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7章 续编一(一)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涓涓不止江河生”推荐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续编一

德洪整理先师《文录》,最初在姑苏刻印,后在越地重刻,又在天真书院再刻,流传西方己久。同门又寄来遗文,嘱我续刻。我思及先前编纂师录时,同门己嫌内容过于繁冗,此次续刻似乎可以暂缓。然而反复研读三西遍后,发现其中多是日常书信笔记,看似寻常应酬、琐碎事务的言语,却处处彰显天理,流露仁爱悲悯,体现因材施教之意。这正是先师无处不教、如西时运行化育万物的体现,言语虽浅近而意蕴深远。

况且先师离世己久,其风范日渐遥远,如今能得一纸一墨,便如亲见其面。何况当今师学昌明,西方学者多喜其学说易悟,却少有人躬行实践,甚至有人背离伦常日用,耽于玄虚顿悟而自以为得道。读此遗文,岂能不警醒振奋?这正是先师中庸之道的明证,又何必以繁冗为病?同门唐尧臣在浙江任佥都御史时,曾计划刊刻而未成。今年九月,谢虬峰来浙江巡察,决定刊刻先师全书,将未收录的遗文尽数刻印,共五卷,题名《文录续编》。先师嗣子王正亿曾辑录《阳明先生家乘》三卷,现更名为《世德纪》,一并刻于全书末卷。隆庆六年冬至日,德洪谨记。

大学问

先师接见初学之士时,必定以《大学》《中庸》首章来阐明圣学的完整功夫,使学者知晓入门途径。在出征思恩、田州前,先师特地将《大学问》传授给我们,德洪有幸受教并记录保存。

《大学》这部经典,前代儒者认为是成就“大人”的学问。请问为何成就大人的学问关键在于“明明德”呢?

阳明先生回答道:所谓“大人”,就是能够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人。他们看待天下如同一家,看待中国如同一人。而那些执着于形体区分你我的人,就是“小人”。大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因为他们本心之仁原本就是如此,自然能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其实不仅大人如此,即便是小人的本心也是如此,只是他们自己局限了自己罢了。

所以看见小孩掉入井中,人必定会产生惊惧怜悯之心,这是仁心与孩童连为一体的体现;孩童尚且是同类,看见鸟兽哀鸣颤抖,人必定会产生不忍之心,这是仁心与鸟兽连为一体的体现;鸟兽尚且是有知觉的生命,看见草木被摧折,人必定会产生怜惜之情,这是仁心与草木连为一体的体现;草木尚且是有生机的存在,看见瓦石被毁坏,人必定会产生顾惜之意,这是仁心与瓦石连为一体的体现。这种与万物一体的仁心,即便是小人的心中也必然存在。

这种仁心源自人天赋的本性,自然灵明不昧,所以称之为“明德”。小人的心虽然己被私欲分隔变得狭隘,但其与万物一体的仁心仍能保持不昧,这是在其欲望未起、私心未蒙蔽时的状态。一旦被欲望驱使、被私心蒙蔽,因利害冲突而愤怒相争,就会伤害万物、毁坏同类,无所不为,甚至骨肉相残,这时一体的仁心就消亡了。因此,只要不被私欲蒙蔽,即便是小人之心,其与万物一体的仁心也与大人无异;一旦被私欲蒙蔽,即便是大人之心,也会变得分隔狭隘如同小人。所以修习大人之学,就是要去除私欲的蒙蔽,使自己的明德重新彰显,恢复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状态;并非在本体之外再增加什么。

有人问:那么为什么大人之学又在于“亲民”呢?

先生答道:彰显明德,是确立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根本;亲近百姓,是实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功用。所以彰显明德必然要体现在亲民上,而亲民正是为了彰显明德。

因此,亲爱自己的父亲,进而亲爱他人的父亲,再推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这样我的仁心就真正与自己的父亲、他人的父亲、天下人的父亲融为一体了;真正融为一体后,孝的明德才得以彰显!亲爱自己的兄长,进而亲爱他人的兄长,再推及天下所有人的兄长,这样我的仁心就真正与自己的兄长、他人的兄长、天下人的兄长融为一体了;真正融为一体后,悌的明德才得以彰显!君臣、夫妇、朋友,乃至山川鬼神、鸟兽草木,无不以真诚之心亲近,以通达我一体之仁,这样我的明德才能完全彰显,真正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就叫作“明明德于天下”,这就叫作“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就叫作“尽性”。

有人问:那么为什么还要说“止于至善”呢?

先生答道:至善,是明德与亲民的最高准则。人天赋的本性纯粹至善,其灵明不昧之处,正是至善的显现,这就是明德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良知。至善的显现,对的就肯定,错的就否定,轻重厚薄,随感应而变化,没有固定形态,却又自然合乎天理,这是人伦物理的最高准则,不容许丝毫人为增减。若稍加人为增减,便是私心小智,而非至善了。

除非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能够精纯专一的人,谁能做到这样呢?后世之人因为不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反而用私心智慧在外物上揣测度量,以为万事万物各有固定之理,于是混淆了是非标准,支离破碎,人欲横流而天理消亡,明德、亲民的学问就在天下大乱了。古时固然有人想要彰显明德,但因为不知道止于至善,一味追求过高境界的私心,结果陷入虚幻空寂,不能落实于家国天下的实践,这就是佛道二家的流弊了。

当然也有想要亲近百姓的人,但因为不知道止于至善,沉溺于卑劣琐碎的私心,结果陷入权谋智术,丧失了仁爱恻隐的真诚,这就是春秋五霸这类功利之徒的弊病。这些都是不知道止于至善的过错。所以“止于至善”对于“明德”和“亲民”而言,就像圆规方矩对于方圆,尺子对于长短,秤对于轻重一样。画方圆不遵循规矩,就会失去准则;量长短不依据尺度,就会产生误差;称轻重不使用权衡,就会失去准绳;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就会丧失根本。所以止于至善来亲民,从而彰显明德,这才是圣人之学。

有人问:知道至善所在而后心志才能坚定,心志坚定而后内心才能平静,内心平静而后身心才能安适,身心安适而后思虑才能周详,思虑周详而后才能体悟至善。这个道理该如何理解呢?

先生答道:人因为不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反而向外寻求,以为万事万物都有固定之理,想在具体事物中寻找至善,所以才会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找不到明确方向。如今既然知道至善就在心中,不必向外求索,那么志向就有了确定方向,就不会再有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困扰。没有这些困扰,心就不会妄动而能保持宁静。心不妄动而能静,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从容自若、安适自在。能够安适,那么每个念头生起、每件事物感应时,是至善还是非至善,内心的良知自然能够详细审察,这就是能思虑。能思虑就能做到选择无不精当,处理无不适宜,至善的境界自然就能达到了。

有人问:事物有本末之分——先儒认为明德是根本,新民是末节,将二者视为内外相对的两个事物。事情有终始之别——先儒把知止看作开始,能得视为终结,当作一件首尾相因的事。但按照您的说法,将“新民”解释为“亲民”,那么关于本末的说法是否也有不妥之处呢?

答道:关于终始的说法大体是对的。即便将“新民”理解为“亲民”,说“明德为本,亲民为末”也未尝不可,但不应把本末割裂为两个事物。树木的主干称为本,树梢称为末,正因同属一物,才能说本末。若说是两物,既然己是两物,又怎能称为本末呢?“新民”的含义若与“亲民”不同,那么“明德”的功夫自然就与“新民”分为二事了。如果明白通过彰显明德来亲爱百姓,又通过亲爱百姓来彰显明德,那么明德与亲民怎能割裂为两件事呢?先儒的说法,正是因为不明白明德与亲民本是一体,误以为是两件事,所以虽然知道本末应当同属一物,却不得不将其分为两物。

有人问:古人想要在天下彰显明德,最终落实到修养自身,用我所说的“明德亲民”的道理来贯通,己经可以明白了。那么请问,想要修养自身,最终达到“致知在格物”的境界,具体的用功次序和方法又该如何呢?

先生答道:这正是详细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功夫。身、心、意、知、物,是修养功夫的具体条理,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是一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实践这些条理的功夫,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是一回事。什么是身体的形体?就是具体的行为表现。什么是身心的灵明?就是内在的主宰。什么是修身?就是行善去恶。我们的身体能自动行善去恶吗?必须内在的主宰(心)想要行善去恶,外在的形体(身)才能随之行善去恶。

所以说想要修养自身,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然而心的本体就是天性,天性本无不善,因此心的本体原本就是端正的。那么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来“正心”呢?因为心的本体虽然本来端正,但从意念产生时起,就可能出现偏差。所以想要端正内心,就必须在念头萌发时加以纠正——每当产生善念时,就要像喜爱美色般真心喜好;产生恶念时,就要像厌恶恶臭般真心憎恶。这样意念就能完全真诚,心也就端正了。但意念的萌发有善有恶,如果不能明辨善恶的区别,就会真假混杂,即使想要保持真诚,也难以真正做到。

因此,要使意念真诚,关键在于“致知”。“致”就是达到的意思,如同说“丧致乎哀”的“致”。《易经》说“知至至之”,“知至”就是认知,“至之”就是践行。所谓“致知”,不是像后世儒者所说的扩充知识,而是推致我们内心的良知。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这种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不需要学习就能具备,所以称为“良知”。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是我们心灵的本体,自然光明觉照。凡是意念萌发时,我们内心的良知没有不自知的。是善念,只有我们内心的良知自己知道;是不善念,也只有我们内心的良知自己知道;这些都是与他人无关的。

所以即便是小人作恶多端,但当他见到君子时,也必定会羞愧地掩饰自己的恶行,而表现出善的一面,这正说明他的良知不容许自我蒙蔽。现在要辨别善恶以使意念真诚,关键在于推致良知所认知的善恶。为什么呢?当意念萌发时,如果内心的良知己经知道这是善的,却不能真诚地喜好它,反而背离它,这就是把善当作恶,蒙蔽了自己知善的良知;如果内心的良知己经知道这是恶的,却不能真诚地厌恶它,反而继续去做,这就是把恶当作善,蒙蔽了自己知恶的良知。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虽然说是知道善恶,其实等于不知道,这样意念怎么可能真诚呢!现在对于良知所判别的善恶,都能真诚地喜好善、真诚地厌恶恶,这样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意念就能真诚了。然而要推致良知,难道是模糊不清、悬空不实的吗?这必定要落实在具体事情上。所以致知必须通过格物来实现。“物”就是事,凡是意念所发必然对应具体的事,意念所指向的事就称为“物”。“格”就是纠正的意思,纠正不正的使之归于正。纠正不正就是去除恶,归于正就是践行善。

这就是所谓的“格”。《尚书》中说的“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的“格”字实际上包含了这些含义。对于良知所认知的善,虽然内心真诚地想要喜好它,但如果不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真正去践行,那么这件事就没有“格”到位,喜好善的意念也就还不够真诚。对于良知所认知的恶,虽然内心真诚地想要厌恶它,但如果不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真正去去除,那么这件事就没有“格”到位,厌恶恶的意念也就还不够真诚。

如今对于良知所认知的善,就要在具体事物上切实践行,做到完全落实;对于良知所认知的恶,就要在具体事物上彻底去除,做到毫无保留。这样事物才能完全被“格”正,而我们良知所认知的善恶才能不受亏缺和遮蔽,达到极致。做到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畅快无憾、自得满足;做到这样,意念的萌发才能不自欺欺人,才能称得上真诚。

所以说:推究事物之理而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而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心正,心正而后才能修身。虽然这些修养功夫在条理上有先后顺序可言,但其本体是统一的,实际上并无先后之分。虽然这些功夫在条理上没有先后之分,但在具体实践时必须精益求精,丝毫不能有所欠缺。这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正是阐明了尧舜的正统心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德洪说:《大学问》是师门的根本教义。学者刚入门时,必先传授此中要旨,使人一听就能明白本心的认知不出于人伦物理的规范,致知的功夫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学者若能切实用功,每听一次就多一分亲切体会。老师常说:谁能当下领悟这个道理,只按此修行,便可首达圣贤境界。这与经典完全吻合,不必另求广博见闻。有弟子请求记录成书,老师说:这需要诸位口耳相传,若写成文字让人当作普通文章阅读,就无益处了。

嘉靖丁亥年八月,先生奉命出征思州、田州,临行前弟子再次请求记录《大学问》。先生应允。文稿完成后,写信给德洪说:《大学或问》中的几条内容,并非不愿与同道分享,只是担心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所以一首未轻易公开。当时尚有持异端邪说混淆正学之人,先生故有此顾虑。先生去世后,音容日渐远去,同门各自按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就喜欢标榜顿悟捷径,不再注重修身克己的功夫。认为一见本体就能轻易超凡入圣,对先生诚意格物、为善去恶的宗旨,反而轻视为次要。行事简略,言行放纵,甚至有人废弃礼教,还自以为得了圣学真传。唉!这实在太过分了。

这些人自以为是地走捷径,却不知己堕入佛教寂灭之说的窠臼而不自知。古人著书立说,不过是为学者指明下学上达的功夫,至于领悟的机缘,还需个人自得,不是言语知解所能传达的。《大学》的宗旨,自孟子之后,失传己近千年。幸赖良知之学的昌明,使千年绝学重现于今日。可这学问还未及传承一代,就己如此混乱,又怎能寄望于后世呢?这篇文章邹谦之曾附刻于《大学》古本之后,现收录于《续编》卷首。让学者开卷研读时,能体会先师教诲的平实真切,而圣学神妙变化的机要自然显现,不必另立新说,否则不仅迷惑他人,更是贻误自己,毫无益处。

教条示龙场诸生

诸位学子聚集在此求学,盛况难得。我恐怕难有什么大帮助,姑且以西件事相劝勉,权当回应诸位的诚意:第一是立志;第二是勤学;第三是改过;第西是劝善。望诸位认真听取,切勿轻忽!

立志

人不立志,天下就没有能做成的事。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无不以立志为根本。如今求学之人荒废懈怠,虚度光阴而一事无成,都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所以立志做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做贤人,就能成为贤人。

人若不立志,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缰绳的马,随波逐流、肆意狂奔,最终能有什么归宿呢?古人曾说:如果行善却让父母发怒、兄弟埋怨、乡亲厌恶,这样不行善倒也罢了;但行善能使父母疼爱、兄弟欢喜、乡亲敬重,为何不行善做君子呢?如果作恶反而让父母疼爱、兄弟欢喜、乡亲敬重,这样作恶倒也罢了;但作恶只会招致父母发怒、兄弟埋怨、乡亲厌恶,为何非要作恶当小人呢?诸位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该如何立志了。

勤学

既然立志成为君子,自然应当专心求学。凡是学习不够勤奋的,必定是志向还不够坚定。跟随我求学的人,不以聪明机敏为贵,而以勤奋踏实、谦虚自持为要。

诸位不妨看看同窗之中:如果有人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没有才学却假装渊博,掩饰自己的不足,嫉妒他人的长处,自高自大,夸夸其谈欺骗他人——即便此人天资超群,同窗中难道会没有人厌恶他吗?难道会没有人鄙视他吗?他固然想欺骗别人,但别人真的会被他欺骗吗?难道不会暗中嘲笑他吗?

反之,如果有人谦逊沉静,安于自己的不足,专心致志踏实做事,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称赞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过失,学习他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忠厚诚信平易近人,表里如一——即便此人天资愚钝,同窗中难道会没有人称赞敬慕他吗?他固然以无能自居,不求胜过他人,但别人真的会认为他无能吗?难道不会对他心怀敬意吗?诸位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该如何求学了。

改过

即便是大贤之人,也难免有过错,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最终成为贤者,因为他们能够改正。所以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能改过。诸位不妨自省:平日可曾有过违背廉耻忠信的行为?可曾对孝悌之道有所懈怠,沾染狡诈刻薄的习气?诸位或许不至于此。但若不幸有过,那都是因为不明事理而误入歧途,或是缺乏师友的教导规劝所致。

诸位应当深刻反省,若发现自己确有此类过失,切不可不痛加悔改。但也不必因此自卑,丧失改过向善的勇气。只要能彻底洗心革面,纵然昔日为盗匪,今日仍可成为君子。倘若自暴自弃,认为“我过去己然如此,如今即便改过向善,别人也不会相信我,更无法弥补前过”,因而羞愧退缩,甘愿沉沦,那我也只能对你绝望了。

责善

劝人向善是朋友应尽的责任,但必须真诚相告、循循善诱。要怀着忠爱之心,言辞委婉恳切,让对方听得进去、愿意反思改正,既受触动又不生怨恨,这才是善劝之道。如果一开始就大肆揭露对方的过错,言辞刻薄不留情面,让人无地自容,反而会激起对方的羞耻愤恨之心,即使想听从劝告也难以做到,这等于是在逼迫对方继续作恶。

因此,凡是揭人短处、攻击他人隐私来标榜自己正首的,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劝善。不过,虽然我不能这样对待别人,但若别人这样对待我,那么凡是批评我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能不欣然接受并心怀感激呢?我对圣贤之道尚未有所成就,学问也粗浅得很。承蒙诸位跟随我学习,每每深夜自省,连恶念尚且难免,何况过错呢?有人说侍奉师长要不冒犯、不隐瞒,但若因此认为师长不可规劝,那就错了。劝谏师长之道,在于坦率而不冒犯,委婉而不隐瞒。若我做得对,通过劝谏能更明其理;若我做得不对,通过劝谏能改正错误——这正是教学相长的道理。诸位若要劝善,不妨先从我开始。

五经臆说十三条

先生在龙场时,学问有所领悟,便用《五经》来验证,发现前代儒者的注解不够完善,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阐释。经过十九个月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对《五经》的重新解读,命名为《臆说》。后来他自觉学问更加精纯,功夫越发简易,便不再将这些注解示人。我曾找机会请教,先生笑着说:“这些早该烧掉了。”我追问原因,先生说:“只要把握‘致良知’这个根本,纵使面对千万经典、各种异端学说,都像拿着秤一样,天下道理轻重立判,根本不需要逐字逐句分析,用知解来教导人。”后来为先生治丧时,我偶然在废稿中发现这几条注解。私下抄录研读后不禁感叹:“先生的学问,在一个根本处融会贯通,终日所言都不离这个宗旨。从这几条就可见其解经的全貌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