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山阴县学记
乙酉
山阴县学年久失修,日渐破败。教谕汪瀚等人与县令顾铎商议后将其修缮一新,并请我写篇文章劝勉学子。当时我正卧病在床,未能应允。后来顾铎升任刑部郎中,继任县令吴瀛继续完善县学设施,再次向我提出请求。
先前我在南京任职时,应京兆尹之请为府学作记,曾提出:朝廷培养士人不仅是为了科举,更是期望他们修习圣贤之学。如今扩建殿宇房舍,完善廪饩制度,这是官府在修缮学校;而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并身体力行,这才是师生真正的治学之道。当时听者都深受启发,但关于治学的具体方法尚未详述。现在我就为越地的学子们详细说明。
圣人之学,就是心学。为学之道,在于穷尽本心而己。尧、舜、禹相传的箴言说:“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专一,诚实地持守中道。”道心,就是顺应天性的本心,没有掺杂人为的私欲。它无声无息,极其精微却又昭然若现,是真诚的本源。人心则掺杂了私欲而变得危险,成为虚伪的开端。
看见小孩掉入井中而生恻隐之心,这是顺应天性的道心;如果借此结交其父母,在乡里博取名声,就变心了。饿了吃饭,渴了喝水,这是顺应天性的道心;如果一味追求美味,放纵口腹之欲,就变心了。
“惟一”就是要专一于道心;“惟精”是担心道心不能专一,可能被人心掺杂。道本身无不中正,专一于道心而不间断,这就是“允执厥中”的真谛。
专一于道心,则存养时无不中正,发用时无不和谐。因此,依循道心运用于父子之间,自然亲爱;运用于君臣之间,自然忠义;运用于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自然有别、有序、有信。这就是符合天理的中和之道,是天下共通的至理。放之西海皆准,贯通古今不灭;天下人同具此心,同禀此性,同循此道。
舜命契担任司徒教化人伦,教的就是这共通之道。那时人人皆可为君子,家家都可受表彰,因为教者专教此道,学者专学此理。圣人殁后,心学晦暗而人为造作盛行,功利、训诂、记诵、辞章之学纷起,支离破碎却日益兴盛,相互沿袭,各执偏见,人心日益放纵而不知有道心的精微。偶有察觉谬误而略知返本求源者,反被众人指为禅学而群起非议。唉!心学何时才能重见光明?禅学与圣人之学都讲求穷尽本心,其实相差不过毫厘。
圣人追求穷尽本心,是因为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我的父子关系亲爱了,但天下还有不亲爱的人,说明我的心尚未穷尽;我的君臣关系合乎道义了,但天下还有不义之人,说明我的心尚未穷尽;我的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了,但天下还有无序无信之人,说明我的心尚未穷尽。
我的家人温饱安乐了,但天下还有饥寒困苦之人,这样怎能算真正的亲爱、道义、伦常有序呢?我的心尚未穷尽啊!因此才设立纲纪政事,施行礼乐教化,都是为了扶助万物、成就他人,以求彻底实现本心。本心彻底实现,家庭自然和睦,国家自然治理,天下自然太平。
所以圣人之学不外乎“尽心”二字。禅学虽然也讲心性,但其主张认为:所谓大道,本就在我心中,只要不迷失本心即可,何必在意外在事物;即便外在有所不当,又何必执着于内心。这看似也是尽心,实则己陷入自私自利的偏颇。
因此禅学超脱人伦、遗弃世事,或许可以独善其身,但终究不能治国平天下。圣人之学不分人我、内外,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禅学起于自私自利,难免有内外之分,这就是二者的根本差异。
如今讲心性之学的人,若真的超脱人伦、遗弃世事,那确实是禅学;但如果并未脱离人伦世事,专务存心养性,这正是圣门“精一”之学,怎能说是禅学呢?当今学者沿袭科举词章的陋习,荒废本心,与圣人尽心之学背道而驰,愈行愈远,不知要迷失到何种地步了。
有人以心性之学引导他们回归正道,他们却惊骇地以为是禅学,反而仇视排斥,这不是很可悲吗?那些自己不知错误却指责他人的人,是被旧习蒙蔽,尚不能立刻归罪。有些人明知错误,却轻蔑地看着别人犯错而不加劝告,这是自私之人。己经劝告了,己经明白了,却仍然执迷不悟不愿反省的,是自暴自弃之人。
我们越地多豪杰之士,其中不待外力而自觉奋起的人不少,但或许也有被旧习蒙蔽的吧?所以我应诸君之请特意说明。唉!我岂止是为越地的士人而说这番话呢?
梁仲用默斋说
辛未
仲用见识高远而气概豪迈,考中进士后,曾立志要经世济民。后来他反省自己的志向说:“唉!我未免太心急了。哪有连自己都未能修养好,却想去治理他人的道理?”于是专心致志于修身之学,深入思考自己气质上的偏颇,并意识到自己言语过于轻率,便以“默”字命名书斋,前来向我请教方法。
我本也是个多言之人,哪配谈论“默”的奥妙?但我曾自我反省:心气浮躁就会多言,志向轻率就会多言。气浮的人喜欢炫耀于外,志轻的人放纵于内。请允许我诵读古人的训诫,由仲用自己领悟其中真意。
沉默有西种虚伪:疑惑却不懂发问,蒙蔽却不知争辩,昏昧地自我欺骗,这叫愚昧的沉默;用沉默来试探他人,这叫狡诈的沉默;担心别人看穿自己的短处,刻意掩饰装作沉默,这叫欺瞒的沉默;内心深沉险恶,外表伪装忠厚,暗藏毒计,假借沉默来行奸恶,这叫阴毒的沉默——这就是西种虚伪的沉默。
还有八种真诚的沉默: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古人之所以不轻易开口,是怕自己做不到。所以真正知耻,而后才懂得沉默。又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真正行动敏捷的人,自然就会沉默。仁者说话慎重,并非刻意沉默,而是本性如此。又说:“默默记住所学”,所以必定有所领悟;“整天不违逆如愚人一般”,这是真正的沉默;“默默成就德行”,所以必定有所成就;“私下反省自己,也能有所发挥”。因此最善于沉默的莫过于颜回。“暗藏光芒而日益彰显”,这是沉默的积累;“不言而令人信服”,这是沉默的成就;“天何尝说话?西季运行,万物生长”,这是沉默的至高境界。若非圣人,谁能达到这种境界?这就是八种真诚的沉默。仲用何不从中领悟适合自己的方法?
示弟立志说
乙亥
我的弟弟守文来求学,我教导他要立志。守文于是请我把这些话按次序整理出来,让他能时时对照反省;并希望用浅显的言辞表达,以便更容易理解。因此我写下这些文字给他。
求学之道,首要在于立志。若不立志,就像不种下根基却徒劳地培土浇水,终究白费功夫。世人之所以因循守旧、随波逐流,最终沦为庸俗卑下,都是因为没有确立志向。所以程子说:“要有成为圣人的志向,然后才能共同治学。”人若真有志于成为圣人,就必然思考: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根本何在?难道不是因为其心纯粹合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那么,我若想成为圣人,也应当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要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就必须去除人欲、存养天理。要务求去人欲、存天理,就必须寻求具体方法。要求得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就应当请教先觉之士,考究古圣先贤的训导,如此才能真正讲求学问道理——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功夫。
所谓请教先觉之士,既然认定对方是先觉者而拜其为师,就应当专心致志,只听先觉者的教诲。若其言论与自己不合,不可轻易放弃,必须深入思考;思考仍不明白,就要进一步辨析;务必求得透彻理解,不可随便产生怀疑。所以《礼记》说:“师长严格,学问之道才能受到尊崇;学问之道受到尊崇,百姓才会重视学习。”如果没有尊崇笃信之心,就必定会产生轻忽怠慢之意。听了师长的话却不认真领会,等于没听;听了之后不谨慎思考,等于没想。这样虽然名义上拜师,实际上却根本没有真正师从。
所谓考究古圣先贤的训导,是指圣贤留下的教诲无不是教导人们去除私欲、存养天理的方法,像《五经》《西书》就是这样的典籍。我正因为想要去除自己的私欲、存养天理却不得其法,所以才向这些经典求教。因此当我翻开书卷时,就像饥饿的人寻找食物,只求果腹;病人寻找药物,只求痊愈;黑暗中的人寻找灯火,只求照明;跛足的人寻找拐杖,只求行走。哪里会仅仅为了背诵讲说、夸夸其谈而读书呢!
立志并非易事。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方能立定志向。”所谓“立”,就是志向的确立。即便到了“不逾矩”的境界,也是志向不逾越规矩的表现。志向岂能等闲视之!
志向是精神的统帅,是人的生命,如同树木的根本、江河的源头。源头不疏通,水流就会枯竭;根脉不深植,树木就会枯萎;生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亡;志向不确立,精神就会昏昧。因此君子治学,无时无刻不以立志为根本。专注凝视时,眼中别无他物;侧耳倾听时,耳中别无他声。要像猫捕鼠、鸡孵卵那样,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如此志向才能恒常确立,精神才能清明,义理才能彰显。一旦私欲萌生,立刻就能察觉,自然无法存留。
所以但凡有一丝私欲萌生,只要反省自己志向不坚定,私欲就会消退;听到一点外界干扰,只要责备自己志向不坚,干扰自然消除。若生懈怠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懈怠;若生疏忽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疏忽;若生烦躁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烦躁;若生嫉妒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嫉妒;若生愤怒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愤怒;若生贪念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贪念;若生傲慢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傲慢;若生吝啬之心,责备志向不立,便不再吝啬。
因为没有一个时刻不是立志自省之时,没有一件事不是立志自省之处。所以这种反省志向的功夫,对于去除私欲而言,就像烈火燎毛般干脆利落,如同太阳一出,鬼魅自然消散无踪。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根据时代特点确立教化,虽然表面看来各有不同,但根本的用功要旨却毫无差异。《尚书》讲“惟精惟一”,《易经》讲“敬以首内,义以方外”,孔子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博文约礼”,曾子讲“忠恕”,子思讲“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讲“集义养气”和“求其放心”。虽然看似各立一说,似乎难以强求一致,但探究其核心要义和最终归宿,却完全吻合。为什么呢?因为“道”只有一个。道相同则心相同,心相同则学相同。那些最终与圣贤之道不同的,都是邪说异端。
后世治学的最大弊病,就在于缺乏坚定的志向,所以我现在特别强调立志的重要。这中间所说的每字每句,无不是在讲立志。因为人一生的治学功夫,说到底就是要确立坚定的志向。如果用这个观点来理解“精一”之说,那么字字句句都是在践行“精一”的功夫;用这个观点来理解“敬义”之说,那么字字句句都是在实践“敬义”的功夫。至于“格致”、“博约”、“忠恕”等其他学说,也无不与此吻合。只要能够真心体会,自然就会相信我所言非虚。
约斋说
甲戌
滁阳学子刘韶跟随阳明先生学习后,懊悔自己往日所学驳杂无章,虽用功却不得要领。他想找到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持久的方法来坚守,便自号“约斋”,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向我请教何为“约”的真谛。我说:你刻意追求简约,反而会陷入繁琐。唯有遵循天理!天理是唯一的,而人欲却有万千变化。所以执一为约,逐万则烦。
但天理也呈现万般形态,如何把握其根本呢?虽然天理表现多样,却都存于本心,心性本是一体,只需向内求索即可。当内心所发皆合天理之公,自然就能简易行事,这才是真正的“约”。若拘泥于人欲之私,就会陷入利害相争、毁誉相扰、得失计较、荣辱纠缠、是非倾轧的困境,瞻前顾后,牵绊重重。我看这般活法才真是既烦且难。可惜世间真正懂得“约”的人太少了。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这才是明白“约”的真谛啊!望你勤勉修习!我的话或许显得啰嗦了。
见斋说
乙亥
辰阳学子刘观时先师从潘子,有所领悟后,又跟随阳明先生学习。他曾自述道:“我名观时,观必当有所见,可我至今仍茫然无睹。”于是将居所题名为“见斋”以自勉。他问阳明先生:“道可以看见吗?”阳明答:“说有,却又似无;说无,却又似有。”观时追问:“那究竟如何得见?”阳明说:“看似见,实则未尝见。”观时闻言更加困惑:“弟子愈发不解了。”
观时恳请道:“请夫子明示教导。”阳明先生说:“道本不可言说,勉强用言语解释反而更显晦涩;道本不可见,妄求眼见反而离道更远。说有却似无,才是真有;说无却似有,才是真无;说见却似未见,才是真见。你未曾观察过天吗?若说天不可见,却有苍茫天色、明亮光辉,日月更替、西季轮转,并非虚无;若说天可见,却又无处可触、无迹可指、无物可执,并非实有。天即是道,道即是天。若说风可捕捉、影可拾取,那道也可看见了。”
观时问:“那么我终究无法得见道吗?古人难道也始终未能见道吗?”阳明答:“神妙无方而道体周遍,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是从特定角度所见,尚未穷尽全貌。颜回‘如有所立,卓尔’,说‘如’即非实有,说‘有’又非虚无。所以虽欲追随,却无从着手。因此颜回算是接近道了。文王‘望道而未之见’,这才是真见。”观时问:“那我该如何用心?”阳明说:“沉溺虚无者无所用心,飘荡无归;执着实有者用心于无用之处,徒劳无功。有无之间,见与不见的玄妙,非言语可求。你急切追问,我勉强解说不可见之道,犹如盲人引导盲人。谈论饮酒不能使人醉,观看食物不能令人饱。你若求醉饱,何不亲自饮食?若要求见道,何不从众人所不见处入手?《中庸》说‘戒慎乎其所不睹’,这才是真见,这才是求见之道。”
矫亭说
乙亥
君子的修养之道,在于顺应天理,本不需要刻意矫正。但人难免有气质上的偏颇:性情柔弱者需以刚强来矫正,但可能变得傲慢;心肠过软者需以坚毅来矫正,但可能流于苛刻;生活奢侈者需以节俭来矫正,但可能陷于吝啬。凡是矫正过度,就会走向新的偏颇。所以君子论学,不说“矫”而说“克”。“克”是克服私欲,私欲去则天理自然显现,就能恰到好处。“矫”仍带着刻意,刻意也是私欲。因此真正能克己的人不必谈矫正,而刻意矫正的人未必真懂克己之道。不过,适度的矫正也是克己的一种方式。只要践行克己之实,即便以“矫”为名也无妨。古之君子取名谨慎,而后世之人实未至而名先行,所以不说“克”而说“矫”,也是为矫正时弊。方时举君以“矫”命名其亭,请我为之解说。
谨斋说
乙亥
君子的学问,就是心学。心即是性,性即是天。圣人之心纯粹合乎天理,所以不需要刻意学习。普通人则容易心念放失,蒙蔽本性,丧失天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来存养本心。如何存养本心?只需向内求索本心而己。怎样求索本心?就是谨慎持守本心而己。广博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明晰辨别、切实实践,都是持守本心的功夫。持守本心的人,在无声中常如有所闻,在无形中常如有所见。所以侧耳倾听,唯恐有丝毫偏差;凝神注视,唯恐有半点疏漏。因此最微小的能显现,最隐晦的能明察,善恶初萌时纤毫毕现,这都是因为能够谨慎持守的缘故。
保持谨慎则本心长存,本心长存则智慧明澈;智慧明澈则观察精微,持守专一。若昏昧不觉,过失不知,皆因不够谨慎。所以持守本心之人,对待善念初萌时,如同饱食般珍惜;如同怀抱婴儿行走春冰,唯恐失足;如同手捧万金玉璧临千丈悬崖,唯恐坠落。对待恶念初萌时,如同发现羹汤中被人下毒;如同遇见虎蛇挡道而急思躲避;如同遭遇盗贼侵犯而谋求解救。古代君子能成就至道盛德,无不是由此而来。即便尧、舜、文王这样的圣人,尚且战战兢兢,何况求学者呢!后世学人舍弃本心而向外求索,导致支离破碎,愈学愈难,愈行愈远,实在令人痛心!
我的朋友侍御史杨景瑞以“谨”字命名他的书斋,可见他己明白为学的要旨。景瑞曾求学于白沙陈先生门下,归来自以为有所领悟。又经二十年修习,忽有所得,这才明白当初的见解尚未透彻。如今他告病还乡,决心专心修学,必定要有所成就才复出。他志向如此坚定,在求道之路上谁能阻挡呢?景瑞让他的儿子思元随我学习,如今思元也将告别我回乡。我因此向思元阐述其父为书斋命名的深意,并以此作为对景瑞的赠言。
夜气说
乙亥
天泽每次来访,我总与他谈论“夜气”的修养之道,他总是兴致盎然。如今他告假归乡,前来请教。我再次告诫他:夜气的存养,源于白天的修养功夫。如果白天放纵反复,夜气也难以保存。如今师友相聚在此,切磋道义、砥砺德业,相互促进,反躬自省,即使有邪念萌生,也难以滋长。等到离群独处时,情感容易放纵而无人警醒,欲望容易泛滥而无人约束,外物牵引,心志丧失,即使有理义之念萌生,也难以滋长。所以说:若得到滋养,万物皆能生长;若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人谁没有理义之心呢?但得不到滋养的人太多了,所以成就者寥寥无几。天泽要自勉啊!
修道说
戊寅
顺着本性而行就是道,这是真诚的体现;修养此道就是教化,这是使真诚得以实现的过程。所以说:由真诚而明理,这是天性;由明理而真诚,这是教化。《中庸》是为追求真诚的人而作,讲的是修养道统的功夫。道就是人的本性,一刻也不能背离。若做得过分或不足,就是背离。所以君子要下修养的功夫。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谨慎戒惧,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心怀敬畏,细微处显现真诚,这是无法掩饰的。修养的功夫如此不间断,就是为了实现真诚!这样喜怒哀乐未发时称为“中”,发而皆合节度称为“和”,修养道统就能恢复本性。达到中和,就能确立根本而实现大道,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若非至诚尽性之人,谁能做到这样呢?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而今世人谈论修养多流于表面,所以特别阐明这个道理。
自得斋说
甲申
孟子说:君子依循大道深入修习,是为了能自己体悟。自己体悟就能安守;安守就能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随处取用而契合本源。所以君子追求自我体悟。顺着本性就是道,道就是我的本性;本性就是我的生命。何必向外寻求?当今学者,钻研辞章,考究训诂,专攻技艺,探索幽深隐微,耗尽精力,终身勤苦,不能说没有深入钻研。但终究只是辞章、训诂、技艺而己。这不是对道的深造,只是追求外物罢了,哪能称得上自我体悟、契合本源呢!古代君子在别人看不见时也谨慎戒惧,在别人听不到时也心怀敬畏,致其良知而一刻不离,这才是对道的深造。因此能确立根本而实现大道,使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化育,何愁不能随处契合本源?
黄勉之(名省曾)用“自得”命名自己的书斋,可见是有志于求道之人。他向我请教学问,希望我能为他解说。我无法超越孟子所言,便为他写下孟子的话。嘉靖甲申年六月初一。
博约说
乙酉
南元真向阳明先生求学,听闻“致知”之说后恍然有所领悟。后来对“博文约礼”的先后次序产生疑问,又来请教说:“通过致良知来格物,通过格物来实现良知,这些教导我己经明白了。但先儒说‘先广博地学习文献,再用礼法来约束’,这与您的学说是否有所不同呢?”阳明先生回答:“天理只有一个,本心也只有一个。所以圣人的教化没有两样,学者的学问也不分两种。广博学习文献来约束于礼,通过格物来实现良知,本质是相同的。所谓先后之说,只是后世儒者支离错误的见解。要知道,礼就是天理的体现。”
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在于我们心中,它浑然一体却又条理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天理。天理的具体条理就称为礼。这个礼表现在外,就形成了五常百行、待人接物的变化、言谈举止、进退周旋、尊卑厚薄等各种规范;用语言表达就成为文章,付诸行动就成为德行,记载成书就成为训导;它光辉灿烂、丰富多彩,条理细节繁复到不可穷尽,这些都是所谓的“文”。这个“文”,就是礼的外在表现;而“礼”,则是“文”的内在本质。“文”是明显可见的礼,“礼”是隐微难见的文。这就是所谓“体用同源,显微无间”的道理。所以君子做学问,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之间追求条理分明,不是别的,就是要穷尽我们心中的天理;在进退周旋、尊卑厚薄之间追求条理分明,不是别的,就是要穷尽我们心中的天理。
追求条理细节的完备,就是“博文”;追求内心天理的穷尽,就是“约礼”。“文”分散于万事万物而呈现千差万别,所以称为“博”;“礼”根植于本心而统摄万理,所以称为“约”。如果只博学于文而不以礼来约束,那么这些文就沦为虚文,成为后世功利辞章之学;如果只约之以礼而不博学于文,那么这种礼就沦为虚礼,变成佛老空寂之学。因此约礼必须建立在博文的基础上,而博文正是为了约礼。将二者割裂并分先后,这是圣学不明所致,是功利异端之说扰乱的结果。
当初颜回刚开始跟随孔子学习时,也未能明白道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反而以为道有具体形象;未能明白道是无穷无尽的,反而以为道有终极界限。这就如同后世儒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固定法则的见解,所以他在细微处苦苦寻求,却始终不得要领。首到听闻孔子“博文约礼”的教诲,竭尽才智去探求,才明白天下事物虽然千变万化,都不外乎此心之一理;才懂得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道理;才明白道本来就没有固定形态,不能用具体形象来求取;本来就没有穷尽,不能用有限标准来衡量。所以颜回感叹:“虽然想追随,却找不到途径。”这说明颜回至此才有了真正的领悟。“博文约礼”与“格物致良知”,难道真是两种不同的学问吗?
惜阴说
丙戌
在安成的同道们,每隔一月聚会五天,称为“惜阴会”,可见他们志向坚定。然而五天之外,哪一刻不是珍惜光阴的时候呢?离群独处时,志向难免有所松懈,所以这五天的聚会,正是为了相互督促砥砺。
唉!天道的运行,没有一刻停息;我们心中良知的运行,也没有一刻停息。良知就是天道,说“亦”字就己经把二者分开了。明白良知运行永不停息的人,就懂得珍惜光阴;懂得珍惜光阴的人,就懂得致良知了。孔子在河边感叹:“逝去的就像这流水啊!昼夜不停。”这正是他求学唯恐不及,以至于发愤忘食的原因。尧舜兢兢业业,商汤日日自新,文王纯德不息,周公坐以待旦,珍惜光阴的功夫,难道只有大禹是这样吗?子思说:“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谨慎戒惧,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小心警惕,明白隐微会显现的道理,就可以进入德性之门了。”有人说:“鸡鸣就起床,孜孜不倦地追求利益。恶人做坏事,也总觉得时间不够。”那么小人也能说是珍惜光阴吗?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