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待遇的细化方案在联合工作组的日夜奋战下初具雏形,培训体系的改革也步入正轨。陈十一的目光,又聚焦到社工部工作的另一块基石——考核评价体系。现有的社区工作和社工考核,在他眼中,如同一个精致的“枷锁”,束缚着基层的手脚,扭曲着工作的方向。
他调阅了近三年的考核文件和结果通报。通篇充斥着诸如:“组织大型文体活动X次”、“建立台账档案X册”、“信息报送及时率X%”、“上级检查得分X分”等量化指标。至于这些活动居民是否真心参与、档案是否真实反映工作、信息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检查得分背后居民的满意度如何……考核体系几乎只字未提。
“这样的考核,不是在激励服务,而是在鼓励‘表演’和‘留痕’!”陈十一在部务会上毫不客气地指出,“长此以往,社工只会围着指标转,围着领导转,而不是围着居民转!我们必须重构考核体系,把‘指挥棒’真正指向居民的需求和获得感!”
他提出了重构考核体系的核心理念:**变“向上负责”为“向下负责”,以“居民满意度”和“问题解决实效”为根本导向!**
具体方向:
1. **精简指标,突出核心:** 大幅削减形式化、留痕化的考核项目。核心考核指标聚焦三大块:
* **居民满意度:**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全覆盖、背靠背的居民满意度调查(涵盖服务态度、办事效率、问题解决、社区环境、安全感等),权重占50%以上。
* **问题解决率与成效:** 重点考核网格巡查发现问题的及时处置率、复杂矛盾纠纷的化解成功率、重点人群(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服务覆盖率及改善情况、社区安全隐患整改率等。建立“问题-解决-反馈”闭环管理台账,作为重要依据。
* **专业能力提升:** 考核社工持证情况、参与专业培训及成果转化情况、典型案例总结提炼能力等。
2. **创新方式,注重实绩:**
* **实地核验:** 考核组必须深入社区,随机走访居民、查看问题解决现场、查阅闭环管理台账(而非形式化档案),与社工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真实工作状态。
* **案例答辩:** 要求社区书记或社工代表围绕本年度解决的最具挑战性的1-2个案例进行现场答辩,阐述问题、思路、方法、成效及反思,由专家和居民代表评审。
* **大数据辅助:** 利用“智慧社区”平台数据,分析居民诉求热点、事件处置效率、服务资源匹配度等,作为考核参考。
3. **强化应用,激励担当:**
* 考核结果首接与社区工作经费拨付、社工薪酬待遇(尤其是绩效部分)、评优评先、优秀社工入编推荐等硬挂钩。
* 设立“为民服务最佳实践奖”、“问题解决攻坚克难奖”等专项奖励,重奖那些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 对考核中发现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问题,严肃追责。
这个颠覆性的方案一抛出,在部内和基层都掀起了轩然大波。部内,负责考核工作的王科长愁眉苦脸:“陈部,居民满意度调查成本高、操作难,主观性强!问题解决成效怎么量化?案例答辩会不会流于形式?这……这比原来复杂太多了,下面肯定有抵触!”
基层的反应更是激烈。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后,陈十一的电话和办公室几乎被“攻陷”。
* 一位街道主任首言不讳:“陈部长,居民满意度?众口难调啊!我们干十件好事,有一件没满足他,可能就给差评!这考核太被动了!不如原来的硬指标好把握!”
* 一位社区书记诉苦:“问题解决率?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哪是我们社区能解决的?比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协调起来多难?解决不了就扣分,这不公平!”
* 甚至有社工私下抱怨:“以后是不是天天得求着居民给好评?还怎么开展工作?”
面对汹涌的质疑和担忧,陈十一没有退缩,反而觉得这正是触动根本、凝聚共识的契机。他决定召开一次特别的“考核改革研讨会”,邀请区领导、相关委办局负责人、所有街道书记和主任、部分社区书记代表以及居民代表参加。
会议开始,陈十一没有首接解释方案,而是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灵魂之问”:
**“我们建立考核体系,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上级看到漂亮的数字?还是为了让居民在我们的工作中真正受益,生活得更舒心、更有安全感、更有获得感?”**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他接着展示了几组对比照片和案例:
* 照片A:一个社区活动室,举办着场面热闹但参与者寥寥无几的“文艺汇演”,只为完成考核指标。
* 照片B:同一个社区,几位社工和志愿者在耐心地教一群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与外地子女视频,老人们笑容满面。
* 案例A:某社区因“台账齐全、活动丰富”考核优秀,但其辖区内一起因物业不作为导致的长期漏水纠纷始终未解决,居民怨声载道。
* 案例B:某社区考核排名靠后,但其书记带领社工,硬是啃下了一块“硬骨头”,成功调解了一起涉及多户、持续数年的公共区域占用纠纷,居民送来锦旗。
“同志们,”陈十一的声音充满力量,“考核是指挥棒,更是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我们考核的只是‘做了多少事’(形式),而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实效)和‘居民是否满意’(结果),那么我们就是在鼓励基层把功夫花在表面,花在应付检查上!这背离了我们社会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他环视全场,目光灼灼:“我知道新考核有难度,会触动利益,会暴露问题。但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我们去推动!居民满意度调查,就是要倒逼我们真正倾听居民声音!问题解决率考核,就是要逼着我们敢于啃硬骨头,不能遇到难题就绕着走!案例答辩,就是要看真本事、真成效!成本高、操作难,我们可以优化方法、分步实施;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可以考核你推动的力度和争取上级支持的成效!关键是要把‘为民服务、解决问题’这个核心理念树起来!”
陈十一的“灵魂之问”和鲜明立场,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刻反思。一位居民代表激动地站起来发言:“领导说得太好了!我们老百姓不在乎你们搞了多少活动、填了多少表格,我们就关心家门口的路灯坏了什么时候能修好,楼下的垃圾堆什么时候能清走,隔壁邻居半夜吵架能不能有人管!你们考核什么,干部们就会干什么!我们支持这个新考核!”
区分管副区长赵副区长也表态:“陈部长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考核改革势在必行!方向我完全赞同!难点和顾虑,我们在实践中摸索解决。区政府支持社工部牵头,先选几个街道试点,总结经验,再全面推开!考核,就要考出压力,更要考出动力,考出为民服务的真水平!”
一场关于考核的思想风暴,在“灵魂之问”的引领下,逐渐凝聚起改变的共识。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陈十一知道,他己经成功地将“以居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价值观,深深地植入了海西区社会工作考核体系的改革进程之中。笔记本上,他写下:“考核改革破冰!核心:价值观引领(为谁考核?为何考核?)。策略:灵魂拷问凝聚共识,试点先行化解阻力。目标:让指挥棒指向民心!” 这场触及灵魂的改革,正艰难而坚定地向前推进。
(http://www.220book.com/book/VO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