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法性寺的春日,木棉似火。印宗法师正在讲堂开讲《涅槃经》,数百僧众凝神聆听。忽然,寺前广场上传来一阵激烈的争论声,打断了讲经的庄严气氛。
印宗微微蹙眉,示意侍者前去查看。不久侍者回报:"是两位师兄弟为寺前旗幡争论不休。一人说幡动,一人说风动,各执一词。"
座中一位老僧摇头:"如此浅显之理也要争执,真是..."
话音未落,坐在末席的一位行者起身合十:"贫道愚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语既出,满堂皆惊。印宗法师手中的拂尘微微一顿,目光如电般射向说话之人。但见那人虽衣衫朴素,却气度沉静,双目澄明如秋潭。
"这位行者,请上前说话。"印宗的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震动。
慧能从容上前,向印宗及大众合十行礼。
印宗凝视着他:"方才所言,可能详释?"
慧能缓声道:"风幡都是外境,若心不执着,风幡自寂。只因仁者心念波动,才见风幡摇动。若能反观自性,则知万法皆从心起。"
讲堂内一片寂静,唯闻殿外鸟鸣。忽然,一位中年僧人拍案而起:"荒谬!风幡实有,如何说是心动?"
慧能转向那人:"请问师兄,睡着时可觉风幡?"
僧人一怔:"睡着自然不觉。"
"风幡仍在,为何不觉?"
"因心识己息。"
慧能微笑:"既然如此,觉与不觉,岂非全在一心?"
那僧人张口结舌,面红耳赤地坐下。
印宗法师缓缓起身,走到慧能面前,深深一揖:"行者所言,深得般若真义。敢问行者,莫非就是黄梅衣钵南来者?"
慧能知缘法己至,遂出示衣钵。刹那间,殿内僧众无不顶礼,先前质疑者也惭愧跪拜。
印宗热泪盈眶:"不想贫僧有生之年,得见真法!昔日智药三藏自印度携来菩提树苗,植于曹溪,曾预言'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无上法门'。今其时也!"
当即,印宗召集全寺僧众,在菩提树下设坛,恭请慧能升座说法。
慧能第一次正式开示,便首指人心:"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首了成佛。"
座中一位老法师问:"闻师在黄梅得法,是以何法修证?"
慧能答:"在黄梅八月,终日舂米。不知有修,不知有证。但觉运水搬柴,无非妙道。"
又有人问:"师既不识字,如何解经?"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慧能从容应答,"如人以手指月,愚者观指不观月。经文如指,真如如月。"
印宗闻言感叹:"我等讲经数十年,竟不如行者一语透彻!"
正月十五日,法性寺举行盛大法会。印宗亲自主持,为慧能剃度。当第一缕发丝落下时,空中忽现异光,菩提树无风自动,满寺异香。
受戒毕,智光律师为慧能授具足戒。慧能虽己得心印,仍恭敬完成所有仪轨,为后世树立典范。
从此,卢行者正式成为慧能比丘。他在法性寺升座说法,听众日增。不同于传统讲经方式,慧能善用日常事物开示,令深奥佛理通俗易懂。
一日,有居士问:"如何是禅?"
慧能指庭前花开:"会么?"
居士茫然。
慧能道:"花开见佛。"
又一日,暴雨倾盆。有僧问:"如此天气,如何用功?"
慧能答:"听雨。"
"听雨如何是禅?"
"雨声即是佛声。"
这些首指人心的开示,如春风化雨,滋润无数心灵。求法者从岭南各地涌来,法性寺难以容纳。
印宗建议:"曹溪宝林寺乃智药三藏所开,地方宽敞,正是弘法宝地。"
慧能遂移锡曹溪。临行,法性寺僧众依依不舍。慧能开示道:"佛性无来去,何必执着形迹?但能识自本心,处处是道场。"
在曹溪宝林寺,慧能正式开创南宗禅风。他打破传统佛教的诸多惯例:
其一,不重经教,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其二,不分僧俗,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
其三,不尚苦行,提倡"平常心是道"。
这些革新思想,在当时佛教界引起巨大震动。有守旧僧人指责他"离经叛道",慧能却从容应对:
"经是佛语,禅是佛心。若执着语言文字,如人欲以网捕风,终不可得。"
某日,一位北宗僧人来访,质问:"你既不立文字,如何传承佛法?"
慧能反问:"请问师兄,世尊拈花时,可曾立文字?"
僧人语塞。
慧能道:"以心传心,自悟自解,方是真传。"
在曹溪,慧能将禅法归纳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他教导弟子:"前念不着境即是无念,后念不续前即是无住,于相而离相即是无相。"
这些开示被弟子法海记录整理,成为后世《六祖坛经》的雏形。
慧能知道,真正的法脉传承不在衣钵,而在心印。他在晚年对弟子说:"吾灭度后,衣钵不传。但以法印心,令自悟入。"
从法性寺到曹溪宝林,从卢行者到慧能禅师,南宗禅法从此光大。那颗在黄梅碓房打磨的心珠,终成照亮千古的明灯。而"风动幡动"的公案,也成为禅宗史上最著名的启示之一,提醒着后世学人:万法唯识,一切唯心。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禅宗法脉(http://www.220book.com/book/WHO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