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制”与“扫盲教育”的全面推行,如同两股强劲的活水,注入了大村日益庞大的肌体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内部活力,提升了整体素质。然而,李默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一个稳固的势力,不仅需要繁荣的经济和开化的民智,更需要强大的、有纵深的防御力量和完善的决策执行体系。随着控制区域的扩大和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原有的“唐兴营”战兵加上各村自发组织的简单巡防,己不足以应对潜在的、更大规模的威胁。同时,“营务会议”初建,其运作机制、权责边界、与下属各司及基层的衔接,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磨合与完善。制度的建设,进入了更深化的阶段。
这一日,在“政事堂”内,召开了新一次“营务会议”。与会者除了李默和五司司正(赵铁柱、三叔公、周铁锤/孙守拙、李狗儿、钱谷)外,还增加了新近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各司下属科长或重要管事岗位的数名骨干。会议的气氛,比以往更加正式和严肃。
李默首先肯定了近期推行新政的成效,但也指出了暴露出的问题:“工分制推行,调动了积极性,但各村各营登记标准不一,核算时有争议;扫盲教育展开,但师资不足,教材简陋,进度参差。更重要的是,”他话锋一转,指向挂在墙上的大幅势力范围图,“我乡如今控制村庄五个,矿点三处,流民安置营一座,方圆近二十里。仅靠‘唐兴营’百名战兵,要驻防要地、机动剿匪、应对突发,己是捉襟见肘。一旦有外敌大举来犯,如何应对?”
赵铁柱深有同感:“默哥儿说的是!咱们的战兵弟兄们最近东奔西跑,确实疲于奔命。而且,各村虽然也有青壮,但缺乏统一组织和训练,真有事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帮不上大忙,反而可能添乱。”
“所以,”李默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们必须建立更完善的军事体系,即‘主力战兵’与‘乡村民兵’相结合!同时,要细化‘营务会议’的运作规程,使政令畅通,执行有力!”
他提出了深化制度建设的两个核心方向:
一、建立三级民兵制度,实现全民皆兵。
李默走到地图前,详细阐述他的构想:
“将全乡军事力量分为三级:
一级为‘唐兴营’核心战兵。保持百人规模,但需进一步精简,优中选优,装备最好,训练最严,待遇最高。他们是拳头,是机动打击力量,负责对外作战、剿灭强敌、重要目标驻防。
二级为‘常备民兵’。从各村、各矿点、安置营的青壮中,择优招募约两百人。农闲时集中训练,农忙时轮番执勤,给予一定工分补贴。配备标准制式长枪、腰刀和部分弓弩。他们负责本区域的日常巡逻、哨卡值守、协助战兵作战,是主力战兵的补充和后备。
三级为‘普通民兵’。凡我治下十六至西十岁男丁,无残疾者,均需编入。每年农闲进行短期基础训练(队列、纪律、简单格斗、投掷),不脱产,无固定补贴,但表现优异者可获奖励。他们是基础,是潜力,一旦有事,可迅速动员起来,承担后勤、协防、乃至补充兵源的任务。”
李默强调:“三级民兵,层层递进,定期考核,优胜劣汰。优秀普通民兵可升入常备民兵,优秀常备民兵可选拔进入唐兴营!要让每一个青壮都明白,保家卫乡,人人有责!也要让他们看到上升的通道!”
赵铁柱听得两眼放光:“这个法子好!这样咱们就等于有了三百常备兵力,关键时刻还能动员起上千人!地盘再大也不怕了!”
李默点点头,看向负责民政的三叔公和负责后勤的钱谷:“民兵的组织、登记、粮饷补贴,需民政司和仓廪司紧密配合。训练大纲和指挥体系,由军务司制定。各村民兵队长,由营务会议任命,对军务司和民政司双重负责。”
二、完善营务会议运作机制,实现高效治理。
接着,李默将话题转向内部管理。
“营务会议,不能只是个议事场所,更要成为决策的核心和执行的枢纽。”他拿出一份他起草的《营务会议规程》草案。
“首先,明确会议制度。常会,每旬一次,各司汇报工作,提出议题,集体议决。临时会议,遇紧急大事,由我或任何三位司正联名提议,随时召开。
其次,规范议事流程。任何议题,需提前一日提交书面摘要(可由文书代笔),会上充分讨论,最后由我根据讨论情况裁定。重大事项,如对外开战、大规模人事任免、重要资源分配,需全体司正表决,多数通过。
再次,建立文书档案制度。会议决议,需由专人记录在案,形成‘政令’,加盖会议印信,下发各司执行。各司执行情况,需定期书面回报。钱谷的仓廪司,要建立详细的物资台账,每月向会议报告收支库存。
最后,确立监察机制。营务会议对下辖各司有监督考核之权。可定期或不定期派员巡查各司工作,听取基层反映。对渎职、舞弊者,有权查处。”
这一套流程,借鉴了现代会议的某些形式,虽然在这个时代显得有些“繁琐”,但却能有效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执行的混乱。李默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在这个草创阶段,建立规范的制度习惯至关重要。
与会众人,尤其是新晋的科长管事们,虽然觉得新鲜甚至有些拘束,但也感受到了这种“正规化”带来的庄重感和责任感。他们明白,这意味著大村的管理正在走向成熟。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对民兵制度的细节和会议规程进行了热烈而细致的讨论。最终,方案得以完善并通过。
随后的日子里,大村掀起了一场“编练民兵”和“规范政务”的热潮。军务司制定了详细的民兵训练计划和组织条例;民政司忙着登记适龄男丁,划分民兵编组;各村庄都设立了民兵队部,农闲时,操练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政事堂内的文书工作明显增多,各种报表、政令开始规范流转,各司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更加顺畅。
民兵制度的建立,如同为大村打造了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将军事基础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战略纵深和战争潜力。而营务会议机制的深化,则如同为这艘航船安装了更精密的仪表和更可靠的传动系统,使其航行更加稳健。这两项制度的深化,标志着大村从一个依靠个人魅力和宗族纽带维系的地方豪强集团,开始向一个具备初步现代国家雏形的、制度化的地方政权迈进。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大明烽烟:特种兵王再造大唐》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AF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