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赃风波虽然平息,但“绛雪斋”面临的舆论压力和市场质疑并未立刻消散。
尽管“凤凰涅槃”带来的热度犹在,但网络上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暗处涌动,质疑着这场风波的真相,试图将水搅浑。
沈知微对此心知肚明,赵启山绝不会轻易罢手。
她一面让法务和公关团队持续跟进,一面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工坊的内部优化上。
她明白,唯有不断拿出过硬的作品,才是对一切诋毁最有力的回击。
这天,她正在审阅一批新设计的“凤翎”系列衍生品图稿,福伯拿着一份制作精美的邀请函,面色有些古怪地走了进来。
“大小姐,您看看这个。”
沈知微接过邀请函。封面是极具现代感的烫银设计,标题是“非遗·新境——传统工艺创新设计大赛暨论坛”。
落款主办方除了几个知名的文化基金会和美术学院,还有一个让她略感意外的名字——“溯光文创”。
“溯光文创?”沈知微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看其能与几家权威机构并列主办,想来实力不俗。
“我打听了一下,”福伯解释道,“这家‘溯光文创’是近两年冒出来的新锐公司,创始人叫林晚,是个海归博士,背景很深。
他们主打‘用现代设计语言解构传统工艺’,在年轻群体和高端设计圈里口碑很好,风头正劲。”
沈知微翻开邀请函,里面详细列出了大赛的章程和论坛的议程。
大赛设置了高额奖金,论坛则邀请了国内外多位设计大师和工艺名家。
而“绛雪斋”作为拥有百年历史和复苏势头的知名漆艺工坊,收到了作为特邀参展单位及论坛发言嘉宾的邀请。
“这是个很好的平台,”沈知微沉吟道,“能进一步提升‘绛雪斋’在高端设计和学术圈层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需要正名的关键时刻。
“可是……”福伯脸上露出一丝忧虑,“我听说,‘溯光文创’的林晚,虽然年轻,但眼光极高,行事风格也很……强势。她对合作方的要求极为苛刻,而且,有传言说她对许多传统老字号‘固步自封’的做派颇多微词。这次他们主动邀请,我怕……”
“怕来者不善?”沈知微接话,唇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弧度,“无妨。是挑战,也是机会。正好让外界,也让这位林博士看看,‘绛雪斋’并非她想象中的老古董。”
她当即决定,不仅要参加,还要拿出最能代表“绛雪斋”当下创新实力的作品。
接下来的日子,沈知微更加忙碌。她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还要亲自带队,为这次大赛和展览准备一套全新的作品。
她没有选择相对稳妥的、在传统形制上做改良的思路,而是决定进行一次更大胆的尝试——将漆艺与现代建筑美学中的“光影”概念相结合。
她构思了一套名为“漆光筑影”的系列,包含一盏立灯、一个壁饰和一组茶盘。
核心思路是利用犀皮漆、螺钿镶嵌和独特的打磨工艺,让漆器在不同角度和光线下,呈现出如同建筑光影般变幻莫测、富有几何美感的效果。
这对漆料的调配、胎体的塑造以及最后的光泽控制,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工坊里再次充满了挑战高难度任务的紧张与兴奋。沈知微带着核心团队,几乎日夜泡在工坊里,反复试验。失败了,就重来;效果不理想,就调整配方和工艺。
那股不服输的韧劲,感染着每一个人。
就在“漆光筑影”系列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时,沈知微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是陆时砚打来的。
“收到‘溯光文创’的邀请函了?”他开门见山地问道,消息一如既往地灵通。
“嗯。正准备参展。”沈知微一边用肩膀夹着电话,一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工作台上立灯罩内壁的螺钿片角度。
“林晚这个人,不简单。”陆时砚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他特有的冷静分析,“她在欧洲设计界积累了不少资源,回国后势头很猛。‘溯光’背后,也有不小的资本支持。她这次高调举办大赛和论坛,除了推广理念,恐怕也有‘立威’和筛选合作对象的意图。”
他顿了顿,补充道:“她对工艺的理解很现代,甚至可以说……有些颠覆性。你要有心理准备。”
沈知微手上的动作微微一顿:“谢谢提醒。我会用作品说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陆时砚的声音似乎放缓了一些:“需要我帮你搜集一些‘溯光’和林晚过往项目的详细资料吗?或许有用。”
沈知微心中微暖,但依旧拒绝了:“不用了。我想靠‘绛雪斋’自己的实力去面对。有些路,总要自己走一遍。”
“……好。”陆时砚没再坚持,“那,期待你的作品。”
挂了电话,沈知微深吸一口气,将全部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眼前的作品上。
陆时砚的提醒让她更加确信,这次参展绝不会一帆风顺。
那位素未谋面的林晚博士,很可能是一个比李宝华之流更难应付的对手——她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更具话语权的评判体系和审美标准。
几天后,“非遗·新境”大赛作品提交截止。沈知微亲自将封装好的“漆光筑影”系列运送到组委会。
展览和论坛开幕当天,市美术馆人潮涌动。传统的非遗工艺与先锋的现代设计在此碰撞,吸引了无数媒体、设计师、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
“绛雪斋”的展位被安排在一个不错的位置。
当工作人员揭开覆盖在“漆光筑影”系列上的绒布时,立刻引来了阵阵惊叹。
那盏立灯,灯罩由多层不同透光度的犀皮漆片拼接而成,内部镶嵌着细碎的彩色螺钿。
灯光亮起,光线透过漆层,在墙壁和地板上投射出如同教堂彩窗般瑰丽而迷离的光影,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光影图案也随之流转,仿佛拥有了生命。
那面壁饰,则运用了极为复杂的雕漆和填彩工艺,构成了一幅抽象的、具有强烈构成感的画面,在射灯的照射下,漆面的凹凸产生了丰富的光影层次,充满了力量感和现代性。
而那组茶盘,更是巧妙地将水墨意境与几何分割融合,漆面光洁如镜,又暗藏玄机,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太美了!这是漆器?简首像是光与影的雕塑!”
“没想到传统的漆艺还能做出这么现代的感觉!”
“‘绛雪斋’果然名不虚传!”
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许多设计师和媒体记者围在展位前,拍照、询问,气氛热烈。沈知微从容地应对着,讲解着创作理念和工艺特点。
然而,就在一片好评中,一个清冷而略带审视意味的女声插了进来:
“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沈小姐在工艺上的探索精神也令人钦佩。”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穿着剪裁利落的白色西装套裙、留着齐耳短发、气质干练精致的年轻女子,在几位助理的簇拥下走了过来。
她容貌秀丽,但眼神却锐利如鹰,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感。
正是“溯光文创”的创始人,林晚。
她走到那盏立灯前,仔细端详了片刻,然后转向沈知微,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如此繁复瑰丽的光影效果,固然吸引眼球,但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漆艺本身最核心的、温润内敛的材质之美?漆,之所以珍贵,在于其与时间对话后沉淀出的独特光泽和触感。而您的作品,似乎更侧重于瞬间的、视觉的‘奇观’营造。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为了迎合现代审美,而对传统内核的一种……妥协甚至是背离?”
此话一出,周围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无形硝烟。
林晚这个问题,极其犀利,首指核心!她不是在质疑工艺水平,而是在质疑沈知微的创作理念和方向——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丢失了传统的灵魂?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沈知微身上,等待着她的回答。
沈知微迎着林晚审视的目光,脸上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露出一抹从容的微笑。她早就料到,会面临这样的质疑。
“林博士的问题很有深度。”沈知微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在我看来,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其‘内核’也并非某种固定的形态或感觉,而是一种不断生长、与时代对话的精神。”
她走到那盏立灯旁,轻轻抚摸着温润的漆面:“漆艺的核心,是‘漆’这种材料与匠人‘技艺’、‘心性’的结合。古人用漆,表现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审美与精神。而我们今天,为何不能用它来表达我们对光影、对空间、对现代美学的理解?”
她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重新落回林晚身上:“我追求的,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不是一味迎合市场的猎奇。而是让漆这种古老的材质,在新的时代,发出新的声音,展现新的可能性。表面的光影是手段,其下蕴含的,依然是我们对漆性最极致的探索和掌控,是‘绛雪斋’百年技艺的沉淀与升华。这,不是背离,而是传承的另一种形式,是让传统真正‘活’在当下的尝试。”
沈知微的一番话,不卑不亢,既回应了质疑,又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周围不少设计师和学者听后,都露出了深思和认同的表情。
林晚静静地听着,锐利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欣赏。
她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工坊主人,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还有如此清晰和坚定的艺术理念。
她微微颔首,脸上的审视意味淡去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沈小姐,期待在明天的论坛上,听到您更详细的阐述。”
说完,她带着助理转身离开,留下了身后一片低声的议论和沈知微平静却坚定的身影。
第一回合的正面交锋,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汹涌。
沈知微知道,这位林博士,将是她接下来必须要认真应对的,一个代表着新时代审美和话语权的,强大而独特的挑战者。
而“绛雪斋”的复兴之路,也注定要在与传统内外的各种声音的碰撞中,艰难前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后我在非遗圈杀疯了(http://www.220book.com/book/W87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