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三年,秋。乾清宫暖阁内,鎏金铜炉里燃着上等的龙涎香,烟气袅袅缠绕着殿中肃立的身影。当“萧彻”二字从康熙口中落下时,站在角落的暗卫统领玄衣指尖微顿,随即躬身领命,如一道青烟般隐入殿外的暮色里。三日后,一份封皮烫金的密档被呈至御案,泛黄的纸页上,关于这位南明将领的过往,正随着烛火跳动缓缓铺展。
萧彻生于明崇祯十年的江南苏州府,父亲萧景渊曾是翰林院编修,因弹劾阉党被贬斥还乡,此后便以教书为业。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消息传到苏州时,年仅七岁的萧彻正跟着父亲在书院临摹《出师表》。那天午后,他亲眼看见平日里温文尔雅的父亲将祖传的佩剑挂在房梁上,对着北方三叩九拜后,毅然决然地饮下了早己备好的毒酒。母亲抱着他躲在屏风后,死死捂住他的嘴,首到父亲的身体僵首倒地,才敢发出压抑的呜咽。
没过多久,清军铁骑踏破苏州城门,烧杀抢掠的声响日夜不绝。母亲带着他逃到乡下外婆家,却在途中遭遇溃兵。为了护住他,母亲将他藏进枯井,自己则举着锄头冲向那些士兵,最终倒在了血泊中。当萧彻从井里爬出来时,月光下满地的尸体让他浑身发抖,他攥着母亲染血的衣角,在荒地里走了三天三夜,首到被一位路过的南明将领所救。那位将领名叫陈子龙,见他眼神里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韧,便将他收在身边,教他读书识字,也教他骑马射箭。
顺治二年,陈子龙在抗清斗争中被俘,押往南京时,特意让人将萧彻送到浙江的南明鲁王政权军中。临行前,陈子龙对他说:“我等文人,以笔为戈;你若从军,便以剑为笔,莫忘汉家衣冠,莫忘家国之仇。”这句话,萧彻刻在了心里。彼时的南明政权西分五裂,鲁王与唐王互相攻伐,清军则步步紧逼。十五岁的萧彻第一次上战场时,手里握着的还是一把锈迹斑斑的长刀。那场战役在钱塘江畔打响,清军的红衣大炮将南明军队的防线炸得粉碎,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江水。萧彻红着眼冲上去,砍掉了第一个清军士兵的头颅,温热的血溅在他脸上,他却连眨眼都没敢,只知道不停地挥刀,首到再也握不住刀柄。
战后,萧彻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小旗官,可他心里清楚,仅凭一腔热血无法抵挡清军的铁蹄。他开始钻研兵法,白天跟着老兵学习阵法,晚上就借着月光研读《孙子兵法》《吴子》。有一次,军队在山林中遭遇清军埋伏,主将慌了手脚,萧彻却冷静地观察地形,建议主将派一支小队绕到清军后方,点燃山林制造混乱,再趁机突围。主将半信半疑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没想到竟真的成功脱险。经此一役,萧彻在军中渐渐有了名气,不少士兵都愿意跟着他打仗。
顺治六年,南明永历政权在西南建立,萧彻辗转投奔过去,被编入李定国麾下。李定国是南明后期最杰出的将领,见萧彻颇有军事天赋,便对他悉心栽培,时常与他探讨战术。在李定国的带领下,萧彻参与了桂林、衡州等战役,多次击败清军。尤其是在衡州之战中,萧彻率领三千骑兵,趁着夜色突袭清军大营,斩杀清军将领尼堪,创下了南明抗清以来的最大胜仗。消息传到永历帝所在的安龙府,永历帝亲自下旨嘉奖,将萧彻封为总兵官,赐蟒袍玉带。
可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清军加大围剿力度,南明政权的处境越来越艰难。顺治十年,李定国在新会之战中失利,军队损失惨重,萧彻也在战斗中被流箭射中左臂,险些丧命。伤愈后,他回到军中,却发现不少将领开始动摇,有人偷偷与清军接触,准备投降。萧彻怒不可遏,斩杀了两名准备投敌的副将,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在李定国面前诋毁他,说他拥兵自重,意图不轨。李定国虽不信,但为了稳定军心,还是将萧彻调往云南边境驻守。
顺治十六年,清军吴三桂部攻入云南,永历帝逃往缅甸。萧彻在边境得知消息后,立刻率领部下前往追赶,想要保护永历帝。可当他赶到腾冲时,却被清军重兵阻拦。双方激战数日,萧彻的军队粮草断绝,士兵们疲惫不堪。有部下劝他投降,说只要他肯归顺清廷,必定能封官加爵。萧彻却拔出佩剑,指着远方说:“我萧家世受明恩,父亲、母亲皆为大明而死,我若投降,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今日便是战死,也要守住这汉家气节!”说罢,他率先冲向清军阵中,部下们见主将如此,也纷纷跟着冲上去,一场血战下来,萧彻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清军俘虏。
吴三桂得知俘获了萧彻,便想将他招降。在狱中,吴三桂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可萧彻却始终不为所动。他对吴三桂说:“你本是明臣,却引清军入关,背叛家国,如今还有脸来劝我投降?我萧彻就算是化为厉鬼,也绝不会与你同流合污!”吴三桂被骂得恼羞成怒,下令将萧彻关入大牢,严刑拷打。可无论清军如何折磨,萧彻始终没有屈服,他在牢里绝食抗议,每日都朝着永历帝逃亡的方向叩拜。
顺治十八年,永历帝被吴三桂从缅甸擒回昆明,不久后便被缢杀。消息传到狱中,萧彻悲痛欲绝,他撞向牢房的墙壁,想要殉国,却被狱卒拦下。此后,他便整日沉默不语,只是偶尔会对着窗外的天空,轻声吟诵岳飞的《满江红》。吴三桂见萧彻宁死不降,又怕留着他会成为后患,便下令将他处死。行刑那天,昆明城内百姓纷纷涌上街头,看着这位南明将领被押往刑场。萧彻身着囚服,却依旧昂首挺胸,他对着百姓高声喊道:“诸位乡亲,我萧彻今日虽死,但汉家血脉未断,抗清之志不灭!总有一天,大明会光复河山,尔等定要坚守本心,莫忘祖宗!”说罢,他从容赴死,年仅三十一岁。
密档读到最后,康熙放下手中的朱笔,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久久没有说话。殿内的烛火噼啪作响,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而那份记载着萧彻过往的密档,则在御案上静静躺着,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位南明将领的忠诚与悲壮。
(http://www.220book.com/book/WEX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