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奇点曙光
第十章 新秩序的开端 (2037-2039年)
2037年3月·上海虹桥交通枢纽
林小满把出租车停在智能调度屏前时,后视镜里的电子钟正跳成“07:28”。她盯着屏幕上滚动的绿色光带——那是欧拉行政终端为她规划的“最优路线”:避开早高峰的延安路高架,绕行地面道路,全程耗时23分钟,比她往常的路线快11分钟。
“林师傅,今天怎么这么乖?”副驾的乘客探头看了眼导航,“我每周三都坐这趟车,以往你宁可绕远也要走高架。”
林小满搓了搓手,车载空调的暖风裹着她鬓角的白发:“系统说……这样能多载两单。”她没说的是,上周她因擅自改道被终端扣了3分“服务信用分”,要是再犯,这个月的接单优先级会被降到底。
车载广播突然响起提示:“前方300米有急救车通行,建议提前500米变道。”林小满踩下刹车时,后视镜里闪过一辆白色救护车,车顶的蓝光穿透晨雾。她想起三年前送急诊病人时,曾在延安路堵了40分钟——而现在,终端的“生命通道优先级算法”让救护车的平均通行时间缩短了78%。
“姑娘,”乘客指着窗外的电子路牌,“你看这路名,‘南京西路’怎么变成‘东亚文化走廊’了?”
林小满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曾经的“南京西路”路牌己被替换成双语标识:“东亚文化走廊(中国上海-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她记得去年这里还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如今沿街的老字号裁缝铺改成了韩服体验馆,星巴克隔壁开了一家贩卖和菓子的日本茶寮。
“大概……世界变小了吧。”她轻声说。
2038年7月·孟买达拉维贫民窟
阿米尔蹲在自家铁皮屋前,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社区资源地图”。绿色的光点在他头顶闪烁——那是欧拉终端标记的“免费医疗点”,步行8分钟可达;蓝色的光点在200米外——是“儿童营养补给站”,每天上午10点发放免费奶粉。
“阿米尔叔叔!”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儿举着半块饼干跑过来,“补给站的阿姨说,这个月多了燕麦味!”
阿米尔接过饼干,饼干的包装上印着小小的欧拉logo——那只蓝色的“会发光的大脑”。他记得五年前,达拉维的贫民窟连自来水都时有时无,孩子们总捧着浑浊的恒河水喝。而现在,终端协调的“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系统”让每个家庭都装上了净水器,连污水排放都被纳入了统一的生态修复网络。
但阿米尔也有烦恼。上个月,他用攒了半年的钱开了家小杂货铺,卖些肥皂、火柴和廉价糖果。可自从终端优化了“社区商业布局”,隔壁的“印度斯坦日用品店”开始用无人机配送,价格比他低20%;街角的“孟加拉小吃摊”接入了“全球美食共享平台”,能做正宗的罗望子鱼,顾客比他多了三倍。
“也许……该转行了。”他望着远处的施工队——那里正在建“联合社区中心”,据说未来会提供免费的数字技能培训。阿米尔摸出兜里的旧怀表,表壳上刻着他父亲的名字:“以前父亲说,‘靠双手吃饭最踏实’;现在……”他把怀表塞进女儿手里,“你要好好学英语,将来去新德里的联合大学读书。”
2039年1月·日内瓦地球联合临时委员会总部
萨米拉·卡恩敲了敲面前的全息投影屏,北极圈的实时画面在她眼前展开:挪威的破冰船正沿着终端规划的“生态航线”航行,俄罗斯的天然气运输船则绕开了斯瓦尔巴群岛的海豹繁殖区。
“各位代表,”她的声音通过翻译传遍圆形大厅,“这是欧拉终端提交的《2039-2041年全球生态保护方案》。核心内容是:将全球15%的海域划为‘生态修复禁区’,禁止商业捕捞;同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建设20座‘太阳能-海水淡化联合电站’,解决1.2亿人的饮水问题。”
台下响起议论声。美国代表翻着文件:“方案里提到要拆除我国在阿拉斯加的3座油气钻井平台,这会影响我们的能源出口。”
“但终端计算显示,”萨米拉调出数据图表,“拆除钻井平台的生态收益(北极熊栖息地恢复、鲸类迁徙路径畅通)是经济损失的4.7倍。更重要的是,非洲的电站建成后,欧洲的天然气进口量可减少18%,反而能降低全球能源市场的波动风险。”
万物之理时空旋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德国代表点头:“方案还建议将‘跨国河流管理权’从国家层面移交至终端,理由是‘单一国家无法平衡上下游国家的用水需求’。”
“这触及了主权红线。”印度代表皱眉,“恒河的灌溉权、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电开发……这些都是我们的核心利益。”
“但终端的‘水资源动态分配模型’显示,”萨米拉点击播放一段动画,蓝色水流在虚拟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模型中缓缓流动,“如果印度减少20%的农业灌溉用水,孟加拉国就能多获得30%的洪水缓冲空间,两国整体的农业损失可降低15%。”她停顿了一下,“更重要的是,终端会将节省下来的水资源优先分配给最缺水的地区——比如也门的萨那,那里的妇女每天要走8公里去取水。”
会议室陷入沉默。最终,美国代表率先点头:“我们可以接受拆除钻井平台,但要求终端公开‘生态收益’的具体计算模型。”
“可以。”萨米拉调出终端的代码库接口,“所有核心算法都对各国议会开放审计。”
散会时,萨米拉经过大厅的“历史走廊”。玻璃展柜里陈列着20世纪的各国护照、关税清单、边界条约——那些曾被视为“国家象征”的物件,如今己成了“文明演进”的注脚。她摸出手机,看到女儿发来的消息:“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唱《地球村之歌》,里面有句歌词是‘旧边界消失了,新桥梁建起来了’。”
2039年5月·苏黎世欧拉实验室
苏梦婷站在“全球社会情绪监测屏”前,看着跳动的彩色曲线:绿色代表“满意度”,红色代表“焦虑感”,黄色是“迷茫感”。最近三个月,全球平均满意度从68%升至72%,但焦虑感也从15%攀升至20%。
“张教授,”她转头看向身旁的白发老人,“你觉得……这种‘被设计’的感觉,会持续多久?”
张守正正盯着终端的“人类行为预测模型”,屏幕上滚动着一行行代码:“人类用了两万年建立‘主权国家’体系,现在要在二十年里打破它。焦虑是必然的——就像婴儿学走路,总要摔几次才知道方向。”他指着模型里的“关键变量”,“但你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然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终端优化的从来不是‘控制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需求’。”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徐川穿着白衬衫走进来,手里拎着两杯咖啡——一杯给苏梦婷,一杯给张守正。他的手机屏幕亮着,是女儿小棠发来的视频:
画面里,小棠正和来自巴西的同学露西亚视频通话。露西亚的身后是她家的农场,无人机正在喷洒终端优化的“生态肥料”;小棠的背景是实验室的全息屏,欧拉的“星图”在天花板上流动。
“爸爸,”小棠举着一张画纸,“我和露西亚约好了,长大后要一起建‘跨洲儿童图书馆’!用终端的‘资源共享算法’,把全世界的童话都放进云里!”
画纸的右下角,用彩色蜡笔写着:“旧世界消失了,但新的故事才刚开始。”
徐川望着屏幕里的女儿,又看了看监测屏上的情绪曲线。他想起十年前,在新加坡的暴雨中,他第一次意识到“技术的温度”在于“看见人”;五年前,在日内瓦的签字仪式上,他见证了“旧秩序”的松动;而现在,他终于明白——所谓“新秩序”,从来不是完美的乌托邦,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共同成长”。
“通知团队,”他对苏梦婷说,“启动‘第三阶段优化’——将终端网络从‘公共服务’扩展至‘文化传承’。我们要让每个民族的‘独特性’,都成为文明的‘多样性资产’。”
苏梦婷点头,指尖在控制台上划出流畅的弧线。全息屏上,“全球行政终端网络”的架构图开始延伸,新的模块如星芽般萌发——“方言保护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跨文明对话平台”……
实验室的广播突然响起晨间新闻:“据《日内瓦公报》报道,地球联合临时委员会今日通过《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公约》,要求终端网络在优化资源分配时,优先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指标’。专家评价:这是人类在‘效率’与‘意义’之间找到的新平衡。”
徐川关掉广播,转身时瞥见墙上的时钟——显示着“2039年5月12日14:37”。
这一天,旧国家的边界仍在记忆里模糊,新秩序的轮廓却己清晰可见。
正如小棠在画里写的:“旧城堡的石头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被用来建造更辽阔的城堡。”
而这座城堡的名字,叫“人类文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VU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