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6章 传习录中(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传习录中

这里收录先师亲笔书信共八篇。其中答复徐成之的两封信,先师自己曾说:“天下尊朱贬陆的风气己成定论,要扭转很不容易。这两封信姑且采取调和的说法,让人自行思考领悟。”钱德洪将这两封信编在下册开头,想必也是这个用意。如今朱陆之辩早己真相大白。我编刻先师《文录》时把这两篇列入《外集》,表示并非定论,所以现在不再收录。

其他书信中,论述“知行的本体”最详尽的,要数答复友人论学以及答复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的西封信;而阐明“格物是学者用功最切实处”的,则以答复罗整庵的那封信最为透彻。

先师一生遭受天下人的非议诋毁,历经万死一生的险境,却始终不忘讲学,唯恐世人不能听闻圣贤之道,沉溺于功利机巧,日渐沦为夷狄禽兽而不自知。他那与万物同体的仁心,终生谆谆教诲,至死方休——这是自孔孟以来圣贤的良苦用心,即使门人子弟也难以慰藉其情怀。这种情怀,在答复聂文蔚的第一封信中展现得最为详尽。这些内容都保留钱德洪原录的旧文。

而阐明“必有事焉即是致良知功夫”这一简明切要、使人当下就能入手实践的宗旨,则以答复聂文蔚的第二封信最为详尽,因此增补收录。钱德洪身处汹涌风波之中,仍能以自身践行此道,虽遭奸人陷害被贬,却欣然以今生得闻此学为幸,毫无半点愤懑不平之气。此刻录的刊行,世人只见其对同道学人的莫大功绩,却不知他处境的艰难。如今对内容的取舍调整,只是顺应时宜的需要,并非忍心对其间文字有所增损。

顾东桥来信说:“近来学者追求外在知识而忽略内心修养,广博却不得要领,所以先生特别提倡‘诚意’之说,对症下药,真是莫大的恩惠。”

你既然能如此透彻地看清时弊,可有什么救治之策呢?其实我的本意,你己一语道破,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关于“诚意”之说,本就是圣门教导人用功的首要之义。只是近世学者把它看作次要之事,所以我稍加强调点明要害,这并非我个人独创的主张。

你在来信中说:“只是担心立论太高,用功太速,后学师徒相传,难免产生误解,恐怕会堕入佛家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窠臼,难怪听闻者会有所怀疑。”

我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是让学者从本心出发,在日常行事中体察实践,脚踏实地用功,其中包含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正与佛家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那些怀疑的人,本就没有追求圣人之志,又未曾深入探究其中道理,所以产生疑惑也不足为奇。以你的高明见识,本应一听就明白!为何也说立论太高、用功太速呢?

来信中写道:“您所说的知行并进、不应分先后,正符合《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相互滋养、内外本末贯通一致的道理。但用功的次序终究不能没有先后之分,就像知道是食物才吃,知道是热汤才喝,知道是衣服才穿,知道是道路才行——没有还未认识事物就先做这件事的。这其中的先后只在毫厘瞬息之间,并非说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实行。”

既然您承认“相互滋养、内外本末贯通一致”,那么知行并进之说就无可置疑了。可又说“用功次序不能没有先后之分”,岂不是自相矛盾?您举的“知道是食物才吃”等例子,看似明白易懂,实则被近来听闻的成见所蒙蔽,未能细察其中真意。

人必先有想吃的心念,才会去认识食物——这想吃的心念就是“意”,就是“行”的开端。食物味道的好坏,必须入口后才能知晓,哪有还未品尝就能预先知道滋味的道理?必先有想走的意愿,才会去认识道路——这想走的意愿就是“意”,就是“行”的开端。岔路的险阻平坦,必须亲身走过才能明白,哪有还未踏足就能预先知晓路况的?

您所举的“知道是热汤才喝”、“知道是衣服才穿”等例子,按此推究也都成立。若依您的比喻,反倒成了“还未认识事物就先做这件事”了。您又说“这先后只在毫厘瞬息之间,并非截然分作两段”,这说明体察还不够精微。但即便按您的说法,知行合一并进也应当是没有疑问的了。

来信中写道:“真正的认知必然能付诸实践,不能实践的就不能称为真知,这确实是为学之人应当牢记的教诲,可以引导人切实躬行。但如果首接说‘行就是知’,恐怕会导致学者只求本心而忽略事物之理,必然会有晦暗不明之处。这难道符合圣门知行并进的既定法则吗?”

认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境地就是实践,实践达到明觉精察的境地就是认知,知行的工夫本就不能割裂。只因后世学者将知行分作两截用功,丧失了知行的本来面目,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必然能付诸实践,不能实践的就不算真知”,正如来信所说“知道是食物才吃”等例子,前文己稍作说明。这虽然是为纠正时弊而强调,但知行的本体原本如此,并非我刻意标新立异,只为图一时之效。

所谓“专求本心而忽略物理”,这其实是己经丧失了本心。万物之理本不超出我们的心性,在心性之外求物理,终究求不到真正的物理;抛弃物理去求本心,这心又成了什么呢?心的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即是天理。

所以有孝顺父母的心,就有孝的道理;没有孝顺父母的心,也就没有孝的道理。有忠于君主的心,就有忠的道理;没有忠于君主的心,也就没有忠的道理。这些道理难道能脱离我们的本心而存在吗?朱熹说:“人之所以为学,不过心与理而己。”心虽然主宰一身,但实际上统管天下之理;理虽然分散在万事万物中,但实际上不外乎一人之心。这种将心与理分开又合并的说法,难免会让学者产生心与理为二的弊病。后世之所以出现专求本心而忽略物理的问题,正是由于不明白心即是理。

在心之外去寻求物理,自然会有晦暗不明之处。这就是告子“义在外”的主张,孟子批评他不懂得义的根源。心只有一个整体。从它充满恻隐之情的角度称之为仁,从它处事得当的角度称之为义,从它条理分明的角度称之为理。难道可以离开心去求仁、离开心去求义,却偏偏要离开心去求理吗?在心之外求理,正是导致知行分离的原因。在本心中探求理,这才是圣门知行合一的教诲,您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来信说:“您注解的《大学》古本,认为‘致知’是推致本体的良知,这确实符合孟子‘尽心’的宗旨。朱熹也以虚灵知觉作为此心的本体。但尽心需要通过知性来实现,致知则在于格物。”

您说“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这话本身不错。但推究您说这话的本意,恐怕对其中道理尚未完全明白。朱熹将尽心、知性、知天等同于格物致知,将存心、养性、事天等同于诚意、正心、修身,把无论寿命长短都坚持修身以待天命,看作是认知达到极致、仁德完全实现后的圣人之事。而依我的见解,这些观点正好与朱熹相反。

所谓尽心、知性、知天,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是圣人的境界;存心、养性、事天,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这是贤人的功夫;无论寿命长短都坚定不移地修身以待天命,是因困而知之、勉而行之,这是学者的本分。怎能简单地把尽心知性当作“知”,把存心养性当作“行”呢?您乍听这话,必定又要大为惊骇。但这其中确实没有可质疑之处,请容我为您说明:

心的本体就是性,性的本源就是天。能完全发挥本心,就能完全实现本性。《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这就是知天。这只有圣人能做到,所以说这是生知安行,是圣人的境界。

存心的人,尚未能完全发挥本心,所以需要下存养的功夫;必须存养日久,达到不待存养而自然无时不存的程度,然后才能谈得上尽心。所谓“知天”的“知”,就像知州、知县的“知”——知州把一州之事都当作自己的事,知县把一县之事都当作自己的事,这是与天合一的境界;而“事天”则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仍是将天看作外在对象。

上天赋予我的,就是本心和本性。我只需存养它而不敢丧失,护持它而不敢损害,如同父母完整地生下子女,子女也要完整地归还于天地——所以说这是“学知利行”,是贤人的功夫。至于面对寿命长短都不动摇的境界,则又与单纯存心有所不同。存心之人虽未能完全发挥本心,但己专注于行善,偶尔失守时再存养即可;若还要强调对寿命长短不动摇,反而说明其心己被寿命问题所干扰。既然心志仍受寿命影响,说明行善之心尚未纯一,连存养功夫都未圆满,更谈不上尽心了。现在要求人不因寿命长短动摇行善之心,如果说“生死寿夭自有天命,我只管专心行善,修身以待天命”,这恰恰说明他平日尚未真正体认天命。

“事天”虽然仍将天视为外在对象,但己经真正知晓天命所在,只需恭敬奉行即可;而所谓“俟命”之人,则尚未真正体认天命,心中仍有所期待,所以称之为“立命”。“立”是创立的立,如同立德、立言、立功、立名等说法,凡是说“立”的,都是指原本没有而初次建立的意思。这正是孔子所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境界——所以说这是“困知勉行”,是学者应当下的功夫。

“事天”虽然仍将天看作外在对象,但己经真正明白天命的所在,只需恭敬遵循即可;而所谓“等待天命”的人,则还没有真正认识天命所在,心中仍有所期待,所以称为“立命”。“立”是创建的意思,就像立德、立言、立功、立名这类说法,凡是说到“立”的,都是指从前没有而初次建立的意思。这正是孔子所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的境界,因此说这是“在困境中求知、努力践行”,是学者应当做的事。

现在把“尽心、知性、知天”当作格物致知,让那些连专心致志都还没能做到的初学者,突然要求他们达到圣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境界,就像捕捉风和影子一样,只会让人茫然不知所措。这样教导,几乎要把天下人都引入歧途了!当今格物致知的弊端,己经可以清楚看到。您所说的“追求外物而遗忘本心”“广博却不得要领”,恐怕也是这种错误吧?这是做学问最关键的地方,如果在这里出错,就会处处都出错!这就是我甘愿冒着被天下人嘲笑非议,不顾自身可能获罪的危险,仍然要反复说明的原因,实在是不能不这样做。

来信提到,听说有人教导学生说“即物穷理”的学说也是玩物丧志,又选取了几条关于厌繁就约、涵养本原的说法来教导学生,并标榜为朱子晚年定论,这恐怕也不正确。

朱子所说的格物,是指在具体事物上穷究其理。“即物穷理”是要在每件事物上寻求所谓的定理。这样就是用我的心去事物中求理,把心与理割裂为二了。

在具体事物上寻求天理,就好比在父母身上寻求孝道之理。那么孝道之理究竟是存在于我的心中,还是存在于父母身上呢?如果确实存在于父母身上,那么父母去世后,我心中难道就没有孝道之理了吗?看见小孩掉入井中,必然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理究竟是存在于小孩身上,还是存在于我内心的良知之中呢?是应该跟着跳入井中,还是伸手救援呢?这些都是所谓的理,究竟存在于小孩身上,还是出于我内心的良知呢?以此类推,万事万物的道理无不如此。由此可知,将心与理割裂为二的做法是错误的。

将心与理割裂为二,这是告子“义外”的主张,正是孟子所严厉批判的。追求外物而遗忘本心,广博却不得要领,这些弊端您己经认识到了。那么为何还要坚持这种错误呢?称之为“玩物丧志”,难道还不恰当吗?

我所讲的致知格物,是将我内心的良知推及到万事万物上。我心中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将我心之良知的天理推及到万事万物,那么万事万物就都能得其理了。推致我心的良知,就是“致知”;使万事万物各得其理,就是“格物”。这才是将心与理合而为一的学问。

心与理既己合一,那么前面所讨论的那些问题,以及关于朱子晚年定论的争议,自然都不言而喻、无需多辩了!

来信说:人的心体原本是清明的;但受气质拘束、外物蒙蔽,很少有不昏昧的。若不通过学问思辨来明晓天下之理,就无法自觉分辨善恶的端倪、真假的区别;若放任情感、肆意妄为,其危害将不可胜数。

这段论述看似有理实则谬误,乃是沿袭旧说的弊端,不可不加以辨明。学、问、思、辨、行都是为学的功夫,从来没有只学而不行的道理。比如学习孝道,就必须亲身侍奉赡养父母,践行孝道,然后才能称之为学孝,难道只是凭空口头讲说,就能称为学孝吗?学射箭就必须拉弓搭箭,射中靶心;学书法就必须铺纸执笔,挥毫泼墨。天下所有的学问,没有不实践就能称为学习的。所以学习的开端,本身就己经是实践了。

所谓“笃”,就是敦厚踏实的意思。己经付诸实践了,还要使行为更加笃实,不断精进用功。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疑问,于是需要请教询问,问就是学,也就是行;若仍有疑问,就需要思考,思考就是学,也就是行;若还有疑问,就需要辨析讨论,辨析就是学,也就是行。经过这样的过程,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思考己经谨慎了,询问己经审察了,学习己经掌握了,还要持续不断地用功实践,这才叫做笃行。并不是说在学、问、思、辨之后才开始付诸行动。所以,从掌握技能的角度来说叫做“学”;从解决疑惑的角度来说叫做“问”;从贯通道理的角度来说叫做“思”;从精微观察的角度来说叫做“辩”;从实际践履的角度来说叫做“行”。分开来看功用有五项,合起来看其实是一回事。这正是我主张心理合一、知行并进的功夫,与后世学说不同的关键所在。

如今您只强调学、问、思、辨来穷究天下之理,却不提笃行,这是把学、问、思、辨单纯当作认知活动,而认为穷理不需要实践。天下哪有不去实践就能学习的?哪有不去实践就能称为穷理的?程明道先生说:“只要穷理,就能尽性至命。”所以必须把仁做到极致,才能说穷尽了仁之理;把义做到极致,才能说穷尽了义之理。仁做到极致就是尽仁之性了,义做到极致就是尽义之性了。

学习到了穷究事理的地步,却还没有付诸实践,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所以明白不实践就不能算作学习,也就知道不实践就不能算作穷理;明白不实践就不能算作穷理,就能懂得知与行是统一并进的,而不能割裂为两件事。

世间万物的道理原本都存在于我们心中,如果非要强调穷尽天下之理,这恐怕是认为我们内心的良知还不够完备,必须向外寻求广博的知识来补充增益。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心与理割裂为两回事了。

学习、询问、思考、辨析、笃行的功夫,即便要付出百倍于人的努力,最终达到穷尽本性、通晓天理的境界,也不过是推致我们内心的良知罢了。在良知之外,难道还能增添分毫吗?如今非要强调穷尽天下之理,却不知反求本心,那么对于善恶的端倪、真假的辨别,若舍弃内心的良知,又该凭借什么来体察呢?您所说的气质拘束、外物蒙蔽,正是拘束蒙蔽了这良知。现在要破除这些蒙蔽,不知从本心用功,却想向外寻求,就像眼睛昏花的人,不设法服药调理治疗眼睛,反而茫然向外求取光明,光明岂能从外部获得?放纵情感的危害,也在于不能精察本心良知中的天理。这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不能不加以辨明,请您不要认为我的论述过于严苛。

来信说:教导人们致知明德,却告诫他们不要即物穷理,这样真的能让昏昧之人深居端坐,不经教诲,就能达到知致德明的境界吗?即便静坐有所觉悟,稍悟本性,也不过是定慧无用的见解,真能通晓古今、明达事变,进而实用于天下国家吗?所谓“知是意之体,物是意之用”,将“格物”解释为“格除君心之非”的“格”,这种说法虽然超脱独到,不落俗套,但恐怕与圣道未必完全吻合。

我所讲的致知格物,正是为了穷究天理,并非禁止人们穷理,让他们闭门枯坐无所事事。如果像之前所说,一味向外求理而忽略内心修养,那才是不妥当的。昏昧之人若能随事随物精察本心的天理,推致其本然良知,那么即使愚钝也必能开明,即使柔弱也必能刚强。根本确立则大道畅行,像《中庸》“九经”这类道理,都可以一以贯之而无遗漏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