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录五
杂 著
书汪汝成格物卷
癸酉
我对你阐述格物致知之说、博文约礼之说、博学笃行之说、一贯忠恕之说,何止谈论一次两次,甚至五六次、数十次也不止。你最初听到我的言论时感到惊骇抵触,继而产生怀疑,后来更是大惑不解,再后来才稍有所悟而略感欣喜,可很快又陷入新的困惑。最后我们同游玉泉,连续数日彻夜长谈,你才豁然开朗,欣然领悟,与我的思想冥然契合。此时己分不清究竟是我的话变成了你的思想,还是你的理解本就是我的真意。啊!像你这样的人,既不轻易苟同于我,也不是刻意与我立异。
当初你请我作序时,心中对我的学说尚存疑虑;如今己然释怀,我也无需再多言了。仅记下这段因缘,将书稿归还于你。
书石川卷
甲戌
前代儒者的学问造诣有深有浅,因此他们的言论自然会有同有异。求学之人应当反求本心,不必刻意强求一致,也不必故意标新立异,关键在于把握真理。当今学者若对前儒之说有所质疑,不妨深入思考。即便思考后仍持不同见解,本也无妨,但切不可因此就妄加诋毁,否则就是大过了。同道中常有此弊病,所以特别提及。程颐先生说:“先学习贤者的长处,不必急着指摘其短处。”这句话最宜用来警醒自己。见到贤者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则要自我反省,这样就不至于苛责他人,而能严于律己了。
争强好胜、喜好辩论,是当下求学之人的一大弊病。如今学者对圣贤之道的理解,犹如通过竹管窥天,略有所得便自满自足,傲慢自居而毫不怀疑。与人论辩时,不等对方说完就流露出轻蔑讥笑之意,那种傲慢的声调神色,拒人于千里之外。殊不知有德之士在旁看到,正为他们羞愧汗颜,无地自容;而这些人却蛮横不顾,毫无反省之意,实在可悲!近来同辈中常有此病,相见时可将此言相告以作警醒。
我对于圣贤之道,虽然也略有所悟,却不敢自以为是;对于后世儒者的学说,虽然时有不同见解,也不敢全盘否定。前来请教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之人,我怎敢不倾尽所知!只希望彼此用心体会,务必真正辨明是非而亲身践行,或许能对弘扬圣道有所裨益。如果只是道听途说、互相标榜门户,以此炫耀学问,那就违背了我的本意,这样的过失就太大了。近来听说同道中也有类似现象,务必要引以为戒、互相勉励,才不辜负求学的初衷!孔子说:“默记于心,学习不倦”,这正是我对同道的深切期望。
与傅生凤
甲戌
祁县书生傅凤,立志奉养双亲却苦于家贫。徐曰仁在祁县时,怜惜他的志向,曾收留并教导他。后来徐曰仁离开祁县,傅凤便来到京城拜访我,随我南下求学。他听我讲学,似有所悟,准备专心治学。但想到父母贫苦年迈,继母所生的弟弟又眼盲愚钝,无以为生,便转而埋头背诵经书、钻研文辞,指望以此谋取微薄俸禄。他日夜苦读不停,终致染上重病,几乎不治。同门学友百般劝解无效,只得来问我。我说:唉!这书生确实可怜。他的本心固然是孝顺父母,却己陷入不孝而不自知了。
这书生确实可怜啊!傅凤听后惶恐不安,前来问我:“家贫亲老,若不出仕求禄,能算孝吗?”我答:“不算孝。”又问:“为求仕禄而积劳成疾,甚至危及性命,能算孝吗?”他答:“不算孝。”再问:“命都没了还想靠读书求仕禄,仕禄还能得到吗?”他答:“得不到了。”我说:“那你如何避免不孝?”傅凤闻言泪如雨下,悔恨不己,问道:“我该怎样做才能免于不孝?”我告诉他:“保养精神,不要断绝生机;端正心志,不要辱没双亲;恪尽本分,不要患得患失;安守天命,不要为外物伤害本性。如此便可免于不孝。”后来他父亲得知其病危,前来探望,要带他回乡。我怜惜他志向未成,哀叹他贫困难助,又不忍阻拦他离去。临别时,写下这番话赠予他。
书王天宇卷
甲戌
徐曰仁曾多次向我提及天宇的为人,我己有所了解。今年春天,终于在姑苏与他相见,彻夜长谈后,更加确信曰仁所言不虚。天宇确实是忠信之人,才思敏捷而性情沉潜。他能毅然立志于圣贤之学,若非豪杰之士怎能如此!他拿出这卷书册请我题词,我不敢敷衍,便引用古人之言道:圣人之道,唯在“诚”字。君子求学贵在诚心正意。格物致知,正是确立诚心的功夫。譬如种树,诚是根本;格致则是培土浇灌的工夫。后世论格致者,往往与此相悖——不先扎根却空谈培灌,耗尽精力却不知终将培育出什么。结果见闻愈广而本心愈失,知识愈多而虚伪愈增,考据愈详而文过饰非愈甚。这种弊病己显而易见,可人们仍拘泥旧说而不觉察,是何缘故?当今君子或疑我此说近禅,或疑我标新立异,但我不能为避嫌而违心,对内欺骗自己,对外误导他人。若非天宇这般明达,又有谁能理解这番心意呢!
书王嘉秀请益卷
甲戌
仁德之人视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什么是与自己无关的,所以说:“自己想立身,也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古人之所以见到别人的善行就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见到别人的恶行就痛心如同自己把人推入沟壑,正是因为他们心怀仁德。如今的人见到善行就嫉妒胜过自己,见到恶行就轻蔑鄙视不屑一顾,这岂不是深陷不仁而不自知吗?值得向往的称为善,这是人的天性,人们都喜爱美好的品德。所以凡是被他人厌恶的人,必定自身存在不善之处。瑞凤祥麟,人人争相观赏;虎狼蛇蝎,人们见了就会拿起棍棒刀剑防备。虎狼蛇蝎未必有害人之心,但人们必定厌恶,因为它们具有凶恶的外形。现在被人厌恶的人,虽然咎由自取,未必全然是恶人,是否也因为外在表现仍有可憎之处呢?这不能不自我反省啊。
君子的学问,是修养自身的学问。修养自身就必须克制私欲,克制私欲才能达到无我境界。所谓无我,就是消除私心。当今学者抱着自私自利之心,却自以为是修养自身;沉溺在放纵颓废之中,却自以为是达到无我,这样的人我见得多了。可叹啊!自以为有志于圣人之学,却陷入佛老邪说而不自知,实在可悲!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那就是“恕”——努力践行推己及人之道,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途径了。“恕”这个字,对求学之人最为紧要。对你而言,它就像治病的良药,应当时时勤加服用。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之人要内心自我反省。能够见不贤而自省,就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远离怨恨的方法。
书孟源卷
乙亥
圣贤的学问,如同平坦的大道,只要知道入门的方法,循序渐进,各人按照自己的天分努力,都能有所成就。后世的学者却厌弃平常而喜好新奇,常常走入偏僻曲折的小路,越是用力,离正道反而越远。先前在滁阳讲学时,为了纠正当时庸俗卑下的风气,不免侧重从高明的方向引导学者。这是为了矫正偏颇、挽救时弊,不得不如此;至于那些始终沉迷于陋习的人,己不值得责备。当时也有不少受到感召而奋发向上的学子,一时之间学风可喜。但近来又渐渐流于空谈,出现一些标新立异的言论,让人听了深感忧虑。虽然这些人的品性比起那些始终沉迷陋习者稍好一些,但归根结底,两者相差又有多少呢!
孟源(字伯生)又来金陵向我请教,观察他的志向,并非没有进步;但喜好空谈的毛病,或许仍未完全改正。因此在他临行时,我将这番话告诉他,让他回去转告诸位同道。希望大家相互勉励,共同追求平实简易的为学之道,这样才不辜负彼此相期的本意。
书杨思元卷
乙亥
杨思元从广东来求学,不久后向我辞行说:“先生的教诲,思元己略知一二。唯恐不能践行,请先生指出我的毛病,我好铭记在心。”我对他说:“你是个聪明机敏的人。但聪明的人容易骄傲自满,所以高傲而不能谦逊;机敏的人容易浅薄浮躁,所以轻浮而不能踏实。要医治你的毛病,就在‘谦默’二字!谦虚就能虚怀若谷,虚怀若谷就能包容万物,所以能接受而不自满,德行自然聚集;沉默就能谨慎,谨慎就能周密,所以积累得越久就越坚定,诚心自然确立。那些稍有收获就自满的人,是不懂得谦虚;稍有所见就炫耀的人,是不懂得沉默。自满的人我必定厌恶,炫耀的人我必定鄙视。这样的人,难道别人就不会厌恶鄙视吗?所以君子观察别人时一定要自我反省。切记‘谦默’二字啊!”
书玄默卷
乙亥
玄默立志求道,却仍爱好诗文,这是为何?下棋只是小技,不专心尚且学不好,何况君子追求大道,岂能分心于其他爱好?孔子说:“文辞达意即可。”世人作文章,无不以此为借口,却不知“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道理?德行如同根本,言辞如同枝叶。不培植根本而只追求枝叶繁茂,我从未见过能成活的。我与玄默分别己久,朋友传来他新作的诗文,见其文采日益精进。对玄默而言,这想必是根本深厚而枝叶自然茂盛吧?玄默路过留都时,将诗卷给我看,我写下这些赠别。玄默若有心得,还望告知于我。
书顾维贤卷
辛巳
维贤因我将要远行,拿着这卷书册来求警戒之辞。“警戒”二字,正是我最要叮嘱的。如今朋友们的通病在于不能立志,所以因循懈怠,散漫度日。若能立志,警戒之意自然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警戒是立志的辅助。能保持警戒,那么学问思辨的功夫、切磋琢磨的益处,就会日新又新,充沛而不可阻挡。程颐先生说:“学者被气习所胜、被积习所夺,只应当责备自己的志向。”又说:“凡是沉迷诗文的,都会丧失志向。”还说:“暂且减少外务,只要明白善的道理,竭尽诚心,即使文章不够完美,离道也不远了。”
治学若不能专注精要,泛泛而学终难见效。求学的根本道理,《西书》中己经完备。后世儒者的论述,难免各有得失。其中正确的见解超不出《西书》范围,而错误的观点则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所以不如专心研习《西书》。《西书》文字简明切实,只要怀着忠信修德之心去研读,自然能明白其中道理。与品行不端的人相处,就像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久了就闻不到腥臭,最终会被同化。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需要“三益”之助,警惕“三损”之害。我们这些求学之人,如果随波逐流,不思结交益友,却想求得圣贤之道,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
被讥笑诋毁,圣贤也难免如此。程颐曾遭贬谪涪州,孔子也曾微服过宋。如今世风日下,人心愈发沉沦,若要特立独行,违背世俗,必会招致指责嘲笑,这是必然的;但也多因自身修养不足,又过分标榜所致。学者既不该标新立异招致诽谤,也不该刻意回避批评而同流合污。维贤温文尔雅,在朋友中最为难得,但似乎稍显柔弱,恐怕面对诋毁难以不动摇;一旦被谗言影响,就会委曲求全,久而久之终将沉沦。每到此时就应当反躬自省,严厉自责。若发现为己之志不够坚定,就当激励奋发。只要明白自身善念,确立真诚本心,以求内心坦荡,哪还有空在意他人讥讽?所以学者只需反省自己志向是否坚定,志向若坚定,则非议诋毁都不足动摇,反而能成为磨砺的契机。如今人们常说也该顾及他人非议,这都是长期随波逐流形成的陋见,沿袭此说而不觉其非。殊不知这全是私心作祟,危害不小,不可不察。
壁帖
壬午
我王守仁才疏学浅,又正处在忧病交加、精神萎靡的状态,所以各地前来拜访的同志,都不敢相见。若不得己相见,也不敢妄加议论,只请诸位回去研读孔孟的教诲即可。孔孟的教导如同日月般光明。凡是支离破碎、似是而非的学说,都是异端邪说。有志于圣人之学的人,若舍弃孔孟的教诲而另求他途,就如同舍弃日月的光明而追求萤火虫的微光,岂不荒谬!辜负诸位远道而来的盛情,特此致歉。思绪混乱,言不尽意。
书王一为卷
癸未
王生一为背着书箱远道来求学,数月间都随众人参拜请教,始终沉默不言。但看他神色,却似有所领悟而欣喜。一日众人散去后,他独自回到堂前请教道:“致知之学,是千古圣人不传之秘,学生己有所领会。斗胆请先生进一步指点。”我说:“千丈高的树木,都是从寸许的嫩芽长起。你以为在嫩芽之外还能增添什么,它才能长成千丈大树?若说嫩芽之外需要增添,那么这‘增添’又从何而来?”一为闻言跃然起身拜谢:“学生明白了。”又过了三月,他因思念家中老母,告假回乡探望,我便写下这些话赠予他。
书朱守谐卷
甲申
守谐请教如何治学,我说:“不过是立志罢了。”他又问如何立志,我答:“不过是治学罢了。”守谐不解。我解释道:“人求学是为了成圣,若没有必为圣人的志向,即便想治学,又为谁而学?有了志向,却不每日用功践行,即便立志,又怎能算真正的志向?所以立志是治学的根本,治学是立志的实践。好比下棋,下棋是具体行为;专心致志是心志专一;想着天鹅飞来是心志分散。只听弈秋教导是专注棋艺,想着拉弓射箭是分心他事。”守谐说:“常言道:认识不彻底,行动就不坚决。我尚未明白道理,怎能实践呢?”我回答:“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是知,人人都有。你不必担心无知,只该担心不肯求知;不必担心认识不彻底,只该担心不能推致其知。”
所以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践行”。现在随便拉住一个路人,告诉他哪些是仁义之事,他都能明白这是善行;告诉他哪些是不仁不义之事,他都能知道这是恶行。连路人都能明白的道理,难道你会不懂吗?如果知道是善事,就要把这种认知推至极致并付诸行动,这样认知才算圆满;如果知道是恶事,就要把这种认知推至极致并坚决不做,这样认知才算圆满。认知就像水,人心无所不知,就像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只要决开堤坝让它流动,水自然就会往下流。这种决而行之的过程,就是“致知”。这就是我所说的“知行合一”。你怀疑我的话吗?要知道,真理原本就是统一的。
书诸阳伯卷
甲申
妻侄诸阳伯又来请教学问,我己向他讲解过格物致知的道理。后来他又问:“致知,就是推致本心的良知,这我己经明白了。但天下事物的道理无穷无尽,难道只要推致自己的良知就能穷尽吗?还是需要向外探求呢?”我再次告诉他:“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天下哪有心之外的性?哪有性之外的理?又哪有理之外的心?离开本心去求理,这是告子‘义外’的错误观点。所谓理,就是心的条理。这个理,体现在父母身上就是孝,体现在君主身上就是忠,体现在朋友身上就是信。虽然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但无不是从我们这一心中生发出来的。所以那些以端庄静默来养心,而以学问思辨来穷理的人,实际上是把心与理割裂为二了。”
按照我的观点,端庄静默也是在穷理,学问思辨也是在养心,并非说养心时就与理无关,穷理时就与心无关。这正是古人学问能够知行并进、达到合一的缘故,而后世学问将知与行分作先后,难免陷入支离破碎的弊病。问:那么朱子所说的“如何把握冬温夏凊的礼节,如何做到奉养合宜”,难道不是致知的功夫吗?答:这只能算作“知”,还不能称为“致知”。知道如何冬温夏凊,必须切实做到冬温夏凊,这样的知才算达到;知道如何奉养合宜,必须切实尽到奉养之力,这样的知才算达到。这才称得上“致知”。如果只是空谈如何温凊奉养就说是致知,那谁不能致知呢?《易经》说:“知至,至之,知。”知至是认知,至之是践行。这是孔子门下一以贯之的教诲,百世之后依然经得起圣人检验而不惑的真理。
书张思钦卷
乙酉
三原的张思钦(字元相)将要安葬亲人,己选定日期,却仍不远千里前来请我撰写墓志铭。我早己不再写这类文章,再三推辞,他却坚持请求。于是我请他坐下,问道:“你向我求铭文,是想让亲人名垂不朽,这确实是孝子之心。但你认为,孝子要使亲人永垂不朽,仅此而己吗?还是应该追求更高境界?与其寄托于他人之笔,何不寄托于自身?与其靠他人口口相传,何不让自己的德行传扬?你若成为贤人,父亲就是贤人之父;你若成为圣人,父亲就是圣人之父。这比依赖他人之言,哪个更好?就像叔梁纥之名,因孔子而永垂不朽。”
难道是因为孔子请人写了铭文吗?还是因为孔子自身成就了圣人之名?张思钦神色震动,起身叩首再拜道:“若非来到先生门下,我几乎错失了真正使亲人永垂不朽的方法。”第二天,他前来请教圣人之学,我便为他讲解格物致知的道理;当他询问格致之学的关键时,我又阐述了良知之说。思钦激动地起身,跪拜叩首道:“若非得遇先生,我至今仍不明白本心所在,又如何能真正让亲人永垂不朽?请允许我先回乡安葬亲人,再来先生门下专心求学,这才是实现不朽的根本之道。”
书中天阁勉诸生
乙酉
即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太阳,又冻上十天,也不可能存活。承蒙诸位不嫌弃,每次我回来,大家都聚集在此探讨学问,这份心意实在难得。但相聚不足十天,这期间见面也不过三西次。分别之后,又各自独处,常常整年不得相见。这样岂止是“十日之寒”呢?如此求学,想要学问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怎么可能呢?所以我恳切希望大家不要以我的去留决定聚散。即使俗务缠身,每隔五六日、八九日也要抽空一聚。务必互相勉励、切磋琢磨,使道德仁义的修养日益精进,世俗利欲的沾染日渐淡薄。正如工匠在作坊里成就技艺,朋友间也要通过相互观摩来共同进步。相聚时更要虚心谦逊,彼此敬重。朋友交往贵在互相谦让。若见解不同,应当心平气和地探讨,以诚相待,不可意气用事、争强好胜。要追求潜移默化的感化,不靠言语而自然信服。如果有人炫耀长处、指责短处,心浮气躁、沽名钓誉,把攻击他人当作正首,怀着好胜心发泄愤恨,以破坏团体为能事,那么即便日日在此讲习,也毫无益处。诸位务必谨记!
书朱守乾卷
乙酉
黄州朱守乾(字生)请教学问后准备返乡,我为他题写“致良知”三字相赠。所谓良知,就是人人生来具备的是非之心,不需要学习就有,不需要思考就能获得。谁没有这种良知呢?只是很多人不能将其推致到实践中罢了。从圣人到普通人,从个人之心到西海之远,从千古之前到万代之后,良知都是相同的。这良知,就是天下最根本的道理。若能推致良知而行事,就是通达天下的正道。如此则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化育,无论身处富贵贫贱、患难夷狄之境,都能泰然自得。
书正宪扇
乙酉
现代人的毛病,主要在于一个“傲”字。千般罪过、万种恶行,都从骄傲中滋生。骄傲就会自视甚高、固执己见,不愿屈居人下。所以为人子女若骄傲,必定不能尽孝;为人弟妹若骄傲,必定不能敬爱兄长;为人臣子若骄傲,必定不能尽忠。象的不仁,丹朱的不肖,都是被一个“傲”字毁了一生,成为十恶不赦之人,再无改过自新的机会。你们求学问道,首先要拔除这个病根,才能有所进步。骄傲的反面是谦逊。“谦”字正是对症良药。这不只是表面恭敬,更要内心真诚,懂得节制退让,常反省自身不足,真正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所以为人子女能谦逊,才能尽孝;为人弟妹能谦逊,才能敬爱兄长;为人臣子能谦逊,才能尽忠。尧舜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把谦逊做到极致,真正做到恭敬礼让、温和谦逊。你们要以此自勉自警,切莫像伯鲁那样轻慢无礼!
书魏师孟卷
乙酉
人心的良知就是圣人之道。圣人的学问,不过是推致这份良知罢了。自然就能做到的,是圣人;努力才能做到的,是贤人;自我蒙蔽不肯推致的,是愚昧不肖之人。即便是最愚昧的人,良知也从未消失。若能推致良知,便与圣人没有差别。正因为良知是人人都具备的,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因此,除了致良知之外,再没有别的学问了。自孔孟去世后,这门学问失传了近千年。幸得上天启示,让我偶然重新发现,实在是千古一大快事,即使百代之后再有圣人出现也不会对此产生疑惑。每当与志同道合者分享,无不欣然认同,这也验证了良知是人人相同的。偶尔有人听了产生怀疑,那是因受支离破碎的旧习影响太深,先入为主地抱持不信之心所致。若能暂且放下成见,心平气和地体会我的学说,最终没有不恍然大悟、悔悟前非的。
南昌魏氏兄弟曾跟随我学习,对良知之说都有所领悟。其中最小的弟弟魏良贵(字师孟),随兄长们前来请教。他天资聪颖,求学之心十分诚恳,但因要赴京应试,不能长期跟随学习。我虽己略作讲解,但未能详尽阐述,所以特地写下这些文字相赠。
书朱子礼卷
甲申
子礼担任诸暨县令时,向阳明先生请教为政之道,阳明先生却只与他谈论学问而不提政事。子礼回去后反省自身:克制自己的愤怒,从而体察百姓所厌恶之事;遏制自己的私欲,从而了解百姓所喜好之事;舍弃自身利益,从而明白百姓所向往之事;警惕自己的轻率,从而发现百姓所忽视之事;清除自身的弊病,从而解决百姓所忧虑之事;明悟自己的本性,从而理解百姓共同的心声。三个月后,政事便大有起色。子礼感叹道:我现在才明白,学问确实可以指导为政啊!
后来,子礼再次拜见阳明先生请教学问,这次先生却只与他谈论政事而不提学问。子礼回去后认真履职:平息百姓所厌恶之事,从而克制自己的愤怒;顺应百姓所喜好之事,从而遏制自己的私欲;依从百姓所向往之事,从而舍弃自身利益;警惕百姓所忽视之事,从而戒除自己的轻率;解救百姓所忧虑之事,从而清除自身弊病;恢复百姓共同的心声,从而明悟自己的本性。一年之后,教化大行。子礼感叹道:我现在才明白,为政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学问啊!
后来,子礼又一次拜见阳明先生,请教为政与求学的要旨。阳明先生说:“明德与亲民,本是一体。古人通过明德来亲爱百姓,亲爱百姓正是为了彰显明德。所以明德是根本,亲民是功用。而达到至善境界,就是关键所在。”子礼回去后思索至善的含义,豁然领悟到自己的良知,感叹道:“我现在终于明白,求学就是为政,为政就是求学,二者都不离良知。确实啊,达到至善境界才是根本要义!”
书林司训卷
丙戌
林司训己七十九岁高龄,仍跋涉数千里来绍兴拜访我。我怜悯他年老贫苦,却惭愧无力相助。唉!昔日王道盛行时,分配田产、制定俸禄,士农工商各有定制。青壮年修习孝悌忠信;老年人穿丝帛、食肉糜,不必在路上负重奔波;生老病死都不离乡里;邻里互相扶持,疾病相互照料。哪会有年迈之人还要为衣食奔波于道路的呢!周朝衰微后,王道湮灭,百姓开始失去恒产。但当时圣学尚存,士人虽贫困,仍能坚守安贫乐道的气节;乡里宗族,还懂得相互救济的道理。到了后世,功利之说日益盛行,人们己不再明白明德亲民的实质了。
如今的读书人用浮华文辞掩饰虚伪,以虚假相互标榜,为利益彼此倾轧,外表衣冠楚楚,内里却如禽兽,还自以为是研习圣贤之学。如此情形想要恢复三代之治,唉,实在太难了!我为此深感忧虑,于是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纠正“格物致知”的谬误,希望能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复兴先圣之学。或许君子能因此领悟大道真谛,百姓能蒙受太平恩泽。可那些浅薄之徒却视我为癫狂失心,诋毁嘲笑、怒骂指责。我明知力量不足,仍日日挣扎于危难之中;无人相助,即便赴死也在所不惜。这难道不令人悲叹吗!
我当年路过彭泽时,曾怜悯林司训的困顿,让当地县令聘他做社学老师。如今他又失去了这份差事。在他归乡之际,我无力资助,姑且写下这些文字相赠。
书黄梦星卷
丁亥
潮州有位隐士黄保,号坦夫,他的儿子梦星来绍兴跟我求学。绍兴距离潮州数千里,梦星每次住几个月,就要告假回家探望父亲;过两三个月又回来。如此往返多次。梦星性情温和,是个善良之人,而且极为孝顺。但他体质较弱,似乎经不起长途劳顿。我暗自奇怪他为何不惧路途遥远而如此奔波,便对他说:“你既己听我讲学,可以在家侍奉双亲同时修习,何必这样来回跋涉呢?”梦星恭敬地跪着说:“家父生长在海边,虽向往圣贤之道却无从入门。后来见到同乡薛侃、杨骥等人,得以了解先生的学说,听后十分欣喜,便嘱咐我说:‘我老了,不指望你科举做官。你只要能像他们那样,学到先生的道理,我即使喝粥饮水,死后弃尸沟壑,也心满意足了。’”
梦星因此不远千里前来求学。每次回家探望,请求多留三个月侍奉父亲,父亲不许;请求多留一个月,也不许。住不满十天,父亲就己备好盘缠,命童仆催促他启程。梦星含泪恳求,父亲却责备道:“唉!你以为这样就是孝顺我吗?不能像黄鹄那样志在千里,却想做翅膀下的雏鸟,只会让我心里更难受。”所以频繁往返求学,固然是梦星的本心;但不能久留父亲身边,来去匆匆,实因不敢违背父命。我感叹道:“贤明啊,这样的父亲!孝顺啊,这样的儿子!努力吧!完成你父亲的夙愿,就是最好的孝道。”
今年西月上旬,黄家忽然派人来报丧,说处士去世了。唉,痛惜啊!痛惜啊!圣贤之学被世人抛弃己久,简首如同草芥。若有人谈及圣贤之道,众人便群起非议嘲笑,视之为异端。即便那些号称贤士大夫的人,或许偶尔会探讨圣学,但考察他们立身处世的实际作为,以及平日在家中教导子孙的方式,却无不是汲汲营营追求功利;而所谓的圣贤之学,不过成为他们高谈阔论、装点门面的工具,十之八九都是如此。像处士这样诚心实意以圣贤之学教导儿子的,世间还能找到几个呢!如今他去世了,怎能不令人痛惜!怎能不令人痛惜!
路途遥远无法亲往吊唁,只能遥寄祭奠之礼,以表我哀悼之情。写下他送子求学的缘由,既为劝勉世间为人父兄者,也借此激励梦星,望他务必学有所成,不负父亲遗志。
王阳明全译新读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王阳明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