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午后,日头毒得能烤人,吕梁山的石头晒得发烫,一摸能烙着手。队伍走在古栈道上,这道儿窄得只能过一个人,旁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山风刮过崖壁,“呜呜” 跟吹哨似的,听得人心里发紧。
战士们都贴着崖壁走,一步挪一下,手指死死抠着石头缝,指节都攥得发青。头顶时不时有碎石往下掉,砸在岩壁上弹两下,就悄没声儿坠进底下的雾里了。
小董腰里系着粗麻绳,绳头拴在前面石缝里长的老松树上。他走在最前头探路,每踩一步都先用脚尖试虚实。绑腿上沾满了苍耳和草籽,裤脚也被荆棘划了好几道口子。
突然,走在队伍中间的萧远抬胳膊握拳,掌心朝前 —— 整个队伍立马停住,就剩风声和大伙儿粗重的喘气声。萧远蹲下来,盯着一道不起眼的石缝,抽出刺刀拨开几块松石头。刀尖挑出个裹着银亮塑料皮的半截玩意儿,上面的字弯弯曲曲,既不是中文,也不是常见的日文。
刘伟泽凑过来,晋北口音里满是惊奇:“日他娘,这是个啥东西?” 说着就伸手想拿。沈曜赶紧拦住,从挎包里掏块干净布垫着,小心捏起来凑到鼻子前闻了闻,眉头立马皱紧:“有股药味,像消毒水混了别的,怪得很。不是咱们常用的,也不像鬼子那边的。”
八月十六日深夜,队伍在背风的山坳里扎了临时营地。月光很淡,朦朦胧胧洒在帐篷上,摸着凉冰冰的。值守的哨兵抱着步枪在营地边来回走,呵出的白气刚飘几步就被风吹散,混着远处草丛里断断续续的虫叫。
就在这时,暗处突然 “咔嗒” 响了一声,像小石头被碰了。
抱着热成像仪的小董浑身一激灵,立马举枪把枪托抵在肩窝,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屏幕里的树是模糊的暗绿色,可就在那片绿里头,突然冒出来个半人形状的红影,快得跟阵风似的,一下就没了!
小董使劲眨了眨眼,再看时,屏幕上只剩几棵被风吹得晃的树影,哪还有红影的踪迹?
“三点钟方向有东西!” 他对着领口的耳麦压低声音喊,食指己经扣在冰凉的扳机上。
萧远的声音立马从耳麦里传出来,透着不容置疑的劲儿:“别开枪!先照明!扔信号弹,看清楚再说!”
小董不敢耽搁,左手摸出颗信号弹划燃引信,使劲往红影消失的方向扔过去。橙红色的光一下撕开黑天,把那片灌木丛照得跟白天似的,晃得人眼睛疼。可那儿空空的,就几丛灌木被惊得晃了晃,啥都没有。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露水打湿了石头,踩上去滑溜溜的。萧远蹲在一块大石头前,用匕首尖小心戳进湿泥地上的脚印里,仔细比量:“这脚印踩得深,估摸着这人得有七十公斤重。” 他头也不抬,“看鞋底纹路,怪得很 —— 不是布鞋、胶鞋,也不是皮鞋,倒像某种咱们没见过的专用装备。”
赵志刚用独臂举着煤油灯,凑过来给他照亮。灯焰被山风吹得歪歪扭扭,在地上投下跳动的人影。沈曜蹲在旁边,手里捏着把医用长镊子,正小心地从石缝里夹出个银灰色的金属环。
那环摸着硬邦邦的,沈曜往自己小指上一套,空得晃荡,明显大了一圈:“差太远了。” 他把环凑到灯前细看,“这工艺太规整了,内侧的螺旋花纹刻得一丝不乱,根本不是手工能弄出来的。”
萧远站起身,用裤腿蹭掉匕首上的泥:“不管是人是啥东西,” 他目光扫过前面幽深的林间小道,“跟着痕迹走。都警惕点,这玩意儿速度这么快,肯定没走远。”
赵志刚把煤油灯举高些,想照得更远点,独臂的肌肉绷得紧紧的:“放心,有动静老子先开枪,管它是个啥!”
收拾营地准备出发时,新兵小王蹲在草丛里找昨晚落下的水壶。他手指在湿草根里摸来摸去,突然碰到个冰凉硬实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个比大拇指粗点的金属管,表面光溜,怪的是摸着还有点温度,正慢慢凉下去。
他没多想,举着金属管就跑向正在查装备的萧远:“萧连长!萧连长!你看俺捡了个啥?”
萧远刚接过那金属管,还没来得及细看,掌心突然传来一阵极轻但很清楚的震动!旁边的小王吓得猛地往后缩了半步,脸都白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W1A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