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入灭后,慧可尊者背负着传承法脉的重任,离开了少室山。他深知祖师"一花开五叶"的预言,明白禅宗必将在中土广为流传。然而时局动荡,北周武帝开始推行灭佛政策,慧可不得不南迁至邺都(今河北临漳),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弘法生涯。
初至邺都时,慧可仅在一处破旧寺院挂单。寺中住持见他断臂残疾,起初并不重视。慧可也不辩解,每日只是默默禅坐,随缘度化。
某日,寺院举行法会,当地高僧道恒法师正在讲解《涅槃经》。道恒是邺都佛教领袖,门下弟子数百,声势浩大。讲经至半,有道恒弟子问:"师父,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何众生不能成佛?"
道恒答:"因烦恼障蔽,如云遮月。"
这时,慧可忽然开口:"云在青天,月在水底。云月不相碍,何须扫云?"
满座皆惊。道恒不悦:"这位法师是何人?为何打断讲经?"
慧可合十:"贫僧慧可,见诸位执着扫云,故有一问。"
道恒冷笑:"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慧可从容道:"云自去来,月自明清。但能识得水中月,何必计较天上云?"
此言一出,在场许多僧人若有所思。道恒见状,心生嫉妒,从此视慧可为敌。
此后,道恒常派弟子前来刁难。一日,道恒弟子慧月来问:"闻你自称得达摩心印,可能示现神通?"
慧可答:"神通者,心通也。汝心若通,自见神通。"
慧月不解:"如何是心通?"
慧可指庭前流水:"水通无碍,是名神通。"
又一日,慧月问:"如何是佛?"
慧可答:"即心是佛。"
"如何是法?"
"即心是法。"
"如何是僧?"
"即心是僧。"
慧月嗤笑:"若即心是佛,何必出家?"
慧可正色道:"为识本心故。"
慧月不能理解,回去禀报道恒:"那断臂僧终日说些玄话,恐是邪师。"
道恒遂向官府诬告慧可是妖僧,惑乱民心。官府派人捉拿慧可,要将他驱逐出城。
公堂之上,官员问:"你既是僧人,为何不守清规,妄言惑众?"
慧可安然应答:"贫僧所说,皆是佛法真义。"
官员不信:"可能验证?"
慧可突然举起断臂:"此臂可断,此心难证。大人若不信,可断臂一试。"
官员见状,知是得道高僧,遂释放了他。
经过这场风波,慧可的名声反而更盛。许多有识之士慕名而来,求教佛法。慧可总是随缘开示,不立文字。
某年寒冬,有个年轻居士冒雪来访。他衣衫褴褛,却目光炯炯。见到慧可,他跪地不起:"弟子身患癞病,人皆远离。闻大师慈悲,特来求法。"
慧可见他虔诚,便问:"汝求何法?"
居士答:"求安心法。"
慧可道:"将心来,与汝安。"
居士沉吟良久,忽然泪下:"觅心了不可得。"
慧可微笑:"既不可得,何必再安?"
居士言下大悟,从此追随慧可,法名僧璨。他就是后来的禅宗三祖。
在邺都的三十年里,慧可度化无数。他善于观机逗教,对不同根器说不同法。对学者说经论,对农夫说因果,对禅者首指人心。
有人问:"大师说法三十年,可有着作传世?"
慧可答:"有口皆碑,何须文字。"
又有人问:"达摩祖师传你何法?"
慧可示以断臂:"此法难传,唯证乃知。"
北周灭佛运动愈演愈烈,许多寺院被毁,僧人被迫还俗。慧可带着僧璨等弟子,隐入民间继续传法。他们或作农夫,或为工匠,将禅法融入日常生活。
某日,慧可在田间劳作,有僧问:"大师何不避难他方?"
慧可指手中锄头:"何处是避难所?"
僧不能答。
慧可道:"心安处处安,心乱处处乱。但得心净,红尘即是净土。"
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慧可见时机成熟,将僧璨叫到身边:"吾寿命将尽,今将大法付汝。"
僧璨跪泣:"弟子根器浅薄,恐负师望。"
慧可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但能首下承当,自可续佛慧命。"
遂传衣钵,并说传法偈: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僧璨接法,成为禅宗三祖。
付法毕,慧可预知时至,对僧璨说:"吾将示灭,汝当南下,遇会则藏。"
僧璨不解:"何为'遇会则藏'?"
慧可道:"他日自知。"
次日,慧可安然入灭,世寿一百零七岁。
僧璨遵师遗命,带着衣钵南下。他知道,师父在邺都三十年的弘法,己为禅宗在中土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时局艰难,但法脉绝不会断绝。
后来,僧璨行至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遇见少年道信,印证了慧可"遇会则藏"的预言——"会"指地名皖公山(又名"会宫"),"藏"即隐居等待传人。
慧可尊者在邺都三十年的弘法生涯,虽历经磨难,却使禅宗深深扎根于中土。他的"即心是佛"思想,成为后世禅宗的重要理论基础。而那断臂求法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法忘躯。
从达摩到慧可,从慧可到僧璨,禅宗法脉在风雨中传承,如暗夜明灯,照亮众生心田。
一笑三千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