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散去,阳光毫无遮拦地炙烤着桂阳的红土地。李默肩头的伤己结痂,他拒绝了赵铁柱让他多歇几日的劝说,执意要亲自巡视村寨周边。
他没有带随从,只身一人,如同一个沉默的猎手,仔细勘察着这片即将成为他根基的土地。每一步踏出,脚下是干裂的田埂,眼前是蔫黄的禾苗。几个老农在龟裂的稻田里徒劳地舀着浑浊的泥水,看到李默走来,慌忙停下手中的活计,拘谨地躬身行礼,眼神里混杂着敬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老伯,今年这收成……” 李默停下脚步,语气平和地问道。
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农用破旧的汗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愁苦地摇头:“默哥儿,不瞒您说,怕是……怕是连税粮都交不上了。快两个月没见像样的雨了,上游那条小河都快见了底,咱们这地势高的田,眼看就要绝收了啊!”
李默蹲下身,抓起一把干硬的泥土,在指间捻碎。他的眉头微微蹙起。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记忆中,大村附近只有一条水量不大的季节河,灌溉全靠天意和简陋的临时水渠,根本无法应对持续的干旱。
他继续往前走,目光扫过荒芜的坡地和远处光秃秃的山岭。记忆中,这片区域并非没有资源。原身曾听族老提起过,附近山里有废弃的煤窑和品质不高的铁矿,早年曾有私矿主开采,后因事故和官府打压而废弃。
“矿产……” 李默心中一动。乱世之中,粮食和铁器是硬通货。若能恢复开采,不仅能解决武器农具的原料,更能成为重要的财源。
但他也清楚,开矿需要人力、技术,更会触动官府的敏感神经。以目前大村的状况,贸然动手无异于引火烧身。
他走到村后那片乱石滩,这里地势稍高,可以俯瞰大半个村落。低矮破败的房屋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村民大多面有菜色,衣衫褴褛。整个村子弥漫着一种贫困和绝望的气息。
“劣势很明显……” 李默在心中冷静地分析,“封闭,贫困,土地贫瘠,水利不修,组织涣散。外部有土匪威胁,内部有乡绅猜忌,官府态度暧昧。”
然而,特种兵的思维习惯让他更善于在绝境中寻找机会。
“优势呢?” 他反问自己。
“第一,宗族纽带。李氏在此聚居数百年,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这是凝聚人心的天然基础。尤其是‘李晟后裔’这面旗帜,价值巨大。”
“第二,人力。君雨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村里有近百户人家,青壮劳力充足。他们缺的,不是力气,而是希望、组织和引导。”
“第三,矿产。虽然开采有风险,但确是潜在的宝藏,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第西,乱世。朝廷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这给了地方势力崛起的机会。只要手段得当,未尝不能在这夹缝中壮大。”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 李默的目光变得锐利,“我来了。”
他拥有超越这个时代数百年的知识、见识和军事素养。他懂得如何组织、训练、管理,懂得基础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这才是他最大的金手指,是能将所有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核心力量。
思路渐渐清晰。一个初步的规划在他脑中形成:
短期目标(生存):
凝聚宗族,掌握武装。 立即着手组建和训练护乡队,形成核心战斗力,确保基本安全。
解决粮食危机。 当务之急是组织人力,利用现有条件,兴修小型水利,抢救部分庄稼。同时,清点村中存粮,制定配给制度,并想办法从外部获取粮食。
中期目标(扎根):
发展生产。 探索恢复小规模采矿和冶炼,制造和改进农具、武器。
积累物资。 通过剿匪、贸易等方式,积累资金和战略物资。
制度建设。 在护乡队和村务管理中,引入更高效、公平的制度,培养骨干人才。
长期目标(发展):
以待天时。 密切关注外界局势变化,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技术攀升。 在条件允许时,逐步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在军事和农业领域。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计划,每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避免好高骛远。他知道,在这明末的乱世,活下去,并且活得比别人更好,才是硬道理。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尘土,最后看了一眼这片贫瘠却充满潜力的土地。阳光照在他年轻而坚毅的脸上,那双眼睛里,不再有书生的迷茫,只有属于开拓者的冷静与决断。
困局己看清,前路己规划。接下来,便是行动。
他转身,大步向村里走去。第一步,该点燃那把火了。他要召集族老和青壮,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变成所有人的共识和行动。这大村的沉寂,该被打破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WAF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