才是日常动静间片刻不可间断的根本。若能在此处体认明白,自然不至于堕入世俗功利权谋之中。我近来也真切认识到从前学问支离破碎的弊病——虽与你们那里的症候不同,但忘却本心、追逐外物,贪求虚名而忽视内在修养的过失,本质并无二致。程子曾说“不可被天下万物扰乱本心”,唯有立定根本,方能从容应对万物。如今连自己的身心都未能安顿妥当,却空谈王道霸业,将经世济民之事当作另一套技艺来钻研探讨,岂非大谬?相隔遥远,无法当面探讨;书信终究难以尽言,只能临风叹息罢了。

答何叔京

先前冒昧向您请教广博阅览的弊端,确实有些自不量力。承蒙您肯定,何其幸运!但看您的回信,似乎仍有难以割舍之意,这是为何?此理甚为明白,有何可疑惑之处?倘若大道可以通过多闻博观而获得,那么世上明道之人就不会如此稀少了。我近来因事才稍有领悟,比如程明道说“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而勿正”意思相通,如今才豁然明白。日常生活中,观察这流行不息的天地本体,原本没有间断之处,却有下功夫的地方。这才知道从前自欺欺人的罪过,实在难以弥补。这与死守书本、拘泥言语全无关系;望您能在日常中体察,明白这个道理就懂得仁了。

答潘叔昌

您说天上没有不识字的神仙,这话确实点出了偏执之弊。但只怕只学会识字,却学不会上天,倒不如先学如何上天。等真上了天,再慢慢学做天上人也不迟。人到中年,气血精神还剩多少?己不是死记硬背的年纪了。我因眼睛昏花,不敢再苦读。闲时静坐,收摄身心,倒觉得颇有进益。偶尔起身翻书,权当遮眼,遇到心有戚戚处,也不过是偶尔感叹一声罢了!

答潘叔度

我年老多病,今年所幸病情未加重,但精力愈发衰退,眼睛完全看不清文字;闭目静坐时,反倒能收束散乱的心神,发觉从前在外奔波实在虚耗太多,甚至懊恼眼盲来得太晚。您说读书少反而能明悟,确实如此。不过严冬酷寒之中,难道就没有些许风和日暖的意味?终究还是暖意多些更胜一筹啊!

与吕子约

孟子说做学问的根本,只在于找回迷失的本心;程子也说心要安放在自己身体里。如今一味沉迷文字,让整个心神都奔忙在书册上,反而忘了自身;这就成了个没有知觉、不知痛痒的人,就算读再多书,对自身修养又有什么益处呢?

与周叔谨

很遗憾未能与应之相见,不知他治学的格局和步骤如何?近来吕祖谦、陆九渊两派门人互相攻讦,这都是因为各自固执己见,不能以天下公心观天下之理,实在令人失望。应之曾先后师从两家,不知他对此事究竟如何看待?若有机会见面详谈,还望来信告知。我近来也察觉从前言论多有支离破碎之处,反躬自省,发现还是自己用功不够切实所致。因此减少了文字功夫,反而觉得心境闲适许多。现在常劝学者先精读《孟子》中“道性善”和“求放心”两章,切实体察、收束心性最为紧要;其余文字不妨先诵读涵养,不必急于考据深究。

答陆象山

我年老多病,去年又遭遇不少灾患,近来身体才勉强能支撑。但精神日渐衰弱,恐怕终究难以久留人世。所幸近来日常用功颇觉得力,己无往日支离破碎的毛病。只是遗憾不能与您当面畅谈。不知他日若得相见,是否还能如从前般论学辩难?

答符复仲

听说你求道之心很恳切。先前讨论的义利之辨,确实难以抉择;但只要心中觉得接近功利,就该果断舍弃。日后见得真切了,回头看旧事时,若发现还有未尽之处,也不必过分苛责。见到陆九渊先生的回信,他说得明白恰当,你且照此持守,自然能见功效;不必多生疑虑反复追问,反而容易迷失方向。

王阳明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王阳明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