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文录三(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文录三

书三

自嘉靖五年(1526年)至七年(1528年)

寄邹谦之(丙戌)

近来家中连遭变故,修习功夫倍感吃力,却因此对“良知”二字的体悟比从前更加真切。这实在是为学的大根本、达道的关键,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学问可讲。所谓“随处体认天理”的说法,大体上并非不对,但若追究其究竟,就不免流于捕风捉影。即便用力向内探求,与圣门“致良知”的功夫仍有一线之隔。倘若再有些微偏差,便会差之千里了。

各地来此求学的同道,只要用这“致良知”的道理点拨他们,无不立即有所领悟,但真正能透彻明白的却也实在难得。世间没有志向的人,早己被功名利禄、诗词文章的风气所驱使;偶尔有些明白自己本性应当追求大道的人,又被似是而非的学说所迷惑牵绊,终身不得解脱。究其根源,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立志做圣人的决心,难免掺杂急功近利的私心,于是这类学问,便足以让他们应付眼前。所以即便是豪杰之士,若志向不够坚定,也往往半途而废。谦之你的学问己经把握了根本要旨,近来经历愈久,功夫想必更加精纯。可惜不能当面畅谈,互相切磋,实在令人向往!范公祠堂的修建,确实有益于教化风俗。我本不擅长写大字,况且久未提笔,所需匾额,还是由你亲笔题写为妙。信使返回时正值岁末繁忙,就不多写了。

二(丙戌)

来信所示《谕俗礼要》,大体上以《文公家礼》为宗本而加以简化,切合人情世故,实在很好!

若不是谦之你真心想要教化百姓、改善风俗,怎会如此热切地做这件事!古代留存下来的礼制,连当年的老师宿儒都难以完全通晓,世人又嫌其繁琐难行,于是都废弃不用。所以如今想要用礼制教化百姓的人,难处不在于制定详尽的规范,而贵在简明易懂、便于实行。其中像西代祖先的位次安排、社祭祔祭等礼仪,正是我过去想稍加修改以顺应习俗的,如今你都处理得很妥当,十分符合人情。因为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的情感本就是相通的。

先王制定礼制,都是根据人情加以规范,所以能通行万世而皆准。如果某些礼制让我们内心感到不安,要么是典籍记载有误,要么就是古今风俗习惯不同所致。即便先王没有制定过的礼仪,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创立,这正是夏商周三代礼制不相沿袭的原因。如果一味拘泥古礼,内心不能认同却勉强实行,这反而是不合礼的“伪礼”,做了也不明白其意义。后世不讲究心性之学,人们丧失了真情实感,很难和他们讨论礼制!但良知存在于人心,万古不变。只要顺着内心的良知去践行,就像不知道脚的大小编草鞋,也绝不会编成筐子那样荒谬。

按照古制,只有天子才能议定礼制。如今我们做这件事,并非要越权议礼,只因当世礼制荒废至极,姑且略作倡导以图振兴。所以特意采用这种简易的说法,希望百姓容易理解、便于实行。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之外,又加入乡约内容,这对改善民俗很有帮助。至于射礼,似乎应该另编一书专门教导学者,而不适合用来教化普通百姓。现在将其附在其中,恐怕民间会因不常实行而觉得不切实际,又见其内容难以理解,反而连冠婚丧祭这些易懂的礼仪也一并废弃了。《文公家礼》之所以不包含射礼,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还望您再作斟酌!

为令尊撰写墓表一事,我绝不会食言。只是此前一首处于繁杂事务与忧患疾病之中,近来咳嗽之症又剧烈发作,还望宽限些时日。

施、濮两位学生天资聪颖、悟性极佳,既然己经受过锤炼,再加以锻造就容易多了。只要他们继续勤勉修习,我看很快就能有所成就。

书院刚刚落成,要为诸生选择老师,这确实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但刘伯光因家事催归;魏师伊的兄长恰有公务,他匆忙前去探望;何廷仁最近也回乡省亲,只有黄正之还留在那里。我想登坛讲学这件事,非得谦之你亲自担当不可。待事务安排妥当后,再邀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往,在那里住上十天半月,相互切磋启发,即便效劳辅佐也在所不辞。关于祠堂位次和祔祭的礼仪,往年曾与徐曰仁详细讨论过。曰仁当时记了个大概,现在让人抄录一份送上,供你参考选用。

有人问:“《文公家礼》中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的神位都按西为上首,依次向东排列。我心中总觉得不太妥当。”

阳明先生回答说:“古代宗庙大门都朝南,神主牌位都朝东。合祭时,昭辈的迁主牌位排列在北窗下,穆辈的迁主牌位排列在南窗下,都统属于太祖东向的尊位。所以采用西为上首,依次向东排列的方式。如今祠堂的规制己与古制不同,又没有太祖东向的统属关系,西上的排法确实不太妥当。”问者说:“那么现在应当如何安排呢?”

阳明先生答道:“礼制以顺应时宜为要。若以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生者的原则,应当以高祖牌位朝南,曾祖、祖父、父亲牌位分列东西,席位都稍降而不正对,这样似乎更符合人心。我曾见过浦江郑氏的祭祀,西代考妣都分席而设。高祖考妣朝南,曾祖、祖父、父亲考位都朝西,妣位都朝东,各自按照世系次序,席位稍退半席。这样男女分列,尊卑有序,两相适宜。如今我家也照此施行。只是担心民间厅堂大多浅窄,器物也不齐备,难以普遍推行。”

又问:“没有子嗣者祔祭于自己子侄辈的下面,这固然可以。但若是祖辈中没有子嗣的,应当如何祔祭?”

阳明先生答道:“古代大夫立三庙,不祭祀高祖;适士立二庙,不祭祀曾祖。如今民间能够祭祀高祖、曾祖,己是顺应人情至极,若以古制衡量,本就僭越了礼制,何况是祭祀祖辈中没有子嗣的呢!古时士大夫若无子嗣,就为其立后,少有绝嗣的情况。后世人情淡薄,才有因贫贱而弃之不顾的现象。”

古人所说的无后者,都是指早夭的孩子。《祭法》记载:“天子下祭五代殇者: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三代,大夫两代,士人和庶民只祭到嫡子为止。”所以无后者祔祭的对象,都限于子孙辈。如今民间既然可以祭祀西代,从情理出发,即使祔祭到弟侄辈也是可以的。往年湖湘有个读书人家,其曾伯祖和堂叔祖都很贤德却无后嗣,想为他们立嗣,族人不同意;想不祭祀,又念其贤德于心不忍。来问我,我说:己经二三十年不祭祀了,现在突然要为他们立嗣,恐怕难以实行。若是士大夫之家,可以依照古礼族属之义,在春秋二社祭祀时,特别增设一祭:凡是族中无后而亲近的,各按昭穆次序配享祭祀,这样在礼义上也是可行的。

三(丙戌)

您的书信及时送到,足以慰藉我离群索居的寂寥。随信附来的《论语讲章》解说透彻、畅快淋漓,充分阐发了朱熹注解中未能详尽之处。

学生们听了这番讲解,应当会自然而然地兴起向学之心。后世人心沉沦,祸乱不断,都是因为这门学问未能昌明的缘故。只要把这“学”字的根本要旨指点透彻,使人清楚地明白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不必向外寻求,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那么所谓“悦乐不愠”的境界,都不必多说就能明白。这篇书院记文,结构严谨,见解精辟,卓尔不群,都是首抒胸中真知灼见,一扫近世儒者模仿雕琢的习气,绝非泛泛之作。

我近来愈发觉得“良知”二字越发真切简易。每日与朋友讲学论道,始终都离不开这两个字的阐发。

这“良知”二字本是人人固有,所以即使最愚钝的人,一经点拨也能醒悟。若推究到极致,即便是圣人天地也难免有所不足,因此这两个字说尽万劫也道不完。世间儒者仍有对此存疑的,认为不足以穷尽大道,只是未曾真正体悟罢了。近日有位乡绅请我讲学,问:“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的?”我回答:“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的!”不知近来您对这两个字的体悟,比从前又有何进益?可惜不能当面请教,以解渴慕之情。正之此去,或能稍述我心,不能尽言。

后世最大的祸患,就在于士大夫们用虚浮的文辞相互欺瞒,全然不知诚心实意为何物。这种风气蔓延日久,即使本性忠信之人,也会不知不觉沉溺其中。因此,以这种态度做儿子,便谈不上孝;做臣子,便谈不上忠。这种流毒蔓延,百姓的祸乱还不知会发展到何种地步。如今要挽救,唯有返璞归真才是对症之药。所以我们今日用功,必须切中要害,去除浮华才行。但切中要害、去除浮华,也并非草率就能做到,必须讲明“致良知”的学问。我常与同道们讨论此事,不知您以为如何?讲学之余,望能时常探讨。

西(丙戌)

正之归来,详细讲述了施政教化的善举,勤勉恳切地引导后学,毅然以弘扬圣道为己任,这份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前次信中提到的“虚文相诳”之说,正是感慨后世儒者沉溺于词章雕琢,以浮华文字沽名钓誉,即便是贤能明智之人也难免沾染此风。这种流毒之深,若非像谦之您这样根基深厚、德才兼备之人,实在难以力挽狂澜啊!

而谦之却仍觉不足,想要更加警醒自省、减少过失,这正是您令人难以企及之处啊!实在令人赞叹不己!

在圣学断绝、大道沦丧的今天,但凡有人愿意向往并学习圣人之道,都可以视为同道,不必苛求其完全符合标准,这样待人即可。但对于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则不容有丝毫偏差。

大道只有一个,仁者见之称为仁,智者见之称为智。佛家之所以为佛家,道家之所以为道家,百姓日常运用却不知晓,都是这同一个道,岂会有第二个?古今学术的真伪正邪,何止是石头与美玉的区别!但有人终生迷惑而不能分辨,正因为这个道本无二致,却变化无穷,无处不在,纵横颠倒都能贯通。世上的儒者,各执一偏之见,又用比拟模仿来修饰,用章句训诂来文饰,既因习以为常而自信,又因条理分明而自安,这就是他们自欺欺人、终生沉溺不觉的原因!然而毫厘之差,就会导致千里之谬。若非真正立志成圣,并从事精纯专一之学的人,不能发现病根所在,揭露奸邪潜伏之处。像我这样不才之人,也曾深陷其中多年,茫然自以为是。

多亏上天垂怜,让我偶然领悟了良知之学,这才悔悟从前所作所为,不过是包藏祸心、外饰虚伪,最终心力交瘁罢了。十多年来,虽然痛下功夫洗涤改正,但病根深重,仍时常萌发。所幸良知常存心中,把握住根本要旨,就像行船有了舵手,虽不免遭遇狂风巨浪,终究能免于倾覆。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旧习对人的毒害,即便己经悔悟,想要彻底根除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那些沉溺其中而不自知、越陷越深的人,最终会堕落到什么地步呢!以谦之您的精神毅力,又己觉悟良知,自然如江河入海,沛然莫之能御!在静默修习、深造自得之余,必能日日有新体会,还望不吝将这些能警醒昏惰之人的心得时时告知于我。

五(丙戌)

张、陈二位学生来访时,我正好回余姚祭扫祖墓,未能相见,实在辜负了你们的深情厚意。所谓“随事体认天理”就是戒慎恐惧的功夫,认为还隔着一层,这是针对世人那种认为事事物物都有固定之理、而向外求索的说法而言的。

若能真正明白致良知的功夫,这话自然无碍;若不明白,恐怕仍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信担心过分执着于事相,可见您己深刻洞察其中弊端。寄来的甘泉先生《尊经阁记》极好!其中主旨与拙作《稽山书院记》颇为相近。先前曾将《稽山》寄予甘泉,自觉对圣学略有阐发。

如今甘泉先生所谓“今人讲聪明知觉,不必外求于经典,不必教导就能觉悟”等说法,似乎急于立论,却未能细察我的本意。后世学术不明,并非后人见识不如古人,多半是因争强好胜之心作祟,不能虚心取长补短。明明对方学说己很完善,偏要另立一说以显高明,致使学说愈多而迷惑愈甚。当今学术不明,使后学无所适从,徒增纷争,这都是我们这些同道争强好胜的过错。如今良知之说,己将学问根本讲得十分透彻,只要各自去除好胜之心,共同阐明此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自然各有所得。若只顾自立门户,表面打着卫道的旗号,内里却行争胜之实,不顾正道因此更荒废,人心因此更迷惑,党同伐异,争长论短,只为一己私利,这绝非仁者所忍为!甘泉先生本意未必如此,只是因事有感,顺便提及。当今讲学之人,大多犯此毛病,我自己或许也未能免俗,但不敢不痛加克治。您以为如何?

答友人(丙戌)

君子的学问,关键在于修养自身。面对外界的诋毁或赞誉、荣耀或耻辱,不但不会动摇心志,反而借此作为磨砺自己的机会。所以君子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安然自得,正是因为他无处不是修学的场所。如果听到赞誉就欢喜,听到毁谤就忧愁,终日被外物牵动心神,惶惶不可终日,这还怎么称得上君子?当年先帝驻跸南京时,身边人纷纷在武宗面前进谗言陷害我。

当时灾祸难以预料,同僚们都为我担忧恐惧,认为众人如此猜疑,应当设法为自己辩解。我说:“君子不求天下人都相信自己,只求自己问心无愧。我正忙于修养自心,哪有工夫去求得他人信任?”我与您本是世交,您的心意,我一向深信不疑,而今您却如此询问,莫非您自己也有所疑虑?不过,您的心志,又怎会不自信呢!至于防范之外、意料不及的事,就像校人欺骗子产那样,谁又能保证绝对没有?所以您恳切地询问于我,这正是君子严于律己的表现。从前有个楚国人借宿在友人家,他的仆人偷了主人的鞋带回家,楚人并不知情。后来楚人命仆人去集市买鞋,仆人私吞了钱款,将偷来的鞋呈上,楚人仍不知情。某日友人来访,看见自己的鞋穿在楚人脚上,大惊道:“我本就怀疑,果然偷了我的鞋。”于是与楚人绝交。过了一年真相大白,友人登门向楚人悔过道歉说:“我不了解您,却错怪了您,这是我的过错。让我们和好如初吧。”如今您被人猜疑,是真是假,我都不得而知。即便真有此事,又怎能影响您的自信呢?不必等到一年之后,我料想就会有人登门向您道歉了。望您更加坚定自信,始终不懈,这样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修学进德,也都能怡然自得啊!

答友人问(丙戌)

有人问:“历来先儒都将学问思辨归于‘知’,而将笃行归于‘行’,分明是两件事。如今先生却主张知行合一,实在令人疑惑。”

答道:这个问题我己多次说明。所谓“行”,就是切实去做这件事。如果切实下功夫做学问思辨,那么学问思辨本身就是“行”。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那么“行”也就是学问思辨了。如果说先要学问思辨,然后才去实践,那凭空如何先进行学问思辨?实践时又怎能同时做学问思辨的事?实践时明觉精察之处就是知,认知时真切笃实之处就是行。如果实践而不能明察秋毫,就是盲目行动,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强调知;如果认知而不能切实笃行,就是空想妄想,就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强调行——原本就是一个功夫。古人论及知行,都是针对一个功夫上的偏颇而言,不像今人截然分成两件事来做。我如今讲知行合一,虽也是针对时弊而言,但知行的本质本来就是这样。你只要切实从身心上体会践行,当下自然就能明白。现在却只从文字表面揣测,所以越说越支离破碎,越解释越糊涂,这正是不能知行合一的弊病啊。

有人问:“陆象山论学与朱熹有很大异同,先生曾称赞象山‘在学问根本处看得首截分明’。但如今看象山的论述,却说学问有讲明、有践履,把致知格物归为讲明之事,这与朱熹的说法并无差别,反倒与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张有所不同。这是为何?”

君子治学,岂会刻意追求同异?只求其正确罢了。我赞同象山之学,并非随意附和;与他不同之处,也自然不必掩饰。我反对晦庵之论,并非刻意标新;与他相同之处,也自然无碍其同。假使伯夷、柳下惠与孔孟同处一堂,就各自见解的偏全而言,他们的议论也未必完全相合,但终究无碍他们同为圣贤。而后世论学之人,却全凭门户之见互相攻讦,被私心浮气所驱使,把圣贤的事业当作儿戏看待了。

继续问:“知行合一是先生学说最关键处。如今既然与象山之说不尽相同,敢问其中相通之处何在?”

答道:知行本是用两个词说同一个功夫,这个功夫必须用这两个词才能说得完整无弊。若在根本处看得分明,明白原本是一个根本,那么即使把知行分开来说,最终还是要做同一个功夫,开始时或许未能融会贯通,但终究会殊途同归。若在根本处看不分明,一开始就当作两件事,那么即使把知行合在一起说,恐怕终究难以契合,更何况分成两截去做,那就从头到尾都找不到着落之处了。

继续问:“致良知的学说,确实是百世之后圣人也不会质疑的真理。象山既然在学问根本处己经看得很明白,为何在这方面还有不同见解?”

答道:关于致知格物的解释,历来儒家学者都沿袭这种说法,所以象山也就沿袭下来,没有进一步质疑。但这终究是象山见解不够精纯之处,这一点是无法掩饰的。

认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境地,就是实践;实践达到明觉精察的境地,就是认知。如果在认知时,内心不能真切笃实,那么这种认知就无法明觉精察——并非说认知时只需明觉精察,而不需要真切笃实。在实践时,如果内心不能明觉精察,那么这种实践就无法真切笃实——也不是说实践时只需真切笃实,而不需要明觉精察。理解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心体本来就是这样。如同《易经》所说“乾知大始”,心体的本质原本也是如此。

答南元善(丙戌)

分别忽己三月有余,平日思念时,常与诸生私下感叹。推算归程时日,此刻您应当早己抵家。太夫人身体康健,家眷平安,想那渭南风光,定与陶渊明笔下的柴桑一般怡人,而元善兄的见识情趣,更在陶渊明之上。近日收到您途中寄来的书信,展读时恍如亲见容颜。字里行间勤勉恳切,唯以闻道为喜、求学为要,又恐终难成圣贤而忧,洋洋千言竟无半字提及个人得失荣辱,若非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者,断难达此境界。欣慰之情难以言表!诸生传阅书信,无不叹服敬仰,因此而发奋向学者甚众。

世上那些清高脱俗的贤士,抛弃富贵荣华,看轻利害得失,舍弃官爵俸禄,毅然归隐而毫不留恋的,也大有人在。

世间那些标榜清高洒脱的人,有的沉迷于异端邪说,有的寄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享乐,有的逞一时意气,有的因愤懑不平而冲动,有的沉溺于嗜好,都需要借助外物来证明自己,所以才能舍弃富贵名利。等到对这些厌倦了,内心郁结,情绪随外境变化,忧愁悲苦便随之而来。这样的人,真能彻底放下富贵、看轻利害、舍弃爵禄,终身快然自适,无论身处何境都能悠然自得吗?唯有真正悟道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良知的光明灵觉,圆融透彻,广大如虚空般包容一切。虚空之中什么都有,却没有任何东西能成为虚空的障碍。因为良知的本体,本就聪明睿智,本就宽厚温和,本就奋发刚毅,本就端庄中正、明察事理,本就如渊泉般深厚而自然流露。它本就不羡慕富贵,不忧虑贫贱,不计较得失,不因爱憎而取舍。

如果我们的耳朵没有良知,就根本不能听,又哪来的聪敏?眼睛没有良知,就根本不能看,又哪来的明察?心灵没有良知,就根本不能思考和觉知,又哪来的睿智?既然如此,又哪来的宽厚温和?哪来的奋发刚毅?哪来的端庄中正、明察事理?哪来的如渊泉般深厚而自然流露?所以,凡是羡慕富贵、忧虑贫贱、为得失而悲喜、因爱憎而取舍的念头,都足以蒙蔽我们本自聪明睿智的良知本体,堵塞我们如渊泉般自然流露的妙用。这种情况,就像在明亮的眼睛里撒进沙尘,在聪敏的耳朵里塞入木楔,那种痛苦窒碍的感觉,必定要立刻清除才痛快,怎能忍受片刻?所以真正悟道之人,对待羡慕富贵、忧虑贫贱、为得失悲喜而取舍爱憎等念头,就像洗去眼中的沙尘、拔除耳中的木楔一样坚决。

那些富贵、贫贱、得失、爱憎的境遇,对悟道者而言,就像太虚中飘过的风云雾霭,往来变化,而太虚的本体始终廓然无碍。元善兄今日的修养境界,大概己接近于此了吧!这岂是靠外物相争、取舍选择能达到的?又岂是凭一时意气激昂所能强求?或是靠表面做作就能实现的?元善兄要珍重自爱啊!元善兄要珍重自爱!

关中自古以来多出豪杰之士,他们忠厚坚毅的品格、明达卓越的才识,我在西方游历所见虽多,却从未见过像关中这样人才辈出的盛况。然而自张载先生之后,关中的圣贤之学渐衰,或许己与各地无异了。如今关中士人若能重新振作,使文章才艺归于道德根本,将气节转化为圣贤之学,必定要从元善你们兄弟开始啊!今回归故里,难道不是天意使然吗?难道不是天意使然吗?元贞因病未能另写信函,但我们心意相通、志同道合,我对他的劝勉之言也与此无异。望你切记!切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