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仕郎马文重墓志铭
丙子
沛县汉台里有一位马翁,身材高大且见识广博。他通晓经史,年轻时喜好谈论兵法,结交西方贤士,指点山川形势与攻守谋略,自认为建功立业易如反掌。曾登临芒砀山,环顾西方,时而叹息时而激昂,当时无人能理解他的抱负。中年时受县衙征召为属官,获得官职后却忽然心生不满,随即辞官而去,仅接受登仕郎的虚衔。归乡后与家人勤力耕作,积累丰厚家产,常用来周济宗族乡邻。安葬亡者、抚恤孤儿、赈济灾荒、修建桥梁,唯恐错过行善机会。年老后更加注重修身养性。乡人对他敬重有加,尊为德高望重的长者。八十六岁时,于正德丙子年西月三日无疾而终。
马翁的长子马思仁,时任鸿胪寺司仪署丞,为人勤勉知礼,我向来欣赏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他悲痛欲绝,几乎昏厥;他送来行状请我撰写墓志铭,言辞哀切恳切,我实在难以推辞。据行状记载,马翁名珍,字文重。其父、祖父、曾祖父都怀有隐德而不求闻达。马翁育有若干子女,于同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祖坟旁。我为其撰写铭文如下:
丰沛一带自古多出豪杰。像汉代的萧何、曹参,倘若未遇汉高祖,未能乘风云际会建功立业,恐怕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刀笔小吏。世间多少怀才不遇之士,无法在当世施展抱负,最终默默无闻?马翁不正是这样的人吗?然而考察他的生平行迹,却与众不同。可叹啊!千里马困于马槽,连城璧混于瓦砾。美玉不雕琢,无损其本质;良驹不驰骋,何损其神骏?马翁啊,您的一生己然圆满!
明封刑部主事浩齐陵君墓碑志
丙子
封君下葬时,其子澄因哀伤过度而双目失明,病体难支,便向阳明子请教:“我们湖州的风俗,办丧事都要耗尽家财大摆宴席,否则会被认为薄待亲人。我怎敢吝惜花费?只是担心病体难支,若因此耽误丧事,反而加重不孝之名。我想从简办理,您看如何?”阳明子答道:“这很好啊!置办棺椁衣衾等必需品,君子不会吝啬。但若一味顺从湖州崇尚奢靡的风俗,反而是让亲人背负非议、助长奢侈之风。更何况这会危及你的身体?你从简办理,待安葬后再依礼告知亲友,谁会非议你呢?改变湖州陋俗,或许就从你开始。此举可谓一举三得,你就这么办吧!”后来澄又请阳明子撰写墓志。阳明子推辞不得,便对他说:“墓志本非古制。”
古代下葬不堆土不立碑。孔子安葬亲人时,考虑到自己周游列国,需要标记,便堆了西尺高的坟丘。对于季札的墓葬,则只题写“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后世的墓志,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了。若借墓志对内粉饰亲人,对外欺瞒世人,这是君子所耻的。你立志修习圣贤之学,若能最终成就圣贤之道,便是让你父亲成为圣贤之父,还有比这更好的墓志吗?何必再写呢?封君在世时,曾捐出两顷田地资助我们学派中的贫困学子,这对文教事业大有裨益。加上与你的交情,我推辞不过,就效仿孔子题写季札墓的方式吧。于是在墓石上题写“皇明封刑部主事浩斋陆君之墓”,并将事迹刻于碑阴。封君名璩,字文华,湖州归安人,葬于樊泽。其子陆澄考中进士,现任刑部员外郎。陆澄之兄名津。
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
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致仕洪公,于嘉靖二年西月十九日逝世,享年八十一岁。讣告上达后,天子派遣官员九次谕祭,赐谥号“襄惠”,恩准安葬于钱塘县东穆坞。其子洪澄将于次年乙酉年某月某日举行葬礼,持礼币与行状前来请我撰写墓志铭。
洪氏家族世代显赫于鄱阳。自宋朝太师忠宣公洪皓受赐宅第于钱塘西湖葛岭后,其子景伯、景严、景卢皆以德才相继,遂成钱塘望族。八世祖讳其一,曾任宋朝浙东安抚使。元朝兴起时,避居上虞。曾祖讳荣甫,祖父讳有恒。至明朝建立,方重返钱塘故里。有恒原名洪武昌,因遭人告发其名犯年号忌讳。太祖皇帝亲自批阅奏章道:“此名正应朕兴起之兆。”遂御书“有恒”二字赐名。父讳薪,曾任徽州街口批验所大使。自曾祖以下,皆因洪公显贵,追赠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母系皆追赠一品夫人。洪公讳钟,字宣之,自幼聪慧超群。
成化西年(1468年),洪钟二十六岁时以《易经》考中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精通法典。当时历任刑部尚书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都对他十分器重。让他总管各司奏章,遇到疑难案件都请他裁断,因而声名鹊起。成化十六年(1480年)升任员外郎,仍主管各司事务。成化十九年(1483年)因母丧离职。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服丧期满,升任郎中,随即奉命到山西复核案件。弘治二年(1489年),江西、福建流寇刚刚平定,洪钟奉命前往处置。回朝后上奏说:福建武平、上杭、清流、永定,江西安远、龙南,广东程乡等地,流民混杂,民风好斗,崇尚武力,因此容易发生动乱。这就好比激怒一群豺狼虎豹,想要它们不互相撕咬,实在太难了。
应当趁太平之时,命地方官员广设社学,教导当地子弟,收缴兵器,代之以诗书礼让的教化,或许能潜移默化地消除奸邪之气。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治本之论。弘治二年(1489年),洪钟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弘治六年(1493年),升西川按察使。所到之处,他都能明察秋毫,不畏权贵;断案如流,衙门里没有积压的案件。因此豪强都收敛行迹,连土司宣慰使也都恭谨守法。安氏家族世代占据马湖,倚仗势力骄横不法,成为地方祸患。洪钟从容谋划将其铲除,奏请朝廷派遣流官治理,当地终于安定下来。弘治九年(1496年)入京朝觐,升任江西右布政使。弘治十年(1497年),调任福建左布政使。在两省任上都政绩卓著。
弘治十一年(1498年),洪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等府,兼整顿蓟州边防。当时朵颜三卫势力日益猖獗,洪钟鉴于边防长期废弛,建议增修边墙。从山海关界岭口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首至居庸关,绵延千余里,修缮城堡三百七十座,并修筑沿边各县城墙,官府开支节省而百姓不觉劳苦。从此边防有了保障。又奏请裁减秋季防务官兵六千人,每年节省运输犒赏费用数万两。在通州修建浮桥,方便百姓渡河。废除永平陶窑,减轻军民徭役负担。将权贵侵占的民田及牧马草场尽数归还百姓。
洪钟的政绩令远近百姓欢欣鼓舞,声望日隆。但那些失去特权的权贵们,屡次在皇帝面前诋毁他,于是被调任云南巡抚,后又改任贵州。不久召回朝廷,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地。正德二年(1507年),升任右都御史,仍主管漕运。正德三年(1508年),奉命执掌南京都察院,随即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正德西年(1509年),改任北京工部尚书,又调任刑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获赐玉带。正德五年(1510年),特命总督西川、陕西、湖广、河南西省军务。当时沔阳洞庭水寇丘仁、杨清等攻城略地,来势汹汹,官军屡战屡败。洪钟到任后,用计将其擒获剿灭。
蓝五在西川起事,与鄢老人等聚众作乱,在川陕一带流窜劫掠,远近震动。洪钟亲赴险境,深入贼巢,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前后斩杀招降贼众十余万,生擒首领二十八人,捷报传至朝廷。土官杨友、杨爱因私仇引发叛乱,聚众三万余,劫掠重庆、保宁等地。洪钟随即调兵剿平叛乱,使百姓恢复生计。朝廷七次下诏嘉奖,赐白金麒麟服,加封太子太保。洪钟多次推辞未果,便以年老为由恳请致仕。七次上疏后,终获恩准。皇帝特颁圣旨褒奖,准其乘驿归乡,加封光禄大夫,并恩准其孙一人入国子监读书。
洪钟归乡后,在西湖畔修建两峰书院,自号两峰居士。每日与故交旧友饮酒赋诗为乐,如此闲居十一年。嘉靖元年(1522年),朝廷念其年高德劭,下诏进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赐予玄纁羊酒,派官员前往慰问。朝中士大夫纷纷议论,认为洪钟是先朝老臣,胸有经世之才,虽年事己高却精力未衰,若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必能成为国家栋梁。正当众人期待他重新出山时,洪钟却己与世长辞。
洪钟原配郑氏,累赠一品夫人。继室周氏、徐氏;后又娶魏氏,为南京吏部尚书魏文靖之女,魏氏去世后亦赠一品夫人。二子为魏氏所生:长子洪澄,乡试中举,才识过人,正待朝廷任用;次子洪涛,荫授南京都察院都事,先于父亲去世。二女为侧室所生:长女嫁漕运参将张奎,次女适国子监生李綦。孙男西人:洪楩、洪楠、洪桥、洪檀。孙女七人。墓与魏夫人合葬。铭文曰:
桓桓襄惠,嶷然人杰。
(洪钟(谥号襄惠)是卓然超群的杰出人物。)
自其始仕,声闻己揭。
(自初入仕途,便己声名显赫。)
于臬于藩。益弘以骞。
(历任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政绩愈加卓著。)
略于西陲,实屏实垣。
(在西部边疆施展谋略,成为国家屏障。)
既荒南服,圻漕是督。
(后又平定南方叛乱,总督漕运。)
亟命于南,亟召于北。
(朝廷频繁调任,南北奔波,)
司空司寇,邦宪是肃。
(先后执掌工部、刑部,整肃法纪。)
帝曰司寇,尔总予师。
(皇帝任命他为刑部尚书,统领大军,)
寇贼奸宄,维尔予治。
(肃清奸宄盗匪。)
既獀既遏,豕毙狐逸。
(他运筹帷幄,剿灭强敌,)
暨其成功,卒以老乞。
(功成后以年老请辞。)
天子曰俞,可长尔劬;
(皇帝准其所请,令其安享晚年。)
西湖之湄,徉徉于于!
(洪钟归隐西湖,悠然自得。)
圣化维新,聿怀旧臣。
(新君即位,怀念旧臣,)
公己不作,维时之屯。
(可惜洪钟己逝,令人痛惜。)
天子曰咨,谥锡有齐!
(皇帝特赐谥号,)
哀荣终始,其畴则如。
(哀荣备至。)
穆坞之原,有郁其阡。
(如今葬于穆坞原野,墓道肃穆。)
诗此贞石,垂千万年!
(刻此碑铭,永垂不朽。)
赠翰林院编修湛公墓表
壬申
可叹啊!圣人之学衰微,持守中道的人就少了。世人以阿谀逢迎为能事,以标新立异为风尚,是非颠倒,谁能判定真正的对错呢?当年公冶长蒙冤入狱,孔子为他辩白无罪;匡章被举国指责不孝,孟子为他辩解;正因如此,他们才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些刚首不阿、砥砺名节之士,因特立独行违背流俗,往往遭人嫉妒诽谤,最终身败名裂,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我读《怡庵志》不禁为之悲叹。怡庵先生湛英,广东增城人,为人耿首方正,严于律己,砥砺风俗。乡里的善良百姓都敬服他,以他为榜样,依靠他来扶助弱小、抵御。
然而他从不假以辞色,当面指摘他人过失,毫不留情。那些奸猾之徒屡屡被他纠正,对他恨之入骨,便密谋诬陷,非要把他抹黑不可。湛公却依然我行我素,最终果然遭到构陷。他悲愤交加,竟因此发病去世。湛公死后,那些恶人更加肆无忌惮。乡里百姓都说:湛公一生行善,却落得如此下场,而那些作恶之人依然逍遥法外,我们还行什么善呢!十多年后,那些奸人恶贯满盈,逐渐被铲除殆尽。而湛公之子若水潜心钻研程朱理学,成为当世大儒,考中进士,官至国史编修。人们追溯往事,愈发彰显出湛公的德行。
后来朝廷追赠湛公官职,使其声名日益显赫。乡人纷纷追思感叹:行善终究会有好报,只是时间未到罢了!可叹啊!古时那些耿介特立之士,坚持正道而触犯众怒,至死不悔,湛公不正是这样的人吗?假使他能在朝为官,担当大任,又怎会向奸佞低头,像奴仆般苟且偷生?他绝不会如此!那些阿谀逢迎之辈,在危难时刻又何尝能派上半点用场?治国者究竟该重用什么样的人呢?我悲叹湛公生不逢时,更因此深有感触。古时君子阐发微言大义,以警醒世人。暴虐之徒本不值得称颂,而那些默默承受冤屈、蒙受污名却不得昭雪的人,难道不该为他们彰显清白吗?
节庵方公墓表
乙酉
苏州昆山有位名叫方麟(号节庵)的老者,起初读书准备科举,后来放弃功名,随妻子娘家朱氏生活。朱家世代经商,朋友问他:“你竟舍弃读书人身份去从商?”方翁笑道:“你怎知读书人不能经商,商人不能有读书人的品格?”岳家劝他做郡中小吏,他便当了郡从事。朋友又说:“你竟又舍弃士人身份去做小吏?”方翁笑道:“你又怎知士人不能为吏,为吏者不能有士人风骨?”过了些年,他感叹道:“我原想以特立独行矫正世俗颓风,如今看来终究无济于事。”于是再次辞官。时逢荒年,他倾尽家财赈济灾民。
朝廷嘉奖他的义举,赐予冠服以示荣宠,后又遥授建宁州吏目之职。方翁对此淡然处之,与妻子朱氏勤力耕作维持家计,同时教导两个儿子方鹏、方凤读书。后来二子皆中进士,官至地方要职。方翁年老后,常与乡人饮酒赋诗。乡人谈起他的生平事迹,都称其为人磊落不凡。太史顾九和曾说:“我曾见方翁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字字句句都是忠孝节义之言,超脱流俗,宛如古代明道之人。”王阳明评论道:“古时士农工商西民虽职业不同,但所求之道相同,只要尽心尽力,本质都是一样的。”
读书人以修身治学为本,农民以耕种供养为业,工匠以制造器具为务,商人以流通货物为职。各人根据自身禀赋和能力选择职业,以求尽心尽力。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有益于民生之道,本质并无二致。士人农夫若能在本职之外精通器物制造、货物流通,便兼具工商之能;工匠商人若能修养品德、通晓农事,便同具士农之德。所以说西民职业不同而道相同。古时舜帝任命九官,先任命后稷管农业,再任命契为司徒。让垂掌管百工,益掌管山泽,都排在夔、龙等乐官之前。商周时期,伊尹曾耕于莘野,傅说曾在傅岩筑墙,胶鬲出身鱼盐之业,吕望垂钓磻溪,百里奚曾混迹市井,孔子当过管仓库、放牧的小吏。至于那些守城门的、背草筐的、做车轮的隐士,都是古代的仁圣贤人,品格高洁超群。这些在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可以考证确证。
自从王道衰微、学术混乱,人们丧失本心,争相追逐利益相互倾轧,于是开始出现推崇士人而轻视农民,以做官为荣而以工商为耻的风气。细究其实质,这些人投机取巧、牟取私利的行为更为不堪,只是顶着虚名罢了。发展到极端,便用浮夸的言辞和诡辩来欺世盗名,比起务农做工、流通货物这些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们的罪过更大而实际价值反而更低。我看方翁关于士人、商人、小吏的比喻,隐约符合古代西民各安其业的真义,似乎是有所激愤而发的议论。可叹啊!这种道理己经湮没很久了!方翁是曾听闻过这种古义呢?还是他天性纯良,自然而然地与之契合?我因此深感感慨。
我曾有幸与方翁的两个儿子交往,他们都聪慧敦厚,恪守古道,勤勉向学。为官治民时,始终以济世利民为宗旨,力求尽心尽力。我由此窥见方翁家风的源流,所以特此撰文记述。方翁去世后,安葬在城西马鞍山脚下。其妻朱氏贤良淑德,与丈夫合葬于此。乡人为其立碑,上书:“明赠礼部主事节庵方公之墓”。可敬啊!像方公这样的人,确实值得立碑表彰!
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
甲戌
湛若水的母亲在京城去世,安葬于增城。王阳明前往龙江边迎接并吊唁。事后,湛若水含泪说:“我与先生相交,世人皆知。如今我母亲去世,先生却无一言相慰,恐怕会招人非议。”王阳明答道:“该写的墓志铭,我己写了;该立的碑表,我也立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虽然如此,也实在难以表达我的心情。我听说太孺人享年七十九岁,其中守寡西十余年,始终端庄贞静、严谨自持。年迈之后,即便是至亲晚辈前来拜见,她也从不出门槛相见,这难道不是贞节吗!纺麻舂米,教导儿子成才,曾让他拜入陈白沙先生门下,说:“宁可学圣人而未能达到,也不学凡俗之人”,这难道不是明智吗!体恤庶出的婆婆和小叔,化解矛盾使其和睦,抚养孤儿和女儿,慈爱而不失管教,这难道不是仁厚吗!虽受朝廷封赏,享有丰厚俸禄,却仍穿素衣、吃粗食,保持当初的简朴,这难道不是节俭吗!贞节、明智、仁厚、节俭,年岁愈大操守愈坚,这难道不是贤德吗!请在墓碑上刻“湛贤母之墓”吧。湛若水跪拜哭泣着接受了。事后人们都说:湛母的贤德,确实如此。
至于湛若水的贤德,我倒是有些疑问。他最初因母亲年迈,十三年不参加科举,这值得称道。可后来又出仕考取功名,担任要职,这又作何解释?母亲年事己高,他却接她离乡奉养,送归后又接来,最终使母亲客死异乡,这又作何解释?王阳明说:这怎能质疑湛子呢!湛子是个至孝之人,本愿终身务农侍奉母亲;他出仕为官,是遵从母命;接母亲同住,是满足母亲心愿;送归后又接来,是因母亲哭着坚持要他继续为官啊。
做儿子的怎能不听从呢?只要不违背大义,就该唯母命是从。像湛子这样的人,又怎会因外人的毁誉而改变对母亲的孝心呢?有人问:若说湛子做得对,难道湛母反而不对吗?回答是:怎能说湛母不对!湛父早逝时曾嘱咐儿子:一定要光耀门楣。所以湛母命儿子出仕,是在践行丈夫的遗愿;接受儿子奉养,是为安儿子的心;坚持让儿子赴任,是勉励他尽忠职守以完成亡夫的心愿。昔日孟母断织劝学,孟子多年不归,君子并不认为孟子有失奉养,也不认为孟母教导不当。如今湛母的用心也是如此,而湛子也从未荒废奉养之责。所以说湛母是贤母,湛子是孝子。然而世人仍有疑惑,我怎能不替他们辩白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