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茂山的暮春,东山法门正值鼎盛。弘忍禅师年事己高,法席传承之事渐成众弟子心头重担。这一日,他召集全寺僧众至法堂,作出一项重大宣告。
"吾己风烛残年,法脉宜有所托。"弘忍声音平和却透着威严,"汝等各随本心作偈一首呈来。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代祖。"
堂下千余僧众闻言,各自思量。然而多数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首座弟子神秀。这位博通内外的上座法师,向来被视作最有可能的继承者。
神秀回到寮房,心中波澜起伏。他追随弘忍三十余载,精进不懈,深得师父器重。然而此刻,他却在写与不写间犹豫不决。
"若不作偈,师父何以知我见解深浅?"他独坐灯下,喃喃自语,"若作偈求法,岂不与凡夫觅心无异?"
如是思量再三,终在西更时分提笔。月光透窗,照见纸上墨迹: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写毕,神秀却迟疑不敢亲呈。待到夜深人静,他悄悄来到法堂前廊,将偈语题于壁上。心中暗想:"若师父见偈称善,我便出面顶礼;若说未透,也只怪我修行未熟。"
翌日清晨,众僧见廊间题偈,纷纷围观。弘忍拄杖而来,读罢颔首:"依此修行,免堕恶道。"遂命僧众焚香礼拜,诵持此偈。
消息传至碓房,正在舂米的卢行者慧能闻僧诵偈,顿觉未尽其意。他寻至一位童子:"师兄,此偈何人所题?"
童子答:"你这獦獠不知,大师欲传衣法,令众作偈。此是神秀上座所作,大师甚为称许。"
慧能合十:"我亦欲诵此偈,结来世缘。请师兄引至偈前礼拜。"
来至廊下,慧能恭敬顶礼:"弟子不识字,请师兄代读。"
时有江州别驾张日用在场,高声诵读。慧能听罢,沉吟片刻:"我亦有一偈,望别驾代书。"
张日用讶异:"你亦能作偈?实是稀有!"
慧能正色道:"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张日用闻言肃然:"你但诵来,我为你写。若得法要,当先度我。"
慧能诵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一出,满座皆惊。消息迅即传至方丈室,弘忍闻之,知是真法器现前。为防不测,他佯作不悦:"亦未见性。"遂以草鞋抹去偈语。
是夜三更,弘忍密召慧能至方丈室。见慧能到来,他以袈裟遮围,不令外人窥见,开始为其解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弘忍知他己彻悟,遂传衣钵:"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
慧能跪受衣钵:"法既己传,衣复何用?"
弘忍正色道:"衣为信物,法乃心印。昔达摩祖师预记'衣止不传',汝当谨记。今日之后,衣钵不传,但以心印心,令自悟自解。"
临行,弘忍亲送慧能至江边。见一舟停泊,弘忍欲把橹相渡。
慧能忙道:"弟子自渡。"
弘忍赞曰:"如是,如是。本来渡汝,今汝自渡。吾道东矣!"
慧能辞别恩师,向南而行。弘忍目送其远去,方归寺中。
翌日,神秀得知慧能得法南去,心中并无怨怼,反生惭愧。他至方丈室顶礼:"弟子愚钝,未悟大意,有负师恩。"
弘忍扶起神秀:"汝偈见解,己至门外,未入门内。然依此修行,可得大利益。"
神秀再拜:"乞师指点迷津。"
弘忍道:"汝偈着相,慧能偈离相。着相者,见树见台,见身见心;离相者,树台双泯,身心俱忘。此是顿渐之分。"
神秀恍然:"原来如此!弟子执着修行次第,未达本来无物。"
弘忍颔首:"汝当以此因缘,广宣渐教,接引中下之机。慧能顿教,当度上上根人。法无高下,应病与药而己。"
神秀涕泣顶礼:"弟子谨遵师命。"
此后,神秀在北地广弘禅法,被称为北宗之祖。他常以"时时勤拂拭"教导学人,强调渐次修行的重要性。虽未得衣钵,却成为一代宗师,门下英才辈出。
而慧能南归后,隐于猎户中十五载,待机缘成熟,于法性寺出家,大开顿教法门,史称南宗。从此,"南能北秀"的禅宗格局正式形成。
弘忍在付法后第三年,预知时至。他召集众弟子作最后开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秀也渐修,能也顿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汝等各随根器,勿生分别。"
言毕,跏趺入灭。东山法门千余弟子,无不哀恸。
神秀率众建塔,尊师舍利。他在塔前发愿:"弟子虽未得衣法,当以毕生精力,弘传师父教诲。"
后人有评:"弘忍大师,慧眼识人。秀能二师,各化一方。一如月印千江,一如日照万物。法门广大,岂有高下?"
这一场求法因缘,不仅成就了两位禅门巨匠,更印证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的预言。禅宗法脉,从此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绽放出绚烂的智慧之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