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3章 探春理家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红楼:探春重生,挽贾府狂澜 http://www.220book.com/book/VM1M/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红楼:探春重生,挽贾府狂澜

第43章:探春理家

老太妃的丧仪还没完全收尾,荣国府的银库就空得能跑老鼠了。库房的钥匙挂在账房先生腰间,沉甸甸的却没半分实在——王夫人离京前,把府里的总账本交给探春时,指尖都在发颤,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哭腔:“探丫头,你瞧瞧吧——上个月采买丧仪用的素绸,账上明明白白写着二十匹,实际只到了十五匹,剩下的五匹不知被哪个环节吞了;给皇陵送的祭品,那管事拍着胸脯说花了五十两,我亲自去库房瞧了那些东西,粗瓷碗装着的干果,瞧着三十两都多花了。”

探春接过账本,封面是簇新的红绸,翻开却满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像爬满了黑蚂蚁,红笔勾出的亏空处触目惊心,一笔笔都扎眼。她捏着账本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账本的纸页被捏得发皱:“太太放心,您和老太太不在,府里的事有我。这账我定当一笔一笔仔细查,绝不能让这些蛀虫再掏空了家。”

送走王夫人的马车,车轱辘碾过青石板的声音渐渐远了,探春转身就让人去请平儿、李纨和宝钗到秋爽斋。案上早摆开了三叠账本,最厚的那叠是大观园的用度账,纸页都翻得起了毛边;薄些的两叠,一本是府里的日常开销,一本是采买账,上面密密麻麻盖着管事的私章。

“各位姐姐瞧瞧吧。”探春把最厚的那本大观园账本推过去,指尖点着其中一页,“园子里的花木,单雇人修剪浇灌,每月就要十两银子,可那些婆子拿着钱却偷懒,昨儿我还见沁芳闸边的柳树枯了好几枝没人管;菜圃里的菜,让厨子采买着送进府,倒比首接去外头市集买还贵两成,问起来只说‘园子里的菜新鲜’;就连池塘里的藕,都被看园的婆子趁着夜里偷偷捞出去卖了,账上竟一笔没记——这哪里是园子,分明是个填不满的窟窿!”

李纨捧着账本,眉头皱成个川字,叹了口气:“我早听说这些事,园子里的小丫鬟私下跟我抱怨过,说采菜的婆子总把好的藏起来,送进府的都是些老的蔫的。只是没凭没据,那些婆子又都是府里的老人,我一个寡妇家,不好出头管。”

宝钗蹙着眉,指尖在账本上轻轻划着:“采买的管事最是难缠。他们跟外头的铺子勾着做手脚,虚报账目是常事。前儿我让莺儿去买丝线,那绸缎铺的掌柜跟莺儿熟,悄悄说,咱们府里的采买,不管买什么,总比市价多给两成,说是‘贾府的体面钱’,其实还不都是他们落了好处?”

平儿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些无奈:“二奶奶在时就想整这些事,只是那些管事都是跟着老太爷的老人,牵牵扯扯的亲戚多,动一个就得罪一片,没敢真下狠手。三姑娘如今接手,可得仔细些。”

探春听完,没急着说话,只拿起案上的大观园地图,手指在上面划了个圈,突然敲了敲桌面,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我倒有个主意——与其这么白扔银子,不如把园子里的产业都包出去!”

李纨、宝钗、平儿三人都愣住了,异口同声道:“包出去?”

“正是。”探春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园子里的那片竹林,我瞧着伺候竹林的老祝妈懂行,就让她包了。让她每年给府里交十两租子,剩下的笋子、竹枝子,她爱怎么卖怎么编,赚了都是她的;稻香村旁边的稻田菜圃,田妈是庄稼人出身,让她包了最合宜,她只需交足府里日常用的米粮菜蔬,多收的她拿去换钱贴补家用;还有那几处花木、果树,也都找个勤快本分的婆子承包下去,各管一摊。”

她顿了顿,掰着指头算给众人听:“这样一来,不用再雇人打理,每月省了好几两工钱;她们自己的产业,定会上心侍弄,产出只会多不会少;交上来的租子,还能添补府里用度——比现在这样钱花了、事没办明白强百倍!”

平儿眼睛一亮,拍了下手:“这主意好!她们自己得了实在好处,哪有不尽心的道理?老祝妈前儿还跟我念叨,说今年的笋子没卖上价,若让她自己管,保管能多赚几两!”

宝钗也点头附和,补充道:“只是得立个规矩,写个文书,明明白白写清交多少租子、管哪些地界、出了岔子谁担责,免得日后扯皮不清,反倒生了事端。”

“宝姐姐说得是。”探春笑着应下,“这是第一步,先把园子盘活。第二步,就是查账房的亏空,那些吞了府里银子的,绝不能轻饶!”

说干就干。探春当天就让翠墨把园子里管花木、菜圃的婆子们都叫到秋爽斋廊下,当众宣布了承包的事。起初还有人犹豫,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怕交不出租子反赔了本。探春早料到她们会有顾虑,笑着点了老祝妈的名:“老祝妈,你去年偷偷卖笋子,前后得了多少银子?我可听说你给孙子扯了块新布做衣裳呢。”

老祝妈脸一红,低下头讪讪地笑:“回三姑娘,也就……也就三两多。”

“那若是把竹林包给你,你只需交十两租子,剩下的笋子竹编都归你,一年下来难道赚不到十五两?”探春又问。

老祝妈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划算!太划算!我包!我保证把竹林管得比自家院子还尽心!”田妈也跟着应了:“菜圃我包了!我保证让府里顿顿有新鲜菜,绝不带蔫的!”没半日功夫,园子里的产业就被几个本分勤快的婆子承包了下去,都在文书上按了红手印,拿着文书时,脸上的笑都藏不住。

安顿好园子的事,探春立刻开始查账。她没先惊动那些老管事,只让翠墨把近半年的采买账、工程账都搬到秋爽斋,堆了满满一案几。她耐着性子,逐笔核对,连买了几支蜡烛、几刀纸都不放过。她记性好,上个月买的素绸多少钱一尺、前几日买的蜡烛多少文一支,问过一次就记在心里,对着账本一比对,猫腻立刻就露了出来。

查了三日,果然查出了眉目。采买管事钱启,上个月报了“买松烟墨二十锭,花了五两银子”,可库房里只收到十锭,墨的成色还极差,磨出来的墨汁发灰;管工程的赵全,前阵子修贾母院里的游廊,虚报了十两工钱,说是“加了好木料”,实则用的还是拆下来的旧木料,只是刷了层新漆。

探春没声张,只让平儿悄悄去外头的笔墨铺问了价,证实了钱启买的那种松烟墨,二十锭最多花二两银子,他不仅多报了三两,还私藏了五锭;又让田妈去游廊下仔细瞧,果然在几根横梁上找到了旧疤,正是之前拆下来的旧料。

证据确凿,探春当即让人把钱启和赵全叫来。两人还不知事情败露,进门时头抬得老高,钱启梗着脖子道:“三姑娘叫小的来,是采买上有什么新吩咐?”赵全也跟着点头哈腰:“游廊修得结实,老太太回来定满意。”

探春冷笑一声,把笔墨铺的回帖和田妈画的木料记号图扔在两人面前:“钱启,你买二十锭墨只花了二两,却报五两,多的三两银子去哪了?那五锭私藏的墨,现在还在你屋里吧?赵全,这木料上的旧疤,你倒是说说,怎么就成新木料了?”

两人见证据确凿,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三姑娘饶命!是小的糊涂!是小的一时鬼迷心窍!”

探春没心软,脸色沉得像乌云:“你们在府里干了这些年,吃着府里的米,拿着府里的月钱,反倒偷偷克扣府里的银子——这样的蛀虫,府里留不得!”当即让人把两人捆了,送回各自家去,还放了话:“永不录用!”又从下头提拔了两个老实本分的小管事,顶替了他们的位置。

这一下,府里的管事们都慌了神,谁也不敢再胡来了。采买的账目渐渐清楚了,报上来的价钱,竟比从前低了近两成;园子里的婆子们也干劲十足,老祝妈每日天不亮就去竹林瞧笋子,新出的笋子先挑最嫩的送进府,剩下的才拿去市集卖;田妈种的菜,又嫩又鲜,府里的厨子都笑着跟袭人说:“如今的菜好,炒出来都比从前香!”

过了一个月,账房先生拿着新账本来找探春,脸上带着久违的笑,进门就作揖:“三姑娘!大喜!这个月不仅没亏空,还剩了十五两银子!园子里交上来的租子有八两,采买那边省了七两,加起来足足十五两呢!”

探春接过账本,见上面的数字明明白白,红笔勾的亏空处少了一大半,心里总算松了口气。李纨和宝钗也正好过来,见了账本,都笑着道:“还是三妹妹有法子!这才一个月,府里就见了起色!”

平儿也凑过来看,眼里满是赞叹:“二奶奶若是知道了,定要拍着巴掌夸你——她从前总说,这些事就得下狠手才能整治。”

探春却没太高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指尖在账本上着:“这只是开始。府里的亏空积了这么多年,哪能一下子就补回来?不过是总算能喘口气,不用再拆东墙补西墙了。”

她望着窗外,园子里的竹子绿得发亮,菜圃里的青菜嫩得能掐出水,连空气里都带着点生机勃勃的暖意。阳光照在账本上,暖洋洋的,却暖不透她心里的沉——她知道,这理家的路还长,往后还会有更多难处,那些老管事的怨气、府里人的闲话,都得一一应对。但至少现在,她看到了一点希望——只要肯用心,肯下狠手,这风雨飘摇的贾府,或许真能慢慢撑起来。

夜里,探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还在琢磨着账本。哪些地方还能再省些?园子里的池塘,是不是也能包出去养鱼?她索性披了衣裳坐起来,拿出纸笔,就着烛火慢慢画着计划,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深宅里的希望,就像这笔尖下的字,得一笔一笔,慢慢写出来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VM1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红楼:探春重生,挽贾府狂澜 http://www.220book.com/book/VM1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