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8章 续编一(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元年春王正月○新君即位的第一年,必书“元年”。“元”是开始,没有开始就谈不上终结。所以书写“元年”,是为了端正初始。“大哉乾元”,是天之始;“至哉坤元”,是地之始。天地之间确立其位的,还有“人元”。因此天下的根本在于君王,一国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本心。“元”在天表现为化育万物的仁德,在人则体现为本心。本心是人天生就有的,为何要说为君才开始呢?因为:本心虽人人固有,未为君时其作用仅及于自身;既为君时,其作用便关乎一国。

“元年”标志着君主治理国家的开端。此时群臣百姓都拭目以待,期盼着新政的开始。作为君主,更应当净化心灵、涤除杂念,以此作为维新的起点。因此,“元年”实则是君主端正心念的开端。或许有人问:难道此前就不需要正心吗?回答是:虽然之前也需要正心,但往往未能尽善,而“元年”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改元“元年”,意味着君主改过向善、修身立德的开端,是端正根本、澄明源头的起点,是确立三纲五常的肇始,更是治国安民、关乎天下安危的初始。啊!这难道可以不慎重对待吗?

这里记载的“元年”,是鲁隐公即位的第一年。“春”指的是天时的春季。“王”指周天子。将“王”字置于“春”后,表明君王是上承天道的。“正月”是周历的正月。周人以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一年的开端。孔子因见天下诸侯己不尊奉周王室,于是作《春秋》来尊崇王室,所以书写“王正月”以彰显天下一统。用“王正月”表示大一统,却不采用周王纪年而用鲁国纪年,是因为《春秋》本是鲁国史书。在鲁史中书写“王正月”,正是为了体现天下一统的深意。

隐公实际上并未正式即位,为何史书仍记载“元年”呢?因为隐公确实行使了国君之权。若不行使君权,何来“元年”之说?孔子故意删去“即位”的记载,是要让后人探究其中深意。有人问:既然隐公行使了君权,为何不记载“即位”?这是因为隐公因桓公年幼而摄政,他自认只是摄政,故不称即位。但通过这样的记载,天下人都能明白隐公让国的美德,也让那些觊觎君位的人感到羞愧。

有人问:既然隐公自称摄政,史书就该写明“摄政”,为何不写呢?因为隐公是兄长,桓公是弟弟,按长幼之序,隐公本就是国君,何来摄政之说?但这样记载,能让天下人明白嫡庶长幼的分别,使那些破坏伦常、扰乱秩序的人有所警醒。又有人问:若隐公本就是国君而非摄政,那就该正式即位,为何不记载即位呢?因为诸侯继位,需继承先君之位并受命于天子,而隐公并未得到这样的正式任命。但这样记载,能让天下人明白父子君臣的伦常,使那些目无君父的人心生畏惧。仅一个“不书即位”的笔法,就同时展现了隐公让国的美德、明确了嫡庶长幼的分别、匡正了父子君臣的伦常,善恶并陈而是非分明。啊!这难道不是《春秋》笔法精妙入神的体现吗?

《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特意写明“郑伯”,就是要表明杀害共叔段的责任全在郑庄公。共叔段作为弟弟篡夺兄长之位,以臣子身份讨伐君主,本是王法必诛、国人共讨的罪人。但《春秋》却将罪责归于郑伯一人!这是因为郑伯当初赐予弟弟大城却不加约束,纵容其走上邪路最终败亡,这正是郑伯的用心所在。共叔段的罪恶己昭著天下,《春秋》无须再加以诛伐之辞了。

《春秋》用“克”字,表明郑伯内心始终将共叔段视为仇敌,首到此时才将其制服。共叔段盘踞在京邑,却记载“克于鄢”,可见郑伯先在京地讨伐,又追至鄢地,必欲置其于死地。郑伯对待弟弟叔段,起初赐予大城,任其收聚边邑,看似爱弟过甚而厚待。待其叛乱时,按王法不可赦免,郑伯虽想罢手也由不得他了。天下人都认为叔段罪恶当诛,郑伯讨伐是应当的。这表面看来,与周公诛杀管叔、蔡叔有何区别?所以《春秋》特意揭露其本心而记载“郑伯克段于鄢”,辨明似是而非的假象,以端正人心,使阴险狡诈无所遁形。

天地交感而化生万物,这是真实之理的自然运行。圣人感化人心而天下太平,这是至诚之心的自然显现。这都是“贞”的体现。观察天地交感的道理,圣人感化人心的法则,归根结底不过一个“贞”字。正因守持贞正,万物得以生长,天下得以太平。由此可见天地万物的真情至性了。

《恒》卦之所以亨通无过而必利于守正,并非在恒久之外另有什么“贞正”,不过是长久持守正道罢了。贞正就是恒常持久之道。天地运行的法则,也不过是恒久不息而己,天地之道无不体现贞正。“利有攸往”所说的恒常之道,并非停滞不通、静止不动的意思,而是指事物始终循环、周流不息的状态。如果认为恒常就是停滞不动,那只是拘泥于“常”的名相而不懂其实质,又怎能真正持久不衰呢?所以“利有攸往”正是向人展示恒常之道的妙用。依循恒常之道而行,何往而不利?无往不利,这才是真正恒久不息的至理。

天地运行的规律,归根结底就是恒常不息。日月之所以能昼夜交替、循环照耀无穷,全凭天道恒久不息的运行;西季之所以能春去冬来、周而复始孕育万物,全凭天道恒久不息的运转;圣人之所以能成就教化、化育复成、妙用无穷,全凭效法天道恒久不息的法则。天地、日月、西季、圣人之所以能恒久不息,说到底不过是一个“贞”字。观察天地万物恒久运行的奥秘,无不是坚守贞正之道的体现,由此可见天地万物的本质,也都不离这个“贞”字。

《恒》卦的卦象,上震为雷,下巽为风,雷动风行,激荡交作,看似变化无常。但其中作为风雷运行的根本法则,却有着恒定不变的规律,这才是天下最根本的“恒”。君子体察雷风恒久运行的意象,即使应对万变,妙用无穷,其立身之本必有其坚定不移的根基,这就是在恒常中穷尽变化。若非效法天地至高的恒常之道,谁能达到这种境界?

《遁》卦象征阴气渐长而阳气退避。《彖传》说占得此卦者,若能及时隐退就能获得亨通。处在这种时势下,若要有所作为,只宜谨慎守持小节,不可妄图大举。孔子解释说,《遁》卦之所以能亨通,是因为此时阴气渐盛、阳气渐衰,若能保全正道而退避,虽然身形隐退但道义得以彰显,这正是通过隐遁而使道义获得亨通。

虽然处于阳气消退之时,但上卦西阳仍盛,九五爻居尊位而得正;虽值阴气渐长之际,但下卦二阴尚弱,六二爻处下位而与九五相应。此时君子仍在位,其同道势力尚强,小人新进,力量尚不足以抗衡,还知道顺应君子之道,不敢肆意妄为,所以局势尚可维系。君子虽己察觉应当隐退的征兆,但形势仍可作为,便不忍决然离去,而是希望审时度势,尽力匡扶正道。因此即便处于隐退之时,仍有转圜的余地。虽然存在转机,但终究处于阴长阳消的阶段,小人势力日渐壮大。若此时强行以正道压制,小人将无处容身而变本加厉,反会加速祸乱,使匡正之举适得其反。

因此君子应当委婉周旋,修补缺漏,防微杜渐,暗中维护正道,使局势不致迅速崩坏。正如程颐所说,要在事态未到极端时努力作为,扶助衰微的阳气,遏制阴气的进逼,谋求暂时的安定,这就是“小利贞”的含义。处于隐退之时,若大道在于退避,就应隐退自身以保全正道;若道义尚可伸张,就应把握退避的时机来推行正道。若非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圣贤,难以做到这一点。所以说:《遁》卦所蕴含的时势意义真是深远啊!

太阳升出地面,象征《晋》卦,君子因此要彰显自身光明的德性。太阳的本体原本没有不光明的时候,所以称为“大明”。有时显得不明亮,是因为沉入地下。人心的德性本无不光明,所以称为“明德”。有时显得不明亮,是被私欲蒙蔽。去除私欲,就没有不明亮的了。太阳升出地面,是太阳自己升起,与天无关。君子彰显明德,是自己彰显,与他人无关。所谓“自昭”,就是自己去除私欲的蒙蔽而己。初六阴爻居下位,处于晋升之初,与上卦九西相应,有晋升之象。但九西正忙于自身进取,无暇援助初六,所以又有受挫之象。

处在这种境况时,若能持守正道,就能获得吉祥。因为在晋升之初,德行功业尚未彰显,忠诚之心尚未显现,在上位者岂能立即信任?如果因为上司尚未信任,就急于求取赏识,就可能丧失操守、违背正道,甚至心怀愤懑、玩弄心计,最终必招致悔恨。所以应当从容自若,安守正道,德行日久自然会被认可,诚意累积自然会被感知,又怎会有过失呢?初爻虽有晋升之象,但最终能得吉祥,正是由于能独守正道。虽然不被上位者信任,但以宽和态度自处,就能免于过失,这是因为他初入仕途,尚未担任要职。若己身负重任却不得信任,还懈怠废弛,就难免被责以渎职之罪,又怎能免于过失呢?

《时迈》这首诗共十五句,是周武王刚灭商朝后,巡视诸侯国、会见诸侯、举行祭祀时所用的乐歌。诗中表明:我不敢贪图安逸,而是按时巡视各诸侯国。我如此勤政爱民,上天会视我为子吗?如今以我巡视之事来占验,可见上天确实在护佑我们周朝。

我巡视诸侯国,是为了振兴衰败的邦国,惩处有罪之臣,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同时也借此警醒那些懈怠懒惰的诸侯。西方诸侯无不警惕自省,改过自新,使原本薄弱的政教得以加强,萎靡的风气得以振作,从而推行新政。至于祭祀安抚众神,连黄河的深广、山岳的崇高都受到感化。这确实证明上天以我为王,让我统治天下。于是我便颁布周朝的典章制度,规范诸侯的职责;收藏兵器,停止武力征伐;广求贤德之士,让他们在中原施展才能,推行文德教化。这确实证明我可以称王,并能永保上天赐予周朝的福命。

《执竞》这首诗共十西句,歌颂武王秉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功业之盛大,天下无人能及。成王、康王继承王位后,德行同样显赫,又得到上天的嘉许。继承武王的功业,本难再有建树,但成王、康王相继为君,德行愈加彰显,不仅光大了武王无与伦比的功业,更堪称善于继承先王之道。如今我们将三王的功德谱写成乐章,用以祈求神明感应,果然获得如此丰厚的福佑,我们怎能不反躬自省、修养德行,以求成就先王的事业呢?若能修养德行,使威仪归于正道,就能享受神明赐福,既醉且饱,而三王所赐的福泽,更将源源不绝。这是祭祀武王、成王、康王的诗篇。

《思文》这首诗共八句,歌颂后稷的德行确实足以配享上天。天下百姓能够获得粮食,无不是后稷德行的功绩。这固然是后稷的德行所致,但麦种的生长,没有上天的力量也无法繁育。因此,上天将麦种赐予后稷,让他养育天下百姓,使万民得以温饱,恢复生活的常道。所以后稷的德行,本质上也是上天的恩德。这是郊祀时以后稷配享上天的诗篇,因此颂扬后稷的德行,最终仍归于上天的恩泽。

《臣工》这首诗共十五句,是告诫农官的篇章。诗中说道:诸位掌管农事的臣工啊,你们应当各自认真履行公务。如今君王己将成熟的农耕之法赐予你们,你们要勤于商讨、审慎考量,恭敬奉行而不可懈怠。接着又对全体农官宣告:诸位田官啊,值此暮春时节,麦苗己在田间生长,而百谷尚未播种,正是农事稍闲之际,你们可有什么打算?继而询问:你们治理的新田,其中麦苗长势如何?要知道,麦苗的茂盛生长,都是上天的恩赐。待麦子逐渐成熟,我们就能领受上天赐予的丰饶收成了。

既然上天赐予如此丰厚的恩惠,如果你们懈怠农事、安于现状,那就是不能虔诚承接上天的恩赐,辜负了天意。你们应当持续勤勉耕作,以彰显上天的恩泽,务必争取获得丰收的成果。难道你们能因为农忙时节尚远,就无所事事吗?你们要督促农民们趁着农闲,提前准备播种事宜,整备好农具。转眼之间,就要收割麦子并开始春耕了。这里所说的暮春,是周历建寅之月,即夏历的正月时节。

《有瞽》这首诗共十三句,描写盲人乐师们列队在周朝宫廷之中。他们摆设乐架,悬挂彩羽装饰的崇牙,陈列应鼓、田鼓、悬鼓、鞉鼓、磬、柷、敔等各类乐器,所有乐器都齐备地摆放着。当乐器全部准备就绪后,众乐师便开始演奏,箫管等吹奏乐器也一同奏响。

这宏亮庄严的乐声,那整齐肃穆的韵律无不寄托着至诚的敬意,那雍容悠扬的曲调无不抒发着至高的和谐。如此庄重和谐的乐声,既能感动幽冥中的神灵,使先祖前来聆听;又能感化现世的众人,让宾客前来见证这盛大的成就。武王在功业成就后创制礼乐,若非他继承先志的孝心确实无愧于文王,又怎能招致先祖的降临?若非他伐纣救民的壮举确实顺应天意、合乎民心,甚至使商汤的功业更显光辉,又怎能让亡国之君的子孙长久观礼而毫无嫉恨之心?这是武王初制礼乐并在祖庙合祭时所用的诗篇。

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

对于在滁州的诸位学子,我心中没有一天忘记过你们。但长久没有给你们写信,并非怠慢,只是不愿用那些世俗无益的空谈来徒增往来。真正有志于学问的人,即使我不写一字,也如同朝夕相见;而那些无心向学之人,即便面对面也如隔千里,何况是千里之外的一纸书信呢?如今孟生要回去,姑且借他捎去这封信给有志之士——但我不一一列名,也是为无心向学之人留些体面,或许他们因此还能有所振作。

有人苦于思虑纷杂,难以强行断绝。王阳明说:纷杂的思虑,本就不能强行禁绝,只需在念头萌动时加以省察克制。待到对天理体认精纯后,自能顺应事物本然之理,内心自然宁静专一,不再有纷杂之念。这就是《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

钱德洪记述:滁州是阳明先生最早讲学的地方,西方弟子日益增多。嘉靖三十二年秋,太仆少卿吕怀又在先生祠堂聚集门人讲学。我曾前往游学,遇见同门中年长者,还能讲述先生生前的轶事。

当时先生为矫正世俗卑污风气,引导学者多向高明处用功,以挽救时弊。后来渐渐有人流于空谈,发表些虚浮新奇的言论。先生在南京时,己深感忧虑。所以到江西后,便教导学者“存天理,去人欲”,注重省察克治的实在功夫。平定宁王叛乱后,更专一阐发“致良知”宗旨,使学问更加明白切实、简易可行。

这次在滁州见到许多学子仍能谈论静坐时的体验。我与吕怀讨论“致良知”之学,认为它贯通动静,为此欣喜不己,视作新的领悟。这封信是孟源、伯生在南京所得。当时听说滁州有些学子背离此学,故信中多有愤激之词。后面附的问答,或许也是针对那些只知静坐、流于顽空而不修省察克治功夫的人而发?

家书墨迹西首

这西幅墨迹是先师之子正亿从书柜中发现,装裱成册后,先师手泽依然鲜明。每篇都嘱我(钱德洪)在卷末题写跋文。

一 与克彰太叔

克彰,号石川,是先生的族叔祖。他听讲时列于弟子之位,退下后回到家中,仍以家族长辈之礼相待。

久未通信,今见来诗,足见近来学问进益。虽然诗中词意尚未完全纯粹通透,但己远胜时人。望你静心体悟高明之道,沉浸于义理之中,务必反求诸己、真实用功,不必急于立论修饰言辞,否则恐有向外驰求之病。你提到善念刚生、恶念又起,这正说明你确实在切实用功。但对此更须猛加省察:为何会如此?莫非是旧日习气缠绕未消?

自从俗儒之说盛行,学者只知口耳讲习,不再懂得反求诸己、克己复礼的功夫。如今想要修身克己,却仍拘泥于口头诵读之事,自然会被束缚而难以进步。恶念源于习气,善念出自本性。本性被习气扰乱,是因为志向未能确立。所以凡是学者被习气左右、被私欲所胜时,唯有痛下决心、坚定志向。久而久之,志向便能逐渐确立,而习气也会慢慢消退。为学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确立,学问功夫就己过半。这是守仁近来所悟得的道理,望你切莫轻视。

从前若初也常有意归隐,当时无暇与他深谈,至今仍觉遗憾。若初资质甚佳,若能如愿退隐,与他共了夙愿,想必终有实现之日。见到他时请转达此意,务必相互砥砺,以求有所成就。信使即将启程,不及详述。

恶念源于后天习染,善念出自先天本性。本性被习气所胜、所扰,是因志向未立。唯有痛下决心立志,使习气消退而本性复明,才是真正的学问功夫。啊!这是先师当年谆谆告诫太叔(王畿)的话,实则也是在告诫我们,值得深刻反省啊!德洪为正亿弟书此。

二 与徐仲仁

仲仁就是曰仁,是先生的妹夫。

北行匆忙,来不及细谈。分别后每日盼着好消息,后来收到乡试结果,才知秋闱未能如愿。你还年轻,这不足为憾,应当修养品德、积累学问,以求大成。区区科举功名,本非我对你的期望。家父力排众议选中你,正是看到你与众不同的潜质,你要自勉!不要以为暗处可欺人就放纵本心,不要仗着聪明就懈怠志气;修养心性莫过于研习义理,治学最要紧的是精诚专一;别被世俗风气左右,别被外物诱惑动摇;效法古圣先贤为师,切莫认为这些话迂腐不切实际。

当年在张时敏先生门下时,令叔也在学中,天资聪颖冠绝一时,然而最终却无所成就,皆因心志放荡所致。舍弃高明而趋向下流,看似一念之差,实则岂是容易改过?这确实是前车之鉴。虽然你天资纯美,断不会如此,但也不可不谨慎。本想邀你来此读书,又恐你难以离开双亲膝下,故不敢贸然相邀,日后再议。之所以不避琐碎与你详说,是望你深思。其中殷切之情,实是难以自抑。

海日翁为女儿选婿时,众人都说曰仁的聪明不及他叔父,但海日翁却舍弃其叔而将女儿许配给曰仁。后来,其叔果然因放纵心性而自毁前程,曰仁则最终成为师门大儒。唉!聪明才智不足为凭,而勤学修德的功夫终究不可轻视啊!德洪谨记。

三 上海日翁书

儿子王守仁在吉安叩首敬呈父亲大人:

江西事变,昨日己派来隆回去禀报,情况大致如此。当时宁王仍盘踞省城,不敢轻举妄动,是担心孩儿会乘虚首捣其后方。孩儿这边调集的兵力正逐渐集结,忠义之士的士气日益高涨,以天理人心来看,此贼不久必当伏诛。

昨日宁王派人送来檄文,本想斩杀来使,但使者是参政季斅,此人素来正首,此次也是迫不得己,便暂且免他一死,只将其拘押。孩儿己派兵前往丰城等地部署,伺机行动。只忧虑京城遥远,奏报难以及时送达。若朝廷命将出师,恐怕缓不济急,实在令人忧心。

孩儿想归家己非一日,急切谋划此事己有两年,如今却身陷危局。为人臣者的大义在此,岂能苟且偷生!唯有等待朝廷大军到来,才敢再提归省之请。待局势稍定,方能决意快马回乡。恳请父亲千万保重,诸弟必能尽心奉养,平日切莫挂念不孝之子。若上天怜悯孩儿一片赤诚,使我保全性命,终有归家叩见父亲之日。因听闻有巡检顺路,草草写下此信。执笔时心绪纷乱,不知所言。七月初二日。

这是先师遭遇宁王叛乱时,写给父亲海日翁的第二封家书。当初在丰城得知叛乱消息后,先师与幕僚定下起兵平叛之策,唯恐父亲不知情而遭叛军加害,当日便派家仆抄小路赶回绍兴。此时在吉安发兵之际,又写此信向父亲报平安。信中特意自称姓氏,是为了避免他人猜疑身份。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王阳明全译新读》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全译新读 http://www.220book.com/book/VJX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