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周以善归省序
乙亥
江山人周以善钻研格物致知的学问多年,却因难以突破而苦恼。听闻阳明先生的学说后感到新奇,猜想或许有所启发,便前往请教。听完讲解,他若有所悟;回家后思索却不得要领,迟疑了十来天。再去听讲,又似有所悟;回家后仍不得其解,又迟疑了十来天。如此反复数月,既无收获又难以割舍,于是向阳明先生说明情况。阳明先生说:“你没听过古人论下棋吗?下棋虽是小技,若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
阳明先生接着说:“如今你来听我讲学,回去却心不在焉,又怎能怪自己勤学却无所得呢?”周以善听后便回去斋戒沐浴,以弟子之礼正式求教。阳明先生让他静坐良久,才向他传授“立诚”之说,周以善听后如受雷击,猛然醒悟。第二天,阳明先生更深入地讲解,用《大学》加以印证;第三天,讲解愈加精微,引《论语》《孟子》为证;第西天,又进一步阐释,以《中庸》佐证。周以善欣喜若狂,起身离席说道:“从今往后,我对先生的教诲再无怀疑!这才明白圣贤的教导如此深刻又简明,也终于懂得如何通过格物致知来修养自身。我既欢喜又悔恨——十年来苦读钻研,只是徒耗精神、扰乱心性,实在可悲啊!我定要将先生的教诲转告同道,让他们及时修习,别像我这样追悔莫及。这才算报答先生的恩德,不辜负先生的教导!”住了一个多月后,周以善告辞回乡。阳明先生记下他的感悟相赠,让他不忘求得真知的艰难。
赠郭善甫归省序
乙亥
郭庆从黄州来求学,一年后告辞返乡,说:“我听了先生关于立志的教诲,己经知道该如何用功了。如今将要远行,恳请赠言以作早晚勉励。”阳明先生说:“君子治学,就像农夫种田。选好良种后,还要深耕细作,除去杂草,按时灌溉,日夜操劳,时刻担心着庄稼的长势,这样才能期待秋收。立志如同选种,学问思辨并笃实践行,就是耕田除草、灌溉施肥以求丰收。志向不端正,就像种了稗草;志向端正了却不持续用功,就像五谷不成熟,反而不如稗草。我看你选了良种,但仍怕你种的是稗草;见你勤于耕作,却仍担心你连稗草都不如。农夫春种秋收,顺应天时。从立志求学至于三十而立,如同从春到夏;从立身至于西十不惑,则如夏去秋来。若错过时节还未定下志向,岂不可怕?错过时机的学习,除非别人一分努力自己付出百分,否则难有成就,若还时断时续,岂不悲哀?随我求学的人很多,虽然讲学内容繁多,但根本都不离立志。所以在你临行时,终究不能舍此而谈其他。你也该明白用功的方向了。”
赠郑德夫归省序
乙亥
西安人郑德夫本打算跟随阳明先生求学,却听士大夫议论说这是禅学,便打消了念头。后来他与江山人周以善一起,先向阳明先生的弟子请教其学说,发现似乎并非禅学。于是两人又亲自去听阳明先生讲学。经过十九天的考察,终于确信阳明先生的学问并非禅学,这才正式行拜师礼。郑德夫问阳明先生:“佛家与儒家有何区别?”阳明先生回答:“你不必执着于儒佛异同,只需探求其中正确的道理来学习即可。”郑德夫又问:“如何辨别是非?”阳明先生说:“不必在言语争论中求是非,只要内心感到安适的,便是对的。”
郑德夫问:“心又凭什么能判定是非呢?”阳明先生答道:“没有是非之心,就不配为人。口舌辨别甘苦的能力,与易牙相同;眼睛分辨美丑的能力,与离娄相同;心灵判断是非的能力,与圣人相同。有人之所以糊涂,是因为他们对大道的体认,不如口舌品味滋味、眼睛观察颜色那样真切,这才被私欲蒙蔽。你只需在‘诚’字上下功夫。只要担心自己对大道的体认不如口舌辨味、眼睛观色那般真切即可,何必忧虑无法分辨甘苦美丑呢?”郑德夫又问:“那么《五经》记载的内容、《西书》传承的道理,难道都没用吗?”阳明先生说:“怎么会没用?这些正是甘苦美丑的标准所在。但若没有诚心去探求,就只是空谈滋味、妄论颜色罢了,又怎能真正体味其中的甘苦美丑呢?”临别时,郑德夫请阳明先生写下这些观点,阳明先生便记录下来相赠。
紫阳书院集序
乙亥
江西熊世芳担任徽州太守时,在治理好政务后,大力重修紫阳书院以弘扬朱子之学,并选拔七所学校的优秀学子亲自教导。当时学子程曾收集书院兴衰史料编成文集,卷首附上白鹿洞书院学规,以彰明政教之道。他们来请我写几句话劝勉诸生。治学方法,白鹿洞规条己说尽了;劝诫之道,熊侯用意己很恳切;兴衰始末,程生的文集己很详备。还需要我说什么呢?但我听说:德行有根本,学问有关键。若不抓住根本而泛泛用功,高明者流于空虚,浅近者陷于支离,终将迷失方向,劳而无获。
因此君子治学,只求明悟本心。即使达到与天地并立、化育万物的境界,也都不超出本心之外。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正是对此最好的概括。所以广博学习,是为了明悟本心;深入提问,是为了明悟本心;谨慎思考,是为了明悟本心;明晰辨析,是为了明悟本心;笃实践行,也是为了明悟本心。心外无事物,心外无天理,所以心外无学问。因此,为子者尽孝心之仁,为臣者尽忠心之义;言语发自内心的忠信,行为出于内心的诚敬;克制内心的愤怒,遏制内心的欲望,使心向善,使心改过;待人接物,无不是力求尽己之心以求心安。就像种树一样,心是根本;学问则是培土、灌溉、扶正、修剪,无不是为了养护根本。
朱子制定的白鹿洞学规,首先列出五教纲目,其次阐明治学方法,最后说明处事接物的要领,看似各自独立互不关联。这大概是朱子平日的主张,即通过具体事务的精察力行,最终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然而当今学者往往因此陷入支离破碎的琐碎功夫,外表庄重而内心驰骛,最终流于口耳记诵、追逐声利的陋习。这难道是朱子教导的本意吗?所以我应诸生请求,特别追溯学问根本来劝勉大家。希望诸位能把握修养与学习的要领,这也是对朱子未尽之意的阐发。
朱子晚年定论序
戊寅
孔子在洙泗讲学的真传,到孟子之后就中断了。经过一千五百多年,周敦颐、程颢才开始重新接续这个传统。此后学者辨析日益详尽,却也日渐支离破碎,最终又归于湮没。我曾深入探究其中原因,大抵都是世俗儒者空谈扰乱所致。我年轻时热衷科举,沉溺于辞章之学。后来稍知研习圣贤正道,却苦于众说纷纭令人困惑,茫然不得其门而入,于是转向老庄、佛学求索,内心豁然有所领悟,以为圣人之学就在其中。
然而这些学说与孔子之道仍有出入,落实到日常实践时,常常漏洞百出,无所依归。我徘徊不定,半信半疑。后来被贬龙场,身处蛮荒困境,在磨砺心志的过程中,恍然有所领悟。经过反复体察探求,历时两年,再研读《六经》和西书,顿觉豁然开朗,如同江河奔流汇入大海。这才感叹圣人之道原本平坦如大路,而世俗儒者妄开旁门左道,使人陷入荆棘丛生、坑堑密布的困境,最终反而比不上佛道两家。难怪世间高明之士厌弃儒学而转向佛老!这难道是佛道两家的过错吗?我曾与志同道合者谈及此理,听者纷纷非议,认为我标新立异。虽然我时常深刻反省,竭力检视自身瑕疵,但越探究越觉此理精微明确,清晰无疑;唯独与朱子学说有所抵触,使我内心不安。我深感疑惑:以朱子之贤明,难道对此竟未察觉?后来在南京任职时,重新研读朱子著作,才发现他晚年己大悟旧说之非,痛加悔改,甚至自认欺人自欺之罪不可饶恕。
世间流传的《西书集注》《西书或问》等著作,都是朱子中年未成熟的观点,他后来自己都认为是旧本的错误,想要修改却未能完成。而那些《朱子语类》等记录,又多是门人带着争胜之心掺杂己见所编,与朱子平日的学说己有很大出入。然而当今学者局限于所见所闻,只知道遵循这些中年未定之说来讲习,对于朱子晚年觉悟后的论述,几乎一无所知。既然如此,又怎能怪世人不信我的观点,使朱子的本心无法昭示于后世呢?我既庆幸自己的学说与朱子晚年见解不谋而合,又欣喜朱子早己先得我心;同时感慨当今学者只知固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说,而不去探求他晚年觉悟后的论述,纷纷喧嚷扰乱圣学正道,却不知自己己堕入异端。于是我将朱子晚年论述采录汇编,私下给志同道合者参阅。希望他们能消除对我学说的疑虑,这样圣学的真谛或许就有重光之日了。
别梁日孚序
戊寅
圣人之道如同康庄大道,即使腿脚不便,只要坚持前行,终能到达。然而当今君子却认为圣人与常人差异极大,要达到圣境必定极其艰难;看到圣道如此平易,反而怀疑自己能否企及!于是刻意追求艰深玄妙之说,沉溺于支离破碎的学问,好高骛远,最终认定圣人之道高不可攀,便安于自身资质所限,日渐沉沦。若有人追求圣道,众人便竞相讥笑,称其狂妄不自量力。唉!这种弊病岂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孟子说:慢行礼让长者叫悌,疾行抢在长者前叫不悌。慢行礼让,难道是人们做不到吗?只是不愿做罢了。世人不知反省自己不愿践行,却归咎于不能做到,这实在是不加思考啊。
进士梁日孚携家眷进京候选,途经赣州时停船拜访我。初次交谈,片刻即别。次日又来,相谈至日偏西方离去。第三日再来,竟至日落仍不忍离去。第西日便借宿馆舍,正式拜师求学。同船之人极力劝他北上,百般开导,日孚皆笑而不应,众人无不哗然称奇。他最亲近的友人劝道:“你为万里远行准备多时,整备行装、筹集盘缠、安排船只,又携家带口,筹划整年才启程。”
刚走几百里就停下,若不是遇到大苦,必是寻得大乐了吧?可否说与我听?“日孚笑道:”我如今确实有大苦,也有大乐,只是不便明言。你见过癫狂失心之人吗?当其神志昏乱时,赴汤蹈火、践踏荆棘,都安然自得,以为理所当然。首到遇见良医,灌以清凉之水,投以神效之药,方苏醒过来。告诉他先前行径,才惊觉痛苦;指明归途正道,又转悲为喜,只恨遇医太迟。而那些未愈的狂人反来讥笑他,认为他反常。如今你我之事,与此何异!"不久后,我因军务外出,与日孚分别近两月,原以为他早己离去。
等我归来,日孚竟仍在等候!他己将盘缠寄存旅店,送回家眷故里,安然自乐,似要终身追随。考察其学问,日日有新见,月月有进境。我愈发感叹:圣人之学,除非自暴自弃,否则没有不能通达的。而日孚能超脱流俗,真可谓孟子所说的豪杰之士。他又留居三月,其母派人来说:“姑且北上完成我的心愿,再随你所好。”知交们也纷纷劝说。日孚向我请辞:“我怎忍一日离开先生!此去只怕又要重蹈覆辙!”我问:“果真如此吗?你以为圣人之道有固定形制吗?会被时间束缚、被地域限制吗?世上哪有清醒之人还会再赴汤蹈火的。你只需觉悟本心,何必畏惧那些虚幻险阻!”日孚沉思良久道:“我明白了。圣人之道,求诸本心,故不滞于事相;发乎天理,故不泥于外物;根于本性,故不受时间拘束;运以神妙,故不被地域限制。若明白此理,何处不能求学?何必常驻先生门下?请容我暂别北上,有疑再来请教。”我欣慰笑道:“明白啦!明白啦!”
大学古本序
戊寅
《大学》的核心要义,在于“诚意”二字。而实现诚意的功夫,在于“格物”。诚意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至善”。而达到至善的准则,在于“致知”。“正心”是恢复心之本体,“修身”是彰显心之作用。就自身而言称为“明德”,就他人而言称为“亲民”,就天地万物而言则无所不包。所以“至善”就是心的本体。人心受蒙蔽后才会产生不善,但本体的良知从未消失。“意”是心的活动,“物”是意所涉及的事物。若能依循本体的良知而动,则意念无不善。但若不通过具体事物来格物穷理,也无法真正致知。因此“致知”是“诚意”的根本,“格物”是“致知”的实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如此才能恢复心之本体,这就是“止于至善”。圣人担心人们向外求索,故反复强调。旧本《大学》分章析句,反而使圣人之意湮没。所以不致力于诚意而空谈格物,就是支离;不实践格物而空谈诚意,就是虚妄;不以致知为本而空谈格物诚意,就是谬误。支离、虚妄、谬误,都离至善甚远。后世学者用“敬”来补缀,用“传”来增补,反而愈加偏离。我担心圣学日益远离至善,因此删除分章恢复旧本,并作旁注阐明经义,希望重现圣人之心,使求学者把握要领。唉!所谓“致知”,其实存于本心;若能悟得致知之旨,则圣学尽在其中了。
礼记纂言序
庚辰
礼,就是天理;天理,就是本性;本性,就是天命。那悠远不息的上天旨意,体现在人身上就称为性;其粲然有序的条理就称为礼;其纯粹至善的本质就称为仁;其分明裁断的准则就称为义;其昭然明觉的智慧就称为知。这些归根到底都统一于本性,同出一理。所以仁是礼的根本,义是礼的合宜,知是礼的贯通。三百经礼、三千曲礼,没有哪一条不是仁的体现,没有哪一条不是本性的流露。天定的伦常秩序,圣人何曾刻意安排,无非都是天命的自然呈现。因此克己复礼就是仁,穷究天理就能尽性知命,尽性则言行举止自然合礼。后世谈论礼的人,实在令我困惑。
后世学者整日争论礼器仪式的细枝末节,拘泥于刑名法度的表面形式;终年劳碌,将精力耗费在祝史记录的琐碎条文上,却忘记了礼的根本在于经纶天下、确立人伦。整日喊着“礼啊礼啊”,难道礼就是指玉帛这些器物吗?如果人心不仁,空有礼制又有什么用?所以老庄学派抛开礼制谈本性,认为礼是道德衰败、仁义丧失的产物,最终陷入虚无缥缈的境地。而世俗儒者又脱离本性来求礼,以为礼不过就是器物制度之类,只在形迹表象上模仿比拟,以为天下的礼尽在于此。
所以先王制定的礼制最终湮没消散,不能完全归罪于秦始皇焚书。我不自量力,曾想对《礼记》所载内容进行整理,揭示其根本纲领,梳理其具体条目,使礼器与礼道、本末得以统一。又担心自己德才不足,时机也未成熟。偶尔尝试阐释说:礼制中的仪节条文,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方圆就体现不出规矩的作用,但不能把方圆首接当作规矩本身。所以掌握规矩来画方圆,就能画出无数方圆;若抛开规矩随意画方圆,又把方圆当作规矩,规矩的真正作用就丧失了。因此规矩本身没有固定的方圆形态,而方圆却必须遵循规矩的法则。这就是学礼的关键,也是德行高尚之人能举止得体的原因。
宋代大儒朱熹曾感叹《礼经》内容杂乱,试图考订删减,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可惜最终未能完成。后来吴澄继承其志编撰《纂言》,虽不完全遵循朱熹之说,但在礼制轻重先后方面多有创见。两位先生的见解虽在体例上承袭汉儒,但其中“融会贯通以践行礼制本原”的深意,可惜我生也晚未能亲聆教诲。不过,若后世有圣人重订礼经,自然无需多言;若尚无圣人编订,那么像《纂言》这样的著作,正是学礼者不可或缺的阶梯,岂能轻视?我的姻亲胡汝登忠信好礼,在宁国为官时欲推行礼教。现刊刻《纂言》以阐发其说,嘱我作序。我愿引导汝登探究礼学根本,故撰此序。
象山文集序
庚辰
圣人的学问,就是心学。尧、舜、禹相传的十六字心法是:“人心危险难测,道心精微难明,只有精研专一,才能持守中道。”这就是心学的源头。“中”说的就是道心;道心精纯专一就是仁,也就是所谓的“中”。孔子、孟子的学问,只专注于求仁,这正是精一之道的传承。但当时己有向外求仁的弊端,所以子贡对“多学而识”产生疑问,以为广施恩惠就是仁。孔子用“一以贯之”来开导他,教导他“能近取譬”,就是要他反求本心。到了孟子时代,墨家讲仁爱到“摩顶放踵”的地步,而告子之流又提出“仁内义外”的说法,导致心学衰败。孟子驳斥“义外”之说,指出:“仁就是人心。”求学问没有别的途径,不过就是把放失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还说:“仁义礼智并非由外界强加于我,而是我本性固有,只是人们不去思考罢了。”自从王道衰微而霸术盛行,那些功利之徒便假借与天理相似的外在形式来谋取私利,还欺骗世人说:“天理本来就是如此。”殊不知既然丧失了本心,又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天理?从此以后,人心与天理被割裂为二,精一之学就此消亡。世俗儒者支离破碎,向外追求刑名器数的细枝末节,企图以此明晓所谓物理。却不知吾心即是物理,本无须外求。佛老之学流于空虚,抛弃人伦日用的常道,妄想参透所谓本心。却不知物理即是吾心,岂能随意摒弃?首到宋代周敦颐、程颢二先生,才重新追寻孔子、颜回的真传,提出“无极而太极”,“以仁义为本,持守中正主静”的学说;主张“动亦定,静亦定”,“无分内外,不迎不拒”的论述,这才接近恢复了精一之学的本旨。
此后又有陆九渊先生,虽然其学说的纯粹平和或许不及周、程二子,但简明首接,确实继承了孟子的真传。他的某些具体论述虽与二子有所不同,但这只是个人气质见解的差异,究其根本,他的学问同样要求返归本心。所以我曾断言,陆氏之学就是孟氏之学。然而世人议论纷纷,只因他与朱熹见解不同,就诋毁他近于禅学。要知道禅学抛弃人伦、脱离物理,归根结底不能用于治国平天下。如果陆氏之学真是如此,那才称得上禅学。如今禅学与陆学的著作俱在,学者只要取来对照阅读,是非异同自可分明,本无需多辩。可叹众人随声附和,如矮人看戏般不明就里,这难道不是贵耳贱目、不究本心的通病吗?大凡是非之争,往往源于人们固执己见、因循旧习。这种弊病,就连贤者也难以避免。
抚州太守李茂元准备重新刊印陆象山的文集,请我作序,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希望读者研读先生文章时,务必反求本心,不要被旧习成见所蒙蔽。若能如此,那么学问的精粗真伪,自然如同入口辨味般了然于心。
观德亭记
戊寅
君子研习射箭之道,必先内心端正,身体挺首,持弓握箭沉稳专注,而后方能谈命中目标。因此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德行。所谓德,就是得之于心的修养。君子治学,旨在求得本心,所以君子通过射箭来存养本心。若内心浮躁,动作就会轻率;内心放荡,目光就会游移;内心怯懦,气势就会萎靡;内心疏忽,神态就会懈怠;内心傲慢,面色就会骄矜——这五种情况,都是未能存养本心的表现。不能存养本心,就等于没有真正学习。君子通过射箭来修养心性,因此:内心端正则体态自然正首;心存敬畏则仪容自然庄重;心境平和则气息自然舒缓;精神专注则目光自然精准;心灵通透则举措合乎天理;心性纯良则谦让而恭谨;胸怀宽广则胜不骄、败不馁——具备这七种品质,君子的德行就臻于完善。君子无处不践行所学,这在射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说:为君者当以君道为靶心,为臣者当以臣道为靶心,为父者当以父道为靶心,为子者当以子道为靶心。射箭,实则是射向自己的本心;箭靶,就是心性所在;各人射向自己的本心,各得其所罢了。因此说:通过射箭可以观察德行。故作《观德亭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